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歲末「三農」寄語|種糧大戶梁浩:我想蓋個大房子

2020-12-28 汨羅融媒體
梁浩忙著跟鄉親一起疏通村裡的渠道

汨羅融媒體訊(記者 張為 胡清)今年42歲的梁浩是汨羅市羅江鎮群英村的一位新農人。今年,受極端天氣影響,他一度遭遇艱難時刻,日子有喜有憂。不過,臨近歲末,他有信心明年生活越過越好。

12月18日上午,梁浩正忙著跟鄉親一起疏通村裡的渠道。遞磚、運水泥,天氣雖冷,他忙得不亦樂乎。「這是我們群英村新修的一個水利項目,把水渠修好,明年放水比較通暢,為來年的豐收做一個準備。」

梁浩的130畝早晚稻和一季稻共收成了10

梁浩是村裡的種糧大戶,承包了130多畝水稻田。早稻、晚稻、中稻,他從年頭要一直忙到年尾。不過,從年初的「倒春寒」到九、十月的"寒露風",今年汨羅的水稻生產接連遭遇低溫連陰雨,早稻、晚稻接連出現爛種、倒伏等意外情況,許多農人水稻種植受到影響。梁浩也不例外。

」今年最艱難的事,從年初的時候,開始早稻下種的時候就遇到『倒春寒』,低溫陰雨,造成種子爛在田裡之後又補種,早稻快收割的時候,又碰到連續陰雨天氣,有了倒伏的現象,收成不怎麼好。晚稻的時候,連續陰雨天氣造成減產。那段時間比較艱難。種水稻最怕遇到這種天氣,就是看天吃飯。」梁浩回憶。

「怎麼度過的?」

「那段時間幸虧有我們政府還有農技站的技術人員多次上門指導,教我們抗擊寒露風,讓我們的損失減到最低。」

有了鎮政府和農技站的專業技術做後盾,梁浩努力將早稻爛種和晚稻倒伏等造成的不良影響減至最小。到今年年末,他的130畝早晚稻和一季稻共收成了10餘萬斤,其中70多畝一季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了1200斤左右,總利潤也超過了7萬餘元。

梁浩說:「今年最高興的事就是稻穀收完以後價格上漲,收入多,就比較高興。」

梁浩對明年的期盼就在這張畫紙上

從2014年因為父母重病需要照顧於是回鄉創業,如今,當了6年種糧大戶的梁浩憑藉自己的努力,已經讓一家人成功脫了貧,日子也越過越好。問及明年的期盼,梁浩和妻子相視一笑,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我希望明年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收入多,明年就可以蓋個大房子。」

作者:張為 胡清

責編:柳勤進

來源:汨羅市融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2020年歲末「三農」寄語| 種糧大戶梁浩:我想蓋個大房子
    汨羅融媒體訊(記者 張為 胡清)今年42歲的梁浩是汨羅市羅江鎮群英村的一位新農人。今年,受極端天氣影響,他一度遭遇艱難時刻,日子有喜有憂。不過,臨近歲末,他有信心明年生活越過越好。12月18日上午,梁浩正忙著跟鄉親一起疏通村裡的渠道。遞磚、運水泥,天氣雖冷,他忙得不亦樂乎。「這是我們群英村新修的一個水利項目,把水渠修好,明年放水比較通暢,為來年的豐收做一個準備。」梁浩是村裡的種糧大戶,承包了130多畝水稻田。早稻、晚稻、中稻,他從年頭要一直忙到年尾。
  • 種糧大戶水稻田輪種大球蓋菇 秸稈多級利用「變廢為寶」
    種糧大戶水稻田輪種大球蓋菇 秸稈多級利用「變廢為寶」源稿:東陽市融媒體中心 |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4日 14:41:52 | 作者:呂晶晶 | 編輯:劉海傑  「前幾天下過雨,加上氣溫有所回升,大球蓋菇長得很快,看這些土地上鼓包的秸稈,撥開看看,準能看到胖乎乎的大球蓋菇
  • 山東郯城:「種糧大戶」收麥記
    2019年,趙文爭被評為「臨沂市十佳種糧大戶」「臨沂好人」「山東省十大公益人物」,光榮當選郯城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趙文爭說:「古人說的好,家有餘糧,心裡不慌,俺要為國家多打糧、打好糧!」↑2020年6月8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馬頭鎮「種糧大戶」趙文爭在查看新收穫的小麥。
  • 種糧大戶田間輪種大球蓋菇增效益 秸稈多級利用實現「變廢為寶」
    12月21日上午,東陽市永良家庭農場的負責人趙永良和兩名工人一起採收大球蓋菇,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趙永良是巍山鎮的一名種糧大戶,今年的水稻種植面積達到了800餘畝。水稻收割後,產生的大量秸稈基本直接用於還田堆肥。為了提高秸稈的利用率,今年,趙永良在東陽市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大力開展高品質綠色科技示範基地建設項目,試水秸稈的資源利用。
  • 嶽陽:170餘種糧大戶集中「充電」助力糧食生產
    來自平江、汨羅、嶽陽縣、華容、屈原行政區與君山區、經濟技術開發區170餘名種糧大戶參加專業的科技培訓學習。鄧建軍(左3)組織大家學習,傳達國家種糧獎勵政策會上,湖南雄博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建軍組織種糧大戶們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傳達國家相關獎勵政策,認真分析當前糧食種植的現狀,邀請農業專家就水稻適時播種、田間科學管理等方面的科學種田知識進行講座,種糧大戶們津津有味聆聽,收穫滿滿。
  • 種糧大戶凌繼河累計向農民發放獎金超3000萬元
    種糧大戶凌繼河累計向農民發放獎金超3000萬元 2021-01-09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永豐街道獎勵種糧大戶促進春耕生產
    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問章 胡燕 記者 謝次華)3月底,雙峰縣永豐街道辦事處對2019年的種糧大戶進行表彰獎勵,獎勵早稻種子
  • 青島種糧大戶:誰浪費糧食就來嘗嘗種地的滋味
    原標題:反對浪費糧食種糧大戶吐心聲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鍾迎雪 毛梓權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2013年至2015年的調查顯示,我國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噸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 秦皇島北戴河新區種糧大戶致富不忘困難鄉親
    河北新聞網訊(劉宏偉)1月6日,河北秦皇島北戴河新區留守營管理處種糧大戶樸時宇、趙勇、史偉利、單永純自發組織起來,為留守營管理處40餘位五保老人和4名孤兒送去米麵油等慰問品,給予困難鄉親冬日裡溫暖的問候。
  • 重慶:27位種糧大戶競標「搶」種2700餘畝高標準農田
    2700餘畝高標準農田引來27位種糧大戶競標!12月6日上午,一場特殊的招投標會在重慶市梁平區星橋鎮兩路村公共服務中心舉行。27位種糧大戶以競標的方式公開競爭兩路村2700餘畝高標準農田土地的經營權。經過激烈競爭,4位種糧大戶中標,獲得農田5年經營權。
  • 江西省財政廳 江西省農業廳 江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關於印發《江西省2015年種糧大戶補貼試點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
    >根據財政部《開展種糧大戶補貼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財建〔2012〕386號)精神,為切實做好我省2015年種糧大戶補貼試點工作,特制定本指導意見。(二)水稻種植大戶、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本縣(市、區)2015年實際流轉(含自有水田)水田面積也須達到上述所規定的規模。(三)種糧大戶必須投保2015年水稻種植保險,且投保面積也須達到上述所規定的規模。(四)種糧大戶(合作社指理事會成員)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具有組織項目建設能力。
  • 寶豐縣鬧店鎮85後種糧大戶王曉鵬種糧機械化帶民一起富
    12月8日,寶豐縣鬧店鎮大張莊村種糧大戶王曉鵬一邊在田間查看小麥的長勢,一邊說。王曉鵬是鬧店鎮屈指可數的85後種糧大戶,他在大張莊村、李官營村承包了210畝農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豌豆等傳統農作物。1986年出生的王曉鵬高個子,有點黑。當地的村民提起他,都會豎起大拇指誇一句:是個「幹家兒」。
  • 三農三人談: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國家一直在倡導的兩大戰略,要讓藏糧於地和藏糧於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的基礎,和重要的戰略支撐,我們所說的藏糧於地,就是把農田建設好,主要表現在水利、道路,包括實現機械化的一些要求。目前來說農業農村部,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也都體現到了藏糧於地,第一個就是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建設,第二個是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的建設等等這些工作,也是在有序地開展。
  • 常州種糧大戶王海斌:產業融合發展...
    20年來,他從種糧大戶,到創辦農機專業合作社,再到構建糧食生產經營全產業鏈,已蝶變成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帶頭人。他打趣地說,自己如今是一位「現代農業兵」。 王海斌回憶,合作社是由本地19個種田大戶和農機戶聯合組織發展起來的,早前專注於提供農機服務,到2008年左右,他開始想辦法實現合作社的轉型,從成立之初的單一農機作業服務,逐步拓展到土地耕翻、整地,擴大到育秧、插秧、機收、烘乾、加工等水稻生產的全過程機械化,比起人工,成本低、效率高,有效提升了糧食產量。
  • 我有個很有錢的朋友想蓋房子
    於是有一天,他躺在自己的老闆椅上,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不如蓋個房子玩玩。但他對怎麼蓋房子這事一竅不通,聽說我路子廣,於是找我來商量。這事我也很麻爪,但這老小子拿了一塊上等普洱出來,我喝著喝著就把這事給應了。「怎麼著得先有塊地吧?」我試探性地問。「地,有。我老家還有幾塊宅基地呢,這個你甭操心。」他大手一揮。
  • 【榜樣】服務「三農」甘做「老黃牛」
    辛梅 攝下到田裡,他擼起袖子、捲起褲管,手把手教農民種田技術;回到桌前,他潛心鑽研,攻科技課題;面向市場,他帶領大戶試驗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面對群眾,他成立扶貧服務團隊,幫助發展產業。他就是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明光市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周福紅。「做『三農』工作,天天跟泥土打交道,顯得很土氣,卻是我喜歡幹、應該幹的事業。 」周福紅說。
  • ...小康「領頭雁」——永豐縣黃曉明從貧困戶到種糧大戶變身記
    「別人不種的,我全部要了!」黃曉明皮膚黝黑,形態憨厚,眉宇間卻透著一股堅強。現在他已是當地數一數二的種糧大戶,然而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位滿臉憨笑的莊稼漢子,幾年前還是村裡的貧困戶。黃曉明有三女一兒,母親癱瘓,患老年痴呆症,常年需要藥物治療、專人護理。黃曉明夫妻一邊照顧家人,一邊努力耕作,生活過得異常艱辛,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 走過四季:乘風破浪的「三農」面孔
    、黃垚  2020年註定在歷史上是非同尋常的一年。  家住蘭西縣蘭西鎮林盛村的辛宏軍種了大半輩子地,沒料到今年種的玉米碰到了最嚴重的倒伏。  「有生之年沒遇到過。颱風一過,苞米(玉米)颳倒了,地裡頭全是水。」  他本以為今年玉米將大幅減產,「一畝地能打個三四百斤就不錯了」。  沒想到,當地派來技術人員指導,他也積極補救,最後產量跟往年比沒減多少。
  • 燒餅製作師、種糧大戶、火雞大王 江蘇誕生新一批鄉村「教授」
    這些人員中有燒餅製作師、種糧大戶、火雞大王,也有制茶高手、印染專家、陶藝大師等等。如果公示無異議,這些「土專家」「田秀才」將正式獲評正高級和高級鄉村振興技藝師。「鄉土人才一頭連著創新創造,一頭連著田間地頭,處於人才強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交匯點,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人才。」
  • 板芙鎮種糧大戶650畝水稻迎豐收
    市農業農村局種植科相關負責人表示,吳飛霞在板芙鎮的650畝水稻目前已算中山最大的種糧大戶。 站在稻田邊,吳少霞的視線一直隨著收割機來回移動,整個人許久都不曾挪動半步。今年47歲的吳少霞,第一次嘗試做農業,早在一年前,她還經常開著小汽車,穿梭在各大酒席,做著酒水生意。「兒子結婚了,女兒也上了高中,家裡沒啥負擔,我對農業也有興趣,就想多點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