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這幾年來我最喜歡的臺劇,劇本縝密、演出精彩、製作用心,最重要的是他讓觀眾對善惡的立場產生改變。

在電視劇中,「病識感」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也是這幾次的隨機殺人案件中最引人爭議的部分。所謂病識感,指的是患者知不知道自己有問題的知覺能力,很多的悲劇就來自於患者缺乏病識感,延誤就醫而危害到別人。

然而在劇中每一段需要修補的關係中,雖然沒有真的罹患精神疾病,但也都是由病識感薄弱所引起的。每個人都在逃避面對傷口,沒發現自己已經慢慢變成「生病」的人,需要溝通的人卻不想溝通,只靠單方的努力也是枉然,既無法溝通,還拒絕別人的援助,以為自己意識還清楚,但其實已經病到無法靠自己走出來。雖然編劇在最後讓所有人的病識感提高,角色們敞開心房並走向好結局,但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意識到自己「生病」了,並且「看醫生」了呢?

再把視角拉遠一點看,看到的是一個病識感薄弱(或說是裝聾作啞)的社會。媒體不覺得自己有問題,政治人物不覺得自己在講幹話,人民不覺得社會議題有什麼問題,有立場的人很難跟另一個立場的人溝通。很高興的是這幾年越來越多人敢出來說「你有病」,而在民意覺醒之下,政府和社會也開始慢慢進行「診療」,這段改革不會是「復健」 ,因為從沒健康過哪來的恢復之說,反而比較像是需要時間更長的「演化」,雖然緩慢,但值得期待那更健全、更安全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