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彩雲的機械整備間
彩雲推出了圖解兵器:PP87式82mm迫擊炮和鋼珠殺傷榴彈一文後,多名讀者追問了好幾個關於迫擊炮和迫擊炮彈的問題,彩雲就來解答一下。
1、迫擊炮彈是怎麼發射出去的?
迫擊炮不同於後裝炮,大多數迫擊炮都是前裝的,炮彈從炮口裝入,前裝擊發,而且大多數迫擊炮是滑膛的,所以它的發射原理和後裝炮有很大區別。
大多數迫擊炮彈是水滴形或者棗核形彈體,彈體後面有尾管,尾管上有尾翼。這個尾管裡面插著一個紙或者塑料做的基本藥管,是迫擊炮彈最基本的發射藥。基本藥管底部有底火,當炮彈滑落到炮管底部撞擊擊針時,底火點燃基本藥管裡的發射藥,發射藥燃燒產生的火藥氣體衝破基本藥管側壁,從尾管側面的孔中噴出,在彈體的後方產生壓力,把炮彈打出去。
二戰時期德國80mm迫擊炮榴彈的剖視模型,第二張圖是尾管的特寫,尾管中間有一個基本藥管,基本藥管擊發後火藥氣體會衝破藥管壁,從尾管四周的傳火孔裡噴出,形成壓力把炮彈打出去。
迫擊炮彈的擊發原理
僅用基本藥管作為發射藥是迫擊炮的最小號裝藥,也叫0號裝藥,如果要打得更遠,就要靠附加藥包。
2、蘇聯的迫擊炮彈尾部纏繞的「毛巾」是什麼?
這是一位讀者問的問題,它看到蘇聯的迫擊炮彈尾部纏繞著類似毛巾的東西,不知道這是什麼。
蘇制120mm迫擊炮彈尾部的「毛巾」其實是附加藥包
其實這不是毛巾,而是附加藥包,蘇聯使用的是比較老式的附加藥包,外形是長條狀的布包,外面是絹布,裡面裝著發射藥,使用時纏繞在迫擊炮尾翼上方有傳火孔的地方綑紮牢。當炮彈滑落到炮膛底部,基本藥管擊發時,基本藥管產生的火藥燃氣從傳火孔內竄出點燃纏繞在此的附加藥包,讓附加藥包一起燃燒,產生更大量的火藥燃氣,就能讓炮彈打得更遠。
前面說過,迫擊炮彈不使用附加藥包,僅用基本藥管時為0號裝藥,裝1個附加藥包就是1號裝藥,裝2個附加藥包就是2號裝藥……以此類推,一直到這種迫擊炮允許的最大號裝藥。
附加藥包的作用是給予炮彈更大的推力,打得更遠,而不是增大彈頭爆炸的威力,這些附加藥包在發射的時候就燒光了。
3、附加藥包有哪些形式?
第二個問題解答裡介紹的布條狀附加藥包是比較老的形式,使用起來比較麻煩,需要仔細綑紮,捆得松松垮垮是不允許的。因為迫擊炮多次發射後炮管內壁溫度較高,如果附加藥包捆得松松垮垮拖拖拉拉,裝填時脫出的附加藥包很容易接觸炮管內壁造成自燃事故。為了提高效率簡化操作,後來就出現了C形模塊化藥盒。
附加藥包應當像他們這樣綑紮結實,不允許松松垮垮
C型模塊化藥盒的外殼是賽璐璐塑料做的,有一定的剛度和彈性,外形固定,使用時直接卡在尾管傳火孔處就可以了,幾號裝藥就卡幾個。我國早期的迫擊炮彈附加藥包是仿蘇的長條狀,現在也使用這種方便的C形藥盒。
美軍60mm迫擊炮榴彈的C形附加藥盒
我軍現在也使用這種C形藥盒
美國以前用過4.2英寸線膛迫擊炮,也叫「化學迫擊炮」。這種迫擊炮的炮彈也有尾管,尾管內也有基本藥管,尾管側面也有小孔,但是它的附加裝藥不是用小布袋綑紮的,也不是C型藥盒,而是壓制好的一片片小方片,安裝時炮手旋下尾管的底蓋,把小方片附加裝藥套在尾管上,再旋上底蓋壓緊,就安裝好了。這種迫擊炮彈還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它是自帶擊針的,尾管的底部有一個向內的擊針,落到炮膛撞擊後擊針就向前擊發基本藥管,基本藥管燃燒的火焰從尾管側面小孔噴出點燃附加裝藥,把炮彈打出去。所以這種化學迫擊炮炮筒底部不再另行安裝擊針。
4.2英寸化學迫擊炮榴彈的附加裝藥是方片狀的,用螺栓夾在尾管上
一些老式的迫擊炮彈傳火孔不是開在尾翼上方,而是開在尾翼之間的,於是附加藥包就用鋼絲夾固定在尾翼之間。但是這種方式固定藥包比較麻煩,必須對稱,不然會影響射擊精度,所以現在已經不見到這種設計了。
美國M49A2 60mm迫擊炮榴彈,它的傳火孔在尾翼之間,附加藥包是用鋼絲夾夾在尾翼之間的。
4、迫擊炮彈在擊發時如何閉氣?
普通的後裝炮炮彈腰部有一圈紫銅的彈帶,依靠彈帶嵌入膛線來閉氣。尾翼穩定的滑膛迫擊炮彈沒有膛線,而且由於是前裝炮,炮彈直徑必須略小於炮管內徑,否則滑不下去,所以對滑膛迫擊炮來說,用金屬彈帶閉氣的辦法行不通。
老式的滑膛迫擊炮彈是用閉氣環槽來閉氣的,這些炮彈彈體中部都有一圈一圈的溝槽,這個是閉氣環槽,讓氣流在通過炮彈和炮管內壁之間空隙時產生渦流,阻止燃氣洩漏保證膛壓。當然,這個環槽只是大大減少了漏氣,不可能徹底密封,所以還是會有少量火藥燃氣洩露出來,但是問題不大了。
老式迫擊炮彈是靠彈體中部的一道道閉氣環槽產生渦流來閉氣的
現代棗核形彈體的迫擊炮彈主要用尼龍閉氣環閉氣,在彈體中部直徑最大處有一圈尼龍環,尼龍有彈性,在發射時被高壓燃氣擠壓膨脹,封閉彈體和炮管內壁之間的空隙,起到閉氣作用。
現代的棗核形榴彈是靠彈體中部的尼龍彈帶閉氣德爾
前面提到的美軍4.2英寸線膛迫擊炮,它是線膛炮,彈帶不但要閉氣,還要嵌入膛線讓炮彈旋轉穩定,所以它用的是金屬膨脹彈帶。這種迫擊炮彈的底部有一塊鋼製壓板,壓板壓著一圈銅製的金屬彈帶。在平時,彈帶的外徑要比線膛內徑略小,這樣裝填的時候炮彈可以順利地滑落到炮管底部。擊發瞬間因為發射藥燃燒產生的壓力,彈頭底部的壓板被火藥燃氣推向前擠壓這圈膨脹彈帶,膨脹彈帶被擠壓後向四周脹開,直徑變大,正好嵌入膛線閉氣,並且讓炮彈旋轉起來(可以回到上文看看那張圖)。
5、法國MO-120 PT-61迫擊炮炮彈彈帶上怎麼有刻槽?
法國MO-120 PT-61迫擊炮
MO-120 PT-61迫擊炮是一種120mm口徑的線膛迫擊炮,除了法國用,美國海軍陸戰隊也用,美軍的名字叫M327 120mm迫擊炮火力支援系統。這種迫擊炮是線膛炮,需要炮彈上的彈帶和膛線配合才能起到閉氣和旋轉的作用,但是迫擊炮的膛壓比後裝炮低,用普通彈帶的話,彈帶嵌入膛線的阻力較大,不適用,而且也不能解決前裝的問題——炮彈卡在炮膛裡下不去啦!所以MO-120 PT-61採用了刻槽彈帶,就是在彈帶上刻出一系列傾斜缺口,位置和角度與膛線對應,裝填時要讓彈帶刻槽對準膛線才能順利入膛擊發。這種刻槽彈帶蘇聯的迫榴炮炮彈也用。
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正在給M327迫擊炮裝填炮彈,這種炮彈的彈帶是帶有傾斜刻槽的,要對準膛線裝填。
6、迫擊炮重複裝填很可怕,怎麼防範?
重複裝填是迫擊炮特有的一種事故,就是第一發炮彈裝進去還沒擊發,又裝了第二發。這種故障非常危險,如果第二發裝進去的時候第一發突然擊發了,炮彈就會在炮膛內爆炸,炮毀人亡。偏偏在嘈雜的戰場上,炮手可能聽不清楚哪個響聲是自己的火炮擊發了,再加上炮手精神緊張,可能會機械地反覆裝填,釀成大禍。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蘇軍發生過多次莫名其妙的迫擊炮班傷亡事故,經常是一聲巨響火炮炸毀,炮班人員全部或大部陣亡。一開始蘇軍以為是遭到了德軍反炮兵火力的襲擊,後來經過現場勘查檢驗才發現,這是重複裝填釀成的悲劇。
為了避免重複裝填,蘇聯人的辦法時使用一種機械式防重裝裝置,裝在迫擊炮炮口,它的基本原理是一個活動擋板,只有當前一發炮彈擊發後,擋板才會被出膛的炮彈推回去,打開裝填通道,讓第二發炮彈順利裝填;如果前一發炮彈沒有擊發,這個擋板就沒有縮回去,裝填第二發的時候就會擋住第二發炮彈,無法裝填。我們在蘇/俄軍82mm、120mm迫擊炮炮口看到的那個東西,就是機械式防重裝裝置。
蘇聯使用的機械式防重裝裝置
機械式防重裝裝置優點是它利用物理阻擋的辦法防範重複裝填——前一發炮彈沒發射,後一發想裝也裝不進去,缺點是結構比較複雜,還有就是對射擊精度有一定影響。我國沒有使用這種機械式防重裝裝置,而是使用一種光電式防重裝裝置。光電式防重裝裝置非常小巧,工作原理是靠一個小紅燈泡,如果膛內有彈還未發射,小紅燈泡就亮著,提示裝填手不能裝填。這個光電式裝置好處是不影響射擊精度,非常小巧,缺點是它並非物理阻擋——如果裝填手沒有看這個小紅燈泡,還是裝填了,還是會發生事故。
當然,為了提高冗餘度,多保險,我軍迫擊炮教範規定,發射時炮手必須手扶炮架,感受到火炮發射的振動,確保擊發了才能裝填第二發,人力+光電雙保險。
我軍教範規定,迫擊炮擊發時炮手要扶著炮架,感受到發射的振動才能裝填第二發。
至於好幾位讀者提問的,迫擊炮這樣的曲射火炮看不見目標時怎麼瞄準,這個話題涉及到炮兵指揮的相關知識,話題有點大,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