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笙簫默》裡何以琛說過"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
原來,愛一個人,守候一份情,可以如此的濃烈與深情。任流年如水而逝,任相思靜水流深,唯一不變還是那份至深的愛戀。
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無關風與月。這一生,曲水流觴,便再也無法沉醉,入不了心;這一世,繁花似錦,便再也入不得眼,進不得心。
這既是對愛情的堅貞守候,也是對往事的深深懷念,如元稹對妻子韋叢的愛。
元稹,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政治上不得意,雖一度官至宰相,卻仍被覬覦相位之人陷害而被貶謫。
而他留給世人最深刻的、最有爭議的是他的情愛,他與初戀崔鶯鶯的愛戀,與妻子韋叢的半緣情深,與才女薛濤的愛情故事等。
這些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他成了民國時期風流才子徐志摩式的人物,很多人說元稹是「渣男」、「鳳凰男」等,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每個階段對女子都是痴情而真實的,如他對妻子韋叢的半緣情深。
《離思.其四》唐.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是元稹為悼念亡妻韋叢所作的一首詩。
曾經去過滄海,體驗過滄海的波瀾壯闊,別處的水便無法再吸引到"我",曾經看過巫山,體會過巫山的雲蒸霞蔚,別處的雲都黯然失色,無法令"我"陶醉了。
即使"我"從百花叢中穿行而過,也不會留戀任何一朵花,更別說回頭張望了。這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曾經擁有過"你"。
詩的開篇兩句就是千古傳誦、耳熟能詳的佳句,可謂破空而出,神來之筆,讓人稱讚。
這兩句表面是寫水和雲的自然之景致,實際卻是以"水"和"雲"比喻"亡妻韋叢",暗喻手法絕高,讓人一時難以捉摸詩人的用意,這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再怎麼波瀾壯闊的"水"也無法吸引到我,再怎麼雲蒸霞蔚的"雲"也打動不了我。這是多麼堅貞的情感,如此淋漓盡致的表達,也是無比痴情了。
這兩句寫景寓情,只寫"景"而隻字未寫"情",曲折委婉,含而不露,卻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元稹借景抒情,他書寫的「山」和「水」皆表達了他對妻子的情感,「水」和「雲」乃是世間不變之自然景觀,那麼他和妻五的情感也如同「水」和「雲」一樣,終年如一,始終不變。
古人說,"觀山則情滿於山,看海則意溢於海"。山山水水的幽美壯闊之景總能讓人抒懷解憂吧,但是在元稹看來,這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
他看過最美的巫山雲雨,體味過動人心魄的滄海波瀾,世間如此的美景都不能打動他了。
因為,大千世界裡沒有了妻子韋叢,就再也沒有愛情可言了。
「取次花叢懶回顧」,詩人的情感再次遞進。再次使用比喻手法,以"花"喻人。如果說「水」和「雲」還不能表達「我」對妻子韋叢感情的堅貞,那麼用"花"也能代表我的執著吧。
女子本都愛以花自喻,張愛玲還被胡蘭成稱為「臨水照花人」。
即使「我」走到怒放盛開的萬花叢中,"我"也會毫不留心、心無旁騖的走過她位,且懶得回頭去觀看。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大抵說的就是元稹這樣的吧,大有「瓜田李下、白璧無瑕」之志。
畢竟,"各花入各眼",元稹的心裡估計早已有了心儀的那朵「花」吧,而那朵「花」也只能是妻子韋叢了。
相信韋叢的在天之靈讀到此詩也會頗感欣慰的。人的一生也許會有很多次愛戀,但總有一次是刻骨銘心的,正如元稹與韋從至純至情的愛情。
「半緣修道半緣君」,詩的第四句畫龍點睛、直奔主題。詩人以水、雲、花暗喻並表明心志後筆鋒一收,點出詩的主題。
"我"之所有這樣的感受,皆因修道和亡妻的原因,而更因妻子的離世,讓"我"看破世事、消極遁隱,難以再發現世間美的美好。
其實凡此種種結果生發,究其根源主要還是思念或悼追念他的亡妻韋叢。我們不禁感嘆:諾大世界裡,億萬兒女中,如此痴情的還有多少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也難怪,千百年來這樣的詩句,成了無數青年男女向對方表明心志和深情的最美詩句,也才能如此千古流傳。
也許在他人眼裡,韋叢算不上是最完美的女人,然而,情人眼裡出西施,在元稹的眼裡,韋叢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美得無可挑剔,更何況,韋叢又是那麼一個溫柔賢淑、才貌兼具的女子。
世界那麼大,與那麼一個合適的人,在對的時間裡相相知和相戀,其他的便再也難以入眼了,即便有也是將就。
任經年累月、時光匆匆,也帶不走心底的那份執著與眷戀。
即便無法擁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天長地久;即便無法擁有淡看庭前花落花開的閒情逸緻,能有如此真摯的感情,也算不枉過此生。
世上痴男怨女的愛情,也正因有了這份不舍不忍和不放下,才顯得彌足珍貴。
而如今人生際遇百轉千回,我們要且行且珍惜,珍惜生命裡的每次遇見,珍惜生命裡的回眸。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緣來時,我們珍惜;緣走時,我們釋然。於流年的光影裡,盛世浮光,一場夢來一場醉。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