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臨黃海,北瀕渤海,1038公裡長海岸線,5275個入海排汙口,山東省煙臺市在完成「查」—摸清底數、「測」—水質檢測、「溯」—汙水溯源,釐清責任後,「治」的大幕隨即拉開。
作為生態環境部確定的渤海入海排汙口專項整治試點城市,煙臺日前印發《煙臺市入海排汙口整治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到2022年,全面完成入海排汙口整治,完成水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確定目標任務,並探索形成在全國沿海地區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入海排汙口整治模式方法。
溼地涵養為入海河流生態補水
在龍口市黃水河汙水處理廠南側,總佔地170畝的黃水河生態溼地工程已接近完工,工人們在做最後的收尾工作。田字塊狀分割的坑塘被水生綠植覆蓋,形如稻田。
作為《方案》確定的「355」工程(即打牢三個基礎、做好五項示範、打造「五個一」體系)中5項示範之一,入海河流生態達標示範項目先期選擇了龍口市泳汶河、黃水河等入海河流,通過沿岸排海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建設人工溼地等措施,有效管控陸源汙染物排海。
「溼地工程採用潛流人工溼地+表面流人工溼地的工藝,通過在溼地系統配置填料、基質,利用植物、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實現對汙水深度處理,將黃水河汙水處理廠一級A類再生水提高至Ⅲ類水標準,處理規模為4萬m3/日。」龍口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煙臺屬於資源型缺水城市,人均佔有水資源量為487m3,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1/5。」煙臺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穎指著黃水河裸露的河床坦言,示範工程的實施不僅能夠確保入海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同時,通過再生水補充到入海河流,將有效緩解區域水資源緊缺狀況,改善周邊水生態環境,補充流域地下水。
龍口市生態環境分局局長王繼周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項目實施後,每年入河補源水量達1000萬m3,一級A類再生水提高至Ⅲ類水標準可削減化學需氧量總量約438噸/年、NH3-N總量約58.4噸/年,具有突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他表示,下一步,龍口市其他汙水處理廠也將逐步推廣這一模式。
根除陸源汙染,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
多年來,借雨排汙、雨汙管網混接錯接、初期雨水收集處理能力差等「城市病」問題突出,岸上的水從哪兒來、去向哪兒猶如一筆「糊塗帳」。因此,城市雨汙排口整治,根除陸源汙染「治岸」成為此次《方案》的重點。
在萊州市,文化街、文昌路地下綜合管廊及其附屬設施項目就藏身在鬧市區地下。寬、高各3米的地下管廊綿延4公裡,整齊有序地鋪設了包含給水、中水、電力等管線。管廊項目共鋪設雨水管道7800餘米、汙水管道8600餘米,形成了雨汙分流制排水系統。
項目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萊州2018年起,實施文化街、文昌路地下綜合管廊及其附屬設施項目,總投資約6.03億元。
萊州市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賈洪松介紹,項目建成後可以減輕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負荷,提高處理效率,達到減少汙水處理廠投入的目的,雨季雨水不再進入汙水管網,降低了汙水處理廠的瞬時水量,避免因雨水進入汙水管網而引起汙水處理廠進水水量、水質發生較大的波動。同時,緩解雨季城市內澇問題,提升城市安全運行水平和城市抗災能力,進一步改善環渤海地區生態環境。
王穎表示,目前,煙臺建有19處城市汙水處理廠,處理規模達到115.8萬噸/日,全市累計完成雨汙分流改造120公裡。他們將總結示範經驗,逐步在全市推進雨汙排口整治和汙水處理廠治理工作。
打造現代漁業,養殖用水全循環
近年來,隨著水產養殖業迅速發展,海水水產養殖在沿海地區漸成規模。養殖方式主要為池塘高密度養殖與車間工廠化養殖。按照傳統養殖方法,大量的殘餌和糞便排入水體,養殖尾水汙染日益嚴重。
在位於萊州市三山島街道的明波水產有限公司,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是陸基水產養殖最先進、最生態的代表模式之一,通過高效物理過濾、氣浮反應淨化、實時生物淨化等過程,實現養殖用水全循環。
走進企業現代化的工廠化養殖車間,水溫調節、飼料投餵全部實現自動化、無人化操控,融合最新的物聯網信息化平臺實施全天候管控。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養殖所需每天新水添加控制在5%左右,與工廠化流水養殖相比,單位水體密度增加10公斤以上,節能69%、節水95%以上,廢水廢氣排放減少95%以上,避免了養殖尾水對近海環境造成壓力,代表著生態、節能漁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煙臺12個重點區市編制養殖水域灘涂規劃,落實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禁止養殖區的管控要求,清理非法養殖3萬多畝。」煙臺市生態環境局海洋生態環境科科長孫召波介紹,根據《方案》,煙臺將重點圍繞優化池塘養殖方式、推行池塘尾水集中連片治理、實施養殖尾水排放監控等開展示範。
「目標是在今年年底前,在全市入海排汙口監測、溯源完成的基礎上開展部分整治工作,入海排汙口整治初見成效;2021年,完成上述在內的5項排汙口整治示範工程,形成經驗做法後推廣應用;最終到2022年,實現全面完成入海排汙口整治工作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入海排汙口管理制度體系。」煙臺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周俊表示。
截至2020年10月,煙臺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比2015年提升約7個百分點;大沽夾河、五龍河等26條重點河流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94.6%,45個重點監測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或優於Ⅲ類)達到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