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右玉精神 厚植生態底色
——習近平總書記山西考察重要講話
在山西林草系統引發熱烈反響
5月11日-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期間指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揚「右玉精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抓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山西林草系統引發強烈反響,廣大林草幹部職工備受鼓舞。
5月13日下午,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傳達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黨組書記、局長張雲龍要求全省林草幹部職工要從思想上、布局上、規劃上、制度上、行為上深刻把握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系統領會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方法,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大力弘揚「右玉精神」,以「兩山七河一流域」布局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山西汾河流域孝義市曹溪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景慎好攝
5月的右玉,滿目蒼翠,生機盎然。
然而7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全縣僅有殘次林8000畝,林木覆蓋率僅為0.3%,被稱為不毛之地。如今的右玉,「天藍、水碧、空氣鮮」已是常態,已經累計完成造林160多萬畝,林木綠化率擴大到56%,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知名的「塞上綠洲」。
正在南山森林公園防火的右玉縣林業局局長劉佔彪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右玉精神作出批示,這既是鼓勵,又是鞭策。今年我們將基本完成全縣的荒山綠化任務,到2025年成林以後,我們的林木綠化率將由現在的56%上升到60%以上,右玉人民將會享受到更多的綠色福祉。」
在右玉縣馬頭山上,記者見到了山的主人,65歲的李雲生。老李精神矍鑠,愛穿迷彩服,他說迷彩服幹活方便,不怕樹枝子拉。
20年前,馬頭山是一個飽受風沙侵蝕的小山村,土地貧瘠、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是右玉縣第一批被列入移民並村的重點村。
人走了、房子塌了、馬頭山荒了。
看著眼前的一切,從小在這裡長大的老李很是痛心,憑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懷著逝去老父親的重託,李雲生辭去了20多年駕校校長職務,毅然決然選擇留下,並一口氣籤下了馬頭山1萬多畝的荒山承包治理合同,承包期50年。
一年三百六十天,除了過年那幾天是要給幫忙的鄉親們發工資、拜年以外,老李幾乎每天都是在山上度過的,「這裡的每一片林子,最少的也已經補植過了6次,天旱缺水沒辦法,只能是不停地栽、不斷地補」。到了冬天,更不能閒著,要時時刻刻看著放羊、放牛的,提醒他們不能隨便生火。「樹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樣,長這麼大不容易,一旦發生火災我還不得心疼死。」20多年來,老李荒山植綠守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如今,昔日「荒山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馬頭山變成了「山頂松柏戴帽、山間果樹纏腰」的花果山。
「現在好了,你看看,這一萬多畝都栽上了樹,成活率也不錯。野雞、野兔、野豬,甚至是野狍子都有了,風沙沒有了,我也養了一些牛、羊,經濟也有了些好轉」。談到將來,老李說:「一定要牢記習總書記的囑託,繼續栽好樹!」
遠在千裡之外,素有「三川十塬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之稱的大寧縣,欣達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領辦人、曲鵝鎮白村村民馮明星,正帶領著合作社的村民們忙著栽下一棵棵油松幼苗。
「一上午的時間挖了30多個坑,一個坑一塊五,這一上午就掙了40多塊錢。」合作社社員馮還堂一邊幹活,一邊告訴記者,以前為了生活,下過煤窯,賣過豆腐,常年在外奔波還是受窮。如今在家門口靠種樹,一年就能收入1萬多元。「看看,現在山綠了,日子也紅火了。」
大寧縣林業局局長馮曉明介紹,目前大寧縣已成立37家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共有社員1991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78名,2019年共種植20多萬畝經濟林和生態林,人均年勞務收入超1.5萬元。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黃河岸邊的呂梁市石樓縣。
「刨個坡坡兒、吃個窩窩兒」,是祖祖輩輩石樓農民的生活寫照。「為了生活,山上能用的地大伙兒都用了,種上玉米、撒上豆子,眼巴巴地等下雨,可一年下來,一畝地只能收200塊錢。」石樓縣義牒鎮侯家溝村高衛平說著當初的生活,感嘆著山越刨越荒,人越刨越窮。
如何破解深度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石樓縣緊緊抓住國家生態建設的利好政策,通過組建造林合作社,一邊造林,一邊增收,展開了一場綠色革命。
和合鄉西山村黨支部書記、石樓縣河西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領辦人賀計平告訴記者,西山村是石樓縣「支部+」模式的首創地,合作社有20戶,其中貧困戶18戶,兩年來已造林3800餘畝。合作社社員高衛平、李愛林夫婦表示,在合作社造林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收入提高了,各項支出、花費減少了,生態脫貧是接地氣的脫貧模式。「習總書記的講話更是給我們吃了定心丸,我們也堅信通過自己的雙手一定能走上生態脫貧致富的新路。」
「綠水青山」守住了,「金山銀山」也悄然來臨。
近年來,山西省林草系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更加緊密地把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不斷拓寬生態扶貧之路,走出了綠化彩化財化同步推進、增綠增收增效有機統一的新路子。《2017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顯示,2000年-2017年全國植被生態質量均呈改善趨勢,其中山西改善最快。2018年山西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2.79%,生態扶貧連續3年每年惠及52萬貧困人口增收10億多元。縱跨太行、呂梁的一抹抹綠色,不僅讓三晉大地增加了美麗「顏值」,也讓貧困群眾露出了增收「笑顏」,為全國生態扶貧提供了「山西方案」和「山西路徑」。
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張雲龍說,實踐證明,山西的生態扶貧做法,符合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以一域之成效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蘊含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讓廣大群眾嘗到了生態惠民的甜頭,向全國傳遞了山西生態扶貧的聲音。山西將認真深入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在造林綠化務工保收入、退耕還林獎補增收益、森林管護就業促脫貧、經濟林提質增效惠民生、特色林產業拓財源等5個方面下足繡花功夫,繼續拓寬走好山西生態扶貧路徑,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景慎好 通訊員:賈向前
原標題:《綠色發展要聞丨發揚右玉精神 厚植生態底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