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末期,飛彈武器開始初露鋒芒,最著名的當然是法西斯德國的V1、V2彈道飛彈,V2是世界上第一種彈道飛彈,其高度達到14米,直徑1.65米,重量超過12000千克,能夠攜帶1000千克的重的彈頭,最大射程達到340千米,威力巨大;上千枚的德國飛彈飛越英吉利海峽,使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著實吃了不少苦頭。同一時期,英國也發展出了著名的雷達駕束制導的「BM」飛彈。當然,囿於早期彈道飛彈粗糙的制導技術,其並未在戰爭中為「法西斯」起到「挽狂瀾於既倒」的作用。
在震驚於飛彈的巨大威力之後,飛彈技術也成為了世界各國爭相發展的最前沿技術之一。在海軍艦艇方面也是尤為明顯的。
二戰之後,巡洋艦的主要武器開始由火炮發展到飛彈武器,反艦飛彈、防空飛彈,都是美蘇爭奪的關鍵武器。
在飛彈巡洋艦方面,美國海軍在戰後相繼發展了8級54艘飛彈巡洋艦。
其中有5型9艘是核動力飛彈巡洋艦,包含「長灘」號、「班布裡奇」號、「特拉克斯頓」號各1艘,「加利福尼亞」級2艘、「維吉尼亞」級4艘。這批核動力巡洋艦噸位最小的「班布裡奇」號滿載排水量僅有8600噸,最大的是「長灘」號達到17500噸。
使用的飛彈武器主要是美海軍第一代的中程艦空飛彈「小獵犬」(32km)以及遠程防空飛彈「黃銅騎士」(120km)。
在後來1970s~1980s本批次的升級改造中陸續將防空飛彈升級到「標準」SM-2型(射程70km)、反艦飛彈也裝上了美軍現代戰艦的標準配置——「魚叉」反艦飛彈(射程130km)、更厲害的是「維吉尼亞」級在改裝中裝備了「戰斧」反艦&攻陸型巡航飛彈。
以上5型核動力巡洋艦一直服役到1990S蘇聯解體之後。非池中已經在之前的文章中有過敘述。
現在整理下剩餘的常規動力飛彈巡洋艦。
美戰後常規動力飛彈巡洋艦主要裝備了3型45艘,其中盡人皆知的宙斯盾巡洋艦CG-47「提康德羅加」級建造了27艘,就不做過多描述。
另外還有1950S末發展的「萊希」級飛彈巡洋艦,該級共建造9艘;首艦CG-16「萊希」號於1959年12月03日動工,1962年08月04日服役,末艦CG-24「裡維斯」號於1960年7月04開工,在1964年5月15日加入美軍現役。
「萊希」級主尺度:162.4x16.2x5.9m,標準排水量6070噸,滿載排水量8200噸。
動力採用四座高壓鍋爐驅動2臺蒸汽輪機,功率85000軸馬力,雙軸雙槳推進,最大航速達到32節,人員編制455人。
值得一提的是,美海軍第二艘航動力巡洋艦「班布裡奇」號也正是在「萊希」級基礎上改裝壓水反應堆動力發展而來的。
另外「萊希」級末艦「裡維斯」號於1986年11月5日與另外兩艘軍艦組成編隊訪問中國,這也是歷史上美海軍正是訪問中國的開始。
「萊希」級武器配置也與「班布裡奇」號大同小異,主要飛彈武器是採用MK-10 雙臂發射器發射的「小獵犬」防空飛彈、以及8聯裝「阿斯洛克」反潛飛彈。該級同樣在後期改裝中裝備了「魚叉」反艦飛彈和SM2型防空飛彈。這是1980S美國海軍飛彈艦艇的標配。
「萊希」級最後的戰鬥任務是參見了1991年1月17日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沙漠風暴行動,期間在航母編隊擔任防空任務。
1960s,美國海軍又在「萊希」級的基礎上發展出「貝爾納普」級飛彈巡洋艦,後者與「萊希」級採用大致相同的艦型及動力設計,著重升級了武器裝備性能。
「貝爾納普」級艦長166.7米,寬16.7米,吃水8.8米;標準排水量6570噸,滿載排水量8575噸,動力裝置採用2臺蒸汽輪機,最高航速32.5節。續航力7100海裡/20節;編制513人。
該級共建造9艘,首艦CG-26「貝爾納普」號於1962年開工,1964年服役;末艦CG-34「比德爾」號於1963年動工,1967年加入現役。
主要假裝了2座4聯裝「魚叉」反艦飛彈、2×4聯裝戰斧飛彈發射架,以及裝備了1架SH-2D反潛直升機,首次具備了直升機反潛的能力。
與前型類似的一點是,在「貝爾納普」級常規動力巡洋艦基礎上同樣改進出了CGN-35「特拉克斯頓」級核動力巡洋艦。
綜合以上,美國海軍從1957年長灘號開工,到1980年「維吉尼亞」級末艦「阿肯色」號入役,24年的時間裡建造了27艘飛彈巡洋艦,超過了1年1艘的規模,總排水量超過25萬噸。
隨意挑出其中的1艘,都是彼時的人民海軍可望而不可及的強大存在!而這樣的服役規模與速度也是美蘇爭霸白熱化的結果。對美國海軍本身而言也是一種極大的負累。
以至於在1991年蘇維埃政權轟然倒塌之後的短短幾年時間裡,所有的飛彈巡洋艦除新式的「提康德羅加」級之外都沒能得以繼續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