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思妙語】一點小惡,將來可能帶來滅頂之災,無論別人怎麼跟我們咬耳朵,我們始終要清楚善惡的標準是什麼

2021-03-05 天天晨思妙語

2021年1月6日晨思妙語:

  

一點小惡,將來可能帶來

滅頂之災,無論別人怎麼

跟我們咬耳朵,我們始終

要清楚善惡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學佛了,懂因果了,知道五戒十善它是根本的標準,所以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遵循五戒十善。但是請記住,五戒十善依然是個大的條例、標準,還需要我們自己時時刻刻、處處在在,小心又小心,謹慎又謹慎,時時刻刻用五戒十善的標準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在微細之處見功夫,使自己的話語,每一句都要關注不能使對方產生了煩惱,產生了誤導,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這是不容易的。因為什麼呢?因為你只有用心,只有根本地明白了這個道理,真正地知道,小惡將來很可能給我們帶來滅頂之災,我們才不敢犯這些錯。知道小善它是不容易的,由小善我們積極地去做,慢慢積累,最終才能培養起我們厚德,培養起我們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夠為將來的成就奠定堅實的基礎。

  請記住:你自己要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因果原理,五戒十善這個標準,你可要搞清楚。別人說了,你要是照著做了,做的可是你呀!你傷害了別人,將來呀,是被別人來傷害的,一定是這樣的。所以,無論別人怎麼跟我們咬耳朵,我們自己心裡邊有桿秤,有個弦兒,有個標準,那就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核心在哪裡呢?不傷害任何人,不傷害任何的生命,對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人,我們對人家好;不傷害人家的同時,儘可能對人家好,給人家幫助,讓人家得到利益,要做這方面的事,這個就沒錯。如果我們因為種種原因,跟這個不好了,跟那個不好了。這個呀,將來都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煩惱。切記這一條!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處於無明的狀態。去年的今天我們在幹什麼,可能普遍都記不起來了,甚至上個月今天在幹嘛,可能我們都記不起來了。何況明年的今天,說實在話,我們根本就搞不懂。因為什麼?因為我們是處於無明狀態,我們看不清楚,看不懂啊!不知道我們現在做的事情,以後有沒有危害,用我們無明的狀態,自以為是地判斷這個事的對錯真假,這個是會發生偏差,發生錯誤的。等到錯誤出現了,產生後果了,我們就會受苦。佛是覺悟者,是大光明,對過去、現在、未來,對人事物、對宇宙的一切,因因果果,徹底地覺悟,徹底明白了,沒有疑惑。能夠看清楚萬事萬物的構成,能夠看清楚萬事萬物的軌跡,知道它的原理。所以給我們制定了五戒十善的原則,知道只有遵循五戒十善,才有好的後果;違背五戒十善,就會有不好的後果。(選自《因果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第三章第三節)

--淨土修學中心

相關焦點

  • 【晨思妙語】我這麼善良,怎麼就得癌症了?其實在細微處,我們不知不覺已經造了無數的惡
    2021年2月17日晨思妙語:  我這麼善良,怎麼就得癌症了?其實在細微處,我們不知不覺已經造了無數的惡  所以惡事堅決不能做!因為你做了,將來這些惡果還得落在自己頭上,是落不到別人頭上的,這是自己的事兒。明白了這個道理了,我們的起心動念,就要處處為別人、為大家考慮,不能為了自己。因為這是善的標準、德的標準。我們養德行善,長期去做,大量去做,持久去做。而且最關鍵是在微小的、細微的地方去做。這是我們不容易做到的,是不容易關注和留心的地方。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惡的標準
    這部劇其實讓觀眾思考了一個很籠統的問題: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劇裡沒有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他也沒有想要給出一個標準答案,畢竟善惡之間從來沒有一個明顯的分界線,我們區分只是憑藉著道德和良心去定性,說到底,人心的走向就決定了善惡。變態殺人魔李曉明為了「出名」就去幹了一件大事,於是他去電影院掃射殺了9個人。
  • 【晨思妙語】為何李斯官至宰相卻被全家滅族?戰神韓信用兵如神,卻被誅殺三族?我們該如何趨吉避兇,不受惡報?
    2020年11月15日晨思妙語:  為何李斯官至宰相卻被全家滅族?戰神韓信用兵如神,卻被誅殺三族?我們 該如何趨吉避兇,不受惡報?  我們愚痴、無知,不知道殺生感召的是殺業的後果,怎麼可能感召來福報呢?所以對佛法來說,因果這是基礎,非常重要!我們大家要明白這個原理!無論如何:不殺!少殺、不殺,甚至我們還護生、放生、救生,這樣才能得到善的、好的這些東西。是這樣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刺入善惡混沌的灰色地帶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發人深省的臺劇。雖然只有10集,卻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樣優秀的電視劇,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十分罕見。它引發了人們關於善惡標準的思考與討論,也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複雜與掙扎。
  • 【晨思妙語】在人間一飲一食的成本很高,不思回報,不做善事,就要墮到鐵丸地獄
    其實,我們身為人,從小到大,吃喝都是地球給我們的供養,受父母給我們的恩賜。沒有飲食,我們就沒法生存,我們每天夠吃夠喝,從小父母餵我們吃好的、喝好的,吃奶逐漸長大,我們只有通過吃喝,生命才能長存。那我們用這個身體做什麼呢?應該回報社會、孝養父母,對老師也要孝敬,不要只依靠大地和自然的能力,只想得到父母的愛護,我們同樣應該不忘恩德,應當回饋社會。但是可能吃喝以後,做什麼去了呢?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所有的善惡煩惱都來自內心發出的意念,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麼?
    我看著看著會夾雜著越來越多自己的主觀判斷,慢慢地不再相信這在陳述一個真實的故事,我也摸不清在這故事的背後,編劇導演和演員想要像我們傳遞的究竟是些什麼,當我的思維跟故事的節奏無法匹配的時候,我就放棄了繼續追下去的勇氣,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可能繼續追下去也不太可能能看到我真正想要看到的東西了。可是問題在於,當我們在快速攝入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清楚地知道,我們想要看到的到底是什麼?
  • 《改變帶來醫治》——【12.1】當我們不接納善與惡【12.2】解決善惡問題的障礙
    【12.1】當我們不接納善與惡無論你喜歡或不喜歡,我們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我們都知道世界不只有善。幸運地,世界也不只有惡。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位高僧用一句話解釋清楚了
    原文: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訓》翻譯:中峰禪師說: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解析: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中峰禪師僅用一句話就解釋清楚了!
  • 2019華語年度最佳《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去年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後面簡稱《與惡》)開播至今一年在豆瓣上仍保持著9.5的高分,僅十集的短劇被評為2019華語年度最佳劇。與我們熟悉的臺灣偶像劇不同,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社會紀實片。
  • 不得不推的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興許是《惡作劇之吻》帶來的思維定式,主觀上定義臺劇都是偶像+小清新,霸道總裁和灰姑娘的戲碼,哪裡有深度可言?而今,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徹底刷新了我對臺劇的認知,豆瓣更是給出妥妥的9.5高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美國HBO電視網布局亞洲的原創劇集,HBO不光製作了恢弘史詩的《權利的遊戲》,還有這個離我們很近,直面內心的《與惡》。
  • 我們與惡的距離,也許僅隔著一次輕率的「轉發」
    「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了群體中那些沉默的傷口,丟出一個巨大的詰問: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劇集中,一次次真相反轉、善惡難辨的事件中,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眾生相裡各有殘缺。在善惡的邊緣,我們都有話可說——通往地獄之路,常由自命良善的人所鋪成《我們與惡的距離》要說的不是如何分辨善惡,而是如果不睜開眼睛看清楚這個世界,人將無從善也無從惡。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最近,我看了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突然又想起了《我們與惡的距離》,所以就找出來看了一遍,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壓抑,整體色調比《隱秘的角落》要更加明亮一些,但是卻比想像中的要更加震撼!善和惡到底該怎麼定義,有心殺人是惡,那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出的一些看似沒有殺人的選擇(記者對殺人犯親人的過度曝光,受害者對別人的遷怒……),就不是惡了麼?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自以為是的正義,可能把另一個人推向地獄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這幾年來我最喜歡的臺劇,劇本縝密、演出精彩、製作用心,最重要的是他讓觀眾對善惡的立場產生改變。所謂病識感,指的是患者知不知道自己有問題的知覺能力,很多的悲劇就來自於患者缺乏病識感,延誤就醫而危害到別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惡真的能分清嗎
    我很理解王赦所說的,殺了一個李曉明非常容易,槍斃就好了,在抓住他的時候一人一把刀捅死就好了,但我們將永遠不知道,是什麼造成了他拿起了那把槍,還會有下一個李曉明出現。如今的社會,快節奏、物質豐富、信息發達,我們每天每天會接收到不同的新的事物與觀點,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道德標準、我們的心有可能會因此而一點點變化,對於好與壞,善於惡的定義,每人都有自己的標準。
  • 薦影丨《我們與惡的距離》
    它引發了人們關於善惡標準的思考與討論,也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複雜與掙扎。該劇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等人主演,於2019年3月24日在臺灣公視首播。同年10月,《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第54屆電視金鐘獎中一舉奪得六大獎項,名噪一時,大大提高了導演、演員的知名度及民眾認可度。
  • 《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了「沉默的傷口」
    豆瓣評分9.4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橫空出世,這部迷你寫實劇引起了全民共鳴,甚至其討論的熱潮早已超越了劇作本身。「我們與惡的距離」撕開了群體中那些沉默的傷口,丟出一個巨大的詰問: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劇集中,一次次真相反轉、善惡難辨的事件中,加害者與被害者的眾生相裡各有殘缺。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3分,賈靜雯告訴你人性到底有多複雜
    文/羅小可女神賈靜雯主演的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HBO出品的,在豆瓣評分高達9.3分,秒殺今年上半年的國產劇。雖然臺劇大部分都是走言情路線,然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卻採用的是現實主義的題材。大家熟悉的臺灣女神賈靜雯,她的演技又一次讓人感到驚豔,讓無數觀眾去思考人性的善惡,去思考職場和家庭的困惑。
  • 《我們與惡的距離》基督徒團隊獲金鐘六項大獎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們所行之善卻又成為另一種惡的原因。兇手及其家屬就是徹底的惡嗎?隨著鏡頭,觀眾得以走近兇手及其家屬,並發現開槍導致9死21傷的惡魔並非青面獠牙,而他的父母家人看上去也不是大奸大惡之輩,和其他為人父母者相比也並沒有不可饒恕的過失。與呂蒔媛同為基督徒的臺灣編劇和導演嶽清清評論《我們與惡的距離》時有感而發:「善與惡都是世界給我們衡量別人的一把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包攬6項金鐘大獎,背後的社會議題還在持續發酵!
    《我們與惡的距離》所引發的話題,卻在被持續討論,關於善惡真的有標準答案嗎?我們有沒有論斷的權利?《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呂蒔媛在接受訪問時也表示,「劇本一開始就設定了兩個概念方向。事件發生後,加害者跟被害者兩組家屬怎麼走過這個傷痛?其次,我們的社會有沒有辦法承受一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