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同事一起開車去西溪路吃韓國料理。過去,我對於韓國菜的刻板印象可能就是石鍋拌飯+烤五花肉+海帶湯+參雞湯+泡菜/海鮮餅。經常吃一定是會膩的,但偶爾飢餓的時候吃一次,就蠻有幸福感的。這一次,我和同事去打卡的這家餐廳叫做
青石谷。在這裡吃到的最特別的是韓國料理的隱藏美食:醬蟹。第一次吃醬蟹,會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因為我很少吃生醃類食物。它的感覺和江浙的熗蟹很像,但醬料味會更濃鬱。拌飯吃口感奇特,蟹香味濃重,這種吃法挺有趣的,我大膽地嘗試了下,發現生蟹也沒那麼可怕。它的鮮味和煮熟過的,又完全不同。今天,就來具體聊聊醬蟹的故事。韓國四面環海,在韓國餐桌上,海鮮如同泡菜一樣尋常。只不過,中國的韓國料理店中,卻比較少去烹飪海鮮。不論吃中國的吃貨還是韓國的吃貨,其實大家都能明白「醃製與發酵」對造就食物奇妙滋味有多重要。像在寧波,螃蟹最重要的吃法就是
紅膏熗蟹。製作選六七兩大的膏蟹,越新鮮捕撈上來的風味越佳。鹽和涼白開按一比三比例調開,適當加點黃酒去腥,放入活蟹浸泡,再立即速凍,如此即可完成。而韓國醬蟹誕生的背景,差不多可以追溯到1600年,那時就有韓國人用牛肉和醬油醃製醬蟹,他們把活蟹和牛肉一起放進大缸,待蟹吃光了肉,就往缸裡倒上醬油醃製醬蟹。雖然醬蟹出現得很早,但它佔據韓國人的餐桌,卻是在上世紀80年代。1980年,PRO(普樂)醬蟹創始人徐愛淑董事長,根據祖傳秘方在韓國首次實現了深海梭子蟹醬蟹的商品化。這是韓國最早將梭子蟹做成的醬蟹商品的店家,並被首爾市指定為
「韓國推薦料理餐廳」。這裡的醬蟹食材梭子蟹來自韓國西海岸,添入店家祖傳秘制醬料並採用30餘年傳統醃製工藝加工而成,帶著海味與醬香。如今去首爾吃美食,必打卡的項目就是普樂醬蟹。普樂醬蟹一般選用三四月份的蟹,因為這個時候,雌蟹洄遊,雄蟹等待交配,螃蟹最肥美。
而醬蟹,自然是醬料+生蟹的組合,螃蟹的好壞很重要,而醬料則是提鮮的靈魂所在。普樂醬蟹的口感更突出的味道是甜,調味相對沒有太複雜,醬香中也能嘗出些許的果香,吃起來鹹度較低。醃製時間,差不多在兩天左右。製作醬料的材料豐富,比如有蘋果、辣椒、大蒜等。製作醬料,各家都有傳下來的秘方。《風味人間》的紀錄片中,就曾拍過韓國一家只做醬蟹的餐廳。他們就用海帶熬汁,稀釋醬油,添加大蒜、辣椒、洋蔥來做醃蟹的醬汁。它最大的亮點在於用鹹草花(韓國人稱它為「生長在泥灘裡的人參。)提取物、醬油、海帶、水果、大棗等和藥材一起煮製成獨特的醬汁後,將花蟹放入醃製。在韓國料理店吃醬蟹特別有儀式感,螃蟹斬件擺盤,上桌後食客們第一時間就能看到很誘人的蟹膏。第一步是打開蟹殼,將米飯拌入其中,韓國人把這叫做「飯盜賊」,意思是蟹汁拌飯吃多少飯都不嫌多。吃過原味的之後,還有一個升級版本,就是用海苔包住,接下來就能自制蟹黃海苔包飯。
之所以要配飯吃,也是因為韓國醬蟹是用醬油醃製的,如果直接入口會比較鹹,但與飯一同搭配吃,就會成為下飯利器。
對於不會吃生醃的人來說,吃到第一步其實也還好。
接下來,吃蟹肉。吸一口蟹黃,還能直接嘬到下面細膩的蟹肉,入口會感受到明顯的鮮甜。吸足了醬汁後,吸允蟹腿,把最新鮮美味的鮮蟹肉唑出來,即使發出了奇怪的聲響也不要停止。
冰涼軟嫩的蟹肉,入口如同果凍般順滑,醬汁和蟹肉充分融合,醬料的味道會覆蓋海鮮本身的腥味。
醬蟹適合與朋友一起吃,每人分上一塊,如果一盤都自己吃,恐怕是要鹹壞了。
除了醬油做的醬蟹外,去過韓國的朋友瓜瓜,還在濟州島的菜市場吃過辣蟹,韓國的醬料從熟食到生食都是最重要的存在,人們的日常離不開瓶瓶罐罐各色的醬料。
這種辣醬蟹,感覺就是能吃出泡菜味的蟹,和泡菜辣醬很神似,蔥香味明顯,辣中帶酸。
有了醬的掩飾,生食好像沒有那麼可怕了。
對了,這次在杭州西溪路吃到的這家青石谷,我個人還挺推薦的,它的口味感覺比較地道,而第一次吃醬蟹,這種口感也顛覆了我對螃蟹料理的認知。
有人覺得它是黑暗料理,有人卻對它欲罷不能。
醬蟹的鮮味,還得自己品才行。
一個從小愛寫稿的姑娘
從記者圈跳入財經內容圈
從財經圈又到了傳統手藝圈
採訪匠人 市民 生活家 / 撰寫故事 財經欄目 遊記
對寫作的熱愛和對世界的好奇從未消失
願在這條路上死磕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