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國土」點燃綠色引擎(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21))

2021-01-07 人民網

廣東深圳大鵬新區是深圳的「生態特區」和「旅遊旺區」。圖為大鵬新區海景。李堅強攝(人民視覺)

海洋,是浙江舟山最鮮明的印記。這裡,總面積2.22萬平方公裡,海域面積就有2.08萬平方公裡。

年近八旬的鄭信根對當年的趕海「盛況」記憶猶新:「光漁船就1萬多艘,船多得讓你看不到海。」就是這樣的無序捕撈,讓曾經的東海魚汛一度只見「筷子帶魚」「湯勺黃魚」。

舟山人認識到,海洋儘管遼闊,但這樣大手大腳地粗放利用不行,怎麼辦?「藍色經濟」必須綠色轉型!

如今在舟山,檣桅如林、漁火通明難覓蹤影。在枸杞島登高遠眺,國家級海洋牧場星星點點的養殖浮子隊列整齊,耕海牧漁成為新景觀。「大海是大傢伙的,把大海保護好,大家的日子才過得好。」鄭信根感慨。

舟山的變化是一個縮影。中國是海洋大國,擁有大陸岸線18000多公裡,主張管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海洋物種達25000多種,還有海灣、河口、海島、鹽沼、灘涂等眾多類型的海洋生態系統。秉承「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理念,越來越多的地方意識到,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是經略海洋的重要一環。

告別「向海要地」「向海要錢」「向海排汙」,沿海地區下大力氣呵護海洋,邁向人海和諧。生態環境部監測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海洋環境質量整體企穩向好,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比例有所下降,河流入海汙染物總量出現下降,局部地區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

用海要養海。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遼寧長海縣廣鹿島的老漁民朱吉敏,經營著400畝海面和2900畝海底。「上層水面養殖大生蠔,一部分小生蠔投入海底,作為魚礁,改善海底環境。」他坦言,「吃海,只會越取越少;養海,才能取之不盡。」

用海要護海。多年前,廣西欽州曾計劃在三娘灣建設大型造船廠,但考慮到這裡是珍稀海洋生物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於是修改了規劃,並劃出一條白海豚保護的「生命線」。如今,三娘灣成為近海觀賞白海豚的著名海域。

用海還要「禁」海,讓大海休養生息。為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中國從1995年起實行伏季休漁制度。每年5月1日開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進入伏季休漁期。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十幾萬艘漁船、上百萬的漁民「閒」下來,有效養護了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

海美了,人樂了。「絕跡30年的『渤海刀』、20多年沒見的大黃花,這兩年又出現了。」從事海洋捕撈40年的河北黃驊漁民任建生切身感受,「漁業資源恢復了,熟悉的大海又回來了,漁民更有盼頭了。」

讓「藍色國土」更美麗,陸海統籌、協同發力。

海洋和陸地,唇齒相依。對於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業界有這樣一種說法:80%左右的汙染物來自陸上,所以海洋汙染問題表現在海裡,根子在陸上。呵護好這片「藍色國土」,必須陸海統籌、陸海聯動。

嚴治汙。在黃驊農村,鄉親們都熱衷於講述村裡的新鮮事兒:垃圾入箱、汙水入池,如廁不再是過去的旱廁,而是嶄新的生態廁所,「我們少排汙,大海少受傷。」

自2018年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啟動以來,黃驊圍繞重點河流、近岸海域、農業農村汙水等,嚴格陸源治廢治汙行動。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河北13個國省考入海河流入海口斷面水質均達到或優於水質目標要求,全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均達到第一類標準。

強管護。在浙江玉環,紫菜養殖戶在承包海域時要同時籤約承諾,養殖期間要及時清運各類垃圾,退養時還要把承包區域恢復到自然原貌。否則,下一輪承包時會失去海洋使用權。

和玉環一樣,近年來,沿海各地從徹底解決非法採砂採礦,到沿海岸線生態修復;從堅持距海岸線300米範圍內不再建非公益性永久建築,到相繼完成沙灘、紅樹林等保護立法……一項項「硬核」措施,為海洋生態環境築起更為堅實的保護屏障。目前,全國30%的近岸海域和35%的大陸岸線納入紅線管控範圍。

建機制。在山東,作為管灣護灣治灣第一責任人的灣長們已經上任,覆蓋省、市、縣三級的灣長體系,將緊盯「海域汙染綜合防治」「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等任務。在江蘇,「灣(灘)長制」已於2019年底實現了全覆蓋,有效保護了沿海灘涂。

開發海洋、經略海洋,藍色經濟拓展新空間。從傳統的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到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利用業、海洋電力業,這座「聚寶盆」釋放出無窮潛力,自然資源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海洋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2019年北京世園會上,從南方沿海地區移栽來的紅樹林,成為植物館內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近些年,全球紅樹林面積整體遞減,但中國卻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淨增」的國家之一。自然資源部統計數據顯示,新世紀以來,中國紅樹林面積增加7000多公頃。

鳥類天堂、魚蝦家園、海岸衛士,有了紅樹林,海岸蜿蜒著綠色。「藍色國土」不斷煥發生機,美麗中國的生態底色必將更加亮眼!

相關焦點

  • 片片綠色,片片都是「民勤」(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⑧)
    經過民勤人的多年治理,昔日的風沙口長出了成片的梭梭林。民勤縣委宣傳部供圖 東邊是沙,西邊是沙,北邊還是沙——從衛星地圖上看,位於甘肅省武威市的民勤縣就像一把綠色的楔子,釘在騰格里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之間。這枚楔子不大,卻少不得。若是丟了這道屏障,騰格里與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將連成一片,對於河西走廊甚至整個中國北方地區來說,後果不堪設想。
  • 踐行綠色理念 厚植生態優勢
    答:近年來,洛陽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統領,持續推進藍天、碧水、淨土、國土綠化、生態修復五大行動,加快構建生態環境建設體系。;在國土綠化上,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全市森林面積超過千萬畝;在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上,嚴守生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3條控制線,統籌推進耕地保護、水土流失治理,深入推進「三山」綜合整治。
  • 中國之治,懂了!|用什麼來創造一個中國發展的綠色奇蹟?
    第九集用什麼來創造一個中國發展的綠色奇蹟?主講嘉賓:諸大建(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生態文明制度是這次四中全會十三個制度建設中的重要一塊。其總思想是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塞罕壩的「綠色接力」(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⑥)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稱讚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這令塞罕壩上下深受鼓舞,「那種自豪與榮耀,我永生難忘。」塞罕壩機械林場職工宋嵬佶告訴記者。總書記的指示,讓遠在海南的「95後」姑娘馬明月對塞罕壩有了關注。
  • 繪就美好藍圖 構築高質量發展國土空間——專訪青島市自然資源和...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姜德志提到,本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將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一優三高(即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
  • 以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
    綠色技術創新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十三五」以來,湖南全面落實《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布局推進綠色產業、生態環保、現代農業和新能源等領域綠色技術創新,有力助推了洞庭湖生態環境改善。
  • 全國7大區域14家規劃院集結 共話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
    面向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創新治理,由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反映了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正處於從工業文明時代轉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階段,體現了國土空間規劃技術的創新實踐、也結合了城市更新與空間治理、品質社區、鄉村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的豐富成果,展示了全國7大區域、14家省市規劃院的成功經驗
  • 綠色生態,這就是開遠的幸福「底色」!
    綠色生態,這就是開遠的幸福「底色」!近年來開遠市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把「綠色」作為生態發展底色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 「中國經濟站穩2020」長江經濟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新動能凸顯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年終專稿《中國經濟站穩2020》盤點中國經濟不同凡響的2020年。本期推出:《長江經濟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動能凸顯》。央廣網北京12月27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長江沿岸的湖北宜昌市,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曾經,這裡的沿江區段分布著許多化工企業,讓環境不堪重負。
  • 毛烏素 茫茫沙海變綠洲(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③)
    陝西省榆林市榆溪河生態長廊。新華社記者 陶 明攝榆林人曾經飽受風沙侵襲之苦,談沙色變。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地,近半在陝西榆林,分布在明長城沿線以北。毛烏素沙細,春天西北風一刮就起塵。黃沙蔽日,沙子侵道,人們在這沙暴裡迷了方向,只能等風停再趕路;農戶被這風沙驅趕,幾經南遷。
  • 「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18)」「六子登科」降「石魔」
    呂德仁攝走進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石漠化治理展覽館,「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兩行大字映入眼帘,以該縣肖家塘村四愚公搬石頭修公路為原型的雕像矗立在眼前,把參觀者一下子就拉回到西疇人民向「石魔」宣戰、治理石漠化的艱苦歲月。
  • 推動綠色發展(137)丨未來,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有新目標(雲南發布)
    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0.9%。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接下來,雲南將持續發力為建成「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不斷向前展望「十四五」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全面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編制實施各級國土空間規劃,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
  • 從7.2%到79% 南北山的綠色奇蹟
    多家全國性重點媒體高度評價,西寧實現了生態逆襲!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抬頭仰望是滿眼的藍,深吸一口氣是那麼沁人心脾……這是今天西寧的生態美景帶給市民最直觀的感受。西寧創造綠色奇蹟年均降雨量僅為380毫米,蒸發量卻達1700毫米!慄鈣土、羊腦石,且有些山坡整體坡度近60度,面對一處處綠化造林「禁區」,全市人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 市縣國土空間規劃指南下載_2020年市縣國土空間規劃指南下載資料...
    本指南適用於市級(包括副省級和地級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下簡稱市級總規)編制。地區、州、盟可參照執行。直轄市可結合本指南和《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南》(試行)有關要求編制 市級總規是城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制定的空間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是城市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政策,是市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行動綱領。
  • 生態環境更美 綠色底蘊更厚
    原標題:生態環境更美 綠色底蘊更厚 ——「十三五」我區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創造全國典型  廣西良好生態的金字招牌內涵豐富,既有自然生態稟賦好的天然之意,又有生態環境保護好的實踐之功。「十三五」期間,廣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在「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生態保護和修復、環境監察執法、環評審批等方面,創造了一個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案例和數據。
  •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國土空間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個奇蹟」;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和需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如耕地減少過多過快,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資源開發強度大,環境汙染嚴重,空間布局和結構不合理,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多等。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 人民日報評塞罕壩林場獲地球衛士獎:為世界貢獻更多綠色奇蹟
    塞罕壩林場榮獲「地球衛士獎」,充分反映了聯合國及國際社會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再次證明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經驗,正在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鑑,貢獻中國智慧和解決方案。塞罕壩林場。
  • 深規院助力深圳「山海連城」計劃 探索生態空間治理模式創新
    一直以來,深圳在創造經濟發展奇蹟的同時,也在強化生態的保護和利用,始終謀求用「好住」的城市來留住人,以建設一座生態宜居、令人嚮往的大美家園為目標。自綠道建設起,到南粵古驛道,再到碧道建設,深圳全域性生態公共產品營造隨著城市的發展與進化不斷細分、不斷被注入新的內涵。
  • 「毛烏素綠洲」的生態奇蹟
    不久前,陝西省林業局統計顯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經過幾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毛烏素沙漠將在陝西被「趕走」。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轉速率,不斷縮小毛烏素沙漠面積;林木覆蓋率由0.9%提高到34.8%,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多公裡。 如果以千年的時間單位觀察,毛烏素沙漠的變遷,折射出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聯。
  • 生態泉州 綠色礦山藍色海 環灣泉州 向東向海向未來
    著力打造環灣向灣城市集聚,強化環灣區域交通互聯互通,規劃建設生態連綿帶,打造山城海共融城市空間,強化生態保護,統籌開展礦山整治、海域修復,精心謀劃自然資源「十四五」規劃,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為全市促「六穩」「六保」,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提供了堅強的資源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