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小森,是一名中文系畢業轉到哈佛讀金融、專職從事投資的會計,ACCA資深會員、新加坡註冊會計師協會ISCA會員
來源:經管之家,歡迎轉載,歡迎分享
圖片來源:網際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後臺聯繫刪除
經管之家長期徵稿郵箱:jg@pinggu.org
這幾天有兩種消息不絕於耳:
1. 我國率先結束疫情,正積極協助其他國家戰勝疫情,包括捐出大量物資和派出醫療組;疫情結束後將為我國百年不遇之大變局。
2. 歐美一些國家頻頻耍鍋中國。甚至自家後院的某些記者還作為先鋒對WHO提出了敏感問題藉此為美國提供甩鍋彈藥,用心不良,昭然若揭。同時,BBC等大型國際媒體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提出「中國的物資被各國拒絕」。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5日在《紐約時報》刊文指出,圍繞疫情中美兩國間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現在不是相互指責的時刻,現在我們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歐盟的一位官員提出:新冠疫情結束後,美國為首的世界主要國家有必要對我國採取進一步行動。甚至更有甚者,造謠說5G網絡可以傳播疫情,導致可能出現「火燒自家設備」的荒誕劇情。這些消息聽來聽去,讓國人不免生出三種情緒:1.摩拳擦掌2.「東郭先生和狼」的憤怒3.「明天該怎麼辦」的擔憂。但是細想這兩個系列的消息又是相反的,三種情緒也犬牙交錯的互相咬著一方的肉,到底孰對孰錯呢?
第一:新冠結束後,世界的格局將繼續由實力控制所分配。世界格局的分配,是由國家綜合實力(以下簡稱「國力」)所決定的,其一般定義為一個國家所擁有的生存、發展以及對外部施加影響的各種力量和條件的總和。這是個現實問題,實例具體可以參照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迅速躥起的德國、一戰和二戰結束後的美國。實力決定位子,似乎沒有必要鋪開詳述。國力的強弱與組成又是一個組合,可以分為分為八個大項:經濟力量、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程度、政府決策對競爭力的有利性、資本市場及金融服務的總體質量、基礎建設、企業管理在創新-獲利和應變方面的表現、基礎和應用科學的成功性,以及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並非僅限於GDP的總額。八大型中還可以再拆分244個指標或者更多的指標進行具體計算。比如傳統計算方法中克勞斯-克努爾提出的最早的國力方程式=經濟能力+行政競爭力+戰爭動員力,雷-克萊因提出的國力=(人口+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國家戰略係數+國家整合水平)等,以及後來進一步考慮了時間變量後提出的NP(t)=∑(ai*Ri(t))。NP(t)為即時國力;Ri(t)為某種資源佔世界總數的即時比重;ai為某種資源的權重。簡而言之,國力是相對的,且是一直處於變動中的。比如18世紀中葉的荷蘭較之17世紀更為富有,卻因為英法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崛起,而喪失大國地位。從這個角度理解,認為中國的國力會在疫情結束後迎來百年不遇的大變革,是有理據的。但是這個大變革卻未必一定是向有利或者不利的方向發展。1. 全球增加的流動性很有可能湧向中國市場。中國可能實現「引資補鏈」、「引資擴鏈」,加速完成中國四大經濟圈、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鏈集群建設;從金融市場來看,幫助中國上市公司發展帶來國際資金支持,從而更有利於上市公司加快建設產業鏈集群。2. 這次疫情中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重要特徵體現為產業鏈集群化,比如蘇州、重慶等地的電子製造產業相關的配套零部件,超過 80% 是在本地生產的。這種集群化的生產模式降低了從全球採購零部件所帶來的風險,在其他各國疫情嚴重、其他類訂單下降的同期、甚至出現訂單增加的趨向。因此,中國已經形成或即將形成的產業鏈集群是吸引全球高端製造產業鏈落戶中國的基礎。如果我國的國力能在疫情結束後,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國力保持相對穩定且繼續上升,則不需要過於擔心美國帶著各國「不和中國玩了」的結果。再回想一下,戰國時代,各國防狼一樣的圍堵秦國,最後還是沒能把秦國堵在函谷關的後面。聯繫一下美國從打貿易戰開始後的一系列舉動,對中國的圍剿,在輿論和事實上早都已經鋪開了。甚至更遠一點,可以回溯到美國的歐巴馬朝提出的「亞洲再平衡」戰略。因此,新冠疫情其實最多是美國手中的一張宣傳牌,而不是引發美國要圍剿中國的起因或者「裡程碑」因素。
第二:新冠結束後,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趨勢不會發生本質變化。中國已經出現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的問題,而且還是未富先老,未來會越來越面對人力緊缺和人力成本上漲的困境。一方面,社會的發展,已經使得整個中國社會結構不願意倒退回1980年以前的經濟上女性「主內」的狀態。1950年到1970年中國人口生育的高峰時期,全國女性就業人員佔比重微不足道;到了2018年,全國女性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已經超過43.7%。在招工日益緊張的今天,社會(無論男領導女領導)都不能行動起來、將女性摒除在就業市場以外。這在實際操作上降低了生育率提高的可能性。單身和保持非婚也在文化上變得越來越可以接受。截止2019年初,「剩女」規模快速增加至約 600 萬,且約 6 成在城市,出現學歷越高越「剩下」的現象。同時,中國傳統對教育的看重和升學考試不變的高競爭度,促使家庭在生育多子女的選擇前,都是慎重的。因此推行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不及預期,生育堆積效應已經消退,2018 年出生人口降至約 1500萬以下,即減少 13%以上,總和生育率(即一個國家或地區平均每位育齡婦女(15到49歲)的生育子女數。人口學一般將總和生育率2.1界定為保持人口總量不增不減的水平)降至 1.5 以下。以人口大省山東為例,2018 年上半年煙臺市、濰坊市、德州市出生人口分別同比減少 16%、18%、22%;2018 年 1-11 月青島市戶籍出生人口同比減少 21%。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未來,估計中國要通過提高生育率、完成延遲老齡化趨勢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國家甚至提出了外國人永久居留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想藉助引入外來勞動力,來補給中國年輕人的短缺,這是正視了這一發展現實。加之歐美的孤立主義和單邊民粹主義抬頭,指望中國繼續以犧牲資源和環境,依靠廉價生產要素、特別是低價勞動力,來推動經濟發展,已經不現實。中國的工業發展,必須向科技和質量並舉邁進。廉價商品的低附加生產將繼續向低廉生產要素提供國轉移,正如1990年開始由臺灣、香港等地向大陸轉移一樣。而且,這種產業鏈轉移實際上更多的體現為產業鏈外溢現象。現在的全球經濟已經是在工序層面的跨國分工,生產者會在各國尋找有比較優勢的要素,將生產環節配置在合適的地區。以轉移到越南的工廠為例:越南相對於中國的比較優勢是:1.勞動力價格低廉,2.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時在關稅上的優勢。「瞭望智庫」對越南產業的研究發現:由內地向越南轉移的產業有一個共同特徵:這些企業不是把完整的生產線搬過去,而是把生產流程中特定的工序轉移到越南,一般都是最後的組裝工序。最後的組裝工序對供應鏈要求不高、但該生產環節中人工成本佔比比較高,越南具有比較優勢。這表明製造業從中國向越南的轉移,更多的是中國供應鏈網絡的一種外溢。因此,無論美國是否要求封殺中國製造,中國都必須向中國智造邁進了。
第三:中國出手,有人願意出口,這就是傳媒話語權的體現。中國雖然在GDP總值上實現了大躍進,但是在國際傳媒的話語權上,基本是被縮限的。 國內依舊標榜的國際主流媒體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標榜的國際主流媒體,仍然是以美國和他的五眼同盟為主的傳統媒體。以美國和親美國的發展中國家為口徑統計,較具權威性和可信度的媒體有:如果以英國和親英國的發展中國家看,排名少有不同,但是變化不大。從歐洲大陸的角度看,則還包括了德國法國的一些主流媒體,再往東南亞地區推進,或者可以看見新加坡的《海峽時報》和香港的《南華早報》。有趣的是,澳洲和紐西蘭的話語權其實並不特別深具影響力,最大的可能是他們偏居一隅、習慣性的被人涵蓋在大英國協的傘下。但是,仍然足見英語在國際語言影響力中的獨霸地位。既然這是美國和他的五眼盟國(或者從美國人的想法說是「臣僕國」)的現實力量,自然要發揮最大的作用,所以才會出現中國在抗疫中出錢出力,但是卻頂不過人家一張嘴、天天醜化你的力量。這也是美國早先提出的所謂「銳實力」的體現。這一銳實力是中國的短板,短期內無法得到系統的提升。這一現象主要與西方文化長期信奉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相輔相成。「社會達爾文主義是指由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派生出來的西方社會學流派。主張用達爾文的生存競爭與自然選擇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的發展規律和人類之間的關係。認為只有強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滅亡的命運。」第四:中國的崛起是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首先要面對的是一百多年來西方以為它是世界中心的認知霸權。從有形和有直接文字的證據看,目前國際實力的天平確實還在美國和他的盟國一側。更重要的是,在底層的文化上看,美國和他的盟國隱性認為世界是分等級的,自己處於食物鏈的頂端.這種文化優越感,植根於殖民戰爭中對中國的勝利,以及勝利後產生的對中國文化的蔑視。這在一定程度上源於西方文化的根子與其說是來自於猶太的基督教文化,不如說萌芽自以希臘城邦當僱傭軍為主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文化。具體例子可以參照斯巴達人對新生兒的對待:唯有強壯沒有殘疾的可以留下,病弱的必須扔到山谷裡滅亡。所以是否勝利,是現代西方文化從本源上注重點。所以美國漫畫裡的英雄要麼是戰無不勝的超人系列、不然就是本人是企業大亨、利用各種高科技成為「自製超人」的蝙蝠俠和鋼鐵人等。而基督文化裡的愛人如己與人人平等,更多的是一種浮於表面的點綴,是勝利者對於失敗了的民族的說教,自己並不真心相信。具體例子可以參見至少三處:1. 歐洲歷史上對猶太人的數次屠殺。(希特勒並非發明者,排猶主義是個聽起來斯文,但是背後血淋淋的歷史事件統稱。)
3. 各地以各種謠言為契機的不良意識流,以及美國截止目前還很嚴重的種族問題,比如非洲裔男青年被警察打死的比例,遠高於白種族裔男青年被警察打死的比例。(當然有人會說這是非洲裔犯罪率比較高導致的,但是何以非洲人會達到美國、並形成現在的社會階層呢?真的以人人平等為標榜,如何會以武力掠奪人口、並販賣為奴隸嗎?)戰勝這種文化偏見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必須首先克服兩種極端看法:2. 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不用修改也不需要進步」。前者扭曲著自尊這種自然的意識,必然造成新的「偏見」,以是否能在社會上爬上去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優劣的基本依據。後者忽略了動態變化,忽略了學習的必然性。這個世界上,人類總是需要學習、不斷進步的。不然就不會有美國人發明了電燈,我們還用的事情。好的就是好的,優秀的就是優秀的,發揮拿來主義本身就是實事求是,是文明發展中必須注意和遵守的事項。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競爭性優勢,都可以在世界的舞臺上發光發熱。如果妄自尊大,就會出現乾隆皇帝自以為大清朝不需要世界的看法。或者當時,清朝皇室自以為不需要世界,但是若干年後,西方就用鴉片叩開了中國的大門。長話短說,只要中國依舊努力向前,努力繁榮發展、與他國互惠互利,通過內生的發展不斷積澱,那麼,中國卻不會因為各種「甩鍋「而裹步不前,中國將依舊是中國!同時,俯瞰歷史的滾滾長流,沒有一個苦痛不會過去,多難興邦,中國人有自己的風骨,中國不會因為各種「甩鍋「而停滯,總有堅韌的種子在萌芽。上下五千年,我們的進取和奮鬥,生生不息。打量未來,經濟同樣是一個周期和周期組成的,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星月交換,秋收冬藏,每一次危機中都孕育著新的機會,中國之輪滾滾向前!
https://www.forbes.com/sites/berlinschoolofcreativeleadership/2017/02/01/10-journalism-brands-where-you-will-find-real-facts-rather-than-alternative-facts/#26b703e8e9b5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P0E&sj=2018
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E5%85%A8%E5%9B%BD%E5%A5%B3%E6%80%A7%E5%B0%B1%E4%B8%9A
http://pdf.dfcfw.com/pdf/H3_AP201901041282086287_1.pdf(恆大研究院:漸行漸近的人口危機--中國生育報告2019)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12/t20191206_1715998.htm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BC%E5%90%88%E5%9B%BD%E5%8A%9B
https://news.huoxing24.com/20200331232911675964.html
https://mp.weixin.qq.com/s/f8ycfH0MlSIRj3-4WM3vhA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3AANd9GcQ--FatsdJlAwWlGcT59N6m5dMVlJ3qgymGUomRKAtq_sPw8Wyj&usqp=CAU
https://blog.hamibook.com.tw/wp-content/uploads/2020/02/%E5%A4%A9%E4%B8%8B%E9%9B%9C%E8%AA%8C%E7%AC%AC692%E6%9C%9Fc01.jpg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2113551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207491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E%E4%BC%9A%E8%BE%BE%E5%B0%94%E6%96%87%E4%B8%BB%E4%B9%89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W3L-6MkCOiwbg8KzEUcQ-TWbExgo6hF4SaE7Hk9mxW-p6O-O69YlrsfoyclmhcsgymHtsbllsyKftF0Tm0pv5MB0gBoOG5IF4ICpUxcUHuzQV0nueqHv7IQgdytSg_QjAz6FptHDXa-9mWFjJMWy0GLefwNoR58XXuH-RTFEydMtHhOwwUwR
https://lh3.googleusercontent.com/proxy/ljbUknxcUzPO1W5Gs7N88n3fy4Nmdcc7wZUJHBopg4V2pJbp72nCyuzZylUyPZyhDeZpAqMNqBZZybVTu09192h6N95sKiRDnmyzhkEdY5Tz
5年,經管之家公眾號6500篇文章,
這裡是豐富而全面的經管知識庫+財經百寶箱
金融系列:學習書目 | 金融體系 | 書單 | 投資思維 | 估值 | 銀行 | 資產配置 | 投行 | 量化投資 | 建模 | 研究員 | 對衝基金 | 股市交易 | 行為金融 | 宏觀分析 | 盡職調查 | 研究 | 金融讀博
管理系列:企業案例 | 精選書單 | 公司治理 | 諮詢模型 | 行業乾貨 | 商業分析 | 管理聖經 | 營銷
財經系列:中產階級 | 愛情經濟學 | 奢侈品 | 有錢人 | 月餅證券化 | 屌絲值 | 選老公 | 雍正行長
學習資源:搜索技巧 | 頂尖課程 | 名牌大學課件 | 商業圖書 | 文獻管理 | 原始數據 | 金融網站 | 內部培訓 | 投行併購 | 行研清單 | 國外學習APP | 英文文獻 | 金融電影 | 工具包 | 免費資源
爆款文章:房價 | 一線城市 | 二胎 | 收入 | 80後 | 移民爸爸 | 學歷 | 中產生存 | 花錢 | 求職機會 | 沒背景 | 北京摺疊 | 有多拼 | 世相繪 | 賺錢領域 | 勵志青年 | 頂尖名校 | 城市 | 農村 | 寒門
讀研讀博:投稿經驗 | 寫論文 | 學術牛人 | 論文工具 | 科研工具 | 學術資源 | 讀研 | 讀博 | 找工作
統計系列:學習心得 | 推薦書目 | 實證分析 | 大師之見 | 計量之路 | 常見問題 | 必讀 | 統計數據
名家之聲:吳敬璉 | 張五常 | 李稻葵 | 許小年 | 汪丁丁 | 陳志武 | 林毅夫 | 錢穎一 | 陸銘
經管幹貨:經管俱樂部 | 經管之家學院 | 從零開始學統計 | 每天一個SPSS技能 | 事件分析法與Eviews應用 | CSSCI論文復刻:宏觀經濟學 | 性價比超高的stata課 | 學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