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禮,無以立——從女教文化中探尋漢代社會道德發展

2021-01-18 歷史鋭鑑

在漢代各個階層的文化傳播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證社會穩定,把統治者的價值觀有效的傳達給不同階層的人們。很多人都只知道漢代王室尊崇儒術,但是,在儒家經典學說對於整個社會的滲透領域認知還是不夠全面的。儒家思想除了給予漢代統治者更適應國情的統治智慧,對於整個社會道德層面的把握與約束也是十分到位的。通過禮教國民,才會有淳樸的民風、安定的社會環境。

所以,人們總會認為,封建社會對於女性只有壓迫,尤其在女性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是投入的少之又少。其實,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社會的確始終對於女性沒有男性群體那樣寬容,但是,在很多層面上,對於女權的一步步解放還是有著不斷實質性的進步。曾經封建社會不允許女性拋頭露面、出世入仕,的確是糟粕的存在。如今社會,對於女性在勞動權益保護方面的缺失、重婚、包養同樣是糟粕的存在。所以,對於女性道德的構建,是如今依舊是需要完善的社會需求。

而且,對於女人一生都要進行的道德教育,漢代文化曾經提出的人倫教育到如今都是有著借鑑意義的。所以,千萬不要以偏概全看待女人自古的生活及社會地位,在這其中,同樣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發展。以漢代為例,獨具特色的女教文化形成了漢代社會發展的一大特色,也能讓我們進一步感受漢代社會道德發展,哪怕放到當今社會,依舊有著很多可以借鑑的精華。

一、漢代女教文化的產生背景

在漢代初建時期,從經濟需要迅速復甦的角度以及思想文化需要迅速普及的角度,都為女教文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雖然,當時的人們對於女性依舊無法做到平等看待,但是,女性同為社會重要人員組成部分,對於這一群體的安定、思想教化同樣需要引起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一)自給自足小農經濟中女人的重要地位

漢代王朝得以長治久安,與成功的推行了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有著分不開的聯繫,自給自足首先保證了社會安定的基礎。所以,在這其中,個體家庭的穩定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家庭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最小生產與消費單位。在這其中,「匹夫之力盡於南畝,匹婦之力盡於麻葈(xǐ),田野闢,麻葈治,則上下俱衍,何睏乏之有矣?」充分的說明了當時每家每戶的生活狀態,女性在家中發揮的作用十分重要。由此,也就有了《漢書食貨志》中記載「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的場景。

雖然,這樣的經濟形式中,依舊是以男權為主的社會制度,女性在很多方面都只是附屬地位存在。但是,漢代初建時的連年徵戰,包括男子長期服役,女性都成為了家庭主要的勞動力,不光承擔了家庭重任,在實際生活中,女性對於家庭的掌控是有著實權的。所以,在當時每個家庭的細微之處,我們也可以看到女權萌芽的產生。

最重要的是,無法徵戰沙場的女性,在當時的漢代社會中,無論是農業、紡織業、工商業或是其他社會生產領域,都有著十分深入的參與度。這一點,對於漢代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穩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雖然,這些行業的巨頭及頂層還是以男性為主,女性為輔,由此也體現了男尊女卑的背景,但是,女性的不可或缺同樣是引起統治者對於女教文化建立的根本原因,尤其是戰爭頻繁的年代,女性才是保障國家供給的主力軍

(二)、儒家經典形成女性思想建立基礎

在儒家經典中,對於女性的思想有著很深入的記載和研究,這也是為何儒家思想能夠成為漢代國家穩定的思想保證。以孔子、孟子、荀子對於女性的認識為代表,都表現了儒家思想中對於女性思想建立的重視,因為,女性同樣要參與到漢代國家建設的方方面面,這一群體的穩定同樣十分重要。

所以,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儒家大力推崇男女有別和敬妻思想,更有了「男女授受不親」、「禮重於欲色」的思想產生。雖然,在這其中有很多輕視女性地位的元素,但是,為何進一步穩固社會發展,儒家思想還是要對女性道德層面的教育尤為重視。在這一方面,很多學者認為,重視了女性對於儒家思想中女性思想的認可,就相當於把儒家思想深入的貫徹到社會各個角落。

二、漢代女教文化的具體體現

總體來看,女教文化的主要構建在漢代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主要的方面還是從思想薰陶、道德約束建立、書籍的傳播等方面開始。

(一)、「陰陽之道」思想下女性思想薰陶的開始

董仲舒曾提出的「陽尊陰卑」成為了漢代女性思想的萌芽。在他看來,天地之間都要遵循「陽尊陰卑」的最高秩序,當然在男女之間,也要保持這種秩序的穩定性。雖然,董仲舒在女性思想的具體層面並沒有發表過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這一思想奠定了女性思想的準繩,也確定了女性在漢代社會思想層面上始終是附屬角色的存在。

其次,董仲舒提出「妻者夫之合」的辯證觀,從夫妻的角度完整的闡述了當時女性思想的大致方向。首先,「夫兼於妻,妻兼於夫」肯定了女性在夫妻中的重要性;其次,「妻者夫之合」則要求夫妻雙方尊崇天道運轉才能幸福美滿;再次,「夫為陽,妻為陰」的理論則暗示了女性在家庭中要臣服於男性的思想;最後,明確認定了女性必須臣服於丈夫的必然性,在《春秋繁露·順命》中記載「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於天亦可」。

如此完整的道德觀建立,才保證了統治者與整個社會對於女性價值觀的建立,才有了後續一系列圍繞女性思想展開的倫理綱常。

(二)、有關於女性道德約束的建立

因為,女性道德建立在漢代也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東漢時期,《白虎通》的出現,才明確了漢代統治者對於女性道德的官方意識形態,這也就代表著漢代社會對於女性道德約束的明確建立。

在《白虎通》中,女性道德完全是建立在「男女有別」的意識形態下的,其實,在這其中,很多也涉及到民風民俗層面。就拿《卷十·嫁娶》中的記載「嫁者,家也。婦人外成,以出適人為家」,放到如今,也一樣是現代人對於婚嫁中女人身份變化的思想原則。所以,單純認為漢代建立的女性道德思想完全是服務於統治者與社會的穩定,這是片面的。而且,在很多層面上,如此思想也算是有效的保證男性、女性之間關係穩定的有效措施。

但是,《白虎通》中針對於女性提出的「三從」的確使得女性社會權利幾乎消失殆盡,完全淪落為男性的附屬品,這一點也是當時女性思想中糟粕的存在。

當然,《白虎通》中也確定了夫妻之間「一與之齊,終身不改」的關係,而且,夫妻之間要明確「以義合」的關係,在這其中,也體現了妻子要對丈夫適當起到規勸的作用,而且,在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中,也有了夫妻一體,一榮共榮、一損俱損的認識。在這一點上,同樣默許了女人在婚姻中遇到行為卑劣的丈夫可以離開,也就是說,即便當時社會再是捆綁、束縛女性,依舊承認了夫妻關係的可離散性。

(三)、女性道德教育書籍的傳播

到如今,依舊廣為流傳的《列女傳》與古代女性行為準則《女誡》在漢代社會成為了女性道德教育傳播最廣泛的書籍,對於確立漢代女性道德基本準則的建立提供的切實的保證。

在《列女傳》中,為漢代女性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鑑的女性道德楷模,雖有糟粕,依舊成為了流傳百世的經典。在《列女傳》中,從德行層面上,從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義、辯通、孽嬖(bì)七個層面上向當時的女性解釋了如何在具體方面體現自己的美好品德。如此,生動的對女性進行規勸,才能達到教化的目的。

而《女誡》的產生,相對來講,就更加的有目的性的教化當時的女性要加強自己的社會道德態度,對於很多在如今人們並不認同的「男尊女卑」表現了極度的認可,而且,幾乎默認了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女性選擇逆來順受的心裡狀態。但是,對於一些積極的道德準則,對於後世還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三、女教文化對於漢代社會發展存在的意義

總體來看,女教文化就是對於女性日常生活的道德約束,雖然,沒有其他經學來的如此深奧,但是,對於漢代社會發展是十分有意義的。

單從女性的天性使然,在一些社會分工和家庭角色分配中,很容易形成丈夫的附庸,更是弱勢一方,需要得到男性的保護。在很多層面上,男性的雄壯配合女性的陰柔的確可以達到最平衡、穩定的狀態。只不過,在一些思想束縛上,太過極端也會引發不良的影響。因為有了女性道德層面的約束,遵守並能嚴格執行的女子總會獲得社會的認可,從這一點來看,女性同樣有在家中獲得長久幸福與光耀門楣的可能。

所以,漢代女性道德強化的「三綱五常」的正統地位,明確了「三從四德」的女性道德規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傳統女性的優良品德,也使得當時的社會因此更加安定,女性專心服務於家庭,對於社會風氣 的改善已經經濟環境的穩定都是功不可沒的。

但是,「三從四德」對於女性的壓迫和束縛,以及,「男尊女卑」中不平等的人倫關係同樣束縛了女性在國家發展中發揮自己的智慧,這是幾千年來,封建社會最大的悲哀,從道德層面上徹底束縛女性貢獻自己的智慧。所以,後人一樣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去除漢代女教文化迂腐的部分。

四、為何說女教文化在現今社會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當然,漢代女性道德建設中,在女性意識中,對於倫理綱常、家庭觀念的敬畏對於後世都是有積極意義的。畢竟,女人天性使然會成為家庭的主體,有了這樣的道德準繩,才能保證女性身後家庭的平安幸福,哪怕放到如今都是有著很積極的意義的。在《女誡》中,對於一些女性加入夫家的行為準則與思想操守有著明確記載。現如今,社會中糟糕的婆媳關係佔據多數,對於這樣的家庭女性,能夠從《女誡》中找到啟發同樣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畢竟,對於女權自由之說,只有具有約束力的女權才會獲得社會的尊重。

然而,現代人依舊有很多盲目的認為女性是男性附庸的思想存在,這就難免會出現家暴、出軌、工作性別歧視的現象存在。從這一點上看,有很多是對於中國傳統女性道德建設認識不足導致。而且,現代很多家庭重男輕女的現象同樣源自於中國傳統的女教文化的糟粕,對於社會安定並不能做出積極的貢獻。

所以,想要從積極角度讓女教文化在當今社會發揮作用,還要從女人如何建立敬畏感與正向的行為準則中入手。

研究歷史文化,切莫以偏概全,越是大家認為的糟粕,越是要提高警惕,思考為何這樣的文化存在的原因。就比如女教文化。在曾經,很多人都認為古代女性的生活只有壓迫,其實,深入探尋才會知道,從漢代起源的女教文化,雖然沒有真正意義上解放女子,但是,卻依舊對於中國歷史道德文化層面做出了貢獻。

所以,「不學禮,無以立」以及漢代逐步形成的女教文化對於當時整個社會的道德發展都貢獻了自己應有的力量。正確認識女教文化,在現今社會,同樣具有深遠的影響,更是保證國家鼎盛、風氣清明的根本。

本文配圖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文獻

· 張明明《漢代女性社會地位》

· 安春煥《漢代女性道德》

· 王丹丹《漢代女教文化》

相關焦點

  • 「不學禮,無以立」 學「古」禮,新氣象
    《論語》言「不學禮,無以立」;古之禮法一體,以禮為重;當下,打開電視,新聞頻道裡正在宣傳:用作揖禮替代握手,防控新冠疫情;學校師生,朋友行人之間都在以「作揖禮」代替握手和擁抱。「作揖禮」在一時間流傳開來,不難看出,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沿襲,是人們骨子裡對傳統禮儀的認可,更是順應當下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學「古」禮,傳承傳統文明,煥發新風尚。
  • 2021京考申論範文:不學禮 無以立
    孔子言,不學禮,無以立。禮是古代封建王朝立邦之本,是新時期人們德行彰顯之要;以學禮為本,能夠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養,掌握人際技巧建構和諧社會,彰顯華夏文明復興強國之路。以禮為本,傳承禮儀美德,提高自我修養。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不學禮,無以立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不學禮,無以立 2020-10-22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解讀論語第323天)日經第660篇(季氏第十六)經典原文: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獨則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
  • 考德上2020公務員申論範文65: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篇十六》有云:「不學禮,無以立;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禮」即指禮貌、禮儀、規矩,「不學禮」,不懂禮貌、不講禮儀、不懂規矩,就不懂得怎樣做人、處事,就難以在家庭、社會中立身行事,就會嚴重影響國民素質的提高、公民意識的自覺、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
  • 不學禮,無以立——紅河州政務服務管理局舉行全州服務禮儀培訓
    不學禮,無以立——紅河州政務服務管理局舉行全州服務禮儀培訓 2020-08-24 22:0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不學禮,無以立」——「禮」對於古代社會發展到底有多重要?
    "不學禮,無以立"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強調禮節可以培養品節,使性情堅定,乃為立身之本。 那麼"禮"對於古代社會發展到底有多重要呢?
  • 2021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材料:學禮以立
    2021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材料:學禮以立 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專項,因此申論備考尤為重要。本欄目為各位考生提供優秀的申論範文,以及福建省考申論技巧、申論熱點、申論題型等,更多內容請點擊福建公務員考試資料。
  • 不學禮,無以立——未來學校現代禮儀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北京大興區教委主任、「校園禮儀」優秀實驗區主任趙建國作主題報告「禮儀教育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趙建國主任的報告從禮儀與文化素養、禮儀與禮儀教育、禮儀教育的現狀、禮儀教育的未來四方面進行了分享。同時薛鍾主任用生動語言表達了禮儀教育對於學生、對於教師、對於學校的重要性,她表示:禮儀是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歷史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禮儀,將變成每個人生命的精氣神,最終凝聚成一股力量成為推動時代的澎湃動力。
  • 「不學禮,無以立」 成都溫江湧幼開展教師禮儀培訓
    中國網10月23日訊(劉楊)「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禮儀教育,是關於美的教育,也是關於心靈的教育。為更好地塑造幼兒教師良好的專業形象和文明素質,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服務家長、服務幼兒,提升幼兒園的教育品質。10月22日,成都市溫江區湧泉中心幼兒園邀請成都大學副教授張婷旺為老師進行了「學形象禮儀·做高雅教師」專題禮儀培訓。
  • 「不學禮,無以立」,淺談中國禮儀的由來與發展歷程
    引子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有著淵源流長的中華文化,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各大古老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最終形成了如今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在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精神觀念形式、各種文化思想的總體,如今已經成為了世界發展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神奇的漢代民間歌謠,它可以維持社會穩定,改變帝王決策
    第二是反映社會生活情況,統治者可以通過一些民間歌謠所反映的生活情況來體察施政情況。漢代政策一般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來制定,但不排除一些在統治者個人主觀意願驅使下付諸實施的政策,在缺乏有效反饋的情況下,民間歌謠就成為一種評判施政情況的標尺。
  • 清代的送學禮及其捐資助學義舉(下篇)
    >  送學禮名為「送學」,實際上它是地方官員為發展教育、發揮教化作用而舉行的一種禮儀,必然涉及到一個經費問題。這種「創典祭田」模式,將「為武威丕振文風」產生深遠影響,武威學界共同立碑,彰顯其為教育文化持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魁星閣創典祭田題名記》)。
  • 漢代推行「以孝治天下」,漢代循吏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孝」是孔子「仁學」思想中最高道德原則之「本」。「道之以德」最重要的就是用「孝」的觀念去教化百姓。事實上,孝悌觀念之深入中國通俗文化主要是由於漢儒的長期宣揚。漢儒用陰陽五行的通俗觀念取代了先秦儒家的精微的哲學論證,但儒教的基本教義也許正因此才衝破了大傳統的樊籬,成為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道理。
  • 從破鏡重圓說起:漢代銅鏡中的歷史文化信息
    從破鏡重圓說起:漢代銅鏡中的歷史文化信息  演講人:孔祥星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講堂 時間:2019年9月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僕人把這首詩帶給樂昌公主看,公主就哭了。楊素問她為什麼哭?樂昌公主就把這件事說了。楊素於是把徐德言招進宮來,讓樂昌公主跟他一起走。在告別宴會上,樂昌公主寫了一首詩:「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作人難。」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破鏡重圓的典故。
  • 漢代耳璫及女子穿耳習俗芻議
    同樣在此文中,她推定,漢晉時期的中原女子並不流行穿耳。劉熙在《釋名·釋首飾》認為:「穿耳施珠曰璫。」孫機在《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裡也是這麼認為:漢代婦女佩戴耳璫是「戴的時候以細端塞入耳垂的穿孔中。」耳璫似乎就是需要在耳朵上穿孔才可以佩戴。
  • 「北鬥文化」如何演變「北鬥信仰」?看漢代古人的星空崇拜與發展
    由於北鬥七星的特殊形狀以及具有高辨識度等特點,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中國中佔有相當高的文化地位。在天文曆法發展初期,由於沒有有效的工具或者完備的知識體系進行計時農耕,當時的人們依靠佔卜或觀星象來判斷何時進行播種等農業活動。而北鬥七星的形狀仿佛一個勺子,在夜空上又十分明亮,這給了古代人民啟發,他們決定按照其北鬥的形狀規律來定時進行農業等傳統活動。
  • 王永平 | 十六國北朝士族社會之「女教」與「母教」——從一個側面...
    至於專門訓誡士族女性的教科書,除了自漢代以來編輯後世有所擴充的《列女傳》等文獻外,大多無存,錢穆先生曾據《隋書·經籍志》等所載中古文獻目錄指出:「《隋志》子部儒家類,著錄有《女篇》一卷,《女鑑》一卷,《婦人訓誡集》十一卷,《婦姒訓》一卷,《曹大家女誡》一卷,《真順志》一卷,諸書多不載作者姓名,然可見當時之重視女教,亦見提倡女子教育則仍必遵儒家之傳統。」
  • 中華民族文化,漢代服飾文化,漢冠威儀
    本文乃作者寒寒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到了漢代,這種上身著短襦、下身穿褲或纏斜幅的服裝式樣被一般人廣泛採用。《後漢書●廉範傳》中講:廉範,字叔度。他任蜀郡太守期間,減免賦稅,發展生產。人民作歌讚頌他,「廉叔度,來何暮,平生無襦今五褲」(廉叔度,為什麼來得這麼晚,一輩子都沒有襦衣,現在有了五條褲子)。正反映出襦、褲是廣大平民的日常服裝。「五褲之謠」也由此成為讚頌清廉官員的一句成語了。
  • 周素明:中華緣文化研究院致力於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 助推文化...
    本屆論壇期間,將舉辦多場平行論壇,其中,平行論壇——「守正創新 2020中國文化經濟發展論壇」在12月4日下午舉行,論壇期間舉行了「中華緣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  江蘇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周素明在致辭時表示,今世緣酒業是一個因緣而生,隨緣而盛的企業,也是隨著緣文化傳播而發展。今世緣發展了緣文化,緣文化也成就了今世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