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你自以為是的正義,可能把另一個人推向地獄

2021-01-08 喔噢哦噢喔哦噢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這幾年來我最喜歡的臺劇,劇本縝密、演出精彩、製作用心,最重要的是他讓觀眾對善惡的立場產生改變。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劇照

在電視劇中,「病識感」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也是這幾次的隨機殺人案件中最引人爭議的部分。所謂病識感,指的是患者知不知道自己有問題的知覺能力,很多的悲劇就來自於患者缺乏病識感,延誤就醫而危害到別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劇照

然而在劇中每一段需要修補的關係中,雖然沒有真的罹患精神疾病,但也都是由病識感薄弱所引起的。每個人都在逃避面對傷口,沒發現自己已經慢慢變成「生病」的人,需要溝通的人卻不想溝通,只靠單方的努力也是枉然,既無法溝通,還拒絕別人的援助,以為自己意識還清楚,但其實已經病到無法靠自己走出來。雖然編劇在最後讓所有人的病識感提高,角色們敞開心房並走向好結局,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意識到自己「生病」了,並且「看醫生」了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劇照

再把視角拉遠一點看,看到的是一個病識感薄弱(或說是裝聾作啞)的社會。媒體不覺得自己有問題,政治人物不覺得自己在講幹話,人民不覺得社會議題有什麼問題,有立場的人很難跟另一個立場的人溝通。很高興的是這幾年越來越多人敢出來說「你有病」,而在民意覺醒之下,政府和社會也開始慢慢進行「診療」,這段改革不會是「復健」 ,因為從沒健康過哪來的恢復之說,反而比較像是需要時間更長的「演化」,雖然緩慢,但值得期待那更健全、更安全的社會。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劇照

相關焦點

  • 《他人即地獄》| 我們與惡的距離
    可能來自網絡惡評、路人眼光、也可能來自同事猜忌、好友不理解等等,無處不在又無孔不入。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們永遠無法預料到壓垮自己的最後一片雪花什麼時候從天而降,而雪崩的那一刻自己會變成哪幅模樣。就如最近大火的韓劇《他人即地獄》,小白與變態,僅一牆之隔。
  • 別處看戲 | 無法置身事外的劇場觀眾──故事工廠《我們與惡的距離》 劇場版
    前述電視劇版中宋喬平的臺詞「或許,是因為你比較勇敢」,在話劇版裡改由宋喬安說出,因為她終於認識到,人間的許多「惡」,並不一定是當事人有意為之,而看似無辜的受害者,有時候自以為代表正義而咄咄逼人,反而可能玉石俱焚,釀成另一樁「惡」。宋喬安溫柔地走向應思聰,抱住他,給予他宛如母親般的關懷。通過這樣的改動,話劇版明顯突出了宋喬安的性格與思維轉變,讓全劇更加體現人性向上提升的可能。
  • 我們與人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答案,但都不是標準答案。人們自出生起就生長在不同的環境,受到不同的教育,接觸不同的人。正因為這諸多因素存在,自然就形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地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和觀念。觀念這種東西不能強行改變,因為沒有人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判其他人,沒有人能夠徹底參悟一件事,因為事在人為,沒有人可以完全地了解另一個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
    這部劇在網上一播出就有不少討論,特別是劇中出現的被害者、加害者和圍觀者三個不同群體,當你看完這部劇之後,不禁會問,善與惡真的那麼界限分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擔任導演,賈靜雯、吳慷仁等擔任主演,賈靜雯扮演的宋喬安,在戲院因為接電話疏忽導致兒子在殺人事件中身亡,她的家庭從此不再圓滿,老公和女兒跟她背離,所以是一個「被害者」的身份,是善的一方。
  • 《我們與惡的距離》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但是當你靜下心來認真地看這部劇,你會發現其實它比你平常看的一些愛看的劇,截然不同卻欲罷不能的想知道結局,也許這就是懸疑劇的魅力所在。《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以犯罪人、犯罪人家屬的角度拍攝的,讓我們試著去解析或讀懂每個犯罪人內心的想法。故事以一起兩年前一個叫李小明的在影劇院隨機殺人作為鋪墊,隨之帶出的是這起隨機殺人案分別帶給犯罪人家屬和受害人家屬以及作為正義使者律師的故事。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正義與最大的誡命的界限
    前一陣子在臺灣有個很有名的電視劇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是一部2019年播出的社會寫實電視劇。劇情的時間點設定在一場無差別殺人案案發之後兩年,被害者家屬和加害者家屬在正義、愧疚與社會輿論壓力之間、內心與現實世界中的拉扯。這場無差別殺人案案發之後,受害者家屬因為喪失親人而無法從悲痛中走出來。主角是一位原本幽默、充滿愛的媽媽。
  • 無差別殺人,輿論暴力,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所以當一個家庭給另一個家庭造成傷害時,我們關注的應該是如何補償,讓兩個人家庭都恢復正常的生活,而不是關注我們怎麼能夠讓另一個家庭同樣的不幸。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每一集開頭的部分做成了Youtube視頻的形式。
  • 《我們與惡的距離》:給你世界,給不了你答案
    社會熱點事件從來都是抓眼球的,而《我們與惡的距離》不但是抓住了一個熱點事情,更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審視「視角」:一個殺人案和一個精神病患者引發的人性喧囂,從開始到結束的社會反應全過程。儘管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它引領我們去還原真相,去關注生命,這是最難得且攪動人心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其實沒有距離
    正如片中News哥所說的,《與惡》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對善惡問題的「去脈絡化「的隨意審判,因為當你能夠從對方的立場出發去感同身受的時候,就會發現故事從來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便會知道善與惡、好與壞、正義與不義等等二元對立都只是對這個世界的過度簡化。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於是聲討惡人,還是聲討惡。
  • 懲罰是否是處理「惡」最好辦法?扭曲正義暴露《我們與惡的距離》
    文|顏小二述哲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有這樣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各位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說「虐貓事件」的「後續」。不知道各位看過《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這部電視劇很用心,將人的「惡意」顯露無疑。劇中,因為哥哥無差別殺人,作為他的親人,他父母以及妹妹儼然成了與「殺人犯」一般的存在。他們隱姓埋名,努力想為家裡兒子犯的錯「贖罪」。
  •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中要近
    年末的《想見你》刷爆了朋友圈,確實也是臺灣偶像劇的一個新高峰,而年初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更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劇。整部劇圍繞著兩個社會問題來做探討:一個是新聞媒體的理想和現實,另一個是對精神病患的偏見。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鍵盤俠」與你的距離——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文章開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土豆老阿姨一、《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最近看了一部臺灣的電視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一改臺灣娛樂至上的電視劇風格,深層次的探討「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一問題,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
    近年來,臺灣劇一直在往社會現實題材的方向轉型,比如去年被稱為「臺灣版《黑鏡》」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本片《我們與惡的距離》同屬社會現實題材,但比前者口碑更佳,可以算是近年來最好的一部臺劇。 本片由美國HBO和臺灣公視聯合推出。
  • 《我們與惡的距離》極端的善良,何嘗不是另一種惡?
    前幾天說的《破冰行動》我每天都會追著看最新的,但是看完30集之後我發現這是一部高開低走的電視劇,前面幾集有幾位老演員演技在線一直拉著節奏走,現在開始有點拖進度,然後幾個小生演技頻頻下線,讓人看得很絕望,相比較之下還是刷一刷《我們與惡的距離》來的舒服!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惡的標準
    我剛放假的時候,用一個下午加晚上,刷完了一部只有十集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得不說,這部電視劇絕對配得上「良心製作」的名號。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但卻真的發人深省。這部劇從不同的角度深刻揭露了這個社會存在的問題,關於犯罪,媒體,還有善惡。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
    東野圭吾《白夜行》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可能僅僅只是在一念之間。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網民的言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但是在這自由的背後,充斥著關於人性的反思。縱觀近幾年發生的各種社會事件輿論程度達到某種高度的時候。總會有這樣的現象發生:最熱心的永遠是網友,最冷漠的永遠是路人,到底是網友不上街,還是路人不上網?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你,是好人嗎?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2019年推出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自從在2019年3月份開播以來就受到一眾好評。全劇以一起隨機殺人案件展開,從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被害人家屬、媒體、律師的角度引起了很多具有爭議性的社會話題。這部電視劇更是第54屆電視金鐘獎獲獎最多的作品。
  • 我們與惡沒有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的也是一樁無差別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殺人,9死21人傷,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你能做到嗎?我自己能嗎?對待惡的事情,我們都好像掌握了真相,不吝惜自己的發言權,但是當我們說出口的那一霎卻也背離了真相。
  • 《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評:殺人犯也是人!避免盲目呼喚正義
    《我們與惡的距離》影評:殺人犯也是人!避免盲目呼喚正義你會為一個殺人犯辯護嗎?你會為自己親人犯下的錯贖罪嗎?如果你是受害者或受害者的家人,你希望法律予以施害者同樣的懲罰嗎?這些都無從回答,這不是所謂原諒與否、寬恕與否能解答的問題。我們無法用上帝視角來判斷他人仇恨的深淺與生命的輕重。如果命運裡真的有這麼一場戲,只能說,我們果然是一顆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