對話特倫斯:你並不清楚大腦是如何運作的,但你仍在用它不是嗎?

2021-01-18 大數據文摘

大數據文摘出品

作者:陳若朦

來看一道選擇題。

深陷某種疑難雜症的你面臨兩個診斷結果和兩套治療方法:第一個來自一臺通過驗證的機器,通過視覺影像輸入,它能夠針對你的病症進行診斷並給出相應療法;第二個則來自一個有經驗的專業醫生。

你會相信誰?

「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相信機器,不管這個醫生有多優秀。」

作出這個回答的是特倫斯·謝諾夫斯基(Terrence Sejnowski),深度學習領域的先驅者和頂級AI科學家,NIPS基金會主席,上世紀八十年代投入人工神經網絡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儘管親身經歷了「深度學習」研究的兩次寒冬期,他仍然是人工智慧的忠實擁護者。

「醫生並不是科學家,他們只是受訓如何對症下藥;同樣作為學習者的AI,通過對數據的精準分析,在未來一定會比醫生更為可靠。」值得一提的是,特倫斯的太太正是一位醫生。

人工智慧現已走進我們的生活。經過深度學習訓練的計算機可謂是開了天眼,實現了自動駕駛;它也豎起了耳朵,完成了語音識別和智能翻譯;這一技術正向各領域各行業展開三頭六臂,漸漸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

儘管我們正很放心的把一部分決策權讓渡給機器,但涉及到開頭問題中與健康有關的問題,多數人依然會對機器存在或多或少的不信任。

AI的核心話題是深度學習,通過吞入大量的數據,它將不受任何指令限制,自主地從「已知」中學習,得出經驗,甚至能夠通向「未知」。

但是,這只是AI被我們所知曉的部分,機器學習目前仍然沒有完整自洽的數學模型,描述深度學習的具體數理邏輯卻是一個道不清的謎。

我們是否能夠完全信任AI那不講道理的「直覺」所帶來的學習成果呢?

深度學習的興起:計算機與神經科學的協同

「物理學家分析神經網絡模型,心理學家模擬人類認知,神經科學家模擬神經系統並分析神經記錄,統計學家探索高維空間中的大數據集,工程師則負責構建具備類人的視覺和聽覺的設備。人工智慧就以這樣的方式飛速發展起來。」——《深度學習》

儘管今天被視為靈藥,深度神經網絡在誕生之初也經歷了巨大的質疑。

1995年,兩位機器學習大咖Jackel和Vapnik(當時他們都在貝爾實驗室,Jackel是Vapnik的上司)曾經打過兩個有趣的賭局:第一個賭局中,Jackel聲稱最遲到2000年我們就會有一個關於大的神經網絡為什麼有效的理論解釋,當然隨後的歷史證明他輸了;第二個賭局中,Vapnik聲稱最遲到2000年沒有人將會繼續使用1995年的這些神經網絡結構(意思是大家都會轉而使用支持向量機SVM,Vapnik是SVM的發明人之一),結果Vapnik也輸了。事實上,不僅在2000年,直到今天,在結合了大數據與強大計算能力後,這些古老的神經網絡結構迸發出更加巨大的能量。

這個深度學習史上有趣的八卦,我們如今聽來卻也不勝唏噓。技術的發展往往是螺旋式且兼具跳躍性,實在難以預料。作為這一變革的親歷者,特倫斯在1987年就成立了深度學習研究團隊進行相關研究,從最開始的幾百人,在一個月之後就發展到了上萬人,他表示現在光是團隊的一個招募崗位的候選名單上就有九千人。

深度學習的興起離不開兩個學科的融合——腦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特倫斯也正是這兩個學科融合的推動者之一,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他轉向研究神經科學,再後來又轉向深度學習領域。

「計算機科學和大腦研究的結合運用是必然的。需要解決的問題越難,則越需要我們結合各個領域的工具、智慧和技術去解決。」特倫斯在聊天過程中多次談起多學科的協同作用,「我們的後代在經過現代教育後將會具備更強大的綜合性的能力,未來將是各領域技術和工具的整合。」

基於數據的大腦模仿者

「在思考人工智慧的未來時,我們需要保持目光長遠,因為我們遠沒有具備達到人類智能水平所需的計算能力。現在,深度學習網絡擁有數百萬個單元和數十億個權重,這比人類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和突觸數量還要少1萬倍。」——《深度學習》

「親眼見證了人工智慧幾十年的發展,有什麼進展是您沒有預料到的驚喜嗎?」

「自然語言處理。「聽到這個問題,特倫斯變得很興奮,他似乎陷入回憶,但毫不猶豫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曾經語言學家告訴我們:儘管動物之間可以進行交流,但是只有人類才有語言。特倫斯在接受採訪時大笑著說:「現在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完全錯了。而語言實在是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給語言學家去研究。」

在深度學習中是沒有符號的,但是神經網絡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構建了其語義學系統。在語言的網絡中,詞和詞之間有聯繫,但是對於句子並沒有明確的標籤,所以我們之前認為像「智能翻譯」這樣的功能是難以實現的。特倫斯讚嘆目前在語言學習上取得的成果是「人工智慧的覺醒」。

「人工智慧竟然分析詞與詞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還能辨認出屬於某種語言,這實在令人感到神奇。我們不完全清楚語言的複雜性,我們不知道需要多少大腦皮層去處理語言,我們不知道語言學習什麼時候能夠成功,但是它確實成功了!」

網絡中單詞的內部表徵被用來訓練預測句子中的下一個單詞。每個單詞都是網絡活動的矢量,可以如上所示投影至二維平面上:例如不同國家和其首都之間的聯繫

但特倫斯也表示,也許我們沒必要對AI目前的成功應用感到過分驚訝,畢竟這是我們的大腦所具有的語言能力,而人工神經網絡是仿大腦構建的模型。大腦是目前被證實可以用來解決困難問題的唯一系統,人工神經網絡正是基於大腦運轉,通過模式識別來解決問題的技術。

「卷積神經網絡是一項成功的研究,它是在猴子的視覺皮層基礎上設計的。視覺是一種敏銳的感官,而我們的大腦皮層中一半部分都用於處理視覺,這一部分的組織結構為深度學習網絡提供了靈感。自然生物學驅動了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

視覺皮層與卷積網絡在圖像對象識別上的比較:卷積可以被想像成一個小的滑動濾波器,在滑動整張圖像的過程中創建一個特徵層

如果說人工智慧是大腦的模仿者,那麼大腦的極限是否會限制這個「模仿者」的發展呢?

特倫斯一直強調大數據是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的核心——「得數據者得天下」。他解釋,更多的數據和更強大計算能力意味著我們可以構建更龐大的神經網絡,其中包含的層級和單元也會按比例增加,由此達到更深度的學習。

「在我們的腦中發揮作用的是皮層,研究顯示,皮層越多即意味著可以處理更多的信息。然而皮層的多少與我們的身體大小是相關的,所以人腦是有極限的。但是AI解決問題是通過對大量數據進行模式學習,愈複雜的問題對應更加龐大的數據源——我們能夠獲得足夠的數據,我們正生活在大數據時代。」

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工神經網絡只是產生了與生物神經網絡類似現象的簡化模型。特倫斯並不否認這一點,但他認為,簡化模型自然有其弱點,但同樣也是人工神經網絡具備的優勢。

「人腦是遠遠優於其他物種的存在,其用於分析處理的理論是複雜的,簡化模型的優勢在於簡化了分析系統。我們並不是要構建一個細節完備的模型,通過人工神經網絡這一模型我們得到的是關於大腦運轉的基礎概念。」

作為大腦的模仿者,人工神經網絡在其研究過程中借鑑大腦的運轉效能,同時也促進了神經科學領域的發展。「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幫助我們理解大腦是如何不斷學習和進化的工具。事實上,這是一個互相促進的過程。」特倫斯解釋,「通過研究機器學習,我們可以得到更具說服力的理論來解釋大腦中不同的部分是如何聯繫,大腦是如何處理信息。通過這些我們又可以創造出更龐大的人工神經網絡。」

特倫斯也提到神經網絡的發展目標——神經人工智慧(Neural AI)。受大腦不同區域中皮質層功能不同的啟發,研究者們希望能夠整合各類具有特點功能的人工神經網絡,從而構建一個具有綜合能力的系統,將能夠應對更複雜的學習行為。

在特倫斯看來AI的能力不可限量,儘管我們仍處於這一領域的起步階段,但它一定將是改變世界的存在。

「我想說人工智慧的完全成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要花費幾十年,甚至是一個世紀,這將是一場改變一切的革命,我只能說它可能會發生,這是難以預測的。在發現了某種原理之後需要經過長時間不斷地改進才能發揮作用——這是科學的本質。就像人類發現了雷射,但是在此60年以後我們才發明了雷射棒;懷特兄弟在1903年發明了第一架飛機,誰能想到一百年以後我們能利用這種神奇的機器高速橫跨大陸呢?另外,科技的應用不僅僅要求技術上的不斷完善,同時我們需要構建對應的市場體系,提供一種被大眾接受的應用方式。」

「你並不清楚你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但你仍在用它不是嗎?」

「我們已經確定了一些關鍵原則,但是卻沒有一個概念框架能優雅地解釋大腦如何運轉......也許我們在理解深度學習網絡如何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取得的進展,將引出更多線索。自然可能比我們每一個人都更聰明,但作為一個物種,我並不認為人類無法解決智能難題。」——《深度學習》

數據在通過揭示信息可以幫助我們得出事物規律、解決問題,但同時不可避免地,私密信息的洩露和公開也成為使用大數據的「副作用」。

歐盟《一般數據保護規範(GDPR)》出臺後,美國加州頒布的《2018年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CCPA)》,被認為是美國最嚴格的隱私立法,旨在加強消費者隱私權和數據安全保護,將於2020年1月1日生效。多數人認為CCPA的頒布如同AI高速前進路上的交通警察,基於龐大數據源學習的人工神經網絡研究勢必受到隱私法的限制。

特倫斯強調大數據是AI發展的動力來源,但數據也同樣是個大問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信息尤為難以掌控。在我看來數據問題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去解決,以達到隱私的有效保護和數據的規範使用。科技會導致瘋狂的結果——回到工業革命時代,技術的革新曾帶來糟糕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礦工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工作、工廠僱用童工、英國被大霧籠罩——而人類花費了上百年才意識到要規範科技的使用使其不傷害人類。我們一定要去規範,想辦法實現科技真正的價值。」

同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探索的是用於解釋人工智慧的數學理論模型。儘管在構建人工神經網絡的過程中,研究者可以清楚地獲得了每一神經、每一連接中的獨特的運行工作模式;然而對於作為AI啟發者的大腦,我們仍不具備完整的知識——所以說,人工神經網絡的數學模型依然是個謎。

但特倫斯認為,人工智慧發展的當下並不急於取得更多突破,實際上我們需要完善對現在所擁有的理論認識,通過一次又一次地理解、預測、驗證和改善,將簡單的模型慢慢發展成得更加完整。

儘管對神經網絡的數學理論研究困難重重,特倫斯仍對AI的發展信心滿滿——「你並不清楚你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但你仍在用它不是嗎?」

相關焦點

  • 通靈能力如何運作?——與神對話3-6(2)
    是比你們自以為有限的個體所當感覺的去感覺更多;比你們自以為所當知道的知道更多。是去接觸你周圍更大實況的能力;是去感知不同能量的能力。 尼:那該怎麼去發展這種能力? 神:「發展」是很好的用詞。這就象肌肉一樣。你們人人都有肌肉,可是有些人選擇去發展它,有些人則不,很少去用它。
  • 大腦是如何發明道德感的?
    大腦比我們想像的要更加非凡和美妙。我不是認為這就不算真正的價值了——這就和價值本身一樣真實!S:那麼,當人們批評你的生物學觀點成為科學主義的犧牲品,或者說它過於簡化時,你如何回應呢?P:我覺得這很荒謬。科學並非世界的全部,還有很多通往智慧的道路,它們並不一定和科學相關。亞里斯多德知道這一點,孔子知道這一點,我也知道這一點。
  • 大腦空空,它不是電腦——人類關於人類大腦的拙劣猜想
    你的大腦不處理信息、提取知識或儲存記憶。簡單地說:你的大腦並不是電腦。 因此可以預見,就在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技術誕生後的幾年,大腦會被認為像電腦一樣運作,大腦本身扮演著物理硬體的角色,而我們的思想則充當著軟體的角色。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 在1951年出版了《語言與溝通》(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裡程碑式地開闢了如今廣義上的「認知科學」。米勒提出,精神世界可以用資訊理論、計算和語言學的概念來嚴謹地研究。
  • 阿爾茨海默病其實並不可怕,教你如何預防它
    阿爾茨海默病其實並不可怕,教你如何預防它 這種病雖然無法治癒,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預防和延緩它的到來的,你知道怎麼做嗎?
  • 大腦如何告訴你「我是誰」
    實驗證明:大腦前額葉是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教授馬原野是這一項目課題組的主要研究者。他告訴記者,被稱為「腦中之腦」的大腦前額葉,佔大腦皮質總表面積的比例是隨動物的進化程度而逐漸增加的。在食肉目動物中,前額葉的面積僅佔皮層表面積的5%~7%,在黑猩猩腦部,面積增加到17%左右。到了現代人類,其面積增加到33%。在個體發育中,前額葉成熟也是最晚的,要到25歲後才完成最後的發育。
  • 可鈺心得:大腦意識運作模型
    以下內容過於真實,做好心理準備:我們的大腦分為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你知道他們是怎麼運作的嗎?他們相互獨立,各管各的,並且之間溝通困難。無意識主要負責免疫系統和身體自主功能。意識主要負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決定,我們每一天的決定由它處理,要不要開門,要不要穿衣服之類。第二部分,理性部分,做一件事,它總會給我們找出一堆理由,如果找不到理由,人就會焦慮緊張,最大的問題是它大部分給的理由都是錯誤的,而且不是自己想的,是聽到別人模仿的,後天學習的,這也是經常給我們找麻煩的根源之一。
  • 從大腦進化史來談語言學習:如何讓你的大腦進化成英語腦?
    如果你不相信,那你可以拿出右手,覆在你的額頭上,感覺一下那對薄薄的膜化骨下面罩著的前額皮層,它幾乎是你的智商、意志力、想像力、觀察力、專注力的代名詞,但它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所以,如果你覺得學英語困難,如果你認為你在學英語的過程中表現得毫無自控能力,也許只是因為你的大腦"進化"得不夠,它沒有得到足夠的英語鍛鍊促使自己生長。塑造大腦有一個很簡單的法則,如果你經常讓大腦做某件事,它就會變得擅長做某件事。
  • 對話Peter Lee:人工智慧就像印刷術 它將是人類轉折點
    【問】:好吧,我不會太糾結於這些細枝末節,但我認為這真的很有趣,在什麼意義上,你認為才是人工智慧?因為機器要麼擁有人工智慧,只是由機械製造,或者說只是我們對它的一種簡單稱呼——或者說機器擁有人工智慧,但這種智能不是真正的智能。你使用的是像「看」,「聽和理性」這樣的詞。你是否在使用這些詞語委婉地表達,計算機真的能看到或聽到任何東西,或者它能推理?
  • 腸道:你的第二個大腦
    你上班遲到了,錯過了一個關鍵的會議,現在你的老闆對你十分生氣。所以你在午餐時直接走過沙拉區,直奔那些特別油膩的食物。你控制不住自己——在我們倍感壓力時,大腦會鼓勵我們尋找「慰藉食物」。這一點已經眾所周知。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或許並不是那個藏在你顱骨裡的大腦,而是你的「另一個大腦」。
  • 什麼是第二大腦思維,如何培養自己的「第二大腦」?三點幫助你
    可事實上多數人是因為有手機的關係才運用到第二大腦的思維,真正要在工作中發揮第二大腦的功效,你必須主動去發展注意力。接下來我會分成三個觀念。第一,不要再用大腦記東西。雖然求學期間我們經常要記東西,但其實人的大腦並不擅長記憶。
  • 先來了解它如何影響你的大腦吧!
    但是在你嘗試之前,你需要知道的不僅僅是間歇性的飲食計劃是如何影響你的身體和大腦的。什麼是間歇性禁食?間歇性禁食介於完全禁食、適度禁食(通常卡路裡含量很低)和『暴飲暴食』(不限制飲食的日子)之間,也被定義為正常卡路裡攝入量之間的卡路裡限制期。
  • 歐克莉:你並不是沒有天分,而是你不知道如何學習!
    ▲《A Mind for Numbers》如何科學用腦,提升學習效率?大腦如何學習?如果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參加考試,意味著你的大腦一直處於工作狀態,以致少量代謝毒素殘留在大腦中,而這些有毒物質會讓你思維混亂。睡眠不足不止會讓你在考試中發揮失常,長時間的睡眠不足,更會有各種令人厭惡的情況發生,包括頭疼,抑鬱,心臟類疾病,糖尿病,甚至縮短壽命。而良好的睡眠不僅僅會幫你的大腦祛除有毒物質,實際上,它還是記憶力和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 貓身上的寄生蟲會讓人變成殭屍嗎?不會,但它的確會影響你的大腦
    它們會變成弓形蟲「殭屍」嗎,以寄生蟲認為合適的方式行動? 答案很複雜。研究表明,與沒有弓形蟲病的人相比,這種情況下檢測呈陽性的人,更有可能承擔某些風險,但目前還不清楚這是如何發生的。 弓形蟲可以在大多數哺乳動物中生存,但它的生命周期傳統上,首先生活在老鼠體內。
  • 你能證明自己不是殭屍嗎?
    針對本文,其實你可以從一個樸素的想法開始:我們大腦這一坨物質,怎麼就產生了意識呢?物理可以解釋「看到紅色的紅」是有紅色波長的光子進入我們的眼睛,但如何解釋「看到紅色後的感受」呢?這也是文中「屬性二元論者」和「詩意的自然主義者」對話的有趣核心所在。
  • 你的大腦,被它遠程遙控了
    人類的情緒和消化系統之間似乎有一條暗線在牽引,當我們的大腦情緒開始抽抽的時候,我們的腸胃也開始抽抽了。腸道「操縱」大腦?前面說了大腦的情緒會反應在腸胃上,這是很多人有所感受的生活體驗,但你可能想不到,腸道會反向影響你的大腦和情緒。舉個例子,我們以為自己是自主選擇食物,愛吃啥就吃啥,但實際上可不一定。有時候你面對蔬菜意興闌珊,或者面對炸雞口水直流,這都是來自腸道的意見。
  • TED:大腦中的愛情 by 海倫·費舍爾
    沃爾特·惠特曼曾說過:「我願意為你賭上我的一切!」人類學家在170個社會中發現了愛情存在的證據。愛情普遍地存在於每一個人類社會。但愛情並不總是愉快的經歷。在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調查中,他們提出了很多關於愛情的問題,其中的兩個特別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你曾經被你真心愛著的人拒絕過嗎?」,而另一個則是「你曾經拒絕過真心愛著你的人嗎?」對於這兩個問題,有95%的人作出了肯定的答覆。
  • 如何通過飲食,讓你的大腦,產生無限能量
    其實,並不是你不行,也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否定自己本可以做的事情。最近,我看來《無限可能》這本書,更加認同我們總是喜歡給自己的人生設限這個說法。這本書是美國大腦教練、記憶力提升、腦力優化、快速學習公認的世界級專家吉姆·奎克創作的。
  • 如何提高記憶力:欺騙你的大腦,讓你記住幾乎所有的事情
    購物清單、朋友的生日、考試的數字公式——這些東西似乎都無法在大腦中留下印象。但記憶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一成不變。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技巧,你很可能會記住幾乎大部分的事情。第四屆美國記憶力冠軍納爾遜·戴裡斯和心理學家朱莉婭·肖在本文中介紹了如何提高記憶力的幾種技巧。
  • 腦子壞掉的男孩如何逆襲成為大腦教練?這些方法你也需要知道!
    當我們面臨某一項任務時,內心總會有兩個小人在打架,一個聲音說:「省省吧,再怎麼努力,你也做不好。」還有另一個微弱的聲音說:「我可以做好。」正是這樣的對話,讓我們不能專心,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最後也許正如第一個小人的「預言」,我們失敗了。但是真的是因為我們能力不夠,準備的不好嗎?
  • 腦科學日報:數學天才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3D人臉重建
    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大腦活動平靜下來,降低大腦中發射的信號數量,以平衡其他神經遞質的活動,這些神經遞質可以增強大腦活動。6月17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南加州大學文理學院和南加州大學麥可遜聚合生物科學中心Bridge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GABA如何與一種叫做GABAB的關鍵蛋白受體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