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 一家四代從教見證義烏教育發展

2021-01-18 浙江在線

2019-04-26 10:17 |浙中新報

資料圖

「我家四代都是教師,除了我兒子一直在中學當老師,我和爺爺、父親都曾在義烏多所學校任教,先後教過小學、初中和高中,我父親還教過大學。」昨天(4月25日)下午,說到一家四代的從教經歷,69歲的義烏退休教師陳如楠眼裡滿是興奮和自豪。

「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傳承,讓這句話更雋永。」陳如楠說,無論戰亂時期還是和平年代,無論清貧還是富足,他們陳家人就是想當老師。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了,他們一家四代人在教育崗位上就像傳接力棒一樣,一棒更比一棒好。

爺爺陳有堂

兢兢業業從教40年

陳如楠的爺爺陳有堂,生於光緒乙酉年(1885年)二月廿四,卒於1975年11月19日,享年90歲。

「我爺爺是晚清秀才,考上秀才後,科舉制度被廢除,他就回家教書。」陳如楠一邊翻著爺爺留下的歷史資料,一邊向記者介紹爺爺的過往。陳有堂先在義烏城區一私塾當教師,1934年回老家佛堂鎮葛仙村創辦「義烏縣倍磊鎮第十保葛仙國民學校」並任校長,後來赴金華師範學校當教員。再後來,在義烏樹國中學(一所私立中學,1956年改為義烏師範學校)任教。

「我爺爺那個時代,當老師的待遇很低,生活很艱苦,但他始終捨不得講臺和孩子,一直教到退休,時間長達40年。」陳如楠說,父親經常給他講爺爺抗戰時期的故事,勉勵他無論教學條件多艱難,都要立志當一名無愧於時代的好教師。抗戰時期,為躲避日機轟炸,金華師範曾從金華城內遷至武義。1941年夏,日軍侵擾諸暨、義烏一帶,武義縣境內受到威脅,金華師範普師班遷至宣平縣溪口(宣平縣當時屬麗水專區,1958年5月併入武義縣),簡師班遷至武義縣馬府下。當時,陳有堂是普師班老師,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從武義學校到義烏老家步行往返一次,為自己和老家的幾個學生帶米、梅乾菜和醬等生活用品。

父親陳福田

從小學、初中、高中一直教到大學

陳如楠的父親陳福田(1926~1992年),從小受家庭影響,對教師這個職業情有獨鍾。在義烏讀完初中,以優異成績考入金華師範簡師班。1946年,從金華師範畢業後到義烏縣私立稠南小學(佛堂小學的前身)當教員,後任該校校長。

新中國成立後,陳福田先後任義烏東河鄉校、佛堂區校校長一職,後來任義烏縣教育督學,是義烏市第三至第八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陳福田被調至東陽工作,後到華東師範大學進修,獲得本科學歷。之後,先後任東陽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工會主席,東陽「五七大學」校長,浙師院東陽教學點(浙師大分校)校長,東陽教師進修學校校長等職。

「我父親在東陽工作期間,經常回義烏講學、作報告,給義烏中小學教師講教材教法。」陳如楠說,父親精通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法,是浙江省中小學教材編寫成員,經常受邀回義烏培訓中小學教師,為義烏教育事業發展不遺餘力。

「1956年秋季,新創建的義烏師範學校開始招生,我父親非常開心。開學那天,他特意帶我們全家到校園逛了一圈,說義烏教育的春天來了。」在陳如楠看來,父親的預言沒幾年就成了現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義烏教育得到蓬勃發展,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快步提升。「特別是1975年至1980年,學生人數猛增,義烏很多村級完全小學(一至五年級都有的農村小學)都『戴帽』辦起了初中部,師範畢業生成了學校的教學骨幹。那些年,義烏的教育事業發展可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講述者陳如楠

從教33年不言休

「1966年7月初中畢業後,我因故沒有繼續上學。一直到1975年8月,在老家葛仙村務農9年後,受聘到義烏縣倍磊公社平望學校當初中教師。」陳如楠說。

一年後,他被調至倍磊公社葛仙學校任教。「當時,葛仙學校有小學部、初中部,我既當小學教師,也當初中教師,教過數學、化學、物理、語文、音樂等課程。那時候的老師普遍很敬業,不懂就邊學邊教,除了日常教學,還要參加農村生產勞動。」

讓陳如楠感到欣慰的是,1980年秋季,義烏師範開始面向金華地區東片的6個縣招收30周歲以下、1978年底前在編的中小學民辦教師,學制兩年。他在教學、勞動之餘,開始自學相關課程,於1982年如願考取義烏師範。

1984年暑假從義烏師範畢業後,陳如楠被分配到倍磊公社初級中學任教。6年後,被調至合作鄉中心學校當校長。1992年9月,被調至義烏大成中學任教,直至2010年12月退休,先後任大成中學教師、校辦主任、副書記等職,1999年1月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

「退休後,我受義烏外國語學校聘任,教高一語文課程,分管學校德育工作。」陳如楠說,從教33年的他,至今還為義烏教育的發展發揮餘熱。

兒子陳安

義烏中等職業教育的受益者和創新標兵

1977年出生的兒子陳安,是陳家第四代教師。

「他初中畢業後,中考分數超過普高錄取分數線不多,我就鼓勵他到義烏市城鎮職校就讀。」陳如楠認為,當初他為兒子選擇職校是正確的,因為當時義烏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正處於快速發展期,他堅信在義烏從事職業教育一定前景美好。

在義烏市城鎮職校就讀期間,陳安每次考試都是全班第一,參加技能競賽屢次獲獎,每年都拿一等獎學金。由於成績突出、工作出色,陳安職校畢業後被留校任教。工作之餘,他參加了大專、本科學歷教育和一系列專業技能培訓,並在一線不斷學習、摸索教學及教學設備管理。

1999年,學校採購了一批攝影攝像機、編播設備,動輒上萬元的設備使用和管理都讓很多老師望而卻步,陳安卻勇敢地接下了學校電教設備的使用和管理工作。虛心好學的他還參加了計算機、網絡、攝影攝像的培訓學習,很快從一個初學者成長為採編、製作等流程的精通者。此後,他參加各級各類比賽,每次都能斬獲獎項:義烏市教師電子教案評比一等獎、金華市教師自製多媒體教育軟體評比一等獎、浙江省教師自製軟體比賽一等獎、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多媒體素材徵集比賽一等獎、第一屆全國安全培訓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全國職校老師說課大賽一等獎等。

如今,陳安已經成長為城鎮職校信息科研處主任,不僅是學校電工專業的骨幹教師、維修電工高級技師,還是義烏市首批四星級教師、義烏市「133創新人才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義烏第十批拔尖人才、義烏市及金華市安監局安全生產培訓特聘教師、浙江省政府採購項目評審專家庫成員、國家職業技能鑑定高級考評員,被納入「國家級安全培訓師資庫」,成為義烏市職業教育的一面旗幟。

【採訪手記】

為崇學尚德矢志育人的「教育世家」點讚

在義烏,這樣的「教育世家」並不多見。問及為何選擇教師這個行業,陳如楠和陳安的回答如出一轍:「父親對我最深刻的影響,就是要讀好書,教好書。」

採訪中,陳如楠指著家裡牆上掛著的一幅字「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說,他們一家四代從教,堅守的就是這一句無聲的誓言。無論戰亂時期還是和平年代,無論清貧還是富足,是他們陳家人,就想當老師。對於教師這個職業,他們代代都有天生的「親切感」。

良好家風成就「教育世家」,並得以薪火相傳,一家四代用信念堅守「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為陳如楠一家祖孫四代紮根教壇、為教育事業默默奉獻的精神感動,為「教育世家」崇學尚德矢志育人的信念喝彩。

(原標題《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 一家四代從教見證義烏教育發展》,原作者王志堅。編輯樓菲莉)

1556245040000

相關焦點

  • 教培機構應該靠什麼驅動發展?
    桃李邦團隊賦能教育培訓機構過程中我們同樣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最為顯著的兩個方面是:教學型基因的培訓機構,以教學服務為主要發展驅動力,它們輕視營銷,有的機構甚至給我們說搞教育談營銷這不是捨本逐末麼,缺乏市場營銷&品牌建設意識,這種教學基因型的機構三四線城市居多。
  • 武漢學院「陳一丹獎教獎學金」開啟新的十年
    武漢學院是一所由湖北省教育廳主管的民辦高校,學院定位于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立足「應用型、重特色、國際化」,努力培養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武漢學院實行公益辦學,依靠社會力量發展,在辦學理念中除了關注學生在智力和知識方面的進步,更強調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支持推動教育創新「陳一丹獎教獎學金」由武漢學院創辦人陳一丹於2010年捐贈設立,每年額度100萬元,旨在推動學院教學與科研事業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全人素質。
  • 從電教歷史看教育未來
    回望我國教育信息化事業70年發展歷程,篳路藍縷春華秋實,以信息化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快速發展,為黨和國家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總結來時路,不忘初始心,繼往開來再續新篇章,推動新時代我國教育信息化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 一家出兩博士!嘉興四代同堂壽宴透露祖傳秘方,孩子要這麼教…
    △全家福這張全家福說的是一個四代同堂的故事。壽宴是專門為了85歲的朱其林和90歲的鄭珍寶辦的。當天,老人的五個子女攜自己的後輩一起來祝壽。讓人驚嘆的是,這一家第三代成員中,竟然出了兩位博士和一位海外在讀碩士,真是太有才了。
  • 鄧曉芒:忠孝立國不適合當今中國發展
    "我們的學官是在忠孝立國這個大前提下從事教育事業的,我們的國立大學不是政府辦教育,而是教育為政府這個大家長盡忠盡孝。所以我的結論是:忠孝立國是當代中國教育的病根。"這是鄧曉芒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說的一番話,剛一出來就引發了學界的熱烈討論。
  • 不學禮,無以立——從女教文化中探尋漢代社會道德發展
    所以,人們總會認為,封建社會對於女性只有壓迫,尤其在女性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是投入的少之又少。其實,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社會的確始終對於女性沒有男性群體那樣寬容,但是,在很多層面上,對於女權的一步步解放還是有著不斷實質性的進步。曾經封建社會不允許女性拋頭露面、出世入仕,的確是糟粕的存在。如今社會,對於女性在勞動權益保護方面的缺失、重婚、包養同樣是糟粕的存在。
  • 這五年,教體發展成績單
    立德樹人築夢前行全市教育體育事業發展成績斐然小編從「美好宿州『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以來,市教體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各級各類教育持續發展,教育現代化發展步伐逐步加快學前教育加快發展。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布局日趨合理的普惠性全覆蓋學前教育體系,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辦園體制和政策保障體系基本完善。2020年,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0%以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80%以上,學前教育基本普及。
  • 濟南護理職業學院:實施醫養教融合 推進高職教創新發展
    今年初,教育部和山東省按照黨和國家關於「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的指示要求,共同出臺《關於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以山東省為試驗區,率先建立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制度和模式,建設職教創新發展高地。
  • 對啊網:深耕職業教育 產教融合暢通經濟「雙循環」
    面對日漸擴大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職業教育大有可為!職業教育連結著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市場供需,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近代實業家張騫指出,「實業、教育,富強之本也。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實業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闡明了教育與實業之間的關係,以教育賦能產業,為產業輸送專業性人才,當成為職業教育中市場主體該有的自覺。
  • 四川省以「五個新」推動產教融合發展
    四川省積極適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教育的新要求,啟動產教融合示範項目建設,按照「抓項目、重協同、有突破、能示範」思路,堅持問題導向,突出示範引領,注重「五個創新」,推動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學校與企業協同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 城鄉攜手促發展 均衡教育譜新篇-澠池縣第三小學「送教下鄉」活動
    為加強城鄉教育的交流、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2018年1月17日上午,澠池縣第三小學校長李強、副校長姚麗華帶領周煥珍、李華、張松濤三位優秀教師到洪陽鎮德厚小學開展了"送教下鄉"活動。洪陽鎮中心學校校長薛振明、黨支部書記張少敏、教育專幹李改平、趙建華、劉丙午及各小學同級科任教師一同參加了本次活動。在鎮中心學校的精心組織下,來賓們分語文、數學、英語三組分別進行了聽課和評課。上午第二節,首先聽了德厚教師宋丹、劉慧鴿、郭麗娜的"本校展示課";第三節又聽了三小教師周煥珍、李華、張松濤的"送教下鄉課"。
  • 什麼時間教、教什麼、用什麼教
    細細思量,我們的老祖宗對這句話的理解和闡釋,還有對孩子的教育的總結。這句話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三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七歲孩子的身上就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三歲前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兒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家長應該儘早開發孩子大腦潛能。
  • 【TVB綠葉】62歲陳榮峻娶58歲吳香倫,四代同堂見證完婚!
    陳家更四代同堂,包括93歲陳媽媽、陳榮峻三個仔女及兩個孫兒,齊齊整整列席婚禮,以示對一對新人的支持,令前來觀禮的洪永城感動眼溼溼。現年62 歲的陳榮峻與58歲的吳香倫3年前展開黃昏戀,雙方互相扶持,戀情終開花結果,昨日在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行禮,晚上一對新人於九龍灣筵開60席廣宴親朋。
  • 校企合作開新局 產教融合促發展 山西省水利職業教育集團揭牌成立
    12月11日,山西省水利職業教育集團成立大會暨首屆水利產教融合高峰論壇在太原召開。大會宣讀了《山西省教育廳關於同意成立山西省水利職業教育集團的批覆》,審議通過了《山西省水利職業教育集團章程》,選舉產生了集團第一屆理事會及各專門機構人員。
  • 長三海棠:跟崗帶教 攜手共發展
    為積極響應教育扶貧攻堅戰號召,促進長三海棠花園校區、臨泉長官鎮第一小學兩校的教育發展,延續兩校情誼,10月26日上午,合肥市長三小教育集團海棠花園校區與阜陽市臨泉縣長官鎮第一小學兩校教師在學校會議室召開了兩校跟崗、帶教對接會。海棠花園校區校長彭發玉、副校長鄭道全、喻巧月,長官鎮第一小學的六位教師和長三小的六位骨幹教師參與會議。
  • 李烈校長:教育中把握好兩點——教孩子學會思考、教孩子學會交往
    應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必須研究與深思的重要課題。兒童的發展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認知發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左撇;個性社會性發展,也可以稱之為非認知發展,可以看作是「人」字的右捺。一撇一捺,組合成了一個完整的「人」字。左撇的認知發展,主要在孩子求學的過程中完成,而學習的關鍵在於使孩子「學會求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每個個體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
  • 2020年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和產教融合發展論壇將在湖南...
    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國航空運輸協會指導,中國教育電視臺、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長沙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教育報、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人力資源開發中心、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航空分會、長沙縣人民政府協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產教融合研究分會、北京廣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集「技能大賽+高端論壇+學生就業」三位一體的2020年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和產教融合發展論壇,於2020年10月28日—11月9日在湖南長沙舉行
  • 追夢特教 花開雲間-松江區教育系統舉行特殊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終期...
    在此收官之際,為梳理提煉三年內區域特殊教育建設與發展狀況,松江區於2020年11月10日下午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附屬松江實驗學校舉辦「追夢特教花開雲間」(系列二)——松江區特殊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終期研討活動。
  • 濟寧嘉祥又添一購物好去處 立國購物廣場正式開業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21日訊 12月19日,立國集團旗下嘉祥立國購物廣場正式開業。立國集團董事長王成國、立國集團總經理王傑出席盛典並致辭,各級領導、商戶代表、新聞媒體共同見證了嘉祥立國購物廣場的全新起航,活動現場人潮湧動,熱鬧非凡,除嘉祥本地居民除外,還吸引了大量周邊城鎮居民前來購物觀禮。
  • 千裡送教情意長 湛柳攜手共發展
    為繼續貫徹落實湛江市委、市政府與柳州市委、市政府籤訂的《湛江市—柳州市「攜手奔小康」扶貧協作協議(2016—2020)》和《湛江市—柳州市「攜手奔小康」扶貧協作工作方案》以及相關會議精神,紮實推進湛江市—柳州市教育扶貧協作工作,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繼2019年送教活動圓滿完成後,2020年11月30日—12月4日,湛江市教育局又組織教育系統高級教師前往柳州市開展了為期五天的送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