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接上一章「穀神不死」展開「長生」,既然天地與世間萬物皆為大道所生,二者根本亦皆為元氣,為什麼天地能夠長生,人就不能呢?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是以其不自生,而任萬物之自生其生,故能長生大生,無所不生;以其不自化,而任萬物之自化其化,故能長化大化,無所不化;以其不自有,而任萬物各自有其有,故能長有大有,無所不有。
天地超然於生化之外,所以能夠操縱生化樞機,成為生化主宰,若是與萬物同生化,則必與萬物同終始。人不能長生,就在於私心私慾阻礙了與道的溝通,若能修真合道,便能與天地一樣長生。這是道家對生命存在的終極認識。
2
修行之際和光同塵,「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基本原則。劉一明的註解是「言其為道忘軀,而不避寒暑。夫修道者先要看破幻化之身,置色身於度外,死且不怕,何況冷熱。」
道家修煉以長生為目的,「外其身而身存」也可以解釋為修出元神、真神,成為身外身,而居於體外,進入虛空。《呂祖全傳》云:「所謂奇特,身外有身。」孫不二「身外復有身,非關幻術成。圓通此靈氣,活潑一元神。」
世人不相信「身外有身」,但元神通靈確實在於靈氣的長養。神話傳說中的「元神出竅」,是道家的長生思想與追求境界。這種學說是數千乃至數萬年來一直都有的生命實驗,是古代的生命科學。
能否修煉成為可以獨立存在的,同時又能與肉體合二為一的超越生死、超越時空的新生命,亦即古人所謂的「陽神」,古今所有的神仙故事都是如此演繹,但是究竟為何,眼見非實,耳聽非虛,也還在於人們自我求取的驗證。
3
前面章節倡導無欲,這裡則演繹無私。在是對個人心性與德性修持的要求,人只有無私,才能忘我、忘身,自然心行合道,順天地自然之道運行真氣,無私致壽,天長地久。
這也是承上一章「玄牝門為天地根」而推演。言天地永恆常存、不變不壞之意,直指不自生則長生,後其身則身先,外其身則身存,無其私則私成,為法天地,法自然之不二綱宗。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也沒有見不得人的事兒。所謂大私無私,大我無我,凡事將心比心即可洞然。我與萬物為一體,何私可見?我與天地同其化,何我可見?所謂「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即是人我不二。
有我見,則自有私見、私利、私慾。人必須首先大於天下萬物,然後才能包容,必須首先與世無爭,然後才有可能成就天下。能知曉此身非我有,自能外身而身存;能領悟人先即我先,自能後身而身先。所謂無名而後有名,以無可名而同於天地,無生而後長生,是因為生生無息。
修學效法天地大公無私,後其身、外其身,及無私,無所用其心,而保其身,為全章正旨,而身先、身存,與成其私,則是方便語。是在大道無私,大道無我,大道無物;大道無「有」,且亦無「無」,則不可以說盡。
後其後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修行境界並不就是做人謀略。若是理解為處世為人的人格修養,將守柔、處下、不爭、不敢為天下先、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作為處世的智慧,反而受人愛戴,得以存身於世,確也是普通常有。
4
天地之氣渾浩流轉歷億萬年而不敝,皆由一元真宰默運其間,發育萬物,長養群黎,悠久無疆,而生生不已。之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惟不自有其生,而以眾生為生,是眾生之生生不息,即天地之生生不息,故曰長生。
世人多昧此生生之理,不求生而求死,不求長生而求速死,陷溺於富貴功名,沉淪於聲色貨利,時時握算,刻刻經營,不數年而精枯氣弱,魄散魂飛,費盡千辛,難享一世。營生反以尋死,可勝浩嘆!
是以法天效地,不惟勢利之場不肯馳逐,即延年益算之術亦不貪求,惟以大道為先,淨掃心田,精修命蒂,舉凡一切養身章身之具在在不暇營謀,一似後其身、外其身者然,卒之德立而同類莫超其上,名成而後世猶仰其型,非所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參天兩地,養太和之氣,一歸混沌之真,處則為聖功,岀即為王道,窮則清淨無塵而真形與山河並固,達則人物兼善而幻身偕爵位俱輕,迨其後名標宇宙,身獨居先。學人能去其私,一空色相,永脫塵根,不私其身而卒得長生,較世之為身家計者,不啻雲泥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