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力文
洛陽是黃河流域的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洛陽市致力於構建生態環境建設體系,加快形成與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城鄉綜合承載能力和區域輻射帶動能力。洛陽市市長劉宛康近日就生態環保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作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市是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
答:近年來,洛陽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統領,持續推進藍天、碧水、淨土、國土綠化、生態修復五大行動,加快構建生態環境建設體系。
在大氣汙染防治上,從嚴落實「六控」措施,持續推動四大結構調整,空氣品質綜合指數、PM2.5和PM10平均濃度、優良天數改善率均居汾渭平原第一;在水汙染防治上,紮實開展新時代大保護大治理大提升治水興水行動,一體推進全市域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水災害防治、水文化傳承,全市黑臭水體動態清零,地表水環境質量位於全省前列;在土壤汙染防治上,開展汙染底數詳查和源頭管控,土壤汙染治理修復經驗在全省推廣;在國土綠化上,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全市森林面積超過千萬畝;在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上,嚴守生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3條控制線,統籌推進耕地保護、水土流失治理,深入推進「三山」綜合整治。
問: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節點城市,洛陽市是如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
答:洛陽市提出「生態保護為先、確保安瀾為底、統籌治理為要、傳承文化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的工作理念,推動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洛陽落地生根。
一是治理修復一體推進,建設水清岸綠的「生態河」。以「四河五渠」綜合治理為抓手,大力實施沿黃生態廊道建設等工程,初步實現「水清、岸綠、路暢、惠民」的目標。
二是調沙固堤同步發力,建設歲歲安瀾的「平安河」。充分發揮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關鍵性作用,年均沉降泥沙1.6億噸左右;加快前坪水庫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探索建立「河長+檢察長+警長」聯合執法新模式,合力開展黃河「清四亂」專項行動。
三是科學統籌節水用水,建設渠暢水豐的「生命河」。推進實施小浪底南岸灌區、引黃入洛等引水工程,實現以黃河幹流水補給支流、支流改善水體匯入幹流的良性循環。
四是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建設底蘊厚重的「文脈河」。著力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和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陸續建成開放,「東方博物館之都」初具規模,牡丹文化節等「兩節一會一論壇」影響力持續提升。2020年央視中秋晚會在洛陽舉辦,黃河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
五是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造福民生的「幸福河」。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了裝備製造、新材料、電子信息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了9家營業收入超百億元企業,因地制宜打造了53個市級溝域經濟示範帶、年均總產值超30億元。
問: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洛陽市是如何加強大氣汙染防治的?
答:洛陽市把推動空氣品質持續好轉作為生態保護治理的重中之重,深入實施十大專項行動,統籌抓好工業減排、燃煤減量、揚塵管控等重點工作。
一是打好「組合拳」,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質化。加大力度淘汰落後產能、壓減過剩產能,全市累計關閉淘汰「散亂汙」企業82家。
二是做好「加減法」,加快推進能源結構清潔化。抓好散煤汙染專項整治,今年1月至10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煤耗量同比減少73萬噸,城區燃煤機組基本清零;大力發展可再生、清潔性能源,風電、光伏、水電在全市發電裝機容量佔比提高5個百分點;加快建設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城區供熱普及率達90.1%。
三是下好「建管棋」,全面推進空間結構精細化。統籌推進北部城市發展區與南部生態涵養區協同發展;加強施工揚塵控制,城市建成區降塵量降至7噸/月·平方公裡;持續抓好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高標準規劃建設沿黃生態廊道13萬畝。
四是用好「疏堵策」,著力推進交通結構綠色化。加快伊電集團、萬基集團鐵路專用線建設,全市鐵路貨運量達1530.7萬噸;持續優化路網結構,建設完成33條城市道路;加強機動車源頭管控,公交、出租和特種車輛新能源替代加快推進,全市新增新能源車5873輛,治理柴油貨車10254輛。
下一步,洛陽市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為形成中原新引擎貢獻綠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