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電影方面的圖書,在過去十多年一直是出版熱點。近年,雖然熱度有所降低,但相關好書仍然不少。本次特別書單,推薦的是最近半年出版的電影新著,相信對廣大影迷們有所助益。
歐美大師
今年最值得推薦的電影新著之一,就是米歇爾·希翁的《斯坦利·庫布裡克》(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3月版)。米歇爾·希翁,是法國著名的電影學者,他從庫布裡克的創作經歷入手,結合其經典作品,並融入歷史、文化與時代內涵,全面、客觀且極富可讀性地為當代讀者呈現出一個真實可信的庫布裡克。同其他與庫布裡克相關的作品相比,這本書資料更豐富、觀點更全面,是關於庫布裡克的不容錯過的著作。
另一本值得留意的書,是《我的不朽已然足夠:塔可夫斯基圖文集》(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1月版),這本書是由塔可夫斯基的兒子編選而成的,全面呈現了塔可夫斯基的一生的創作與生活哲學。書中收錄了塔可夫斯基有關電影的論述、日記、罕見的自傳性隨筆、家庭相冊、俄羅斯時期和義大利時期的拍立得照片,以及七部經典電影的劇照,定格每個耐人尋味的瞬間。不過也有讀者認為編選稍嫌蕪雜。
稍微「學院派」一點的,有盛柏的《法國「作家電影」流派研究》(上海遠東出版社2019年10月版)一書。本書以杜拉斯等七位導演及其拍攝的作品為研究對象,詳細論述了「作家電影」流派的起源、構成、創作特點、代表作品以及深遠影響。全文分成八個部分,分別從「作家電影」的源起、理論形態、藝術特徵、代表作品及其美學價值、影響和意義等角度進行了系統闡述。
日本電影
日本電影方面,最讓人感興趣的是電影大師的私人記錄:《小津安二郎全日記》(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3月版)。在這本書中,收集整理了小津導演32冊、時間跨度從1933年至1963年接近完整的日記。在淡淡的日常記錄中,小津的生涯與作品重合,成為一幕獨特的人生劇。從三十歲到六十歲生命的盡頭,小津安二郎的日記記錄了他生活與藝術的真實側影。除了日記正文外,信息量充沛的附錄也是這本書的特色所在,包含了三部分:校異、電影列表、相關人名。該書可謂小津電影愛好者和導演研究的必收寶典。
第二本是重版書:《只為女人拍電影:溝口健二的世界》(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1月版)。它是日本著名電影評論家佐藤忠男的代表作,以溝口健二電影拍攝生涯為線索,結合作品內容與風格的研究分析,拍攝背景和相關人員的詳實介紹,是一部理解溝口健二、了解日本早期電影工業的經典之作。
第三本是論文集,叫《新世紀日本映畫物語》(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年11月版)。書中所錄文章大多為對近20年《電影旬報》所評選出的導演和十佳影片評述。其視角多元,洞見深刻。涉及影片從老一輩導演大島渚的《御法度》、相米慎二的《風花》,到新一輩導演園子溫的《冰冷熱帶魚》、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再到韓裔導演李相日的《怒》和梁英姬的《家族的國度》,以及荻上直子的《海鷗食堂》《眼鏡》等作品,力圖展現出日本電影在邁向新世紀的語境中所表現出的獨特風貌。
電影評論
國內青年影迷眾多,當中也有不少成長為影評人。他們寫的書,充滿熱情,有感染力。近期值得留意的有鄭實、傅雨簫兩人合著的書《我們為什麼熱愛藝術電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1月版)。它不同於一般學術類的電影評論,是以電影為線索,以一部電影一篇評論的方式,按照時間順序讓讀者感知到藝術電影發展的脈絡,對藝術片導演的個人氣質有初步了解,是一本有態度的電影書。其間有來自兩代人的不同層面的解讀,通過不同視角,使得藝術電影具有了延展性,使得被束之高閣的藝術電影鮮活起來,符合年輕藝術青年的需求。
另外一本是王小魯的《電影意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版)。書中收錄的是王小魯近年來發表於《經濟觀察報》《南方周末》等報刊專欄的影評文章。從《廬山戀》《頑主》《流浪北京》,到《算命》《山楂樹之戀》《不成問題的問題》,作者以其一貫秉持的美學視野、鋒芒畢露的用筆,梳理出一部1980年以來的中國電影備忘錄。「電影意志」是人類意志的表達,而電影仿佛也擁有自己的意志,具有超越電影人向前發展的力量。
電影歷史
關於電影史、尤其是中國電影史的著作,有兩本具「學院派」分量的。一本是戴錦華、王炎的《返歸未來:銀幕上的歷史與社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9月版)。他們圍繞電影議題做了七次深度對談。通過鮮活犀利的思想碰撞與文字交鋒,他們將個體記憶與銀幕現實置於20世紀這一動蕩多變的歷史長流中,向讀者揭示出作為一種特殊敘述語言的電影在「書寫歷史」與「呈現記憶」的過程中帶來的謎題、反思、挑戰以及寄望。我們將看到,對歷史的敘述也是對未來的勾勒,是打開未來想像的鑰匙。最終,電影同我們一起不斷返歸未來。
另一本主題更加清晰,是麥欣恩的《冷戰時期香港電懋影片的「另類改編」與重拍》(中華書局2019年11月版)。1950-1960年代,香港是華語電影的製作中心之一,電影懋業(簡稱電懋)是當時香港地位舉足輕重的電影製作公司。而經過作者考察,香港之所以能以較為匱乏的資本與人才,製作如此多的影片,是因為較多地採用了「另類改編」與模仿、重拍等手段,在版權法尚未嚴格制定及執行的年代,這也是較為常見的創作方式。這本書便圍繞這一現象,集中選取了六部有代表性的電懋影片作為案例,分析其改編行為與深藏的文化隱喻。
電影製作
許多影迷,看了好片子之後躍躍欲試,想要投身電影業,甚至自己拍一部片子。其實,你也可以的!
《如何用手機拍一部電影》(南海出版公司2019年9月版)這本書可以協助你快速啟動電影拍攝計劃:從預算,到拍攝,再到後期,需要39個步驟。書中有簡單精準的操作建議:劇本、分鏡、預算、取景……還有容易掌握的核心技能:場面調度、鏡頭選擇、燈光、音軌、後期……包括立時可用的表格:預算表、拍攝日程表、分鏡腳本、器材清單……最後,還有導演的專業建議。感興趣的話,自己試一試吧。
另一本書《劇本結構論》(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版)是關於電影劇本的寫作,作者是日本大導演小津安二郎的「御用」編劇野田高梧。這本教程,凝結了野田高梧的畢生經驗。他認為,在諸多藝術形式中,擁有最多結構之美的是電影。劇本結構的質量,會對影片質量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該書圍繞「如何創作既能吸引觀眾,又有深度的好劇本」,闡述應如何充分發揮劇本的五大基本結構——開端、矛盾、危機、高潮、結局——的作用,並梳理了從日常生活細節中攫取靈感、發掘題材深度、引導觀眾感悟主題、運用敘事技巧、塑造有血有肉人物等方面的個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