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萬眾矚目的《上陽賦》開播。但章子怡的人生小螢屏首秀,卻被絆在了「少女感」上。
劇集豆瓣開分僅有6.0,當時以38歲「高齡」扮演15歲小郡主王儇的章子怡,被豆瓣網友毒舌「像一個苦大仇深的太后。」
爭議之大,引得章子怡本人發微博回應。她稱自己年齡認知清醒,但既然接到了劇本,就要與阿嫵(王儇)一起成長變化。本人的回應並未被觀眾買帳。網友評論道:「我感覺少女時代換人演更好。」
看著氣場宛如女皇登基的章子怡作嬌憨少女態,還不是最令人不適的——為了匹配大女主章子怡,劇組啟用大量40左右的成熟演員,他們也紛紛從角色少年階段演起。
43歲的左小青演待嫁少女,38歲的劉芸演小丫鬟,同為82年的周一圍袁弘楊祐寧集體化身「弱冠少年」。這些演員都大名鼎鼎,有的人演技不俗,但與角色年齡懸殊,違和感讓觀眾難以入戲。
(《上陽賦》男性主角)
不只《上陽賦》,中生代演員「扮嫩」翻車是近來的高發現象。
《情深緣起》(新版《半生緣》)裡,劉嘉玲蔣欣尬演顧曼璐、顧曼楨姐妹;《燕雲臺》中,僅比章子怡小4歲的唐嫣懷孕中出演少女;《大秦賦》裡,滄桑的張魯一說出無法令觀眾相信的臺詞:「寡人剛及弱冠之年」。
如果說電視劇濫用零演技流量演主角只是讓觀眾憤怒,那麼成熟戲骨扎堆演不合適的少年角色,則叫觀眾痛心。
痛心的觀眾還往往心存兩個疑問:大劇選角何時從用濫用流量的極端,走向了亂用戲骨的極端?年齡跨度大的角色,少年戲份為何不用小演員出演,非要大咖們親自扮演超齡少年?
《大秦賦》豆瓣熱評:
「張魯一演少年嬴政是窮得請不起小演員嗎?」
事實上,一部劇可稱為「大劇」,就意味著必須包含高昂的投資、豪華的陣容班底,以及「大IP」等基本要素。
平臺要流量,品牌認明星,只有「大IP+一線明星」的組合能夠吸引足夠的招商,撐起大劇的製作成本。相對應的,原創劇本、非一線明星擔任主角,都會讓項目的商業價值充滿變數,從而影響到招商引資。
如此一來,大劇選角的範圍就極為有限,過去的選角公式可拆解為「大IP+流量」,以當年的《盜墓筆記》為標誌性作品。這部小鮮肉+大IP的網劇豆瓣評分5.1,卻為愛奇藝拉新會員260萬,幾乎付費會員裡程碑事件。
此後幾年,小鮮肉演遍了《盜墓筆記》衍生IP,又紛紛開始當起點男主;流量小花們人手幾個晉江大女主,穿越宮鬥仙俠宅鬥無所不有。但這一公式下量產的劇集口碑往往堪憂,數年下來,觀眾已經對流量演大劇產生了天然免疫。
觀眾的流失,迫使平臺和劇方思考新的選角方式。而戲骨和電影演員此時成了救命良方,劇方力邀主攻電影圈的大花重返小螢屏、出演「大女主」IP劇成了新的「公式」。
相比靠粉絲吆喝的鮮肉偶像,有國民度和話題度的大花們,是另一種維度上的「頂級流量」。何況從理論上講,大花演技應該比流量們強得多,在口碑上具備優勢。選擇啟用戲骨的劇方,可以說是立刻佔領了輿論制高點。
但誰也沒想到,當初在演技綜藝裡批評鄭爽沒有信念感的章子怡,親身上陣演大女主卻呈現出另外一種違和。
不只章子怡,《如懿傳》裡的周迅同樣被嫌臉僵,《大明風華》裡的湯唯則是從顏值、演技到臺詞被全面質疑。公允地說,大花領銜的大劇創作班底豪華,製作精良,《如懿傳》服化道之精良,也是觀眾所公認。
《大明風華》
但從結果而言,這些「大IP+大花」劇集並未收穫高口碑,反而因觀眾的高期待值而產生落差,性價比並不高。
章子怡辯解自己要與角色共同成長的微博下,熱評第一是來自網友的靈魂拷問:「那為啥接這個角色?」在很多觀眾看來,既然對角色來說年齡已經不合適,不如不演,愛惜羽毛才是藝術家之道。
某種程度上,部分戲骨們確實沒有章子怡自詡的那樣清醒。
出演顧曼璐的劉嘉玲接受愛奇藝採訪時說:「我真的沒有一點糾結過我的年齡問題,我老是覺得顧曼璐就是我來演的。」不僅如此,劉嘉玲更表示,她幾乎在張愛玲每一部小說裡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比如《金鎖記》的曹七巧、《第一爐香》的梁太太。
另一方面,導演們的判斷顯然也給了演員不必要的信心。《大秦賦》導演顧其銘堅信找一個20歲的年輕演員演嬴政效果不會比張魯一好。
他在某採訪裡表示:「誰都知道張魯一演一個十二、三歲的人不合適,但是前面已經有兩個嬴政了,再換第三個,再出來第四個,人物就會跳躍得太快,如果真的再找一個20多歲的演員去演十幾歲的嬴政,可能大家也不認可,因為演員能不能駕馭這些戲,真的很難說。」
從效果來看,創作班底不僅低估了張魯一演13歲嬴政這件事的荒誕性,也過高地預判了張魯一的角色駕馭能力。不僅讓該劇口碑成為全系列最低,也讓素有好評的戲骨張魯一遭遇觀眾緣的滑鐵盧。
主創的選角判斷失誤還能歸結為個例,而大製作影視項目裡缺少真正適合戲骨的故事文本,則是一個長期現象了。依託大IP改編生產的大劇,絕大部分都在改編青少年向的網文大IP作品,在這些故事裡找到中年主角本身就是極為困難的。
女頻大IP主題集中於種田文、宅鬥、宮鬥等大女主成長故事;男頻大IP則是玄幻架空升級流,主角也要從少年成長起來。加上網文能夠成為大IP,也必須遵循流量法則,更新頻率高,篇幅動輒百萬,更加需要從主角的青少年時代說起。早在流量鮮肉時代來臨之前,言情大IP《泡沫之夏》的影視化也曾慘變「中年偶像劇」。30+的黃曉明練就一身腱子肉,卻要飾演有脆弱感的未成年男孩洛熙,他被女主家棄養後說出「我可以自己搭公交車去孤兒院」的臺詞,荒誕感十足。
到了大女主瑪麗蘇時代,則上至大花下至流量化,女演員們都在強撐少女感。33歲的趙麗穎頂著疲憊的深眼窩出演《有翡》裡14歲的周翡;28歲的楊紫則要在《青簪行》裡演12歲的女神探。
流量邏輯下,上遊創作生態也已經失衡,資本集中在低齡的IP改編劇,嚴肅文本被擠壓至中小成本,即便能夠被拍成大劇的,也多為男性群像故事。如此一來,男戲骨尚且有男性群像角色充分的歷史劇正劇可拍,屬於成熟女性的故事卻實在匱乏。
演員陶虹就曾說過:「不僅僅是中國,亞洲文化裡面其實都是偏少女文化,到了我這個年齡,能找來的比較有得演的角色也是少之又少。」2019年女演員海清首次在FIRST影展上呼籲給中年女演員機會,而這樣的呼聲正在越來越多。
當然,對於大花們來說,選擇權已經比非當紅演員大得多,實在不必趟進大女主IP劇的渾水裡。比如同樣是「下凡」,趙薇每次觸電都選擇現實題材,《虎媽貓爸》六年後,趙薇又接演新劇《學區房》,搭檔秦昊,賣相透著靠譜。秦昊同是電影咖「下凡」,無論是彼時的《無證之罪》還是大爆的《隱秘的角落》,小螢屏之作可謂步步到位,選劇的精準值得稱道。
退一萬步講,戲骨們出演年齡跨度大的角色時,為什麼不把少年戲份交給更年輕的小演員完成?
「孟大明白」對此給出了一種答案:「我曾經問過一個導演,他說平臺要求前兩集就要出現明星,他們根據大數據相信明星是不用花錢的最好宣傳,所以《慶餘年》把童年階段極致壓縮,讓張若昀最短時間內出場。」
《上陽賦》中,開篇即是章子怡念旁白,小演員出場不足數分鐘,第7分鐘章子怡本尊便出現在及笄之禮上。網劇《棋魂》中,為了讓男主演胡先煦儘早上線,劇方將原漫畫設定的時間推後6年,讓時光在15歲高齡開始學圍棋。
平臺的流量法則不一定奏效,反而是大演員過早上線更引起觀眾不適應。
典型例子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中少年顧廷燁的戲份頗為動人,當畫面猝不及防切換到40歲的馮紹峰時,成熟大叔強行演叛逆少年,反而令觀眾無法接受,其實馮紹峰將後期的顧廷燁塑造得很豐滿,但上線過早反而丟分。
精彩的少年戲份往往能成為觀眾心中的白月光,但如今敢讓小演員多飄一會兒、讓大咖晚出現一會兒的電視劇不多了。
事實上,一些精良的製作班底倘若能夠發掘出優秀小演員,就可以為行業輸送優質的新生力量:《隱秘的角落》三人組、《清平樂》裡的任敏、《小歡喜》中的李庚希,如今都在更大製作的劇集裡挑起大梁。
給年輕演員機會積累知名度和流量,日後就有人氣演技俱佳的青年演員可用,實乃良性循環。
從「唯流量」到「唯大咖」,一旦極端選角邏輯壓倒了「合適」本身,對作品口碑都是一種傷害,唯有劇方不盲從,從角色契合度入手才,是科學的選角思路。
當然,啟用合適的非一線演員,也是對班底能力、平臺勇氣的巨大考驗。未來如何找尋一個平衡點,在新的組盤過程中真正做到角色與人物契合,是製作方和平臺都應該思考的。
至於「下凡」的電影演員們,此番「渡劫」過後,也該對自己有更清晰的認知。轉型和挑戰必不可少,但也應理性面對,否則帶來的就不是事業新階段,而是對觀眾緣和自身口碑的消耗。
另一方面,千篇一律的網文「大IP」是否還有量產的必要?大女主瑪麗蘇已經走向衰落,在現實題材中更多地聚焦女性,從上遊改變中年演員無戲可拍的困局,才是解決當下超齡IP劇尷尬的根本方法。
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生代女演員迎來了更多現實題材機會。孫儷主演的《安家》、女性群像爆款劇《三十而已》,都是讓成熟女演員發光發熱的合適項目。而未來,這樣的機會應該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