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18年的「三料視後」馬蘇被評為B級,年輕偶像陳宥維卻坐上S級寶座。因為大熱作品,新人演員張月、施柏宇被評為S級,相對更加有實力和國民度的倪虹潔、溫崢嶸卻都被初評為B級。
《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中,新增的製片人評級制度請到了代表市場的一線製片人們,把40位參與演員分成了S、A、B三個等級,當中不乏大量與普通觀眾認知不符的評級結果,由此引發了一場熱烈討論。
到底什麼才是製片人選角時最看重的因素?年輕、外形和粉絲比演技更重要嗎?有過負面問題的「劣跡藝人」如何界定是否安全?新一代年輕藝人為什麼缺乏辨識度了?
為了解開謎題,河豚影視檔案採訪了一眾製片人,與他們聊起了選角背後的故事。
「現在的女孩子一個兩個十幾歲就去整容,關鍵整完在鏡頭下面並不好看。」
「有些藝人真的合作第一次就是最後一次,以後江湖不見吧。」
「不是說藝人不能做點小動作宣傳自己,但好歹和我們商量一下別影響劇本身。」
「像肖戰目前的情況我們是不敢用的,孩子也挺可惜的,得看他下一部作品口碑了。」
……
採訪過程中,這些外界看來掌握藝人生殺大權的製片人「爸爸」也有各自的苦惱,面對平臺、投資人和市場輿論,他們常會做出不少無奈的選擇。
同時,為了更清晰、數據化地展現製片人的評判標準,河豚君獨家邀請了22位製片人,共同探討他們在選角時的評估因素,河豚君從演員的個人素質、輿論市場反饋和商業因素三個層面進行了劃分,請製片人進行了優先級排序。
沒有人能脫離身份立場發言。在調研中,我們觀察到一個很明顯的現象,製片人身處哪一方,對於做出何種選擇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身處上遊、話語權日盛的平臺製片人們,相對更看重演員的個人素質。
製作公司的製片人們出於賣劇考慮,相對更加看重商業要素。
此外,雖然在三項大類上,不同身份製片人的第一優先級不同,但在8個細分選項上,卻表現出了十分一致的側重性。整體來看,平臺認可度、演技、藝人口碑是製片人選角時要考慮到的關鍵要素。
一、平臺付費擁有「絕對選擇權」,限薪令後演員片酬4000萬封頂
商業要素方面,包含平臺認可度和演員片酬兩項。平臺認可度佔據了壓倒性優勢,4/5的平臺製片人和2/3的製作公司製片人都選擇了將其作為首要考慮因素。
近兩年,平臺話語權的提高有目共睹,不少製作公司在承接版權平臺自製劇時,平臺在演員、工作人員、預算、大數據、人工工資各方面都會有指導,所以這方面靈活度小了很多。
在越來越多的平臺自製劇中,平臺會直接將主角定為自家的分約藝人。「主角全安排的倒還好,有時候會只給定男主或是女主,需要我們自己挑選合適的演員搭戲。如果最後平臺覺得不是很匹配,又需要從頭選起,流程會很麻煩。」小製片人文瑞告訴河豚君。
自製劇之外,即使是版權劇,中小製作公司的製片人確定角色時也會摸準平臺氣質,主動向平臺喜好靠攏。
「基本上項目洽談階段我們都會根據合作平臺的偏好給到擬邀演員,這些擬邀不是單純列,是需要問過演員檔期的。會給到一個相對更大咖的planA和一個流量弱一些的planB,看平臺意願。如果演員合適,對於提昇平臺對項目的定級和預算有很大的作用。」文瑞說。
這些所謂的平臺偏好,和平臺不同階段的訴求掛鈎,「整體來看現在各家都在發力女性、小而美,所以甜寵會熱。但平臺喜歡的演員也存在差異。例如都是小甜劇,趙露思肯定更得騰訊喜歡。她的兩部戲今年在騰訊都播的不錯,和受眾契合度也高。」
而針對小而美的作品,不同平臺對純新人的包容度也不同,有製片人向河豚君透露,優愛騰芒的區別就比較明顯,芒果對新人開放度最高,但也有平臺會要求小製作劇集的男主也必須曾經出演過同類型作品,不能使用純新人。「遇上這種要求其實會增加成本,一部有熱度和水花的甜寵劇後,主演的片酬都會翻倍。據我了解,就有甜寵劇新人一部劇後,片酬從十幾萬到八十萬的,甚至有直接漲了十倍的。」製片人阿樹說。
但較為資深的製片人會更有話語權一些。
金色傳媒CEO、《將夜》製片人王裕仁便向河豚影視檔案表示,如果是給平臺做自製劇,平臺意見肯定是最重要的,但也會聽製作公司意見。一般是片方給到數個演員備選名單,平臺從中優選一個即可,很少會出現平臺全盤推翻或直接指定的情況。
整體看,平臺方一般喜歡流量比較高、符合角色、在平臺有經過驗證的演員。當然,如果是演員本身和角色匹配度很高,也存在啟用新人主演的機會,例如《將夜》的女主角宋伊人就是個例子。但這種情況還是少數,也意味著需要強勢的導演和有認可度的團隊做基礎,即便如此,和平臺間的反覆溝通和拉扯也是少不了的。
浙江好酷影視有限公司CEO、《大明風華》製片人姚嘉也有過類似經歷:「曾經我在一部劇裡有個重要角色想啟用一位新人,平臺方就直接問我:『那嘉姐,你能給這個演員做擔保嗎?』我出於對演員的認可做了擔保,但也沒少和平臺之間來回確認。其實也能理解平臺的顧慮,作為出資方,他們不會像我們一樣和新人有深入接觸,所以就會抱有疑慮,這時候就需要製片人從中溝通。」
在演員薪酬方面,限薪令推出後,演員片酬市場逐步走向規範,片酬不再成為掣肘製片人選角的決定性因素。今年2月出臺的《通知》明確提倡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劇集創作,而根據各大平臺和製作公司推出的聯合聲明,單個演員單集片酬不得超過100萬,因此整體來看,頂級演員的片酬也基本在4000萬左右,不會再出現上億這樣的天價。
另一位某頭部製作公司的製片人便告訴河豚君,從限薪令出臺後,他這幾年拍的戲,演員片酬基本只佔到全部製作費的30%左右。這些年演員費用下來後,大家更重視製作了,整體來說是一個向好的狀況。
王裕仁也表示,沒限薪之前市場有些過分強調演員價值,限薪令出臺後片酬降了很多。「能出得起錢的人多了,找頭部演員的片子也就多了,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對頭部編劇和頭部導演來說都是件好事兒。目前製作公司也會用一些角色匹配度更高的非流量演員,既省錢,又性價比高,對演員而言也能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二、甜寵劇好演技反成減分項,整容普遍化降低演員辨識度
在個人素質方面,包含了演技、外形和演員配合度三項。有2/5的平臺製片人和1/3的製作公司製片人將外形作為選角時考慮的第一要素。這些製片人大多操刀甜寵劇,這一品類劇集對演員演技的要求較低,更重視外形的匹配度。
「平臺在做甜寵類型時會更加偏向於用新面孔,因為來來回回如果都是那幾個人,觀眾也會膩味,因此甜寵劇成為了不少新人出頭的機會,這一類別的劇目對藝人的演技要求不高,重要是挑選外形夢幻的、帥氣甜美的、能帶給觀眾偶像感、幻想感和代入感的演員。」曾操刀過《一起來看流星雨》的姚嘉對此頗有感觸。
同時,據文瑞介紹,在這個賽道他們挑選演員的第一原則就是希望演員站在鏡頭前時,一眼就像飾演的角色。「女孩一看就是可愛的或者是御姐的,男孩一看就是陽光的或者憂鬱的,這種第一眼原則更像是希望演員『本色出演』,所以演技好,擅長詮釋不同類型角色的藝人反倒會減分。」
這樣的標準無疑讓演員的角色類型固化。王裕仁便認為這就是很多新人找不到合適出頭機會的原因:長得帥的只能去甜寵劇演霸道總裁,長得怪的只能去演喜劇,新人的路徑被框死了。
同時,他也覺得當下有辨識度的演員變得越來越少:「這和觀眾喜好的變化有關,觀眾所處的年齡層和教育程度決定了審美喜好,初高中生跟成年人喜歡的長相類型肯定不一樣,加上選秀節目培養出的大眾審美更偏好低幼,因此年輕演員外形逐漸低幼化跟觀眾結構也有關。」
姚嘉則認為,過度泛濫的整容也是造成演員群體辨識度下降的重要原因:「現在很多演員,十幾歲的年紀就去動刀子,把臉上的膠原蛋白整掉,都做成一個模子。年輕是最大的資本,有個人特色才是最重要的,整沒整過我們真的一眼就能看出來。」她在選角時,就非常看重一個人的長相是否「舒服」。
但好在除了特定賽道對於外形的要求,第一優先選擇演技的,不論平臺製片人還是製作公司製片人,佔比都超過了一半。這也與《演員請就位2》提出的「市場行為殘酷,但演技不說假話」是一致的。
「雖然新人靠甜寵劇更好出頭,但光靠甜寵劇會非常收窄演員的可能性。甜寵劇是個超級快消品,青春期的男女生是最不忠實的消費者,演員淘汰率自然也會超高。而且年輕演員在甜寵劇的發揮空間小,演技很難體現,我在選角時對這一類演員也會降低挑選的優先級,因為很難確定他們是都能擔得住更加複雜的角色。」王裕仁介紹。
這樣下來,不少演員會陷入只能在小製作甜寵裡打轉的困境。王裕仁便向河豚君陳述了一個行業現狀:男演員在25歲之前拼命拍甜寵劇,25歲之後沒戲拍,35歲之後開始期待自己能演一個大叔。因此,大量在27歲~35歲這個年齡段之間『既不夠鮮、又不夠叔』的男演員處境很尷尬。除非是躍升成為一線男演員,否則也在面臨沒戲可拍的問題。
「尤其是很多唱跳出身的偶像,表演方式類似於PPT式表演,但他們平時又沒有機會去接觸到真正意義上的好的戲劇。像肖戰、王一博這樣能碰到一個爆紅機會的太少了,像董子健、彭昱暢這樣一出來就能演的新人演員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對於大多數演員而言,到最後真正要靠的還是要增加表演經驗,提高演技。」王裕仁說。
同時,在演員配合度方面,有2位製片人最看重這一點。演員配合度高,一定程度上是職業素養的體現,職業素養高意味著製片人和演員的溝通成本低,工作才能夠更好推進。
姚嘉告訴河豚君,因為一部戲的拍攝周期很長,所以藝人是否熱愛、跟周圍人能否相處順暢,會影響工作環境的舒適度。如果藝人配合度低,每天都出現很多問題,甚至不乏演員和導演吵架,讓製片人調停的現象發生。這樣的情況下,其他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會累且煎熬。
王裕仁也表示,演員配合度如果不夠會導致項目橫生枝節,因為一個人而影響整個劇組進度,甚至影響順利播出,那將會得不償失。「圈子就這麼大,基本上不好合作、配合度低的演員一打聽也都知道了,在合作過程中,我們也會有意避開這些演員。」
三、肖戰復出仰仗下部作品口碑,粉絲撕番位不上升藝人
輿論市場方面,包含了粉絲基礎和流量、藝人口碑、過往作品三項。平臺製片人對於藝人口碑相當看重,5位中有3位都將口碑作為考量的第一要素。同樣,製作公司製片人在口碑上的重視度也不遑多讓,佔比超過一半。
在製片人的風險評判體系中,政治性風險是最大的風險因素。姚嘉告訴小娛,2018年之後,藝人合同開始籤訂得越來越詳細,如果因為演員個人原因導致作品無法播出,引發的後果需要藝人方負全責。
此外,隨著輿論的監控性越來越強,對演員的個人素質和品德要求也在越來越高。藝人生活在大眾審視下,遮不住蓋不住,一旦有僥倖心理,對自己、對作品、對所有人都會造成傷害。
如何界定一個演員的危險已經解除?多位製片人表示,是否在出事後有戲能播出、作品口碑是否良好,成為了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基於這個原因,困頓已久的肖戰粉絲十分重視其後續作品的播出,希望藉此助力肖戰回到主流視野,「肖戰下一部播出的作品尤其重要,只要對於粉黑之外的大眾層面能獲得好口碑,才算是告訴製片人他安全了。」某製片人告訴河豚君。
粉絲基礎和流量一項,平臺身份和製作公司身份的製片人都只各有一位將其作為第一考量因素。粉絲基礎大在內容定級和後續營銷傳播過程中會帶來天然優勢,但有時,狂熱粉絲採取的部分極端行為也會給劇集帶來風險。
典型如同《餘生請多指教》《狼殿下》《鬥羅大陸》等肖戰出演作品,便因為粉絲引發的爭議事件一再推遲播出。同時,例如之前在《青簪行》的番位問題上,楊紫粉絲和吳亦凡粉絲展開的大戰也影響了劇集口碑,敗掉了一定的路人緣。
但製片人們表示,這並不是要首先考慮的問題。在姚嘉看來,撕番問題大多都是粉絲行為,選角時不會因為粉絲能撕就不選演員本人。另一位製片人表示,番位問題在籤合約時都會提前規定好,出現撕番情況除非說是合約沒有註明,或者是在談合約時模糊不清,演員或團隊的撕番行為一般發生在籤合約前,如果僅僅是粉絲行為不會影響合約。
對於抗風險能力不那麼強的製作公司方來說,選擇演員時過往作品的參考也很重要,有6位都將其作為了首要考慮的因素。
對於製片人而言,過往作品的作用是建立一個認知,從演員的過往角色深度來判斷他是否能carry得住一個重要角色,這也是甜寵劇演員尋找新戲路比較困難的原因,如果全是千篇一律模式化的表演,那選角時的優先級自然會降低。
結合22位製片人的答案來看,選角是一個需要平衡各方的綜合考慮,隨著平臺生態日趨實現閉環,話語權更加強勢,製片人們普遍認為平臺意見和商業因素的佔比會逐漸加重,這也讓新人能夠真正出頭的難度增大。
甜寵劇賽道上站滿了前途未卜的鮮肉鮮花,想要轉去別的賽道做個好演員更需要天時地利。而演員們唯一能做的,便是不斷磨練自身的表演能力,珍惜羽毛,等待匹配度高的角色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