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開房、墮胎、打架、撕逼似乎成了國產青春片的主旋律。
好像沒有這些,就無法證明曾經年輕過?
來來回回看了這麼多,卻沒有一部是講述到底該不該墮胎和墮胎方式的。
非但沒引起女孩們的重視,反而讓她們以為墮胎這事很簡單,輕視了過程,忽視了嚴重性,也忽略了對自己的保護。
因此,讓某些禽獸不如之人鑽了空子,也釀成悲劇。
比如說,最近被爆出的「高管被控性侵養女四年」,不管是案件的性質,還是手段的惡劣,都讓人深惡痛絕。
女孩的遭遇實在讓人心疼,卻事已至此,卻無法挽回。
還有前不久的「韓國N號房」事件中,被害女性多達74名,其中包括16名未成年人,最小的受害者只有11歲,而參與這場集體性侵的竟然有26萬人。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那些間接傷害她們的不過是些普普通通的男性。他們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工作,搭一輛地鐵,在一家超市買東西……看起來甚至還算得上憨厚善良的面容背後,隱藏的卻是如此猥瑣的一面。
歸根結底,這類事件的發生,不過是因為男性對於女性的輕視,即便是在21世紀的今天,不少人的劣根性仍然沒有改掉。他們的內心深處,有著嚴重的性別歧視,甚至無視法律,只為了滿足自己的「獸性」,一次又一次侵犯和傷害本該平等的群體。
在剛剛過去的柏林電影節上,又這麼一部女性題材電影火爆出圈。
不僅獲得場刊最高分,獲得金熊獎提名,還拿下銀熊獎評審團大獎。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和這部電影一起登上熱搜的,還有飾演女二的塔莉婭·萊德。
光是看看妹紙這甜美的長相,小心臟都撲通撲通亂跳呢~
這部影片由導演伊莉莎·希特曼自編自導,爛番茄至今保持99%的新鮮度。
所講的故事很簡單。
17歲少女意外懷孕墮胎的經歷。
不同於溫暖、清新的《朱諾》,我行我素卻決定要把孩子生下來,從而學會獨立和成長的女主。
也不同於黑暗、壓抑的《四月三周兩天》,在禁止墮胎的國家,冒著坐牢奉獻墮胎,卻遭遇無恥醫生的嘉碧塔。
這部電影的故事離我們很近,就發生在美國當下。
17歲的女主奧特姆(茜德尼·弗拉尼根 飾),不愛說話,也很少露出笑臉。
沒人知道看似高冷、憂鬱的外殼之下,真實的她在想些什麼。
在奧特姆的老家,美國賓夕法尼州的一個鄉村。
這裡的環境趨勢,即使在今天,女性也無法得到足夠的尊重。
奧特姆在臺上唱歌,下面有男生大喊「婊子」,還引發周圍一片符合地笑聲。
即使在快餐店這樣的公眾場合,男性也敢公然向她挑釁。
外人如此,家人也如此。
繼父動不動就罵她腦子不正常。
喝多了之後,更是當著幾個孩子的面狂飆汙言穢語。
除了上學,奧特姆還要到超市打工。
忍受來自男上司的非禮。
在這樣的環境下,奧特姆幾乎沒有任何能依靠的人。
孤獨無助、忍受欺辱、遭遇冷落……生活這麼苦,換了誰想必都笑不出來吧。
就連遇上了意外懷孕這樣的事,她都無人訴說。
不敢和本該最親近的母親說,看著自己微微隆起的小肚子,奧特姆害怕、迷茫,卻又找不到出口。
沒辦法,她只好獨自去附近的小診所做了檢查。
醫生告訴她已經懷孕10周,處於妊娠早期。
這讓奧特姆怕極了,她想要打掉孩子。
醫生卻給她放了一段視頻,告訴她墮胎是件多麼殘酷的事。
這相當於殺死一個嬰兒,尤其是在懷孕六周後流產殺害的都是已經成型的嬰兒。
希望以此說服她,讓她改變注意。
然而,奧特姆還只是個17歲的少女,就像她說的那樣,根本沒法想像自己要當媽了。
更重要的是,法律規定,在賓夕法尼州的未成年在墮胎前,必須得到一位監護人的同意。
知道這樣不行,奧特姆又想了很多辦法。
吃大量的藥、瘋狂捶打肚子。
卻全都無濟於事
可時間不等人,奧特姆開始有了妊娠反應。
在超市打工時狂吐不止。
也因此被表妹斯凱蕾(塔莉婭·萊德飾)發現了她的秘密。
然而,就在表妹說她胃很不舒服,想請會兒假時,上司竟然還為了自己的私慾不允許。
大言不慚地說她倆走了,自己的樂趣就沒了。
這段看得我只想口吐芬芳!
還好在奧特姆孤獨無依的時候,表妹選擇了和她一起。
決定陪她一起到紐約墮胎。
姐妹倆好不容易湊齊了路費和手術費,推著沉重的行李,搭上開往陌生城市的大巴。
相比於賓夕法尼亞,紐約的法律,對於墮胎沒有那麼多限制。
計劃生育中的服務,也更加貼心和人性化。
然而,這才只是開始,一切並沒那麼順利。
陌生的城市,未知的挑戰,對於兩個女孩來說仍然困難重重。
經過檢查之後,發現奧特姆實際上已經懷孕18周了。
這意味著她已經處於妊娠中期,如果墮胎是很危險的。
不難猜出,老家的醫護人員為了不讓她墮胎,說了謊。
而且現在這家機構,只有懷孕12周內能進行手術。
這無疑又給奧特姆當頭一棒。
但她也沒打算放棄,幸好醫護人員說可以把她送到曼哈頓的機構,讓她在那裡進行手術。
不過,因為時間太晚,只能轉天再去。
這對於本來就是偷偷跑出來,手頭還非常緊迫的姐妹倆來說太難了!也太危險!
紐約的夜晚,看似安穩,實際上到處都可能隱藏著危險。
沒有足夠的錢,她們自然無處可睡。
想在候車室湊合一宿,卻被趕了出來。
地鐵上,也隨時可能遇上變態。
挺過了難熬的一宿。
第二天,兩個女孩終於被送到了曼哈頓的機構。
卻得知,手術仍然需要兩天時間。
這意味著奧特姆和表妹又要多呆上一天。
在進行手術之前,醫生對奧特姆進行了常規檢查,這包括詢問一些私密問題。
而本片的名字《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便是來自於此。
這是問題的四個選項,需要奧特姆從中做出選擇。
看似簡單的選擇,卻隨著一個個被問出的問題,讓我們似乎也看到奧特姆懷孕的真相。
在過去的一年裡,你的伴侶曾拒絕使用保險套嗎?
你的伴侶是否破壞過你的節育手段,在你不願意時試圖讓你懷孕?
……
回答的過程中,奧特姆目光閃躲,不敢抬頭,她忍不住向醫生發問:你為什麼要問我這些問題?
就像醫生說的那樣,這些問題是為了確認她是否安全,是處於機構對女性的一種保護。
但一個又一個冰冷的文字,組成的這些問題,卻真真實實地刺痛了少女的心。
繼續問下去:
你的伴侶是否曾經威脅或恐嚇你?
你的伴侶是否曾經毆打你,扇你耳光,或對你有任何形式的傷害?
你的伴侶是否曾經在你不願意時強行與你發生性關係?
迄今為止,是否有人強迫你發生性行為?
當最後一個問題被問出,奧特姆終於不想再隱瞞,一個「有」字,背後隱藏的卻是少女說不完的疼痛,著實讓人心疼。
可當醫生表示想給予她幫助時,奧特姆卻拒絕了。
這段傷心的往事,是她不願再提起,也不想述說的。
關於她到底為什麼懷孕?孩子的爸爸是誰?電影裡都沒有說明。
而是給了觀眾想像的空間。
但從奧特姆和醫生的這段問答裡,我們也能感受到她曾經遭受的傷害。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以為,只是在她的老家,那種相對閉塞的鄉村,男人對女人的羞辱和歧視才會沒有改變。
可當姐妹倆因為手術花光了所有錢,沒法回家,向在大巴上和表妹搭訕的男孩求助時。
男孩一口答應的同時,卻提出了條件。
當然,這都只是表面,想從他那拿到回家的路費,還需要付出其他的代價……
到了市區,肯定不會痛痛快快給她們取錢。
還要陪他去KTV、打保齡球。
只不過……
唱KTV的時候,男孩會把手放在表妹大腿上。
打保齡球的時候,男孩盯著表妹的臀部不放。
在取錢之前,還肆意地親吻表妹,不管她是否真的願意。
但面對這些,她們毫無辦法。
為了回家,只能默默忍受。
無關時代,無關地域,對於某些男性來說,她們好像生來就該忍辱負重,就該聽從男性的使喚。哪怕只是想得到幫助,也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做交易。
我天!這都2020年了,看完這部影片,窺探到這些齷齪想法,怎麼感覺回到了清朝?
原來,不管什麼時候,這些劣根性從來不會消失,而女性能做的只能是盡力學會保護自己。
假如真的遇上危險,必要時向人群求助,拿起法律的武器,哪怕是學些女子防身術也是有用的!
在電影開始,看到奧特姆擅自做主,給自己打鼻環時,還以為這會是個拯救叛逆失足少女的故事。
不曾想,在如此環境之中,她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叛逆。
那些來自生活的苦和痛,都不夠她花大把時間去消化,去應對。
只希望不再有無辜的女孩會受到如此傷害。
當然,相比於女性本身的防範和呼籲,應該讓更多男性清醒,在這個問題上不再站在女性的對立面。
學會尊重女性,分清好壞,發出正確的聲音,讓罪惡的根源無處可逃!
來源:電影解憂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