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13條國考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V類斷面

2020-12-26 河北新聞網

河北新聞網12月25日訊(河北日報記者賈楠)從省政府新聞辦今日召開的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13條國考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V類斷面,2019年、2020年1至11月入海口斷面水質均值全部達到V類及以上水質標準,達標率100%,其中達到Ⅲ類以上優良水質6條;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2018-2019連續兩年、2020年前三季度近岸海域國考監測點位海水水質優良比例穩定達到100%。

新聞發布會現場。河北日報記者賈楠攝

治海先治河,突出抓好入海河流綜合治理。建立入海河流水質監測考核體系,將全省49條入海河流99個斷面設定水質考核目標,並增加監測總氮,每月對監測結果實行全省通報,對超標斷面嚴重的市縣實行約談、扣繳生態補償金等,對總氮超基準值斷面所在縣區實施預警。2019至2020年省級扣繳生態補償金2580萬元,壓實屬地政府治河主體責任。

治河先治汙,大力開展陸源汙染防治攻堅。全面推進重點流域26座城市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其中秦皇島、唐山市汙水處理廠排出的中水水質達到地表水IV類,滄州市達到地表水準V類。推動沿海地區大力開展城鄉綜合整治,基本實現農村汙水管控與治理全覆蓋,「散亂汙」企業動態清零,相繼推行海域水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做到涉氮重點行業816家企業持證排汙,持續削減總氮等汙染物入河入海量。

管好直排海汙染源,有序推進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加大直排海汙染源監測整治力度,2019至2020年連續兩年均實現直排海汙染源穩定達標排放。按照「查、測、溯、治」工作原則有序開展入海排汙口排查整治,推動唐山試點先行,已完成1551個排汙口監測、2250個排汙口溯源和112個臨時排汙口和無排水功能的點位取締拆除。

全面推行灣長制,建立陸海協治新模式。在全省全面推行灣長制,明確各級政府一把手擔任灣長,建立了省、市、縣、基層四級灣長及灣長制辦公室組織體系,將全省海岸線劃分16個責任灣區,111個責任灣段,明確各級灣長147人,使每一寸海灣都有人管,初步建立海洋環境治理新模式。

多部門協調配合,深入實施海洋汙染防治攻堅。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生態修複目標,修復海灣岸線17公裡,完成率121%,修復濱海溼地1229公頃,完成率154%。著力推進海水養殖汙染防控,連續兩年安排專項資金7400萬元,加強漁港汙染防治設備設施建設,清除違法或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的海水養殖8000餘公頃;初步建立了海洋生態補償和「海上環衛」工作機制;基本實現港口船舶生活汙水、含油汙水和船舶垃圾達標處理,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開展海上聯合執法,做好環境風險防範,維護海洋生態環境安全。省生態環境廳主動對接河北海警局,先後對唐山海域冀東南堡、中海油,滄州黃驊海域中石油等部分油田人工島全面排查各類風險隱患,聯合開展碧海2020專項執法行動,加強對海洋工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等建設項目動態巡查,強化海上溢油等海洋環境應急能力機制建設。海警部門部署開展「冀海守護2020」執法大會戰,嚴厲打擊轄區內非法盜採海砂行為。全省各級漁政機構持續開展清理取締「絕戶網」等禁用漁具和涉漁「三無」船舶專項執法行動,有效打擊了海上各類漁業違法行為。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國際在線:瀋陽省考以上河流斷面水質全部達標
    12月23日,瀋陽市生態環境局介紹了2020年瀋陽水體達標攻堅戰取得的成果。 今年以來,瀋陽市委、市政府將水體達標作為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投入資金一百多億元。截至今年11月份,瀋陽省考以上河流斷面累計均值首次實現全部達標且消除劣Ⅴ類水質。
  • 天津市全面治理水汙染 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最佳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南水北調中線通水以來,天津市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思路,持續在水資源優化利用和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上下功夫。
  • 生態環境部:《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
    生態環境部:《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保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體健康,規範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現批准《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一部分 總則》等10項標準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並予發布。
  • 全省各地空氣品質同比有改善!1-11月廣東空氣和水環境質量成績單發布
    2020年1-11月,71個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優良率(Ⅰ~Ⅲ類)為83.1%,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27個入海河流國考斷面(森高排汙口斷面因斷流未開展監測)水質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2020年1-11月,187個省考斷面(包括168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和19個入海河流國考斷面)中,水質綜合指數排名前三位為河源、肇慶、韶關市,後三位為揭陽、湛江、東莞市。東莞、茂名、惠州等15市水環境質量同比有所改善,湛江、雲浮、梅州等6市同比有所變差。
  • 四川上半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10個出川斷面水質全部優良!
    川報觀察記者 殷鵬今年上半年,我省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持續好轉,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率1-4月同比上升5.3個百分點,受臭氧汙染影響,上半年增幅收窄為0.3個百分點;10個出川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標準,全省地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斷面達標率為100%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從生態環境部網站獲悉,關於徵求《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等十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詳情如下: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4.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5.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6.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7.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8.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 瀏陽河水質由劣Ⅴ類改善為Ⅲ類
    一河清水入湘江瀏陽河水質由劣Ⅴ類改善為Ⅲ類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17日訊(記者 陳新)初冬時節,漫步在長沙市芙蓉區的瀏陽河景觀帶,河風陣陣,垂釣者不時揮動魚竿,「水清魚跳」的景象又回來了。今天下午,根據長沙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水環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長沙26個國、省控監測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其中瀏陽河三角洲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由2014年的劣Ⅴ類水質躍升了3個水質類別,水質狀況全面好轉,實現了「一河清水入湘江」。一河清水何以來?長沙將截汙治汙作為先手棋,印發《長沙市2019年度水汙染防治實施方案》,其中涉及瀏陽河的重點項目19個。
  • 2019年四川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3個關鍵詞透視環境質量之變
    去年,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長江經濟帶戰略環評「三線一單」編制,率先通過生態環境部審核驗收;新增5個空氣品質達標城市,成都市首次消除重度汙染天;首次全面消除國、省考核劣V類斷面,水環境質量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本次發布的公報不僅盤點了我省現有生態環境質量,還對未來趨勢進行分析研判。公報中有哪些亮眼數據?背後又體現了哪些變化?
  • 煙臺入海排汙口整治初見成效
    溼地涵養為入海河流生態補水  在龍口市黃水河汙水處理廠南側,總佔地170畝的黃水河生態溼地工程已接近完工,工人們在做最後的收尾工作。田字塊狀分割的坑塘被水生綠植覆蓋,形如稻田。煙臺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穎指著黃水河裸露的河床坦言,示範工程的實施不僅能夠確保入海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同時,通過再生水補充到入海河流,將有效緩解區域水資源緊缺狀況,改善周邊水生態環境,補充流域地下水。
  • 東莞市加快推進東引運河流域河湧整治,助力國考斷面穩定達標
    東莞時間網9月28日訊 今年9月初開始,我市在樟村國考斷面流域開展決戰決勝百日攻堅行動,加快172條河湧整治,有效改善河湧水質。流域內鎮街加快推進各項水汙染治理工程,助力樟村國考斷面穩定達標。自從全市打響水汙染治理攻堅戰以來,東引運河流域相關鎮街加快推進內河湧整治。
  • 濰坊「十三五」巡禮:生態環境篇
    聚焦突出問題  汙染防治攻堅取得明顯成效  「十三五」以來,濰坊市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先後制定出臺了《濰坊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濰坊市主要入海河流綜合整治攻堅工作方案》《濰坊市打好渤海區域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落實方案》,紮實推進了「深化三八六
  • 陳政率隊到北坡、樂民鎮開展巡河及檢查督導近岸海域水產養殖汙染...
    水產養殖網  出處:遂溪縣人民政府        瀏覽量: 896 次 我要評論 9月22日上午,縣委副書記、縣長陳政率隊到北坡、樂民鎮,對南渡河北坡鎮段開展巡河及檢查督導近岸海域水產養殖汙染整治工作
  • 生態蜀山|杜絕汙染 狠抓水環境治理
    近日,蜀山區相關部門巡查十五裡河發現,中國水利水電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十五裡河生態補水項目施工產生的渣土、泥塊衝入十五裡河河道,施工泥漿直接流入十五裡河形成泥漿水流向下遊金寨路橋斷面,影響下遊水質環境。
  • 2019年眉山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7日電 (記者 劉忠俊)記者17日從眉山生態環境保護局獲悉,2019年該市優良天數達到313天,全年沒有出現顆粒物中度及以上汙染天氣,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 「藍色國土」點燃綠色引擎(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21))
    生態環境部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海洋環境質量整體企穩向好,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比例有所下降,河流入海汙染物總量出現下降,局部地區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用海要養海。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遼寧長海縣廣鹿島的老漁民朱吉敏,經營著400畝海面和2900畝海底。「上層水面養殖大生蠔,一部分小生蠔投入海底,作為魚礁,改善海底環境。」
  • 山西治水觀察:一泓清水入黃河成現實,環境只能變好不能變差
    澎湃新聞注意到,汾河共有13個國考斷面(全稱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是環保部門對於地表水環境監測的一種形式),僅太原市汾河段就有3處,其中溫南社斷面是太原市的市域出境斷面(河流流經出境點)。「嚴控入河排汙口是流域治汙關鍵環節。」在張建偉看來,作為山西省會的太原,面臨著治水方略中最關鍵的考驗:要堵住所有排汙口,把汙水管起來。
  • 野生動物頻繁來渝過冬背後的生態密碼
    重慶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雷波認為,野生動物對生態環境的變化較敏感,其種類和數量是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最直接的反映。野生動物在渝「頻頻露面」,表明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功能在持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