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他的小說《天龍八部》中,有一個關鍵的情節:在少林寺,慕容復與臭名昭著的丁春秋及莊聚賢聯手的情況下,也只能與蕭峰戰個平分秋色。慕容復在之後與段譽交戰時,竟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一時之間受不了如此羞辱而選擇了拔劍自刎。千鈞一刻之際,一個神秘人物突然出現,用暗器擋開他手中長劍。此人就是慕容復的老爹慕容博。
慕容博訓誡慕容復道:「「你若是死了,哼哼,想當年大燕國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何等英雄,卻不料都變成了斷子絕孫的無後之人。」恨鐵不成鋼之情溢於言表。
那麼慕容垂和慕容恪又是什麼樣的英雄呢?
三易其名慕容垂
說起慕容垂就離不開那個脫離東晉在今遼寧、內蒙古、河北等地區自立門戶並建都朝陽的慕容皝。史書記載,慕容皝一生大約有20個兒子。出身帝王之家,又逢亂世爭雄,慕容皝這麼多的兒子中有兩個可稱蓋世英豪。這就是慕容垂與慕容恪。
先說慕容垂。
慕容垂,字道明,鮮卑名阿六敦,慕容皝的第五子。公元326年,慕容垂出生了,慕容皝為他起名慕容霸,雖然是庶出,卻是偏愛有加。這種偏愛在身為嫡出世子的二哥慕容儁心中無疑成了嫉妒與怨恨的根源。父親慕容皝曾猶豫是否應該廢世子慕容儁,立慕容垂為世子。這無異於為慕容霸今後的人生挖了一個極大的坑,也為他註定了未來悲劇的人生。
慕容霸在慕容皝活著的時候,少年英雄,輝煌無比。
東晉鹹康五年(前燕六年,公元339年),慕容霸13歲。慕容皝攻打高句麗,兵及新城,高句麗王釗乞盟,乃還。慕容皝以慕容霸為騎都尉,令其跟隨其兄長慕容恪(慕容皝第四子)攻打宇文部。當時,慕容霸年僅13歲,勇冠三軍。
鹹康八年(前燕九年,342年),慕容霸16歲。前燕王慕容皝率軍攻高句麗,慕容霸為前鋒。
東晉建元二年(前燕十一年,344年),慕容霸18歲。前燕攻擊鮮卑部。宇文逸豆歸派南羅城大(即城主)涉夜幹率精兵迎擊;兩軍激戰之時,慕容霸則率軍從側翼殺出,殺涉夜幹,宇文軍不戰自潰,燕軍乘勝追擊,攻克宇文氏都城紫蒙川(今赤峰市寧城縣南部黑裡河一帶)。宇文逸豆歸敗逃,死於漠北。宇文氏從此散亡,慕容皝收其畜產,徙其部眾5000餘落於昌黎,闢地千餘裡,慕容霸因功被封為都鄉侯。
東晉永和元年(345年),後趙將領鄧恆領兵數萬駐屯樂安(今河北樂亭縣東北),意圖併吞前燕。慕容皝以慕容霸為平狄將軍,駐軍徒河(今遼寧錦州西北),鄧恆因為畏懼慕容霸而不敢進犯。
……
東晉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慕容皝去世,嫡子慕容儁繼位。慕容霸的悲劇開始了。
此時的慕容霸已能獨領一軍了。公元349年,慕容垂任前鋒都督伐趙,勝!公元350年,慕容垂領軍兩萬獨掌一路大軍,與慕容儁、慕輿於三軍共伐後趙,大勝!攻下薊城(今北京)後,慕容垂阻止了慕容儁盡數坑殺後趙降卒的決定,後又一路以全勝戰績攻殺。之後,慕容垂領軍平段氏鮮卑遺族叛亂、領軍攻塞北敕勒,百戰百勝。
公元354年,慕容儁正式稱帝。也就是同年,慕容垂將名字從慕容霸改為慕容夬,後又改為慕容垂。正史的說法是因為慕容垂曾墜馬撞斷了牙齒,所以才改名。但慕容垂的改名其實應該是有更加深刻的難言之隱,也許是無奈之下向二哥慕容儁表明其沒有篡位之心。
但改名並不能改掉慕容儁的疑心。
東晉昇平二年(358年),慕容垂娶段氏,段氏生子慕容令、慕容寶。段氏才高性烈,與皇后可足渾氏不睦,皇后引以為恨。慕容儁向來對慕容垂不滿,時有人奉可足渾皇后之令告段氏及吳國典書令遼東高弼為巫蠱,想藉此把慕容垂牽連進來。慕容儁將段氏及高弼下獄,進行拷問。但二人「志氣確然,終無撓辭」(《晉書·慕容垂載記》)。慕容垂心痛,暗中派人對段氏說:「人生會當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段氏嘆息道:「吾豈愛死者耶!若自誣以惡逆,上辱祖宗,下累於王,固不為也!」(《晉書·慕容垂載記》)後段氏死於獄中,而慕容垂也因此得免。出平州刺史,鎮遼東。並以段氏之妹為繼室,皇后又將其黜之,並將其妹嫁與慕容垂,慕容垂心中不滿,這使他與慕容儁關係更加惡劣。
昇平四年(360年)正月,慕容儁病逝,太子慕容暐即位。二月,尊可足渾後為皇太后。如果說慕容儁對慕容垂的態度還是忌憚,那新皇慕容暐對慕容垂的態度則已經是肆無忌憚的歧視了。
東晉太和二年(367年)慕容皝的四兒子慕容恪的去世,前燕皇室的各種矛盾空前爆發,慕容垂和慕容暐的關係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那麼這位慕容恪又是誰,為什麼在前燕皇室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第一名將慕容恪
慕容恪出生在大棘城(今遼寧省義縣)。他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之弟。
因父親慕容皝不甚寵愛他的生母高氏,所以,慕容恪很長時間沒有進入父親關注的視線內。直到慕容恪十五歲時,其父每次和他對話,都能說出經世之理,慕容皝大吃一驚之後自然是刮目相看,遂把軍隊交給了他。慕容恪十五歲開始掌握軍隊,多次以弱勝強,穩固了慕容氏的遼東霸主的地位。
慕容恪在東北華北地區南徵北戰之時,中原地區本來就錯綜複雜的局勢更加撲朔迷離。隨著天下大勢的不斷變化,前燕與一個新興的政權冉魏的決戰擂響了戰鼓。
在此之前的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國(今河北邢臺)自稱趙王,史稱後趙。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侄子石虎篡位,稱居攝天王。石虎有一個漢族的養子名叫冉良。冉良勇猛多力,攻戰無敵。歷任左積射將軍,封西華侯。冉良有一個叫冉閔的兒子幼時就果斷敏銳,石虎很寵愛他,如同對待自己孫子們一樣撫養他。冉閔成年後,身高八尺,驍勇善戰,勇力過人,多計謀。東晉鹹康四年(338年),石虎在昌黎之戰中大敗,後趙各路軍隊都棄甲潰逃,只有冉閔帶領的一支軍隊未遭創傷,由此冉閔威名大顯。
東晉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後,諸子爭位,以殺戮為常。諸子之一的石遵對石閔(此時仍是石虎義孫)許願,得位後封其為儲。但石遵登位後卻沒有履行這個承諾,引起石閔怨恨。石遵聯繫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鑑和其他親信密謀殺石閔。石鑑卻去向石閔告密。於是石閔反殺石遵,並在這年11月把石鑑扶上王位。石鑑在冉閔挾持下稱帝之後,並不甘心作為他的傀儡,多次密謀政變誅殺石閔,但都未能成功,宮中驚擾混亂。石虎的另一子石祗在襄國起兵,與羌族名將姚弋仲、苻洪等聯合,集結了軍隊傳檄誅討冉閔。與此同時,龍驤將軍孫伏都、劉銖等人集結了三千羯兵埋伏在宮中,準備謀殺冉閔,然而卻被冉閔逆襲,冉閔從鳳陽門殺至琨華殿,橫屍遍地,血流成河。
東晉永和六年(350年),冉閔殺死石鑑後,司徒申鍾、司空郎闐等48人尊冉閔為帝,於是冉閔於南郊僭登帝位,大赦天下囚犯,改年號為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並恢復冉姓。
東晉永和8年(352年),慕容恪領兵佔領了幽州,並想繼續向南進。自古以來,幽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剛成立冉魏不久的冉閔也很想要幽州這一塊地方,但他遲了一步,幽州已經被前燕所佔領了。冉閔是一個野心很大的政治家,他一心想要揮兵中原成就自己的霸業,於是冉閔就發動了燕魏大戰。
戰爭剛開始時,冉閔接連取得勝利,形勢一片大好。慕容恪激勵將士,稱冉閔「有勇無謀,不過一夫之敵」,魏軍雖兵甲精良,但糧少飢疲,可一舉擊破。慕容恪將燕軍分為三部。自己親率中軍,選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戰馬結成方陣,以抗擊魏軍重裝騎兵的衝擊;另二部分置於兩側,擇機配合中軍主力合圍進擊。交戰中,冉閔率主力徑直突擊燕軍中部鐵馬方陣。冉閔手刃燕軍300餘人,燕軍拼死抵禦,傷亡慘重。此時,燕軍側翼部隊迅速從兩側出擊,合圍魏軍。魏軍死傷慘重,很多重臣或陣亡,或被俘。冉閔向東突圍,奔逃20餘裡後,因坐騎倒斃,被燕軍俘殺,冉魏滅亡。
此後,慕容恪又指揮燕軍,剿滅了許多割據軍閥勢力。
東晉昇平四年(360年),前燕皇帝慕容儁患重病,鑑於東晉、前秦強敵環伺,太子慕容暐年幼,不堪重任的現實,慕容儁命慕容恪、慕容評、慕輿根等輔政,不久病卒。皇太子慕容暐即位,年僅十一歲。二月,以慕容恪總攝朝政。
不久,前燕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了內訌。時任太師,受遺詔輔政的慕輿根屢屢製造事端,意圖陷害、誅殺慕容恪。慕容恪聯合慕容評,密奏慕輿根等罪狀,誅殺慕輿根及其黨羽,消除了導致前燕動蕩不安的內部禍源。
正當慕容恪勵精圖治,意圖大展宏圖時,卻不幸於366年身患重疾。慕容暐親臨慕容恪府,向他詢問後事。慕容恪對慕容暐說:吳王慕容垂兼具文武之才,才能僅次於管仲、蕭何,希望能重用他。否則,國家或有滅國之危。不久,一代名將慕容恪去世,終年46歲。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萬繩楠編輯整理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一書中把慕容恪稱為「五胡十六國第一名將」。
後來的史實印證了慕容恪臨終前的憂慮.慕容暐和慕容評猜忌慕容垂,必欲置之死地。慕容垂無奈,逃奔前秦。前燕政局愈發混亂,終於在370年被前秦滅亡。
然而慕容燕國的故事,仍在繼續。常勝將軍慕容垂的輝煌還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