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元稹之愛情,不只成就了西廂記

2021-01-22 關語愛情

            點擊上方關語愛情,關注我們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歐美人表達愛情,直接直白直率,愛一個人就大聲說「我愛你」。


自古以來,中國人表達愛情,則比較含蓄、隱晦而深沉。


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詩中沒有一個愛字,但句句都是情話,句句讓人無比心動,把愛一個人表現得婉約悠長。此千古佳句系唐朝詩人元稹所作。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生於唐大曆十四年,八歲喪父,十五歲以明兩經擢第。二十一歲初仕河中府,二十五歲登書判出類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二十八歲授左拾遺。後遷監察御史。後出任同州刺史,入為尚書右丞。太和四年,出任武昌軍節度使。太和五年去世,追贈尚書右僕射。


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形成「元和體」,其詩詞成就巨大,言淺意哀,扣人心扉,動人肺腑。



元稹才華橫溢,玉樹臨風,又官至宰相,家境殷實,完全符合高富帥的標準,關鍵是還能寫得好詩,在唐代詩歌盛行的年代,這樣的男人自然是女人蜂擁而至追求的對象。


恰巧元稹也是風流之人,若是穿越至今,元稹之風流韻事,一定會讓狗仔隊趨之若鶩。


且不對詩人進行道德評判,是非對錯交由世人評說吧。在這裡小編帶你,看悽美的愛情故事,探尋《西廂記》之淵源,品味千年情詩之厚重。

提起《西廂記》,人們都會想起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無不感嘆,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其實,這件作品與詩人元稹有莫大的關係。王實甫把元稹的《鶯鶯傳》改編成了《西廂記》,而《鶯鶯傳》中的鶯鶯是元稹初戀崔雙文的化身。


元稹二十二歲那年,也即初仕河中府第二年,見到了多年未見的表妹崔雙文。此時,崔雙文正值青春十七八歲,婷婷玉立、明目皓齒、冰清玉潔、聰明玲瓏,就像花兒一樣正灼灼綻放。元稹一見鍾情,可謂」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但崔雙文卻不以為然,對元稹不動聲色,不理不睬。



元稹回去後,百爪擾心,終日相思。最後,元稹使出了泡妞的絕招之一,不但死纏爛打而且絕食一周,最終崔雙文被感動了。


有情人終成眷屬,元稹和崔雙文走到了一起,每日如膠似漆,軟言細語、風花雪夜、山盟海誓,愛得難捨難分,愛得死去活來,度過了一段浪漫的愛情生活。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在《西廂記》中崔鶯鶯寫了這樣的一首約會詩,其實也就是崔雙文寫的。


元稹在《鶯鶯傳》中續寫了《會真詩》三十韻,句句情深意切。

然而,二年後,元稹進京應試,兩人海誓山盟後依依惜別,崔雙文開始過「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的日子。


一個男人為自己的前程放棄愛情而奔走時,或許,愛情就走到了盡頭。當然,也有人衣錦還鄉與愛的人共享榮華富貴。而,元稹屬於前者。


元稹喜中榜列,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之後,元稹娶了有權有勢的韋叢為妻,拿政治婚姻換取了崔雙文的一片痴情。而崔雙文並未挽救自己註定成灰的愛情,願賭服輸,另嫁他人。


為了功名,這個曾經為愛而絕食的男人,割捨了他的愛,永遠離開了他的表妹崔雙文。


誠如納蘭性德《飲水詞》所寫,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元稹對崔雙文這段感情並不能釋懷,還厚著臉皮以表兄身份請求相見,被其拒絕,彼此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貞元二十年,元稹寫出了令他揚名千年的傳奇小說《鶯鶯傳》,以此為念。魯迅所說,《鶯鶯傳》者,即敘崔、張故事,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


元稹結髮之妻韋叢,為時任正二品太子少保韋夏卿之幼女,二十歲時下嫁元稹,猶如天仙女下凡。


韋叢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從元稹留下來幾首那時期的詩來看,當時正是他不得志的時候,過著清貧的生活,韋叢從大富人家來到這個清貧之家,卻無怨無悔,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和體貼丈夫,對於生活的貧困淡然處之。


元稹與韋叢兩情甚篤,恩愛有加,兩人七年生下六個孩子。韋叢卻在二十七歲時,不幸英年早逝,悲從天降。




元稹為弔唁亡妻韋叢寫下譴悲懷三首,第一首生時,第二首亡後,第三首自悲,對妻子的愧疚之情,再託出報答之意而反覆詠嘆,可見元稹對韋叢用情之深。


其一: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其二: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三:閒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嶽悼亡猶費詞。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之後,元稹又寫下離思五首,從日常的生活中表達了他與妻子之間曾經的和諧美滿生活,其悲痛之情溢於言表。


其一:自愛殘妝曉鏡中,環釵漫篸綠絲叢。須臾日射胭脂頰,一朵紅蘇旋欲融。


其二:山泉散漫繞街流,萬樹桃花映小樓。閒讀道書慵未起,水晶簾下看梳頭。 


其三:紅羅著壓逐時新,吉了花紗嫩麴塵。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紕縵最宜人。


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其五:尋常百種花齊發,偏摘梨花與白人。今日江頭兩三樹,可憐和葉度殘春。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由此,成為了千古傳唱的情詩名句。


陳寅恪評論說,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感情,其哀豔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多見,而影響及於後來之文學者尤巨。

唐元和四年,當時正如日中天的詩人元稹,出使「天府之國」成都,與女詩人一段姐弟戀,備受爭議。


薛濤,比元稹年長十歲,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她製作的「薛濤箋」一直流傳到今。她才貌過人,不但聰慧工詩,而且富有政治頭腦,雖然身為樂伎,但心比天高,十分鄙視那些貪官汙吏,達官貴人。


元稹久聞蜀中詩人薛濤的芳名,到蜀地後,特地約她在梓州相見。與元稹一見面,薛濤就被他年輕俊朗外貌和出色才情所吸引,相見恨晚。


兩人議詩論政,情誼漸深。在薛濤的支持下,元稹參劾為富不仁的東川節度使嚴礪,由此得罪權貴,調離四川任職洛陽。從此,兩人勞燕分飛,關山永隔。

萬般無奈,兩人只能以書信一首首詩寄託相思之情。薛濤迷上了寫詩的信箋,她喜歡寫四言絕句,律詩也常常只寫八句,因此經常嫌平時寫詩的紙幅太大。於是,她對當地造紙的工藝加以改造,將紙染成桃紅色,裁成精巧窄箋,特別適合書寫情書,人稱薛濤箋


才子多情也花心,但薛濤對他的思念卻是刻骨銘心,朝思暮想,滿懷的幽怨與渴盼,匯聚成了流傳千古的名詩《春望詞》: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雨暗眉山江水流,離人掩袂立寓樓。花落梧桐鳳別凰,想登秦嶺更悽涼。無不表達了女詩人在戀人離別後的悽涼和對愛情的忠貞。

長慶三年,元稹調任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兩人逐漸中斷了聯繫。後來,薛濤脫下了極為喜愛的紅裙,換上了一襲灰色的道袍,她的人生從熾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旁仍然車馬喧囂,人來人往,但她的內心卻堅守著一方淨地。


雖然兩位才子佳人的愛情無疾而終,但就在元稹死後不到一月薛濤便故,冥冥之中印證了「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也算是他們對彼此情感的交代吧。


按2秒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定期免費贈送愛情心理學類書籍哦!

配圖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愛我,你就點點我     

相關焦點

  • 品黃梅說趣事:《西廂記》裡張生的原型元稹竟是個始亂終棄的渣男
    4集黃梅戲電視劇《西廂記》是黃梅戲名家馬蘭早期的一部作品,馬蘭把大家閨秀崔鶯鶯的含蓄以及後來大膽追求愛情的堅貞與執著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這個部電視劇由於受年代的影響,在配樂方面,感覺過於單薄,似乎電聲用得有點不太和諧,也許是受了當時電子琴伴奏的影響吧,我是外行,也不懂器樂的。
  • 《鶯鶯傳》與《西廂記》
    這部紅極一時的《鶯鶯傳》,是唐代大詩人元稹的自傳體小說。他自己,便是那位始亂終棄的薄情郎—張生之原型。 400多年以後,元代大劇作家王實甫,據《鶯鶯傳》,創作了《西廂記》。在他筆下,改寫了這一悲慘結局,張生不再是負心人,相反,和所有格林童話的結局一樣—「張生和鶯鶯從此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 《鶯鶯傳》與《西廂記》比較
    最後,張生高中,二人終成就了美滿姻緣。由此,兩個故事在結局上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雖然都是以崔鶯鶯同張生的愛情故事為表現內容。但在結局上唐代元稹的《鶯鶯傳》以悲劇結尾,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以喜為結局。而這種結局的變化並非無中生有,只因兩位作者所處的時代不同。
  • 唐時詩人元稹與崔鶯鶯
    唐時著名詩人元稹,779到831,活了五十餘歲,字微之,河南府河南縣(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人,為南北朝北魏皇室的後裔。 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拓跋鮮卑酋長拓跋什翼健,自稱代王,建立代國,他與慕容鮮卑聯姻,有妻妾三人,她們為他生了十子四女。
  • 元稹與白居易感情深厚,友情甚至勝過愛情,留下千年佳話
    元稹為紀念亡妻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名句,看上去深情款款,但其實元稹在愛情上面是個負心漢。看過戲曲《西廂記》的朋友,都知道戲曲裡面的張生,其實就是以元稹為原型而創作的藝術形象。只不過,戲曲《西廂記》美化了張生,更讓張生與鶯鶯的愛情圓滿了。而在原版的唐傳奇《鶯鶯傳》在,張生始亂終棄,辜負了鶯鶯的深情。其實,這就是元稹自己的寫照。
  • 為什麼《西廂記》會火?——走近經典
    有人說,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就作品而論,有兩座高峰,一是王實甫的《西廂記》,一個是曹雪芹的《紅樓夢》。所言不虛。現在研究《紅樓夢》的人很多,研究《西廂記》的相對少。這裡,我就來推介一下《西廂記》這部偉大作品吧! 《西廂記》的文學成就,為歷代文人所讚嘆。
  •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
    鶯鶯傳:是元稹假借張生的名義,寫自己對崔鶯鶯一見鍾情的情緣《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在紅娘的幫助,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它表達了青年男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和追求。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
  • 還原千年愛情名句背後的多情元稹
    影視劇劇照愛情和美酒一向都是文人們創作的來源,古代的詩人也不能免俗。當唐代詩人元稹念出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時,相信當時很多少女被其忠貞不一的愛情態度所感動,垂頭頓足抱怨為什么元稹不是自己的情郎?!那么元稹真的是如期詩中所言眼中只有「一個人」嗎?
  • 元稹:騎馬向通州 除卻巫山不是雲
    悼亡詩千古傳頌 讀過《西廂記》的人,都會對年少風流的男主人公張生留下深刻印象。王實甫的《西廂記》根據小說《鶯鶯傳》改編創作,多情而蘊藉的張生,其實就是作者元稹。 元稹出生於唐大曆十四年(779年),幼時長得清秀可愛,甚是聰慧,父母寵愛至極。家道中落,請不起好老師,母親就手把手教他認字讀書。
  • 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元稹實際上是唐代具誘惑力的詩人
    千百年來,這首唐代詩人元稹所作的詩被無數人用來歌頌忠貞的愛情。雖然這段婚姻有政治目的,但元稹和韋叢在婚後是不正常的,這是值得讚揚的,雖然韋叢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但在與窮人元稹結婚後,卻會把家裡所有的家務活都安排好,所以元稹在韋叢去世後的幾年裡仍然會記在心裡。我們能否僅憑這首詩來判斷元稹是一首多情的好男人?如果說古代文人多愁善感,那么元稹可以說是唐代最有感情的詩人。
  • 元稹對崔鶯鶯始亂終棄之後,終於通過一首詩表達了他的悔恨之情
    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就曾專門以此為題寫過一首詩。劉阮妻元稹芙蓉脂肉綠雲鬢, 罨畫樓臺青黛山。千樹桃花萬年藥, 不知何事憶人間?  這首詩大意是:劉晨、阮肇二人娶了肌膚紅潤、美如荷花、頭髮黑綠蓬鬆如雲霞的仙女為妻,居住在青碧山林叢中的彩畫樓臺上。漫山遍野盛開著桃花,生長著長生不老的仙藥。
  • 電視裡都是騙人的,西廂記裡的張生原型是標準渣男!
    冤有頭債有主,說到《西廂記》,不得不提到一個唐朝有名的大詩人,叫元稹。
  • 一個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西廂記》的前世今生
    說起《西廂記》,你會想到什麼呢?是它反對封建禮教,謳歌愛情的故事,還是其出眾的妙文?也許,你曾因「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令人拍案叫絕的詞句中的離別愁緒深感震撼;也許,你曾因為書生張生與崔鶯鶯相遇結緣,在女侍紅娘的幫助下,衝破重重阻礙,終得圓滿的愛情故事感動不已;也許,你是越劇迷,曾在越劇舞臺上領略過《西廂記》的風採;也許,你是雜劇作者當時號稱「天下之魁」的王實甫的忠實粉絲;或許,你更喜愛故事中的張生,愛他的文人氣息,愛他的為愛成痴,追求所愛,絕不言棄;
  • 說說大唐女詩人劉採春,與風流才子元稹的風流事
    劉採春與魚玄機、薛濤、李治並稱為唐朝四大女詩人(其中兩位都與元稹鬧過緋聞)。劉採春出身貧寒,自小就在風月場所中,受到詩書曲樂的薰陶。豆蔻年華時,想必長得亭亭玉立,腰若盈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最轟動的屬她與才子元稹的婚外戀情。當時的劉採春早已有了一個丈夫,名叫周季崇,也是娛樂圈中的戲子。而元稹作為風流才子,不僅有妻子,還與多位女子鬧過桃色新聞。丈夫周季崇對劉採春很好,溫柔體貼,寵愛有加。當劉採春的美貌與歌聲吸引元稹時,她也被他的風流所吸引,毅然拋棄丈夫,與元稹共度了七年之久。
  • 從《鶯鶯傳》到《西廂記》,看張生如何從渣男變成情種的?
    唐代元稹的唐傳奇《鶯鶯傳》問世以來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時間了,它是最早敘述張生和崔鶯鶯故事的作品,到了宋元時期又經過文人的不斷創作,至金,董解元寫了《西廂記諸宮調》將這個悲劇的結局改為喜劇,元代王實甫最終完善,元雜劇《西廂記》問世,《西廂記》的完成說明王實甫對於「情」的關注更加深刻,希望所有的相愛的人都能夠可以不顧一切地在一起,「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 愛情沒有回頭路,酸甜苦辣——轉身以後的愛情滋味
    自古以來,愛情故事就是我們玩味不盡的世道況味,塵世話題。唐代文學家,詩人,朝中大臣元稹就給我們留下了諸多愛情故事,大多是痴情女子薄情郎的版本。其中之一,就是家喻戶曉的《西廂記》的主角張生。張生即元稹。元稹貞元十六年與崔鶯鶯一見鍾情,演繹了一場曠世絕戀。
  • 元稹中唐最牛詩人,語文教材卻不收錄他的作品,專家:騙人的嘴
    元稹可以說是中唐最牛的詩人,為我們留下的那些千古絕唱讓人回味無窮。他與白居易並稱為:元白,共同開創「元和體」,但是我們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常見,而元稹的詩卻少之又少,這究竟是為什麼?元稹中唐最牛詩人,語文教材卻不收錄他的作品,專家:騙人的嘴。
  • 元稹的宦海沉浮,人們頗有微詞?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憲宗元和九年(806),在科考試中名列第一。獲得如此優異成績,進入仕途是理所當然的事;對他的宦海沉浮,人們也頗有微詞。元和二年(807),他在左拾遺的位置上,升任為監察御史,也算位高權重;就因為得罪了宦官仇士良,於元和五年一下子被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
  • 都知元稹和白居易的元白,卻不知她們才是元稹的最佳CP
    去年微博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叫做「元白」的話題,人們紛紛加入到話題中,討論元稹和白居易兩人的莫逆之交,感嘆元白之間的感情之深。的確,兩人同朝為官,政見相同,也都很有才,更重要的是兩人總是先後被貶謫,所以兩人能夠互相理解和支持,感情自然非常人能夠比擬了。
  • 和崔鶯鶯有「地下情」不是張生,而是這位唐代詩人?
    唐代詩人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韋叢,娶韋氏之前曾與一女子有私情,這個女人就是崔鶯鶯。關於崔鶯鶯,描寫較多的就是元稹的《鶯鶯傳》,這本書也就是王實甫撰寫的《西廂記》的藍本。公元799年,元稹到蒲州當官,認識了母親遠方親戚的女兒—崔鶯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