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婚姻中,另一半的忠誠跟獨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全感,大概是所有女子都想要的。而今天要說的,則恰恰是與之相反的一首詩,也是《詩經》中最讓女子糾結的一首詩,因為她必須要給丈夫再找一個老婆,不僅要與她人分享丈夫,而且還要自己親自尋找,有什麼比這讓人更加揪心的呢?那這又是一首什麼詩呢?
這首詩便是《詩經》的開篇第一首《關雎》,雖然說它是讓女子最為糾結的一首詩,但是孔子從當時3000多首詩中挑選這一首放在第一位,其實是動了不少心思的,古時候男子一般都是三妻四妾,在孔子眼裡,這首詩講述的是王后為君王挑選后妃的故事,因此,這首詩更深層次的含義其實是在讚頌「后妃之德」,那具體又該作何解釋呢?
《關雎》這首詩分為五小章,每四句為一章,全詩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第一章用起興的手法,描寫了初春時的景象,飽含了創作者的心情。初春時節,乍暖還寒,江水還比較冷,雎鳩們都立在水中沙洲上,但春回大地,一切都是生機勃勃又熱鬧十足的,因此沙洲上的雎鳩關關和鳴,此外冰雪初融,潺潺的流水聲叮咚悅耳,這初春的景致鮮明熱鬧,人的心情當然也就輕鬆悅動。
大家都知道一個詞語,春心萌動,大地回春,一切都是新的,雎鳩開始求偶,雎鳩是一種什麼鳥呢?它代表著忠貞,一生只愛一回,其實,古人也渴望「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美好與珍貴,與此同時,人心也開始「回暖」,因而便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動人場景。
這裡的「窈窕」,不僅僅是身材修長美麗的意思,跟包含了形容女子整個人的美好與舒緩,德行的高貴以及氣質的恬靜,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看臉的社會,但是在遠古時期君子看女子,則是看其性情和體態,古人們看得很通透,好的容貌不能保留一輩子,但是好的性情卻能帶來一輩子的快樂,而體態是否大方舒緩也最能彰顯一個女子的家教跟修養,家教良好的大家閨秀,心態穩定,走起路來步態婀娜,遇事時也能不慌不忙,這樣的女子,誰不想娶回家當老婆呢?
第二章跟第三章描寫的是參差不齊的荇菜隨著水流左右遊蕩,君子因為追求不到淑女,內心裡十分憂愁,在床上輾轉反側,睡不著覺,這看起來是描寫男子因為追求不到心上人而難以入眠,又怎麼會跟女子糾結車上關係呢?但《詩經》中的每一首詩既沒有標明作者,更沒有標明作者性別,所以,其實《關雎》這首詩的作者不是男子,而是一名女性,試想,如果是男子,他怎麼可以「左右採之」「左右芼之」,這不是左招惹一個,右招惹一個,十分輕浮嗎?按照孔子的標準,他又怎麼會把這樣輕浮的男子放在第一篇呢?
所以說,這首詩的作者其實是一位心思十分縝密,而且端莊大氣的高貴女子,也就是王后,只有王后才需要、才有責任在眾多女子中挑選出一位德貌雙全的淑女,跟她一起輔佐君王,管理好後宮,讓君王無後顧之憂。但是與人共享丈夫,而且還要自己親自去做這件事,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常女子能承受的,因而王后內心十分糾結,左右為難,但她最終還是做好了這件事。而這位王后則是周康王夫人,關於這件事情在《韓詩》中有所記載。
由此可見,所謂的「后妃之德」不僅在於王后自己要管理好整個後宮,更主要的是不能專寵,要聰慧大度,挑選賢德的女子輔佐君王,擴大皇室血脈,此德之厚,實在是讓人十分佩服,古時候皇后的別稱為「坤極」,也就是說皇后不是一般的女子,而是女人的極品,但是誰也不可能一下就成為極品,而這首詩就恰到好處的表現了周康王夫人內心的矛盾痛苦,以及她是怎樣一步步蛻變的。
像「左右流之」,通俗一點講就是用手在水草上撥動,如果將荇菜比喻為待選的嬪妃,那刺客王后的心理是矛盾痛苦而又猶豫的,但是作為身居高位的王后,她的覺醒很快,這份猶豫也並沒有持續很久。
到了第四章,給皇帝選妃是一個必須要完成的十分重大的任務,因此不可能永遠「流之」,那便只有「採之」了,像後來等待進宮的王公貴族的女兒她們還有一個別稱,那便是「採女」。那選妃的標準又是什麼呢,在王后看來,除了「窈窕淑女」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琴瑟友之」,古時候有「南琴北瑟」之說,而南尊北卑,這裡便是說我選你進來一同伺候皇上,但希望你能懂得規矩,遵守尊卑之道,這樣才能友好而長久的相處,如果你有歪心思,不懂得尊重人,那你就配不上我的這份愛跟提攜。
最後一章的「芼」指的是「熟而薦之」,也就是說我得先跟你培養相處一段時間,等熟悉了你的品性之後,才能舉薦你,這真的是一個十分聰明而大氣的皇后了,從開始猶豫的「流之」。到中間不得不完成任務的「採之」,再到最後完美成事的「芼之」,雖然過程是痛苦的,但事情的結局非常完美,鍾為收斂之音,表示結束,鼓為生發之音,表示開始,有始有終,有頭有尾,皆大歡喜。
王后在這裡要表達的,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希望妃子能與自己一起輔佐君王,安和國家,我們有著共同的理想,希望你也能為這份理想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以「琴瑟」喻「尊卑」,以「鐘鼓」喻「終始」,禮樂之旨蘊於其中,這開篇,不僅寫的是一個痛苦得睡不著覺的王后,更是彰顯出了周王朝禮樂文化之高妙。
一個理想的社會,是由君子跟淑女一同組成的,在個人的情感之上,還有使命跟責任需要去履行,去擔當,當能勇敢的承擔起責任,完美的完成使命,一個曾經痛苦糾結的女子就可以成為端莊高尚的極品,可以這樣說,女人的德行一厚,心胸一開,整個世界也便隨之寬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