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情天地老,聖賢無私聖賢成

2021-02-20 福如慧海

1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接上一章「穀神不死」展開「長生」,既然天地與世間萬物皆為大道所生,二者根本亦皆為元氣,為什麼天地能夠長生,人就不能呢?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是以其不自生,而任萬物之自生其生,故能長生大生,無所不生;以其不自化,而任萬物之自化其化,故能長化大化,無所不化;以其不自有,而任萬物各自有其有,故能長有大有,無所不有。

 

天地超然於生化之外,所以能夠操縱生化樞機,成為生化主宰,若是與萬物同生化,則必與萬物同終始。人不能長生,就在於私心私慾阻礙了與道的溝通,若能修真合道,便能與天地一樣長生。這是道家對生命存在的終極認識。

 

2

 

修行之際和光同塵,「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基本原則。劉一明的註解是「言其為道忘軀,而不避寒暑。夫修道者先要看破幻化之身,置色身於度外,死且不怕,何況冷熱。」

 

道家修煉以長生為目的,「外其身而身存」也可以解釋為修出元神、真神,成為身外身,而居於體外,進入虛空。《呂祖全傳》云:「所謂奇特,身外有身。」孫不二「身外復有身,非關幻術成。圓通此靈氣,活潑一元神。」

 

世人不相信「身外有身」,但元神通靈確實在於靈氣的長養。神話傳說中的「元神出竅」,是道家的長生思想與追求境界。這種學說是數千乃至數萬年來一直都有的生命實驗,是古代的生命科學。

能否修煉成為可以獨立存在的,同時又能與肉體合二為一的超越生死、超越時空的新生命,亦即古人所謂的「陽神」,古今所有的神仙故事都是如此演繹,但是究竟為何,眼見非實,耳聽非虛,也還在於人們自我求取的驗證。

3

前面章節倡導無欲,這裡則演繹無私。在是對個人心性與德性修持的要求,人只有無私,才能忘我、忘身,自然心行合道,順天地自然之道運行真氣,無私致壽,天長地久。

這也是承上一章「玄牝門為天地根」而推演。言天地永恆常存、不變不壞之意,直指不自生則長生,後其身則身先,外其身則身存,無其私則私成,為法天地,法自然之不二綱宗。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也沒有見不得人的事兒。所謂大私無私,大我無我,凡事將心比心即可洞然。我與萬物為一體,何私可見?我與天地同其化,何我可見?所謂「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即是人我不二。

有我見,則自有私見、私利、私慾。人必須首先大於天下萬物,然後才能包容,必須首先與世無爭,然後才有可能成就天下。能知曉此身非我有,自能外身而身存;能領悟人先即我先,自能後身而身先。所謂無名而後有名,以無可名而同於天地,無生而後長生,是因為生生無息。

 

修學效法天地大公無私,後其身、外其身,及無私,無所用其心,而保其身,為全章正旨,而身先、身存,與成其私,則是方便語。是在大道無私,大道無我,大道無物;大道無「有」,且亦無「無」,則不可以說盡。 

 

後其後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修行境界並不就是做人謀略。若是理解為處世為人的人格修養,將守柔、處下、不爭、不敢為天下先、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作為處世的智慧,反而受人愛戴,得以存身於世,確也是普通常有。

4

天地之氣渾浩流轉歷億萬年而不敝,皆由一元真宰默運其間,發育萬物,長養群黎,悠久無疆,而生生不已。之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惟不自有其生,而以眾生為生,是眾生之生生不息,即天地之生生不息,故曰長生。

 

世人多昧此生生之理,不求生而求死,不求長生而求速死,陷溺於富貴功名,沉淪於聲色貨利,時時握算,刻刻經營,不數年而精枯氣弱,魄散魂飛,費盡千辛,難享一世。營生反以尋死,可勝浩嘆!

 

是以法天效地,不惟勢利之場不肯馳逐,即延年益算之術亦不貪求,惟以大道為先,淨掃心田,精修命蒂,舉凡一切養身章身之具在在不暇營謀,一似後其身、外其身者然,卒之德立而同類莫超其上,名成而後世猶仰其型,非所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參天兩地,養太和之氣,一歸混沌之真,處則為聖功,岀即為王道,窮則清淨無塵而真形與山河並固,達則人物兼善而幻身偕爵位俱輕,迨其後名標宇宙,身獨居先。學人能去其私,一空色相,永脫塵根,不私其身而卒得長生,較世之為身家計者,不啻雲泥之判。

相關焦點

  • 蔡仁厚先生:生命的本始--天地、祖先、聖賢
    生命的本始--天地、祖先、聖賢文/蔡仁厚一個好的社會,固然要使人人有知識,人人有能力,而尤為重要的,是人人都有好的教養。增城瓜嶺古村的釋奠禮荀子說,禮有三本:天地、先祖、君師。後來禮三本演變為儒家三祭之禮:祭天地、祭祖先、祭聖賢。
  • 三國志11逐鹿天地周朝實力如何?9大聖賢武將抱團,攻守合一!
    在三國志11逐鹿天地中,也新增了中華歷史中大名鼎鼎的周朝,這是一個傳說中享國最長的一個朝代,共計約800年,無疑周朝在歷史中的存在感是非常強的,逐鹿天地中對周朝的設定也非常不錯,開局共有31個人才。而且裡面不少人才的素質都特別的高,人物屬性甚至都極為頂尖。
  • 根深固柢 方能飛龍在天——改變命運的聖賢文化夏令營
    3、每年畢業的大學畢業生數量成爆炸態勢,每年學成回國的留學生也不斷在蠶食著就業機會,近十年來的就業競爭成白熱化趨勢,一畢業就失業成為常態,其中不乏高學歷者。4、劇烈變革的經濟大環境要求更能適應這種變化的高素質人才,而大學教育與現實的脫鉤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
  • 犯過錯,但他依然是聖賢,小鎮有他的神位……
    直立行走、使用工具、製造工具、鑽木取火……對,這些都沒錯,這不是個單項選擇題,還有幾個重要選項,在龍遊紅木小鎮中的中華姓氏宗祠聖賢殿就能找到答案,因為裡面有倉頡,倉頡造字,地球人都知道。使用文字也是人類踏上文明路程的標誌之一,倉頡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聖。
  • 知行合一王陽明第一部:聖賢的成長之路
    如何成為一代聖賢!《知行合一王陽明》各位書友大家好,歡迎再次來到老齊的讀書圈,從去年開始,很多朋友都想讓老齊給讀讀王陽明,覺得知行合一這種哲學很強大,王陽明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接近聖賢的一個人,他的思想更是影響深遠,甚至很多外國人,都是他的思想傳人。那麼今天我們就找來一套書,度陰山先生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來好好的了解一下王陽明的思想格局,感受一下聖賢的智慧。
  • 琴者,聖賢之法器,天地之中聲,可以通神明、格鬼神者也
    至十四五歲時,見戚某有撫琴者,戀戀不捨。某為之指點手法。即專心致志。數十年,無間寒暑,朝夕一琴。是以心平氣和,恬淡寡慾。不但無求富貴心,即加以橫逆,亦置若罔聞。人皆以痴譏之。莫有知其能者。 一日,郭君壽辰,親友集賀。郭君惡囂,避居一室。使其子酬應而已。晚宴畢。有二三老人,系外兄弟輩,曰:主人以琴名有年,必有與凡手異者。平日不敢請。今特乞壽星,賜聞法曲。
  •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毫釐無差,天地懸隔
    ——祖道影小編來源:《徹悟禪師語錄》《徹悟禪師語錄》嗣法門人了亮集西有解西有者,謂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種種義相耳。若謂定方實有,不可移易,此凡情執著之常有也。若謂一切境界,循業發現,即其現處,當體全空,此則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諦交徹之有也。若互奪雙亡,二諦俱泯。則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兩立,二諦俱存。則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雙泯時,便雙存,正雙存時,便雙泯。雙泯雙存,同時無礙之有也。又此有緣起性空,不墮有句。性空緣起,不墮空句。二義只成一法,不墮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義,不墮非有非空句。
  • 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世界,自我,生活,命運,皆是我們的內心投射而成的境界。我們修行求道,求悟,要知道,「道」只要一個,「悟」亦無兩個,眾生悟道,與佛無異。那麼如何能悟道呢?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何為道?道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非一切法,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 神女賦/王治宇(天地)
    神女賦(以日思天貌,夜想花容為韻)文/王治宇(天地)弗問何人,自驚其貌。若翩鳳遊雲兮,似婉龍撩曉。易安在世兮,魂附妍詞;冷月淹雲兮,魄歸溟杳。撫寂寥兮飲怡,聽清泠兮修道。何其妙曼兮纖柔,婧媛兮窈窕。苟誠意乎表餘之情,則風行兮思汝之笑。
  • 【直言】德充符:充滿天地的德性(一)
    德充符這一章呈現出中國文化所獨有的渾厚,各個族類文明都有自己的聖賢和經典,但是很少能看到像德充符這一章用這種方式給人類希望和勇氣的。所謂曲則全者,人世間處處有殘缺、不公和各種不愉快,我們有各種理由可以悲觀、墮落,中國文化的大宗就在於能讓每個生命的每個當下立定,不需要等待大範圍集體體制上的平等,誰都有當下自救和成為聖賢的可能,無論外在的情況怎樣。
  • 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措足踐坦道,悅心有妙理……悠哉天地內,不知老將至。」王陽明的兩首詩描繪的是同一個場景。上一首是他現實的經歷和處境,後一首是他自己的感受和應對,特別像《維摩詰經》和《壇經》裡寫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看《壇經》《維摩詰經》都有類似的意思。《壇經》說得更生動,腳往下使勁一踏,你就看著都是荊棘叢生,垃圾遍地,我把腳一抬,立刻是一種光明清淨的世界。
  • 古來聖賢皆寂寞的「聖賢」啥意思?不是指人,沒點水平真理解不了
    可是,這樣的解釋怎麼讀都略顯蒼白,因為它本身就自相矛盾:誰說聖賢就一定不是飲者?古代的聖人賢才之中好酒的大有人在,而喝酒的傢伙也未必就不能成為聖人賢才。所以說,聖賢與飲者之間並非毫無交集,而是互相滲透的,即聖賢之中亦有飲者,飲者之中亦有聖賢。那麼李白此言是否差矣?另一方面:誰說不喝酒的聖賢就不能留下美名的?顯然,李白想要表達的根本不是這個意思。
  • 華夏聖賢北京遊戲大全
    伏天氏:群雄逐鹿飛升版 角色扮演 《伏天氏:群雄逐鹿》是根據網文大神淨無痕所著的東方玄幻小說《伏天氏》改編而來的武俠手遊,東方神州,有人皇立道統
  • 古人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們有時候在影視劇中會看到有耿直忠正的大臣們在御前死諫,為自己的理想,為自己的觀念而輕生;就算是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們的革命先輩們,也會為了理想而壯烈犧牲。圖片源自網絡但古人雖然心懷天地,但卻也敬畏天地,他們會在特定的時間裡對天地祭拜,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多半都是由此開始的。
  • 胸懷乾坤的人,能夠容得下天地,懂得虛懷若谷,天生的領導命
    曹操說:「英雄胸懷大志,能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但凡胸懷乾坤的人,必定眼界寬廣,視野遼闊,富有領導風範。性格決定命運,有的人能夠海納百川,心胸裝得下天地,容納世間萬物;而有的人齜牙必報,困惑於人情世故。
  • 諭景萱兒:以聖賢為範,以詩書為伴 作者:段萍萍(甘肅金昌)
    諭景萱兒:以聖賢為範,以詩書為伴字諭息女:疫疾之勢漸去於華夏,而庚子疫疾將銘於眾人之心,吾屬患之久矣,回思莫不以手撫膺而長籲。國為之傾財資,民為之竭力盡智,魂魄逝者、被傷痛者、舍家棄業者不可勝數。鳥有鳳,魚有鯤。鳳凰能絕雲霓,翱翔於杳冥,以料天地之高;鯤背負穆清,遨遊於孟諸,以量江海之大。人亦如之,眾生有賢愚之分,賢者,如杳冥之鳳、孟諸之鯤,志於天下,心系蒼生;愚者,如藩籬之鴳、尺澤之鯢,謀短志窮,但患己身。曩者有諸葛孔明,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今者亦有鍾南山、李蘭娟之輩,臨危受命,心雖若雷霆,而面猶鏡湖,亦無懼色,凜然赴鄂。
  • 把心中的豪情婉緒,悠然舒捲在天地紫陌
    02我依稀看見,前世你在相思的熬煎中等我,用梅花香雪把自己層層包裹,日日夜夜把自己化成梅花仙子,盼望著我捨棄江山來與你一生寵幸。猶記,你高居在梅花亭,對月相思,輕撫瑤琴,仙韻悠揚,引得我扮阿郎,鸞鳳於飛,魂醉紫煙。最難忘,我縞衫飄飄,身披紫袍,坐在梅林薰香裡,與聖賢對弈一盤黑白乾坤。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6)—寶命全形論第二十五
    :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餘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帝曰:餘念其痛,心為之亂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聞之,以為殘賊,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 到底是「古來聖賢皆寂寞」還是「皆死盡」?
    古來聖賢皆寂寞」還是「皆死盡」?大家耳熟能詳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天生吾徒有俊才」。 「請君為我傾耳聽」中沒有「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是「鐘鼓玉帛豈足貴」。「古來聖賢皆寂寞」則是「古來聖賢皆死盡」。確實出入比較大,而最讓人糾結的更是「古來聖賢皆死盡」與「古來聖賢皆寂寞」之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裡就讓我來理論一番。《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譯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雲。
  • 牟宗三:真正的開朗,是上下與天地同流
    宋時程伊川的學生謝上蔡,於久別重見時,伊川問其有何進步,答謂只去一「矜」字,由此可見「矜」字頗不易去,共產黨所謂小資產階級習氣,即指這種矜持而言。不過他們是從階級上說,以前的人是從人品上說。聖賢豪傑都可以沒有矜持,所以是第一等人。一般人總是免不了矜持,所以只是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