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釋疑:淨界法師楞嚴經修行法要

2020-12-27 李罕楞嚴經念誦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的妄想的根被你拔掉以後,你的罪業就開始改變了。我講實在話,你要懺悔業障,你要對治煩惱,你一個一個對治,你一輩子對治不完。

蕅益大師說:你今天用念佛的法門要對治煩惱,每天念佛十萬聲佛號,念一百年,念佛一聲能夠消你很多很多…的罪障,就這樣念了一百年,每天念十萬聲,這樣子一百年下來。蕅益大師說:你消的業障如爪中土,你沒有消的業障如大地土。所以他說你只是事相的修學,你改變不了你自己。

我們不懂正確的方法修行,真的是效果差很多,因為你還是活在自我意識當中,你還是用自我意識,來對治自我意識產生的煩惱,這都不對的。

我們今天對治煩惱最好的方式就是,迴光返照,觀察原來妄想是沒有根的,這時候你是把根先拔掉。

這時候會有什麼結果呢?

所有的妄想都沒有勢力了!妄想的勢力就是自我意識,你就觀想,覓心了不可得,這時候你發現妄想它是怎麼樣?你會看到你的妄想生起,然後你不管它,它又消失掉,然後它又生起,它又消失掉。這時候你跟妄想慢慢慢慢分開了,它再也不影響你了,這時候你就安住在真如本性了,這時候我們講返妄歸真或者講逆流造性,你的心已經開始抗拒那生死流。

我們一個妄想起來我們就隨順它,把這生死的業力越弄越堅固,就是順生死流。現在我們一個念頭起來的時候,我們迴光返照逆流,我們抗拒那個生死流,然後照了本性,這時你的生命開始變化了,而且這個變化是一個整體性的變化,這時候消的業障完全是從根本上的扭轉。

所以《楞嚴經》你會用以後,這個思考模式,一個正確的思考模式,你產生對治煩惱的效果,那是天差地別;你懂善巧智慧再改變自己就改變快。

你看我們學佛的人,有些人學了很久,也很用功的拜佛,也很用功的誦經,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你看他學佛學了十年二十年,你看他沒什麼改變。他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過去生什麼念頭,現在還是生什麼念頭,老家風一直沒有沒有變,它過去走的路一直都是這樣子。他的生命當中怎麼樣?積集善業,這叫積集善業。這種人是在修福報的,他沒辦法改變的,因為他一直認為妄想是真實的,我怎麼改變呢?它是真實的怎麼改變。

相關焦點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什麼?
    淨界法師 當基礎具足以後,你就有資格來修學三昧,這當中有正修止觀。 止觀在修學當中有二個重點: 一、發菩薩願。所以你在這變化當中,要找到一個不變的體性。 《楞嚴經》是先講到不變,然後再去求隨緣,以不變應萬變,先求不變再求隨緣,它的觀念是以不變應萬變。《楞嚴經》的觀念,當你沒有找到不變的體性,你沒有資格談隨緣,你沒有資格!你連不變都沒有找到,你怎麼隨緣呢!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338】整個《楞嚴經》的下手功夫,就是不循這兩個字
    整個《楞嚴經》的下手功夫,就是不循這兩個字淨界法師
  • 夢參法師講《楞嚴經》097
    那觸要從空中來的,這個空來的觸能觸你手掌,也觸動你全身,是這樣子嗎?不是這樣子,空沒有知覺的。那也不應當虛空有選擇,我要觸你的手,我不觸你的身。那這我想多愚痴的人也不相信的。那這觸從哪來呢?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記78】阿難尊者心中驚怖而請求佛陀的開示(一)
    阿難尊者心中驚怖而請求佛陀的開示(一)淨界法師
  • 為什麼有人說《楞嚴經》是一部偽經?
    又,末法時期,法欲滅時,這部《首楞嚴經》最先滅;因為《楞嚴經》一滅,諸魔橫行,即無人能制,一切邪魔外道、邪師邪說便能肆無忌憚,橫行無阻。如今末法已五百年,經法將滅時,即有邪心人,為魔所用,因而自疑經謗法,且令人疑經謗法;眾生疑經謗法既久,共業成就,經法即滅,這世間便再也找不到這部經書了——法如是故,眾生業報如是故:因為眾生共謗如是經法,便再也無福見聞、領受如是正法。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01
    我們看1350頁,這是《楞嚴經》的最後一套。諸位,講《義貫》的時候要加快腳步,講《楞嚴經講義》的時候,四個字:要放慢腳步。這個是不一樣,古文。有一個居士說:唉!我這個看不懂,因為《楞嚴經》太深了,因為裡面都是言文言。我說:難怪你看不懂,第一句話就講錯了,我讀了那麼多書,沒聽過言文言的,文言文啦!哪有什麼言文言?對不對?沒有聽過那個言文言的。是不是?來!
  • 《圓瑛法師首楞嚴經講義》視頻-(有情與無情釋疑專輯),莊全法師主講
    (選自:圓瑛法師《首楞嚴經講義》)三、兇者為咎。至於爝火蚌珠。皆是此類。溫陵曰。一切精明神物皆精耀也。其想已結成精耀故。但有色而已。涅槃雲。八十神。皆因留礙想元。成此精耀。此雖至精至神。亦未離乎乘彼輪轉顛倒相也。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首楞嚴演義》,中國首部佛陀經教電影, 以真人演繹的方式將佛教經典拍成電影,帶領觀眾回歸佛陀往事的古印度,飽含浪漫的宗教文化情懷。本片講述的是楞嚴經傳入中國的艱辛歷程和楞嚴經第一卷的經文演義。 該片由福建寧德瑞跡寺十方楞嚴學苑出品,深圳本煥學院張迪執導,著名梵唄音樂人桑吉平措、演員王千予 .鄭羅茜等鼎力加盟,性龍法師,果來法師等均有參演。
  • 《楞嚴經》是偽經嗎?|佛學問答
    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的確是這樣的情形,因為《楞嚴經》無法不備,無機不攝,乃是一代法門的精髓,成佛做祖之正印。所以參禪打坐的人,必須要熟讀研究這部經,才明悉五十種陰魔的境界,不會上魔王的圈套。否則,境界認識不清,不管什麼境界來臨,就執著它,便容易入魔境,為魔王眷屬。這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   不但《楞嚴咒》要背的出來,就是《楞嚴經》也要背熟。
  • 楞嚴經解釋:楞嚴經功德不可思議
    楞嚴經這部經文也是作為佛學著作中重要的經文,且也是使很多的人去以楞嚴經修行的,所以這部經文也是能使更多的人可以去開悟的經文,讓自己能夠找到內心的答案,從而也是能夠使自己有好的功德。1、楞嚴經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文,所以其中的修行也是非常的難,只要我們肯去以此堅持內心的話,就能夠讓我們有著更好的理解,這樣也是能夠使我們有著更多的功德,讓我們可以更好的以楞嚴經思考自身,也是能夠使我們對此有著好的體悟,能夠讓自己有著好的悟性,使自己的內心可以更加的明淨,可以確保自己的心不會被妖魔給侵佔。
  • 《楞嚴經》——百千萬劫難遭遇!
    後來,有一位印度高僧,名般刺密帝三藏法師,欲來中國弘揚此經,不幸被邊防官員查獲,竟被拘禁,不許出境。般剌密帝被監禁期滿,回復自由後,再用白絹寫此經,藏於手臂肌肉中,待傷口痊癒,然後出國,瞞過檢查人員,帶到中國。當時是中國唐朝,神龍元年,般刺密帝三藏法師航海到達廣州。
  • 楞嚴經講記 第1集
    《楞嚴經》的批註,我們不要說今人的注子,古人的注子將近一百種之多,我曉得的差不多就將近有九十種,還有我不知道的。我所看到的大概有三、四十種,都是古註裡面代表的注子、最好的注子。現在也有幾種注子在臺灣最近幾年翻印流通,便於學習,流通得最普遍的要算是圓瑛法師的《講義》。圓瑛法師是近代人,這位老法師一生的功力都在《楞嚴》上。
  • 共修|楞嚴咒和楞嚴經的區別
    《楞嚴經》是佛教的骨髓在末法時代,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魎、山妖水怪,所最怕的就是楞嚴咒。楞嚴咒是破邪顯正的神咒,而《楞嚴經》即是為楞嚴咒所說的一部經,是佛教的骨髓。人若無骨髓,一定會死;佛教裡若無《楞嚴經》,也可以說就無佛法了。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1935年七月在嘉興楞嚴寺講 「楞嚴」是經名,今由楞嚴寺發起講經,故講楞嚴大意。本人初出家時,讀誦《楞嚴經》,頗有啟發。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
  • 大航法師講楞嚴經
    ——節錄自大航法師開示《修行的現實與實現》【轉帖者按】今天轉發的這一組是所謂如來藏系的經論,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界有所爭論的經論。大航法師的講法,是值得關注的。延伸閱讀:大航法師: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要義(有字幕)大航法師:《無量壽經》要義二十講(有字幕)大航法師:《觀無量壽經》要義十三講(有字幕)大航法師:《阿彌陀經》要義八講(有字幕)大航法師:佛法要義第一輯(有字幕)大航法師:何為信樂淨土?你真信嗎?
  • 《楞嚴經》——百千萬劫難遭遇
    「楞嚴經是佛的金身,楞嚴經是佛的舍利,楞嚴經是佛的塔廟。要知道楞嚴經就是佛的真身,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也就是戒定慧。楞嚴經這是佛教裡一部照妖鏡的經,所有天魔外道、魑魅魍魎,一見到楞嚴經都現原形了,它無所遁形,什麼地方它也跑不了。憨山大師曾經說過這樣的兩句話:「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 《楞嚴經》講記(1.2)——索達吉堪布
    公元580年,智者大師在天台山的華頂建造了拜經臺,面向西方的印度方向頂禮拜求此經,十八年不間斷頂禮,殷切地盼望《楞嚴經》能早日傳到東土來。但遺憾的是,一代佛門龍象的智者大師,直至公元597年圓寂,也無緣見到這部經的真顏。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譯文】 此五陰之元:重迭生起〈注一〉,生因識有〈注二〉,滅從色除〈注三〉,已得圓通,即齊佛果,五陰妄想,頓然俱空,但無始習氣,遇事便興,若要遇事不興,非可頓除,故須安立聖位,歷事造修,方可除滅。我已示你劫波巾結,為何不明?再來詢問。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