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擦亮美好生活底色
提要: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步入全面小康的中國人民開始從「謀生」向「樂生」的階段躍遷。自此,美好生活不僅成為人們日漸關注的熱點詞彙,而且成為新時代我國人民在生活維度方面的奮鬥目標。從綠色發展的視角來看,美好生活指的是人們能夠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生活,即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礎上,人與自然雙重價值能夠得到共同實現的生活。
美好生活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
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與自然便處於對立和依存的辯證統一關係之中。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實際上就是在人與自然對立統一關係基礎上,不斷實現人與自然之間更高層次的統一的歷史,這種對立關係不是僅存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某個特定階段,而是存在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人們只有在深刻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相互對立關係之後,才能避免用純粹自我規定的活動去盲目地改造自然,並且在尊重和順應自然的基礎上,通過能動的創造性活動不斷滿足自身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作為一種「自然存在物」,人類只有從自然界不斷地獲取各種物質生活資料才能滿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然後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作為一種「能動的自然存在物」,人類把自然界作為其生命活動的對象和工具,自然界成為人的無機身體和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確證。人類在改造自然、將「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的過程中,使自身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自身的本質力量得到對象化的確證,此時的人就不再是想像的主體,而是真正成為了現實的主體。
作為一種客觀存在,自然界的客觀性只有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得以把握和理解。儘管自然界是早於人類而客觀存在的,但是自人類誕生之日起,自然界就被打上了人類活動的印記並且在人類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中從「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界成為人類為滿足自身需求而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改造的產物。這並不是說自然界離開了人類就會消亡,而是說只有進入了人的視野範圍並且在人類實踐活動中的自然對人來說才具有實際價值和意義。
人們只有在明確並客觀如實承認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之後,才能通過適當的形式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並使其處於人和自然的共同控制之下,進而在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基礎上「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以此滿足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美好生活是人與自然雙重價值得到共同實現的生活
綠色發展視域下,美好生活的理想狀態就是在人的內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統一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雙重價值。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人的內在尺度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本性來改變外部客觀對象的形式,使「自在之物」變成「為我之物」,以此滿足人的主體需要、實現人的主體價值。但是,人的內在主體尺度的發揮必須以遵守自然的外在尺度為前提和基礎,自然的價值也在人類符合自然界客觀規律的能動性活動中得以展現。因此,在創建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既要把滿足人的需要作為基本價值目標,又要通過在實踐中構建經濟、生態、社會之間和諧共生的關係來實現人類理性與價值的整合,以此推動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自人類誕生以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便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在「人能主宰一切」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指導下,人類在物質生產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與此同時,環境惡化、生態危機加劇的趨勢也日趨明顯。因此,人類開始反思自身的行為並對以往的人類中心主義觀點產生了質疑。面對嚴重的生態危機,人們開始深刻地意識到人類再也不能為了盲目追求自身的利益而瘋狂地掠奪和破壞生態資源,而必須在全面把握人與自然關係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利益。當前,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要深刻地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最終會累及人類自身。人們只有在順應、尊重和保護自然的基礎上才能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協調發展,進而在滿足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時創造出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以此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擦亮美好生活底色
綠色發展視域下,實現美好生活必然要求人們在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生態、社會的協調發展,這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滿足人類在經濟和生態方面的雙重價值需求提供了嶄新視角。近代以來,人們為滿足自身利益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無限制地掠奪式開發不僅造成了大量自然資源的浪費,而且導致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失衡。在這種發展方式之下,人類儘管在一定時期內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但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這種傳統粗放高代價的發展方式不僅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價值對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在深刻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人們清醒地認識到:作為與自然界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人類只有改變以往野蠻徵服自然的行為,從經濟、生態、社會等多個維度出發,才能妥善處理好人類的眼前追求與對自然界長遠影響的關係。具體到實踐層面而言,要有「瞻前顧後」的戰略眼光和敬畏意識,在追求眼前經濟利益的同時更加注重長遠的生態利益,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遵循並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把人類的生產生活控制在自然界可承受的範圍之內。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也只有這樣,才能在追求金山銀山的同時守住綠水青山,進而在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擦亮美好生活的底色。
(作者單位分別為東華理工大學,中央黨校。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項目號:20JD710008〉階段性成果及江西省生態文明制度研究中心項目〈項目號: 18KS04〉階段性成果)
(文章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