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講解《楞嚴經》第11集

2021-01-19 世界大千眾生芸芸




淨界法師講解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共132集連載,視頻與文字同時刊出,歡迎同步學習,共沾法喜。

癸二、正示二本                    講義23面

61我們每一個人修學佛法,我們的心中有一個共同的願望,那就是我們希望能夠離開痛苦而追求安樂。從離苦得樂的一種心願,來推動我們去修學佛法。離苦得樂這樣的因素在佛法當中是有二種因緣所決定的:第一、外在的緣,第二、內在的因緣,這二種因緣。

所謂外在因緣,就是我們說的外在的環境,譬如說你今天會生長在什麼樣的環境,你會遇到什麼人,會碰到什麼事情,這種外在的人事,佛法的思想是認為,是由業力所創造的。所以外在的因緣產生的痛苦跟快樂,這個我們很難改變。

我講實在話,外境我們改變不了,因為這牽涉到過去的業力。古人說:「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做不了主的,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改變外在的環境,其實浪費時間,因為沒什麼效果。所以外在的因素是改變不了的,外在的因素佛教告訴我們只有二個字就是「認命」。

二、內在因素,就是你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就是你內在的思想,或者說你內在的智慧。這是整個佛法修學的關鍵,離苦得樂的關鍵,因為這個地方是我們自己可以做主的。

從本經佛陀的開示,我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你有二種選擇:一、你選擇向外攀緣「心隨境轉」,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對外境產生堅定的執著,我們講「心有所住」,你的心住在外境身上。這種攀緣的結果會產生二種過失:一、產生痛苦,我們看一個喜歡攀緣的人,做什麼事情感化的人,他的痛苦特別多,因為外境是變化的;二、他的生命當中很容易產生罪業,這種人容易造罪。所以假設我們經常習慣用攀緣心的人,我們就可以知道你這一生當中,第一個你痛苦很多,第二個你今生當中可能造了不少罪業。

我們這一念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開始訓練自己「迴光返照」,觀照我們這一念清淨的本性。「迴光返照」的結果也會產生二種的情況:一、這種人生命當中安樂的時間多,自在的時間多;二、這個人在一生當中容易創造功德。

我們今天的重點不是去改變外在的環境,而是要改造我們的心念,改造我們的想法,這就是真實的離苦得樂。

正示二本:在本經當中講到二種根本。

佛陀把我們一念心開出二本,一心具足二本。一個是雜染生死的根本,第二是清淨涅盤的根本。

舉過出由   先指出三種人的過失

前面佛陀講了七處破妄的經文以後,62佛陀正式要開顯真心的時候,佛陀前面是放光現瑞,從六根門頭放出光明,來表示妄想即將破壞,真性即將開顯。所以前面是一种放光現瑞的方式來表法,這以下佛陀就正式說法。佛陀正式以法說來告訴阿難。

 

  凡夫之過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1佛告阿難尊者:「一切的凡夫眾生,從無始的生死刧來。每一個眾生的生死歸納起來只有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種種顛倒,這就是惑業苦的「惑」;顛倒的意思在佛法就是說我們迷惑了。「迷惑」就是我們對真如本性產生了迷惑「迷真起妄」;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念,真如不守自性,我們沒有真實的安住在我們清淨的本性,我們一念妄動向外攀緣。我們習慣性認為向外攀緣是對我們有好處的,其實錯誤了!我們產生錯誤的認知,其實向內安住對我們才是有利的。所以我們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這個就是顛倒。向外攀緣的結果就是產生了煩惱,貪瞋痴的煩惱,所以種種顛倒就是一種貪瞋痴的煩惱,這是一種情況。

第二個、業種,當煩惱的活動久了以後就推動我們的身業口業去造罪,殺盜淫妄的罪業,而這業就會有業力,這就是「業種」。

第三個、自然,這業力就會招感三途的果報,刀山油鍋的果報,這個就是「自然」。

我們每一個眾生基本上就是惑業苦的相續,這種情況講一個譬喻就如「惡叉聚」。這是印度水果的名稱,這種水果它不生則已,一生的話它同時生三顆「惑業苦」。這表示我們一種造惡凡夫,它是由於迷惑、造業最後受苦,產生一種相續的情況。(先講外道)

 

  外道之過  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2前面講的是造惡凡夫,這個地方是修善的凡夫。他也能夠依止外道的法門來做一些所謂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依止善法因為內心的想法不同,而產生了諸天的果報乃至於變成魔王,或者魔王的眷屬。

我們加以說明:

其實造善造惡都是攀緣心,只是說他們所攀緣的境不同。前面的造惡凡夫他所攀緣的境是五欲的境界,一種殺盜淫妄的境界;這個地方他所攀緣的是一個善法,一種布施的境、一種持戒的境、忍辱的境,但是他在攀緣這個境的時候,產生一種追求人天福報、或者追求人天感應神通的想法,所以變成了外道跟魔眷屬。其實它的本質都是攀緣,只是所緣境不同。

 

二乘之過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3發了出離心修習四諦十二因緣的這些修行人,他們基本上都希望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成就圓滿的佛果;但是因為它的心是向外攀緣的,結果在成佛之道當中,產生了偏差、產生了歧路,而變成了聲聞緣覺。

前面二種凡夫造善造惡是攀緣有相的境,包括雜染的境跟善法的境,這地方二乘人所攀緣的是無相的真理,他攀緣一種我空的真理,他向外攀緣我空的涅盤,結果也喪失了萬德莊嚴的無上菩提。總而言之,這三種人的過失,都是以攀緣心來修行,結果都得不到佛陀的真實功德。

 

  指出原由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三種人的過失,都是以攀緣心來修行,結果都得不到佛陀的真實功德。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你在修行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我們這一念心具足生死、涅盤二種根本。所以錯亂的依止生滅的妄想來修學,這種情況就好像你拿沙去煮,想要煮成美好的食物,縱然經過塵點劫的時間,沙還是沙,頂多變成熱沙;沙你去煮一輩子永遠都不能吃的。為什麼?因為它的本質是沙,不可能變成美好的食物。

我們今天因為錯亂的用心,即便你做了很大的加行,但是因為你本質是虛妄,所以我們不到真實的功德。那什麼是真實的功德?

 

正式二本

  徵問    云何二種?

  示體    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我們這一念心開出二本:一、生死輪迴的根本。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一切眾生依止攀緣心,我們的心跟外在的人事因緣接觸的時候,我們選擇向外去攀緣,以攀緣心來當做自己內心的自體,把賊當作我們生命的自體,這個就是我的心;說你的個性是什麼,我的個性是就是喜歡向外攀緣,是沒辦法改變的!依止攀緣心為自性,這個就是生死痛苦的根本。

二、無始劫來跟菩提跟涅盤相應的清淨本性。63什麼是清淨本性呢?就是我們這一念的「識精」。「識精」就是整個八識的精明之體。

蕅益大師說:「「識精」就是八識的「自證分」。」

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念頭還沒動的時候,還沒有能所的時候,那種最精明的自體,而這樣的精明自體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的。但是當我們這一念心一動以後,能生諸緣,就產生了能所的對立,就產生能念的心跟所念的境,產生了見相二分,就是能生諸緣。當我們能念的心去攀緣所緣的境的時候,我們就遺失我們清淨的本性。

所以說清淨的本性是不能妄動的,你一動你就產生能所、就產生對立、就產生攀緣。當心跟境活動的時候,你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就是菩提涅盤的清淨本性。因為我們眾生長久以來,遺失了這樣清淨光明的本性,雖然整天的修學、整天的拜佛,但是因為不能迴光返照,所以枉入諸趣。」

蕅益大師在「枉入諸趣」這個地方,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蕅益大師說:「其實我們六道輪迴是冤枉的,其實我們是可以作選擇的,是因為我們的心向外攀緣了,才有六道輪迴;換句話說,我們自心的清淨,我們本來是沒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因為本性沒有六道輪迴,那怎麼有六道輪迴呢?就是一念妄動,向外攀緣,造作罪業,所以就出現了六道輪迴。所以這是非常冤枉的,本來沒有,我們自己把它捏造出來的。」

 

◎這一段的經文講到根本的問題。我們一般人在修習佛法不太重視根本,尤其是初學者。他一出家就想要一天拜佛拜幾拜,念佛念幾聲,要誦幾部經典。當然這個都很好,但是我們忽略了根本,最後的結果就不是我們要的結果。本經後面會講到「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因地拿沙去煮,你煮了一輩子,結果還是沙。

印光大師文鈔有講到一個公案:「有一個人他每天拜佛很用功,念佛也念得很多,但是他越拜佛念佛他的脾氣越大,他不知道怎麼辦?他就問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說:「你這一念心沒有調好,你這一念心都是向外攀緣,你用攀緣心念佛,用攀緣心來拜佛,你小心!你來生不是求生到淨土,你來生得阿修羅法界。」」

我們這一念心是個根本,你是一個葡萄的種子,它終究是成就葡萄,你是一個蘋果的種子,他最後一定變成蘋果。你的加行只是加快它的速度而已,頂多你在阿修羅當中只是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你的拜佛念佛變成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但是你阿修羅的本質沒有改變。

我希望大家抓到你的「根本」,每一件事情都有根本,你看你要煮飯,飯的根本是什麼?你要拿米,米是飯的根本。成佛也有成佛的根本,你找到你那不生不滅的本性,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那成佛的根本,你怎麼修行,你不可能成佛,因為你根本上就是錯的!

我們從前面一路走來,阿難尊者問佛陀成佛的法門,佛陀到這個地方,什麼法門都還沒講。先找到你的根本、先找到根本,因為你第一步錯了,後面就錯了,後面修行都沒有用。

所以古人講,修行最怕一開始錯用心,無始劫來錯用心那就完了,你後面加行都沒有用。你本身是一種瞋心的個性,用功下去瞋心越大,阿修羅法界;你是貪心的個性,用功下去,變成魔王魔眷屬。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你要先掌握一個根本。什麼是成佛的根本,什麼是生死的根本?

這地方是二種根本的過失相跟功德相把它標出來。但是什麼是常住真心,什麼是攀緣心,它的相貌還沒講出來,只講到它的過失跟功德。一個是產生生死,一個產生菩提涅盤,先把它的功德跟過失標出來。

下一段正式說明這二種心差別的相貌。

辛二、委示心體不同妄執。

「委示」詳細的說明,我們這一念真實的心性,是有它的體性的,不同我們心中的妄想,是沒有自體的;將真心跟妄心做揀別,真心是有體的,妄心是沒又自體的。

 

  (分四:壬一、重斥妄計非心。壬二、正示真心有體。壬三、委明分別無性。

         壬四、總斥從來誤執)

壬一、重斥妄計非心。

重就是再一次,前面其實七處破妄已經把這妄心破了,但是佛陀在顯真心之前,再做一個總結,再一次的告訴阿難尊者,我們心中的妄想,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是我們的真實心性,是我們自己捏出來的一個妄想。

應求徵問

    徵見    「阿難!汝今欲知奢麼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實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


佛陀問阿難尊者:「你現在要知道,整個大乘的止觀法門,為什麼呢?因為你告訴我你希望能夠出離生死的輪迴,亦希望成就無上菩提,我今天再問你一次。」諸位要知道這地方有一層深意,佛陀其實前面問了七次,七次破妄,這個地方再問一次(後面再加以說明)。

這時佛陀在問之前,就把他金色的手臂伸展開來(注一),然後彎曲自己的五指,把自己的五指彎曲變成一個拳頭的相狀,將這拳頭的相狀指給阿難尊者說:「你現在看到我的拳頭嗎?」阿難尊者說:「我已經看到了。」

佛陀借拳頭的外境,來啟動阿難尊者一個「見」的功能,從見當中希望他能夠產生迴光返照,這是佛陀問阿難尊者的目地。

注一:因為佛陀的全身都是紫金光色,所以手臂也是一種金色臂。

 

    所見    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曜我心目。」

 

佛陀說:「你剛剛見到了什麼呢?」先問他所見的境。阿難說:「我看到佛陀舉起手臂彎曲成一個拳頭,現出一個光明的拳頭,這個拳頭照曜我的內心,也照曜我的眼睛「曜我心目」。」阿難尊者如實的把他所見、所想表達出來。

    能見   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這時佛陀再加以追問。佛說:「汝將誰見?」佛陀的問題不是問他所見,是問他能見的是誰「念佛是誰」。阿難尊者說:「我跟整個與會的大眾,都是用我的眼睛去見啊!」

這段經文當中可以看得出來,佛陀對於阿難尊者的回答並不滿意,並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佛陀問:「汝何所見?」一開始阿難尊者執著外境,說「我看到拳頭。」佛陀再追問說:「那你用什麼見呢?」阿難說:「我用眼睛去見。」這時候佛陀還是不滿意,佛陀再加以追問,要治病之前先把病源抓出來。

 

就答徵心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曜?」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這地方佛陀就著阿難尊者的回答,來加以徵問他心的所在。

佛告阿難:「你回答我說,我如來彎曲我的手指現出一個光明的拳頭,而這光明的拳頭照曜你的心目,那你說你用眼睛見到,那麼到底你用什麼樣的心,來加以感受,用什麼樣的心來加以想像呢?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心跟想像呢?用什麼來想像,用什麼來感受,我這光明的拳頭?」

我們常說你在念佛,那麼念佛是誰呢?你是用什麼東西來感受彌陀的功德,來感受這無量光無量壽呢?當然你不是用嘴巴,用那一念心,那麼心在哪裡呢?

阿難言:「你現在問我心的處所,我現在以這一念心來推窮旬逐。什麼是我的心呢?就是我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跟如來的光明拳頭接觸的時候,我會產生二種功能:第一會產生「旬逐」。「旬逐」是對於已經出現的境的一個思惟,包括過去跟現在。我們看到這拳頭真的是非常的美妙,充滿了光明,那麼就著眼前的境的一個思惟。第二產生「推窮」,是對這未來的因緣,我哪一天也像佛陀一樣現出光明拳,那該有多好。我這一念心去接觸拳頭的時候,我產生一個旬逐現在推窮未來的一個想法;而這一個推窮旬逐的想法,這個就是我的心。我就是用這一念心來看到佛陀的拳頭,我也用我這一念心來出家,用我這一念心來拜佛念佛的。」佛言:「咄!阿難!此非如心。」佛陀對阿難尊者產生一個嚴厲的訶責,這不是你真實的心。

師父說:這段經文有二點值得我們注意:一、徵心的問題。64古德說:在整個七處破妄,十番顯見當中,佛陀有二次徵心;第一次是在七處破妄之前,在破妄之前,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你的心在哪裡?你說你今天用這一念心,緣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那麼你這一念心在哪裡?阿難尊者講了七個處所,都被佛陀破斥。」所以在破妄之前第一次徵心。第二、佛陀即將開顯真心之前,在十番顯見之前,佛陀又再一次徵心。

古德就說:佛陀為什麼經常會用徵問的方式來回答?

目的就是要阿難尊者從問題當中,他自己產生迴光返照。

為什麼一個人要自己迴光返照呢?

我們可以這樣子講,一個人的改變是有一種情況的,是你自己願意改變;其實你自己不迴光返照,別人罵你是沒有用的,打你也沒有用,定很多規矩完全沒有用。我自己辦佛學院辦了十八年,我覺得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他自己真的想改變,否則你只有等待時機。你規矩定得再多,他頂多不犯錯,但是他不會改變;他不犯錯他只是問題在裡面。

一個人他真正的改變,是他真正的迴光返照,觀察他的妄想是不真實的。我為什麼一定根據我的妄想去痛苦,其實我可以創造更好的生命,我有更好的選擇。他那個時候的覺悟,它的整個修行是主動積極的,自己願意拜佛。

當然我不是說要大家要馬上改變,但是你有一天你主動的告訴你自己,我願意去拜佛,我願意去皈依阿彌陀佛,我願意去念佛。你真實的從發心當中想要去用功的時候,你真實的是改變了。

所以佛陀在開顯真心之前,你看!佛陀都是用問的方式。其實就是要他直下的迴光返照。但是阿難尊者他身為一個當機眾,他必須要示現一個凡夫相。所以他說我這一念心還是推窮旬逐,這就是我的心。感覺上他還是在向外境攀緣,沒有真正的迴光返照。所以我們在經典當中,很難得看到佛陀用很嚴厲的口氣產生「咄」,這是佛陀用語當中最嚴厲的口吻,這是很嚴厲的訶責,這不是你的真心,我前面已經七處跟你破妄過,你還認為這是你的心。

到這地方等於是把前面的破妄作一個總結,下面就把破妄整個內涵做一個總結。

 

指名出過    阿難矍ㄐㄩㄝˊ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

            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尊者說他的這一念心,是能夠思惟,是能夠作種種的推逐。佛陀說這不是你的心。

這時候阿難的心情非常的驚怖,趕快從座位上站起來。合掌起立白告佛陀:「這不是我真實的心,那這個是什麼呢?」當時阿難尊者的心境、他的想法是:我當初發心出家,就是用這一念心出家的,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才啟動我出家的心,乃至於我後來去攀佛陀的戒法去持戒,也是用這一念心。假設佛陀你說我這一念心不是我真實的心,那我不是一個斷滅嗎?那我不是一個沒有心的人嗎?那我以後怎麼成佛呢?所以他心中的恐怖、不安,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恐怖到馬上從座位上站起來,請示佛陀那這樣子到底是什麼呢?

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我們看前面的經文,佛陀七處破妄,阿難尊者說我的心在內、在外、在中間…,佛陀只是說不是這個、不是那個、不是這個、不是那個…。那麼到底是什麼,佛陀都沒講。佛陀到這個地方之前,都沒有把這妄想的相貌,所謂攀緣心的相貌,明白的標出來。到這個地方就把攀緣心的相貌標出來了,所謂的「前塵虛妄相想」。這句話分三段說明:

一、「前塵。前塵就是外在的五塵,我們過去的業力,所謂眾生共業,把外在的色身香味觸,把這五塵創造出來;譬如我們今天生長在臺灣,我們有臺灣的天空,臺灣的山河大地,臺灣的房子…這個就是「前塵」。就是過去我們大家的共業,把臺灣的環境創造出來,這五塵現在我們的眼前。

二、「虛妄相我們個人的業力就是別業。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去接觸這五塵的時候,我們心中又出現一個我們自己受用的影像,這就是個人的業力;譬如你看我們今天大家吃同樣的飯菜。這個飯菜就叫「前塵」,但是每一個人去看飯菜的時候,其實相狀不一樣。基本上說,福報大的人看到的飯菜特別美妙,十個人看這飯菜,福報大的人,看到的飯菜,比一般人更加漂亮、更加的好吃,共業中有別業。當外境出現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一個影像的時候叫「虛妄相」,這個就是個人的業力顯現出來。

三「然後我們根據這虛妄相產生很多很多的想像。譬如說我們產生一個正面的想像,這是一個美好的東西,我們產生追求,產生貪愛;如果我們產生一個負面的想像,就產生一個瞋恚的煩惱,希望遠離。

總而言之,這想法是怎麼來呢?是由外境的帶動產生的。如果沒有外境,這想法就沒有了,因為有「前塵」才有你心中的「虛妄相」,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這個就叫作「攀緣心」。當你一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這個念頭是外境的刺激產生的,是一時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攀緣心」。

那麼這個「攀緣心」會有什麼樣的過失呢?會迷惑我們的真性。由於我們無始劫以來都認為這攀緣心,把這個會破壞我們真性功德的賊,把它當作自己的兒子,而一天到晚跟它在一起,結果失去了我們自己的父親,失去我們的「常住真心,」所以就冤枉的受到生死輪迴的痛苦。

65「妄想」它的作用,在《楞嚴經》後面,它說它是一個局部的。你跟這個境接觸產生這個想法;有人讚嘆你,說:「你這個人很好」,你從「你這個人很好」這幾個字產生一個想法;有人說「你這個人不好」,你又從外境中又產生一個想法。所以它說這妄想是一個局部的刺激才產生一個想法。

那這樣子有什麼缺點呢?我們經常用這樣的思想來過活,你將這個當作是我們生命的自體有什麼缺點?

佛陀講一個譬喻說:「你有一座大海,這大海被風一吹產生了水泡。而這愚痴的人他大海都不要,他只要這個水泡。這水泡有問題啊!它是一時的風吹碰到石頭產生一個生滅的水泡,但這水泡起來到最後又消失掉了。」

所以當我們習慣性一直要以我們的攀緣心,當做我們真心的時候,第一個我們永遠活在生滅法當中,因為這境一變化,這個心就跟著變化;第二個我們因為依止這攀緣心,我們失掉更多的大海。其實我們忽略了整個真如本性無量的功德,而追求一個小水泡,因小失大啊!整個攀緣心的相貌就是「前塵虛妄相想」。

佛陀一再的逼問,終於把阿難尊者心中的病源給逼出來了。佛陀後面會開十帖的藥,來破除「前塵虛妄相想」。

到這地方為止,等於是佛陀的七處破妄的總結,後面就是為開顯真心來作布局。

 

壬二、正示真心有體。

這段是說明阿難尊者心中的驚怖,而請求佛陀的開示。阿難尊者長久以來的心都是根據「前塵虛妄相想」,他這一念識攀緣外境,才會產生一定的反應,如果外境沒有刺激他,他是不會反應的,他習慣性是從外境來帶動他的心。那麼突然間佛陀說:「咄!阿難尊者!此非汝心。」這時候他心中產生很大的害怕,他把他害怕的心情表達出來。

 

造善用此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

阿難白佛陀言:「佛陀!我是佛陀八個堂兄弟當中,我是最小的堂弟,我當初的出家,我因為愛著佛陀美妙的三十二相,還有佛陀殊勝光明的形體;我因為攀緣這樣殊勝相貌,才下定決心捨棄世俗的深重五欲跟佛陀出家的。換句話說,佛陀!我當初發心是用這一念心來發心的,我是攀緣佛陀的殊勝相好出家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我出家以後(他整個自力的功德)「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徧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我也非常用功,我也是用這一念攀緣的心,來作佛陀的侍者,把佛陀整個生活照顧得很好,也因為這一念心來好好持戒,乃至於未來有一天,我阿難尊者功德圓滿的時候,我也可以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樣,到十方世界(注一)。我可以像普賢菩薩現出無量的身心世界,來供養無量的諸佛,來承事無量的善知識。也是用這一念心親近十方諸佛,承事善知識,我用這一念心現在供養如來,我也用這一念攀緣的心來供養十方諸佛。」(這是講上求佛道)

注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徧禮剎塵佛。

圖文選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予以刪除!感恩文字作者,感恩圖片作者!

隨喜:善知識流通   

請各位佛友今日吃素念經、
戒殺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學佛精進、福慧雙修、法喜充滿!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

本公眾號的主旨是以真實的案例,或者歷史的有關記載,或者以推導的方式,引導世人去了解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吸引有緣者親近佛門。

本公眾號將陸續整理一些高僧大德講經的視頻、音頻、文字等,提升佛弟子聞思修行佛法,畢竟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

若有任何功德,全部回向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皆獲得暫時安樂並究竟成佛。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講解《楞嚴經》第26集
    淨界法師講解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共132集連載,視頻與文字同時刊出,歡迎同步學習,共沾法喜。我們修行人第一件事情「莫向外求」,總而言之,我們遇到了障礙,行有不得,第一件事情反省自己。一個人開始向內反省的時候,這個人就有希望,開始進步了。如果他還不能明白這個道理,還不知道怎麼樣自我反省,這個人修行積集善業修行福報他不可能進步,因為它連問題出在哪裡都搞不清楚,你怎麼修行呢!修行的第一件事情古人講:「認清路頭,莫向外求」。我們要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78】阿難尊者心中驚怖而請求佛陀的開示(一)
    阿難尊者心中驚怖而請求佛陀的開示(一)淨界法師
  • 楞嚴經講記 第1集
    -第1集諸位同修,《楞嚴經》我們先後大概講了十遍以上,同修們對這部經都非常的歡喜。  《楞嚴經》的批註,我們不要說今人的注子,古人的注子將近一百種之多,我曉得的差不多就將近有九十種,還有我不知道的。我所看到的大概有三、四十種,都是古註裡面代表的注子、最好的注子。現在也有幾種注子在臺灣最近幾年翻印流通,便於學習,流通得最普遍的要算是圓瑛法師的《講義》。圓瑛法師是近代人,這位老法師一生的功力都在《楞嚴》上。
  • 夢參法師講《楞嚴經》097
    夢參老和尚講楞嚴經:第二卷   【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這是受陰,受的五蘊就是這樣子,一切諸法從妄所生。受必須得接觸,領納為義。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觀看歷史:夢參法師講《楞嚴經》070夢參法師講《楞嚴經》071夢參法師講《楞嚴經》072夢參法師講《楞嚴經》073
  • 楞嚴經釋疑:淨界法師楞嚴經修行法要
    所以《楞嚴經》你會用以後,這個思考模式,一個正確的思考模式,你產生對治煩惱的效果,那是天差地別;你懂善巧智慧再改變自己就改變快。你看我們學佛的人,有些人學了很久,也很用功的拜佛,也很用功的誦經,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你看他學佛學了十年二十年,你看他沒什麼改變。
  • 楞嚴經講解:只要念好楞嚴咒,就會有福報了嗎?
    宏海法師《楞嚴經·卷七》講解33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藥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毗舍遮等。並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
  • 誦持楞嚴咒怎樣突破108遍?聽聽聖空法師怎麼說!
    聖空法師專修楞嚴咒,專弘《楞嚴經》,專門舉行楞嚴實修講經法會已經十多個春秋,至今已舉行了73屆了,你還不知道吧?其中,最殊勝的百日楞嚴法會就舉行了兩屆,可惜我們很多人沒有福報,都錯過了。不過,現在趕緊抓住機會來參加法會,早日背會楞嚴咒,聽聞聖空法師講解《楞嚴經》,為參加未來的第三屆百日楞嚴法會做準備吧!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01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01-106(未完)淨界法師楞嚴經要義(全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全)>慧律法師《唯識簡介》全宣化上人華嚴經淺釋目錄01-388(全)淨界法師楞嚴經要義目錄(全 )慧律法師楞嚴經(全)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一套(全)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首楞嚴演義》,中國首部佛陀經教電影, 以真人演繹的方式將佛教經典拍成電影,帶領觀眾回歸佛陀往事的古印度,飽含浪漫的宗教文化情懷。本片講述的是楞嚴經傳入中國的艱辛歷程和楞嚴經第一卷的經文演義。 該片由福建寧德瑞跡寺十方楞嚴學苑出品,深圳本煥學院張迪執導,著名梵唄音樂人桑吉平措、演員王千予 .鄭羅茜等鼎力加盟,性龍法師,果來法師等均有參演。
  • 大航法師講楞嚴經
    ——節錄自大航法師開示《修行的現實與實現》【轉帖者按】今天轉發的這一組是所謂如來藏系的經論,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界有所爭論的經論。大航法師的講法,是值得關注的。延伸閱讀:大航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要義(有字幕)大航法師:《無量壽經》要義二十講(有字幕)大航法師:《觀無量壽經》要義十三講(有字幕)大航法師:《阿彌陀經》要義八講(有字幕)大航法師:佛法要義第一輯(有字幕)大航法師:何為信樂淨土?你真信嗎?
  • 《圓瑛法師首楞嚴經講義》視頻-(有情與無情釋疑專輯),莊全法師主講
    (選自:圓瑛法師《首楞嚴經講義》)三、兇者為咎。至於爝火蚌珠。皆是此類。溫陵曰。一切精明神物皆精耀也。其想已結成精耀故。但有色而已。涅槃雲。八十神。皆因留礙想元。成此精耀。此雖至精至神。亦未離乎乘彼輪轉顛倒相也。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140】十番顯真之八 約外道世諦對簡顯見性非因緣自然(六)
    十番顯真之八 約外道世諦對簡顯見性非因緣自然(六)淨界法師
  • 為什麼有人說《楞嚴經》是一部偽經?
    又,末法時期,法欲滅時,這部《首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一滅,諸魔橫行,即無人能制,一切邪魔外道、邪師邪說便能肆無忌憚,橫行無阻。如今末法已五百年,經法將滅時,即有邪心人,為魔所用,因而自疑經謗法,且令人疑經謗法;眾生疑經謗法既久,共業成就,經法即滅,這世間便再也找不到這部經書了——法如是故,眾生業報如是故:因為眾生共謗如是經法,便再也無福見聞、領受如是正法。
  • 楞嚴經講解291:如果不持淫戒不斷淫,你有多大的智慧到最後還是會落入魔道
    (未完)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目錄01~270連結(未完)慧律法師楞嚴經講座目錄01~243連結(未完)楞嚴經講解270: 能夠讓我們悟入不生滅的體性的,清淨在音聞--用耳根的聞性來修行楞嚴經講解271:法愛是佛門的毒瘤
  • 一期一會:《楞嚴經》第15套 第 20集
    《楞嚴經》第15套十習因、六交報、七趣輪迴。第20集  來,師父給你考試一下,這裡面,一、寶蓮香比丘尼罪最重,還是善星比丘,還是琉璃王?這三個,你認為?都是墜無間地獄哦!一、寶蓮香比丘尼罪最重,還是琉璃王殺釋迦種族,還是善星比丘?答對了!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識食指第八識,受前七識燻成諸業種子,持身命相續不斷義。欲界眾生,不離段食;無色界甚深禪定非非想天,壽命相續,不離識食。故三界眾生,皆依食住。圓覺經云:「欲界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 欲,包括五欲。由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起欲。欲界中之有情眾生及無情器界,均由陰陽二性所結合而生存。據科學談物質,電子由陰電繞陽核而成原子。
  • 《楞嚴經》是偽經嗎?|佛學問答
    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的確是這樣的情形,因為《楞嚴經》無法不備,無機不攝,乃是一代法門的精髓,成佛做祖之正印。所以參禪打坐的人,必須要熟讀研究這部經,才明悉五十種陰魔的境界,不會上魔王的圈套。否則,境界認識不清,不管什麼境界來臨,就執著它,便容易入魔境,為魔王眷屬。這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   不但《楞嚴咒》要背的出來,就是《楞嚴經》也要背熟。
  • 從不識字怕見人,到今天的巨變,聖空法師持楞嚴咒的捷徑是什麼?
    直到後來法師才找到一個黑暗的房子,連飯都吃不上,為了吃飯,受盡了坎坷。最後來到一個小廟,一待就是11年。後來法師又徒步託缽朝禮峨眉山,流落街頭。原本看不到希望的人生,卻被法師後來的意外收穫扭轉了。《楞嚴經》裡發現了轉機 那時候法師在寺院裡,安頓下來,有了時間研讀經典。她就每天看《楞嚴經》,因為看不懂,就白天誦楞嚴咒,晚上翻開幾頁《楞嚴經》看看。後來法師發現《楞嚴經》裡有楞嚴共修,於是就喜出望外,發起了第一屆的七日楞嚴法會。
  • 【淨界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解86】極樂世界的四土是互含互攝的
    > 極樂世界的四土是互含互攝的淨界法師
  • 淨界法師: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生死煩惱亦然
    問題是我們的心已經向外攀緣太久,我們已經分不清哪一個是主人,哪一個是賊了,正如《楞嚴經》中如來在七處破妄之初即點出重點所在「將何所見?誰為愛樂?」眾生執著有一個能見的眼根,有一個能愛樂的妄識,殊不知這正是我們輪迴的根本,若能了知能緣所緣皆是虛妄,從而覓心了不可得,然後消除能所的對立,則真心即得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