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6 10:17 |浙中新報
資料圖
「我家四代都是教師,除了我兒子一直在中學當老師,我和爺爺、父親都曾在義烏多所學校任教,先後教過小學、初中和高中,我父親還教過大學。」昨天(4月25日)下午,說到一家四代的從教經歷,69歲的義烏退休教師陳如楠眼裡滿是興奮和自豪。
「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傳承,讓這句話更雋永。」陳如楠說,無論戰亂時期還是和平年代,無論清貧還是富足,他們陳家人就是想當老師。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了,他們一家四代人在教育崗位上就像傳接力棒一樣,一棒更比一棒好。
爺爺陳有堂
兢兢業業從教40年
陳如楠的爺爺陳有堂,生於光緒乙酉年(1885年)二月廿四,卒於1975年11月19日,享年90歲。
「我爺爺是晚清秀才,考上秀才後,科舉制度被廢除,他就回家教書。」陳如楠一邊翻著爺爺留下的歷史資料,一邊向記者介紹爺爺的過往。陳有堂先在義烏城區一私塾當教師,1934年回老家佛堂鎮葛仙村創辦「義烏縣倍磊鎮第十保葛仙國民學校」並任校長,後來赴金華師範學校當教員。再後來,在義烏樹國中學(一所私立中學,1956年改為義烏師範學校)任教。
「我爺爺那個時代,當老師的待遇很低,生活很艱苦,但他始終捨不得講臺和孩子,一直教到退休,時間長達40年。」陳如楠說,父親經常給他講爺爺抗戰時期的故事,勉勵他無論教學條件多艱難,都要立志當一名無愧於時代的好教師。抗戰時期,為躲避日機轟炸,金華師範曾從金華城內遷至武義。1941年夏,日軍侵擾諸暨、義烏一帶,武義縣境內受到威脅,金華師範普師班遷至宣平縣溪口(宣平縣當時屬麗水專區,1958年5月併入武義縣),簡師班遷至武義縣馬府下。當時,陳有堂是普師班老師,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從武義學校到義烏老家步行往返一次,為自己和老家的幾個學生帶米、梅乾菜和醬等生活用品。
父親陳福田
從小學、初中、高中一直教到大學
陳如楠的父親陳福田(1926~1992年),從小受家庭影響,對教師這個職業情有獨鍾。在義烏讀完初中,以優異成績考入金華師範簡師班。1946年,從金華師範畢業後到義烏縣私立稠南小學(佛堂小學的前身)當教員,後任該校校長。
新中國成立後,陳福田先後任義烏東河鄉校、佛堂區校校長一職,後來任義烏縣教育督學,是義烏市第三至第八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陳福田被調至東陽工作,後到華東師範大學進修,獲得本科學歷。之後,先後任東陽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工會主席,東陽「五七大學」校長,浙師院東陽教學點(浙師大分校)校長,東陽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等職。
「我父親在東陽工作期間,經常回義烏講學、作報告,給義烏中小學教師講教材教法。」陳如楠說,父親精通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法,是浙江省中小學教材編寫成員,經常受邀回義烏培訓中小學教師,為義烏教育事業發展不遺餘力。
「1956年秋季,新創建的義烏師範學校開始招生,我父親非常開心。開學那天,他特意帶我們全家到校園逛了一圈,說義烏教育的春天來了。」在陳如楠看來,父親的預言沒幾年就成了現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義烏教育得到蓬勃發展,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快步提升。「特別是1975年至1980年,學生人數猛增,義烏很多村級完全小學(一至五年級都有的農村小學)都『戴帽』辦起了初中部,師範畢業生成了學校的教學骨幹。那些年,義烏的教育事業發展可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講述者陳如楠
從教33年不言休
「1966年7月初中畢業後,我因故沒有繼續上學。一直到1975年8月,在老家葛仙村務農9年後,受聘到義烏縣倍磊公社平望學校當初中教師。」陳如楠說。
一年後,他被調至倍磊公社葛仙學校任教。「當時,葛仙學校有小學部、初中部,我既當小學教師,也當初中教師,教過數學、化學、物理、語文、音樂等課程。那時候的老師普遍很敬業,不懂就邊學邊教,除了日常教學,還要參加農村生產勞動。」
讓陳如楠感到欣慰的是,1980年秋季,義烏師範開始面向金華地區東片的6個縣招收30周歲以下、1978年底前在編的中小學民辦教師,學制兩年。他在教學、勞動之餘,開始自學相關課程,於1982年如願考取義烏師範。
1984年暑假從義烏師範畢業後,陳如楠被分配到倍磊公社初級中學任教。6年後,被調至合作鄉中心學校當校長。1992年9月,被調至義烏大成中學任教,直至2010年12月退休,先後任大成中學教師、校辦主任、副書記等職,1999年1月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
「退休後,我受義烏外國語學校聘任,教高一語文課程,分管學校德育工作。」陳如楠說,從教33年的他,至今還為義烏教育的發展發揮餘熱。
兒子陳安
義烏中等職業教育的受益者和創新標兵
1977年出生的兒子陳安,是陳家第四代教師。
「他初中畢業後,中考分數超過普高錄取分數線不多,我就鼓勵他到義烏市城鎮職校就讀。」陳如楠認為,當初他為兒子選擇職校是正確的,因為當時義烏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正處於快速發展期,他堅信在義烏從事職業教育一定前景美好。
在義烏市城鎮職校就讀期間,陳安每次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參加技能競賽屢次獲獎,每年都拿一等獎學金。由於成績突出、工作出色,陳安職校畢業後被留校任教。工作之餘,他參加了大專、本科學歷教育和一系列專業技能培訓,並在一線不斷學習、摸索教學及教學設備管理。
1999年,學校採購了一批攝影攝像機、編播設備,動輒上萬元的設備使用和管理都讓很多老師望而卻步,陳安卻勇敢地接下了學校電教設備的使用和管理工作。虛心好學的他還參加了計算機、網絡、攝影攝像的培訓學習,很快從一個初學者成長為採編、製作等流程的精通者。此後,他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每次都能斬獲獎項:義烏市教師電子教案評比一等獎、金華市教師自製多媒體教育軟體評比一等獎、浙江省教師自製軟體比賽一等獎、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多媒體素材徵集比賽一等獎、第一屆全國安全培訓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全國職校老師說課大賽一等獎等。
如今,陳安已經成長為城鎮職校信息科研處主任,不僅是學校電工專業的骨幹教師、維修電工高級技師,還是義烏市首批四星級教師、義烏市「133創新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義烏第十批拔尖人才、義烏市及金華市安監局安全生產培訓特聘教師、浙江省政府採購項目評審專家庫成員、國家職業技能鑑定高級考評員,被納入「國家級安全培訓師資庫」,成為義烏市職業教育的一面旗幟。
【採訪手記】
為崇學尚德矢志育人的「教育世家」點讚
在義烏,這樣的「教育世家」並不多見。問及為何選擇教師這個行業,陳如楠和陳安的回答如出一轍:「父親對我最深刻的影響,就是要讀好書,教好書。」
採訪中,陳如楠指著家裡牆上掛著的一幅字「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說,他們一家四代從教,堅守的就是這一句無聲的誓言。無論戰亂時期還是和平年代,無論清貧還是富足,是他們陳家人,就想當老師。對於教師這個職業,他們代代都有天生的「親切感」。
良好家風成就「教育世家」,並得以薪火相傳,一家四代用信念堅守「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為陳如楠一家祖孫四代紮根教壇、為教育事業默默奉獻的精神感動,為「教育世家」崇學尚德矢志育人的信念喝彩。
(原標題《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 一家四代從教見證義烏教育發展》,原作者王志堅。編輯樓菲莉)
15562450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