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網上短暫的出現過一個詞彙,叫做「中年鴉片」。
其來歷主要是因為那時候國內電視劇中崛起了一票「極品大叔」:陳道明、張嘉益、張魯一、徐錚、王勁松、王志文等,不少觀眾表示:「中年大叔就像鴉片一樣,明知得不到,但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然後「中年鴉片」這個詞就傳開了。
中年鴉片,最初主要指的是那些40到60歲之間,事業有成、魅力不減、身材良好、老而不膩的中年男性。
經過幾年的發酵,中年鴉片漸漸有了新的定義,主要是指明明總在做一些討人嫌的事情,但年輕女孩依然義無反顧的愛上的中年男子。
首當其衝的,就是當年迷倒萬千少女,讓全社會都在討論真愛在婚內還是婚外的《蝸居》中的「宋思明」張嘉益。
張嘉益展露出來的中年鴉片魅力以至於接下來10年他都在戲裡不斷的和小姑娘談戀愛。
當然在這中間還陸續發展出了陳建斌、許亞軍等人,但卻因為種種原因,最終還是沒繼續往「鴉片」這條路上走下去。
然而風水輪流轉,皇帝輪流坐,就在這些「鴉片」前輩起起落落的時候,于和偉卻以穩步的姿態,逐漸走上了「中年鴉片」的上位圈。
少年路人
于和偉出生於遼寧撫順,母親在45歲的時候生下他,在家裡排行老九。
三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靠賣烤地瓜補貼家用,于和偉很懂事的不給家裡添任何麻煩。
因此于和偉在少年時期不算出眾的人物。
中考失利的他,因為不想做待業青年,於是決定補習一年再考。
第二次中考成績依舊不理想,于和偉對自己的未來一片迷茫。
在補習的時候,補習老師看這個孩子平時很愛唱歌,對音樂還有點基礎,於是建議他去考撫順幼兒師範學校,去學音樂,出來後可以當個小學音樂老師什麼的,於是于和偉就進了這個學校。
三年中專讀完,學校分配工作,但是于和偉非常的謹慎,他覺得自己的專業水平不好,如果去教小學生音樂,可能會誤人子弟。
於是在畢業之前,于和偉報考了撫順話劇團的招募,最終中榜,正式進入表演的世界。
在話劇團,于和偉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宋林靜,經過幾個月的追求,兩人成為戀人。
為了未來能夠給宋林靜更好的生活,1992年,于和偉不顧家人的反對,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並順利拿到了通知書,希望通過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上戲求學期間,于和偉是班上的骨幹,擔當了幾乎所有大戲的主角,畢業後,南京前線話劇團直接點名要了他。
然而在南京的日子裡,于和偉突然又回到了跑龍套的日子。
平時在舞臺上跑龍套,接了戲,就在劇組演群眾演員,一天200。
拍完戲,于和偉拿著這幾百塊錢,和宋林靜舉辦了簡單的婚禮。
于和偉的心裡很難受,覺得自己的路走的艱難,但他又儘量保持著良好的心態,努力演好每一個龍套,期待著機會的來臨。
終於,從1996年第一次演戲開始,一直到2003年出演《歷史的天空》,才被導演高希希看中,成為了高希希的御用演員。
厚積薄發
于和偉的外形不算特別出眾的的,但好在亦正亦邪,於是永遠不會沒戲演。
從1999年到2020年,于和偉有超過70部劇集面世,演過各式各樣的人物,從帝國將相到領導幹部,從諜戰臥底到社會精英,從出軌丈夫到居家好男,從偉光正派到陰險反派。
雖然在表演上無可挑剔,但于和偉早期的表演總有些中規中矩,完成工作沒問題,但始終缺少出彩的高光時刻。
一直到2010年的新版《三國》,才讓一個前所未有的劉備走進了大眾的視線。
雖然有老版《三國》珠玉在前,幾乎每個角色有精準的還原了劇中角色,但新版的《三國》還是給了觀眾不少驚喜。
于和偉就從很多方賣弄重新解讀了劉備這個角色。
老版的劉備給人的感覺是純粹的憂國憂民,忠孝有餘,但氣魄不足,最有名的是幾場哭戲。
而于和偉的劉備,寬仁是核心,隱忍是框架,善於藏拙,於無聲無形之中,逐漸擴大自己的勢力。
很多時候,于和偉的劉備都在一個處變不驚的狀態下,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充滿禮貌的微笑之下,有著運籌帷幄的氣勢,給人一種能成大事的感覺。
如果說老版的劉備是外放的,把忠、仁、謀、慮都寫在了臉上,那麼于和偉的劉備就是內斂的,沒有大的表情,但有各種變化的眼神和微表情,把劉備的內心世界偷偷的輸送給了觀眾,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就認同了這個角色。
然而更絕的是,在不久之後的《大軍師司馬懿》中,于和偉又出演了曹操一角。
在中國的影史上,同時演過劉備和曹操的演員,可謂前無古人,畢竟這兩個角色的性格和形象都相差太多,反差太大,很難由一個人完成。
但是于和偉卻展示了超強的演技,在演繹完劉備後,又貢獻了一個出彩的曹操。
《大軍師》中的曹操輔一出場,就給人氣壓極強的霸氣和城府,處理事務絲毫不拖泥帶水,果敢又堅決,對待屬下不失威嚴又珍惜人才,對待敵人心狠手辣除之後快。
這一版的曹操沒有《三國》中的落魄時期,所以展現的都是成就之後的自然灑脫,老練深沉,完全展現了一代無冕帝王的風度。
而對待自己的家人時,于和偉又收起了曹操的那股霸氣,在每到情濃時,把他對曹植的喜愛和心疼演繹的入木三分,那種在政治與情感的夾雜下,無論怎麼做都無法兩全的糾結,複雜又含蓄的感情,在一瞬間都流淌了出來。
這便是于和偉多年表演經驗的一次最淋漓盡致的表現。
中年鴉片終養成
事實上,很多中年鴉片的成型,是需要前期的作品做積累的。
比如人人都愛的陳道明,正是因為早年多個成功的角色、出色的表演、以及平時熒幕外所展現出來的儒雅知性,才讓他無論出演怎樣的惡人,也都存有一絲曖昧的吸引力,讓人慾罷不能。
而一派中年鴉片基本都是這樣的特性:王志文、葛優、張嘉益等,戲內戲外的魅力都讓人著迷。
于和偉在《巡迴檢察組》中的角色,說實話並不是一個特別討喜的人物。
從臥底時期的邋裡邋遢,到回歸檢察官後的精緻筆挺,雖然展現了于和偉精湛的演技,但是戲中角色對待羅欣然的態度,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當然羅欣然這個角色也有自己的問題。
但是隨著劇情的走向,羅欣然再怎麼討厭馮森,最後還是對他有了好感,看來編劇也非常懂得于和偉的中年鴉片威力。
如今再看于和偉,依然完全符合了中年鴉片的條件:
年少多舛,和妻子從學生時期一直保持良好的感情,結婚多年沒有緋聞,事業平穩上升,有拿得出手的角色,也有含金量極高的獎項,人到中年越來越有魅力,但依然保持著沉穩氣質,不油膩,不雞賊,從形象管理到身材管理都保持的當,還保留了難得的發量。
這樣的中年鴉片,誰不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