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他發明「麻沸散」,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

2020-12-26 醫師報

來源:中國新聞網 ID:cns2012 作者:上官雲

一千多年以前,有這樣一位大夫:少年時在外遊學,行醫足跡踏遍安徽、河南、江蘇等地。疫病流行時,他不計報酬,拎起遊方用的金箍鈴四處奔波,為老百姓治病。

為了減輕病人痛苦,他在積攢數十年行醫經驗的基礎上,反覆試驗,製成「麻沸散」;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為「外科鼻祖」。

這個人的名字是,華佗。

華佗字元化,是東漢末年赫赫有名的醫學家,出生年份大約在公元145年,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史書上對他的出身沒有太多記載,但應該家境還過得去。少年時期,華佗跑到徐州地區求學,很快就通曉了《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

那時候,他的興趣基本都在鑽研醫學上,對做官完全沒興趣。沛國相陳圭推薦他為孝廉,太尉黃琬徵召任用,華佗都沒理會。

做什麼事都需要一定的天賦加努力。華佗就是那個有天賦又勤奮的人,年紀輕輕就因為醫術精湛出名:治病時,配製湯藥只用幾味藥,對劑量也拿捏得極準,病人很快就痊癒了。

有時候,他給病人針灸,對方緊張得不行,華佗卻一臉淡定,下針時告訴病人「你要是感覺針刺痛感延伸到某某地方,就告訴我。」病人依言而行,華佗手起針落,幾下就治好了病。

後世的一個舉動,足以證明他的地位:哪位大夫醫術出眾,就會被冠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的稱呼,用來說明醫術精湛。

在醫學上,華佗不光懂得多,而且很全面,內科、婦科、兒科、針灸無一不通。

有一年,廣陵太守陳登突然生病,臉色發紅,不想吃飯,情緒也煩躁得很。華佗為他診脈後,不慌不忙地說:「您胃中有小蟲子,數量有好幾升那麼多,就是吃生魚、生肉造成的,可能在腹內形成毒瘡。」

陳登嚇壞了,連忙問華佗怎麼辦。華佗命人煎好二升湯藥,讓他先喝下一升,過一會兒再服用一升。還不到一頓飯功夫,陳登吐出一堆小蟲子,赤紅色的頭竟然還會動。

病好了,陳登正在高興,華佗卻給他迎頭潑了一盆冷水,「這種病三年後還會復發,碰到良醫才能救活。」果然,三年後陳登舊病復發,華佗又恰好不在家,陳登最終不治而亡。

黃疸病泛濫時,華佗花了三年時間反覆檢測藥效,決定用春三月的茵陳蒿嫩葉施治,救治了許多病人。一首歌謠因此流傳下來:「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世切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

他體諒百姓疾苦,總是儘量採用簡便易行又有效的治療方法,比如用青苔煉膏,治療馬蜂螫後的腫痛;用紫蘇治食魚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黃精補虛勞等等。

華佗也懂得對症下藥。有一次,府中官吏倪尋、李延同時來找華佗看病,都是頭痛發燒,症狀特別像。他卻說,倪尋應該把病邪瀉下來,李延應當發汗驅病。

旁人大惑不解。華佗耐心給大家解釋:倪尋是外實症,李延是內實症,所以治療應當用不同的方法。說完,馬上分別給兩人服藥,等第二天一大早,兩人的病都好轉了。

內科之外,華佗還能給人動外科手術。

現在做一臺手術,尚且需要各種精密細緻的術前準備、術後觀察等等,絕非小事。在華佗生活的那個年代,幾乎不可想像。

像關羽那樣敢於刮骨療毒的人畢竟是極少數。相傳為了減輕病人痛苦,華佗決心配置一種藥物,病人服下後再開刀,身體就不會感覺到強烈的疼痛。

他走遍深山老林,遍訪天下名醫,搜尋一切能麻痺神經的藥物。幾經試驗,最後終於製成了麻沸散。病人調酒服下後,全無知覺,效果相當於現在的麻醉劑。有人考證,這個發明,比乙醚麻醉獲得成功要早1600多年。

據說,麻沸散的方子是曼陀羅花一升,生草烏、全當歸、香白芷、川芎各四錢,炒南星一錢。但並無定論。

也有人提出一種說法:華佗在當時已能藉助麻沸散,做腫瘤摘除和腸胃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效果還不錯。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中的話作了概括:「魏有華佗,設立瘡科,剔骨療疾,神效良多」。

所以說,後世尊稱華佗為「外科鼻祖」不是沒有道理。

「人紅是非多」,華佗因為醫術聞名天下,傳說其最後死因也與此有關。

曹操聽說了華佗的醫名,便把他徵召到身邊來,希望他能治好自己的頭痛。華佗老老實實告訴曹操:「這個病很難治好,要是不斷進行治療,可以延長一些壽命。」

因為離家太久,華佗便提出歸家探親的請求。曹操頭風發作時疼痛難忍,三番五次叫華佗趕緊回來,還下詔令郡縣遣送。華佗本來就性格高傲,很討厭被人役使,便藉口妻子生病沒有回去。

這下激怒了曹操。他派人一查,發現那是壓根沒有的事,便把華佗關進獄中,連荀彧的求情也不準。華佗長嘆一聲,知道已經無力回天,最後在獄中死去。

關於華佗的死,還有另一個說法流傳更廣:他找到了曹操常年頭痛的病因,認為需要施以麻沸散,動手術打開頭顱,取出「風涎」才能去根。曹操犯了疑心病,認為華佗肯定想藉機暗害自己,便傳令將華佗拷打致死。

不管是哪種說法,史料記載,大約公元208年,華佗去世。他生前耗盡心血寫完的《青囊經》也就此失傳。

華佗不僅是當時最有名的大夫,在今天,也依然是「神醫」的代名詞。

他很重視預防保健,曾對弟子吳普說過,人得適當鍛鍊才能血脈流通,不容易生病。為此還編了一套「五禽戲」,模仿五種動物的動作,一叫虎戲,二叫鹿戲,三叫熊戲,四叫猿戲,五叫鳥戲,有點像現在的「健身操」。

相傳華佗在許昌時,經常讓身體瘦弱的人一起在空地上做「五禽戲」,並告誡大家,經常適當運動,可以減少疾病發生。偶爾不舒服,就起來按五禽戲的動作活動活動,出一場透汗,身體輕快,也就想吃東西了。

吳普是五禽戲的忠實擁護者,常年依照此法鍛鍊,活到九十多歲時,聽力和視力還都好得很,牙齒也完整牢固。

對病入膏肓的患者,他盡力救治之餘,也會坦然相告。《後漢書》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甚至有人認為,當年華佗已經發現了體外擠壓心臟法和口對口人工呼吸法。

有生之年,華佗每一次診病都足夠認真負責,力求讓自己的病人得到儘可能好的醫療效果。他受人尊重,是因為醫術,也是因為仁心。

懸壺濟世,治病救人。這是古往今來每一個醫者最無私的標誌。

#醫師報超能團##超能健康團#

相關焦點

  • 4000年前就敢做開顱手術,術後還能活!古代外科手術真有這麼神?
    東漢末年,一位名叫華佗的醫生發明了麻醉劑「麻沸散」,在麻沸散的幫助下,又是開顱,又是削骨,三下五除二,人就活過來了!從此之後,「開膛破肚」不再只是酷刑,而是成為一種挽救生命的醫學手段,華佗也被譽為「外科鼻祖」。真有這麼神?別說,還真就是這麼神。
  • 古代中國也有外科手術?西醫手術走過多少彎路?
    可能作者就是想用這種玄幻的故事來襯託扁鵲醫術高超罷了。稍微靠譜一點的事兒發生在和扁鵲齊名的華佗身上。這位漢朝末年的名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傳說他發明了一種叫做「麻沸散」的湯藥,病人喝下去之後意識全無,就像醉死了一樣。這種麻藥效果聽著確實不錯!
  • 「傾聽」麻醉醫生
    其他「麻醉」方式還有強行捆綁、放血、灌酒等等,每一次手術,不僅病人恐懼,就連外科醫生也覺得是個可怕的負擔。據說東漢時的華佗發明了一種叫「麻沸散」的中草藥麻醉劑,比較人性化,病人喝了後「如醉死無所知」,醫生再施行腹部手術。可惜,這麼好的「麻沸散」失傳了。現代麻醉術要到19世紀才出現。
  • 若曹操同意華佗剖開頭顱來治病,那華佗可以治好他嗎?
    華佗被帶到曹操那裡後,曹操仍然請他給自己治病。誰知,華佗在給曹操診斷完後對曹操說:丞相的病已經很嚴重了,針灸已經沒有用了,只能先給你服下麻沸散,然後剖開頭顱,施行手術,才能除掉病根。曹操一聽,立即大怒,以為華佗怨恨他強行抓他來給自己治病而想要謀害他就把華佗關進了牢獄。
  • 全身麻醉後,醒來會變傻、變笨?身體會經歷什麼?
    其實外科醫生一臺成功的手術背後離不開麻醉醫生的參與,甚至有時候麻醉醫生的話語權比外科醫生更大,只要麻醉醫生評估病人身體情況不適合麻醉,外科醫生的手術也不能開展。許多手術需要進行全身麻醉,對於全身麻醉,許多病人的印象是就像死過一次,「復活」後期間發生了什麼卻完全沒有記憶,甚至有些病人感覺經歷過全身麻醉後記憶力減退了,整個人好像變傻了一樣,到底實施全身麻醉身體會經歷什麼?
  • 心臟外科醫生張金洲:每次手術都是一場生與死的戰鬥
    張金洲就是一位拆除「人體炸彈」的心臟外科專家。一次,他帶領的團隊連夜為患者實施手術,但手術過程卻險象環生。一般情況下,動脈夾層患者都是血壓升高,但該患者卻偏偏出現血壓降低、血氧飽和度降低的情況。麻醉師為患者實施麻醉,並且確保其血壓、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在正常範圍。張金洲迅速開胸,發現心包腔內有大量積血,醫護人員小心翼翼地抽出血液,給心包腔緩慢減壓。
  • 麻醉與外科共創 ERAS主題報導(一)
    其中,微創外科可謂是21世界外科發展的方向和靈魂,快速康復外科(ERAS)概念的引入和實施更是極其關鍵的一步。同時,麻醉藥物和肌松拮抗藥物的使用也為患者術中條件的優化以及術後安全轉歸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些均離不開外科醫生和麻醉科醫生的團結協作。筆者現從梳理我國微創外科發展歷程談起,對胃腸手術中如何做好團隊協作進行探討。
  • 李文生「兩步麻醉法」成功降低眼科手術麻醉風險
    在李文生教授從醫26的年中,遇到兩例打球後麻醉時刺破眼球的病例,雖然都不是李文生教授打的,但是給李文生教授留下了難忘的遺憾。一例在1996年李文生教授上研究生時,患者的左眼在準備進行白內障手術之前打常規球後麻醉時刺破眼球,最終該眼球萎縮。第二例是4年前的一個獨眼、超高度近視性黃斑裂孔患者,還好經李文生教授積極搶救,最終視力恢復到0.4。
  • 全身麻醉會不會影響孩子智力?終於等到權威答案
    麻醉科醫生不僅具備豐富的麻醉專業知識,同時還要精通病理、生理、藥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相關知識,做一名名副其實的全面的臨床醫生。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對手術病人通過靜脈給藥或者吸入給藥,讓其失去意識,完全放鬆。
  • 得了甲狀腺疾病,手術是怎麼麻醉的?
    近年來,隨著人們體檢意識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被查出甲狀腺疾病。隨著這些疾病絕大多數都沒什麼事,但身體有病對心理的影響是很大的。以至於,很多人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下面我們以常見的甲狀腺外科疾病為例,聊聊這類手術的麻醉方法:結節性甲狀腺腫是常見的一種甲狀腺疾病,一般通過體檢發現或者自己發現頸部有腫塊而就診。其特點是,甲狀腺功能在正常範圍內,超聲提示甲狀腺形態正常或者腫大,一側或者兩側甲狀腺有單個或多個結節。手術治療幾乎是本病唯一的選擇,但並不是有結節就必須手術。
  • 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下肢血管重建手術中使用神經軸索麻醉優於全身麻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1:06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和渥太華醫院Daniel I McIsaac團隊比較了在成人下肢血管重建術中進行神經軸索麻醉或全身麻醉對患者預後的影響
  • 改變外科手術的野蠻,每個能無痛做手術的人都要感謝他
    在麻醉品發明之前相當長的時間裡,人類對疼痛束手無策,外科手術如同酷刑。外科醫生的技術是以他們的刀速來衡量的,外科醫生也被描述為「一個帶著刀的野蠻人」。威爾斯,則是第一個意識到麻醉在外科手術中的重要意義,第一個用笑氣作為麻醉劑進行手術的人,被稱為現代麻醉學的先驅者。
  • 追憶大師l微創時代外科醫生的成長與挑戰——黃志強
    在麻醉藥發明之前,外科手術仍然被認為是一項「野蠻」的操作,因為患者需忍受極大的創痛。1846年10月16日在美國波士頓麻省總醫院手術大廳裡施行了首例乙醚麻醉下的手術,於是這一天被定為「世界乙醚日」。從此,外科學便告別了「野蠻」外科的時代。可以說,真正無痛的微創外科時代由此開始,腹部外科亦走向黃金時代。傳統外科通過口述或實踐將習慣和觀點傳給後代。
  • 女子手術做全身麻醉,醒來後下身疼痛難忍,崩潰抱頭大哭
    現在醫療科技條件十分的發達,當病人需要動各種各樣的手術的時候,往往都會給注射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可以讓病人擺脫手術過程當中的痛苦,進入沉睡狀態,身體都會沒有知覺,所以這樣才會擺脫手術帶給病人的疼痛,讓醫生更好的實行手術,既能讓病人擺脫手術的痛楚,也能讓醫生更好的實行手術,全身麻醉後的患者就像躺在案板上的魚肉一樣
  • 華佗在獄中寫了一部《青囊書》,獄卒帶出來後,最終到哪裡去了
    它不但詳述了最早的麻醉方法,還記載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外科手術。《青囊書》是名醫華佗畢生的心血結晶,記錄了他一生的行醫經驗,被譽為中華醫藥瑰寶。但是,就是這樣的一本醫學奇書,卻在華佗去世不久後失傳了。幾年以後,華佗就從一個「江湖遊醫」蛻變成了一位醫學巨匠,熟練地掌握了外科、內科、婦科、針灸等領域的診治技巧,創造了諸多在當時堪稱醫學奇蹟的紀錄。但要說華佗的最大成就,還得是他的麻沸散和外科手術了。
  • 劉伯承拒絕麻醉,刮骨療傷——72刀見證「軍神」的誕生
    他感到身體難以動彈,又閉上了眼。好在天黑之後,幾位護國軍士兵在亂屍中找到了他,將他抬進城裡郵局內休息,又敷了些草藥,對他進行了簡單救治。當時,重慶北洋軍閥當局在各地張貼榜文,懸賞捉拿劉伯承。劉伯承在涪陵隱蔽了一個多月。後來,等到對革命黨人的清查逐漸鬆弛下來後,他才秘密來到重慶治療,藏匿在王爾常兄弟家,但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 麻醉醫生出現之前,做手術需要先把人打暈?……對
    在靠譜的麻醉術誕生之前,歐洲最普遍的麻醉方法,是找一群彪形大漢把人「按麻」;或者一棍子把你打暈,俗稱「棒麻」。麻藥普及後,第一批市場化的產品,是讓親媽哄娃睡覺的「舒緩糖漿」。這些糖漿含有嗎啡、大麻、酒精等成分,連一頭熊都能放倒!
  • 正在播出:《手術兩百年》之《手術基石》丨手術發展過程中任何一點...
    中世紀的歐洲,手術是剃頭匠兼任的工作。在對人體構造精確認識的基礎上,隨著幾個技術細節的突破,麻醉、消毒、止血和縫合,手術最終成為了現代意義的手術,醫生成為受人尊敬的職業,這也構成了現代手術的基石。雖然現在看來稀鬆平常,但在200年前,這卻是令人無法想像的重大進步。
  • 【愛兒小醉】小兒日間手術麻醉挑戰
    首先需要評估是否急診手術,或者鼻炎是否由於非感染因素所造成。如果其中一項是肯定的,則進入下一步。症狀嚴重的應推遲手術。有必要對全身麻醉的風險/獲益進行評估。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哮喘病史、是否需要氣管插管、時間上的壓力以及團隊管理孩子的經驗。如果由於任何原因導致風險評估不佳,則應該考慮將手術延期至病人呼吸系統狀態恢復到基線水平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