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臺灣電影票房的衰落不是因為侯孝賢起來了,而是因為林青霞走了!」臺灣導演在大陸的夢想與賭注

2021-02-08 臺灣電影

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

自《海角七號》以來,年輕觀眾重新把目光轉回來看臺灣電影,卻往往發現臺灣商業電影的情節、敘事和製作水平,別說好萊塢或日韓片,即使與港陸印度片相比都有一段差距。誠如蔡明亮的名言:「臺灣電影票房的衰落不是因為侯孝賢起來了,而是因為林青霞走了。」《風聲》編劇張家魯亦曾直言:「作為電影的基礎類型,劇情片(Drama)或通俗劇(Melodrama)經過了八○年代『新電影』有意識的切割,在新一代臺片裡已近乎絕跡。」

在一個健全、理想的電影市場環境,應當是藝術商業並重,各種光譜百花齊放。但臺灣電影歷經七○年代末商業電影的失利後,人才轉往香港,八○年代新電影崛起並一枝獨秀,漸漸地整個市場往文藝片傾斜,仍具商業野心的導演在臺灣既無工業實力,又無影評支持,常常覺得有志難伸,商業電影幕前幕後人才快速地往香港大陸流失。林青霞1981年還在臺灣與鍾鎮濤、鳳飛飛共演侯孝賢執導的商業愛情電影《就是溜溜的她》,1986年林青霞已換上《刀馬旦》的戲服;1989年侯孝賢以《悲情城市》拿下威尼斯金獅獎,商業明星移師香港、商業導演走向藝術,臺灣電影發展的主流就這樣不知不覺間改朝換代。


◎侯孝賢執導《悲情城市》


換言之,在《海角七號》之前,臺灣商業電影已經遭遇了超過二十五年的低潮期,也絕不是《海角七號》一片就能讓臺灣電影突然間從文藝派搖身一變成為市場取向的。反之,能夠駕馭商業片的臺灣導演為數也不多,而在大陸電影市場正蓬勃崛起之際,他們很容易就被引薦至港陸發展,九○到千禧年後,抱有商業電影夢想的臺灣導演在大陸有各種成功或不成功的嘗試,而他們的下一步又會是什麼呢?

要談在大陸成功發展的臺灣導演,第一人必首推陳國富。陳國富是臺灣新電影成員中的異數,比其它新電影成員年輕不少的他確實從臺灣新電影學了不少,卻始終不放棄在商業與藝術間尋求平衡。


◎商業與藝術的高峰會:陳國富


陳國富早期作品如《國中女生》、《徵婚啟事》都是有明星、有故事,極具商業潛力的作品,若對照往後臺灣電影發展,《國中女生》甚至可說為後來的臺灣青春片奠定了調性題材。改編自陳玉慧的《徵婚啟事》不只再度推了劉若英一把,後來陳國富更將之演化成馮小剛的男版《非誠勿擾》,大賣之餘又把舒淇往上拱了一回,兩代臺灣女演員都在他手裡發揚光大,陳國富市場嗅覺精準可見一斑。雖然作為導演,他兼顧商業藝術的才華不如李安,但商業嗅覺和企圖心卻有過之而無不及,被稱為最有營銷頭腦的臺灣導演絕非虛名。

《徵婚啟事》之後,陳國富針對臺灣市場的大製作是《雙瞳》,在臺灣電影低迷的年代努力找來資金、卡司和極具地方色彩的鬼片故事。商業操作雖然成功,卻再度證明臺灣本土市場要讓大片回本有一定難度,此後他便以大陸發展為主,跟馮小剛一系列的合作極其成功,從《天下無賊》到《非誠勿擾》,可說是陳國富的黃金時代,其後的《通天神探狄仁傑》更是錦上添花。


◎《雙瞳》電影海報

儘管主力在大陸發展,陳國富其實一直想以改編臺灣文本的方式,善用臺灣文化資本的優勢,並提拔有商業潛力的年輕臺灣導演,共同打造兩岸三地通吃、商業藝術兼具的電影。在臺灣文學主流走向瑣碎個人內心獨白、不以故事劇情為主秀、導致影像改編困難的情況下,他前後挑中了謝旺霖寫西藏之旅的散文集《轉山》和知名繪本作家幾米的《星空》作改編,前者的編劇之一是臺灣導演程孝澤,後者則是由《九降風》成名的臺灣年輕導演林書宇執導。這兩案子最能看出陳國富一直以來商業藝術兼顧的野心,也可看出提拔臺灣商業電影人才的用心。然而這兩部作品雖然評價皆屬上乘,商業上卻接連失利,不斷警醒著陳國富,這個路線恐怕已經時不我予。

於是他回到《雙瞳》、《風聲》和《通天神探狄仁傑》的商業類型片,在成功融合過鬼片、諜報、推理等類型後,這次陳國富向武俠片進發,全力投入資源在《太極》三部曲上。我個人非常欣賞《太極》的構想,也覺得頗為驚豔,不只武打設計用心,討論晚清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亦令人玩味,武功和機械成為前現代與現代的對比,武俠框架裡的史觀看得出極度用心。但不知是主角設定、排片策略還是真的純粹時運不濟,《太極》不但商業失利,評價也甚為兩極,甚至連第三部曲都沒得上映。

陳國富不是天才,卻絕對是個鬼才,早早著眼兩岸三地華語市場的他,成功為華誼兄弟打下大片江山,盛極一時,然而成也成在商業藝術兼具,敗也敗在他的商業藝術兼具,臺灣「小清新」的接連失利,再加上《太極》的全面失守,終於導致陳國富黯然離開華誼兄弟。目前自立門戶的他正在進行第一項大計劃,便是改編大陸作家天下霸唱的知名小說《鬼吹燈》系列,和《畫皮2》一樣走大陸主流玄幻路線,卻仍保有商業藝術兼具的野心,結果如何今年應該就會揭曉。


◎最會講故事:蘇照彬

蘇照彬編而優則導,是臺灣少數非常有商業故事頭腦的編劇。有趣的是他原為理工背景,完全不是影視科班出身,具有跟同輩完全不一樣的通俗嗅覺。首部單獨編劇的《運轉手之戀》就入圍金馬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原著劇本,讓他很快受到注目,陳國富作為監製,也促成了蘇照彬第一部執導的電影《愛情靈藥》。蘇照彬早期作品是容易在市場殺出重圍的愛情喜劇片,昭示著他即使在電影工業不振期,仍然想要以中小成本搏大的野心,這和陳國富不謀而合,也開啟他們此後的密切合作。

2002年,陳國富的《雙瞳》,劇本就出自蘇照彬之手,2004年蘇照彬執導編劇的《詭絲》延續靈異題材,2010年的《劍雨》則找來吳宇森監製轉向武俠類型進發。除了執導作品,他也發起不少華語商業片案,從《臺北晚九朝五》、《基因決定我愛你》到近期的《愛情無全順》都是故事原型或編劇,有時亦身兼監製之職,走的仍然是愛情喜劇小品路線。

縱觀蘇照彬的編劇與導演成績,他的故事都非常吸引人,但相關的電影作品其實評價不一,即使是入圍五項金馬的《詭絲》、評價最為不錯的《劍雨》和《愛情無全順》,在商業上距離回本大賺都還有進步空間,希望經過這些年的淘洗歷煉,未來蘇照彬能迎頭趕上,為商業型臺灣電影開啟新的局面。


◎清新童趣取勝的李芸嬋

李芸嬋也是半路出家型的導演,念完臺大動物系、動物學研究所之後,毅然決然從場記做起,投身至與所學完全不相干的電影業。2004年拍攝的短片《神奇洗衣機》看出她的商業潛力,立刻被劉德華的製片公司映藝娛樂相中,促成她2005年首部執導長片《人魚朵朵》,和其後的《基因決定我愛你》、《背著你跳舞》等片。

李芸嬋的作品是明確的愛情偶像喜劇路線,充滿了幻想童趣,但執導節奏與氣氛掌握功力尚跟不上她的編劇功力,實際作品往往有些不慍不火,不上不下。每部片都希望同時打兩岸三地市場,淡化背景的地域色彩,但實際成績都差強人意。在《背著你跳舞》後沉寂一陣的李芸嬋,目前還看不出下一步動向,但她的故事證明了流露出商業潛力的臺灣導演,至今仍然非常受到香港與大陸的歡迎。


◎大家共同的童年回憶吧⋯朱延平

說朱延平是臺灣最有商業電影夢的導演一點也不為過,他在人才流失的80、90年代仍然不放棄商業電影,不論結果,熱情和投入確實令人敬佩,他始終相信臺灣電影不是沒有市場,不是沒有觀眾。平心而論,朱延平擁有那麼多商業上的成功絕非偶然,問題是他不會拍電影⋯⋯那個只要把娛樂元素湊齊就能奏效的時代已經過去,他如果轉行當製片,找年輕優秀的導演與編劇合作,絕對可以順利轉型賺大錢,堅持導演身份導致他的作品受團隊影響甚大,質量良莠不齊,最後竟落得一個被許多臺灣觀眾看作反面教材的下場。

2004年(對,朱延平一直沒有放棄的臺灣商業電影,一路努力到2004年,我真的要說,他即使沒有功勞或苦勞,也有傻勞⋯)朱延平的商業片《一石二鳥》票房慘澹,在臺北竟只收入萬餘元,卻意外在大陸賣了6000萬新臺幣左右。朱延平至此終於將市場目標正式轉往大陸,此後《功夫灌籃》、《大笑江湖》、《刺陵》等作,就如前文所述,質量落差極大,但都看得出其商業性(及必要時仍然願意「致敬」的不恥下問),前兩作亦成賣座大片。但新近的《新天生一對》和《大宅們》雙雙失利,或許是他想向年輕觀眾靠攏,卻完全不得要領的結果(當然電影還是沒拍好,同時市場本身的進化也是一大原因)。還是非常希望他改當製片,多提拔有潛力的導演編劇,必定是真正的美事一椿。


◎潛力驚人後生可畏的80後:陳正道

再度是位非電影科班出身的導演,陳正道復興商工畢業後即入行,一面執導MV,一面籌拍2004年的電影短片《狂放》,2005、2006就連續有賣座的臺灣電影作品《宅變》和《盛夏光年》,能在《海角七號》之前的年代連續以中小成本拍出回本電影作品,實屬不易。即使這兩片的劇本受限於臺灣的環境,稱不上全然成熟(尤其《盛夏光年》徹底爛尾),陳正道仍然可以端出美味菜色上桌,功力值得肯定。

再加上他的類型電影夢想,讓他很快就投入大陸市場,2013年的《101次求婚》、2014年的《催眠大師》到2015年的《重返20歲》,連續成功,一部比一部賣座,賣座之餘還能維持優秀評價。是繼陳國富、鈕承澤以後第三位實際在大陸賣破億元人民幣大關的臺灣導演,更可說是陳國富以後真正能在大陸大開大合的奇才。陳正道的未來可說一片光明,明確的路線和商業敘事能力,足以保證他未來能夠再造票房奇蹟。以他目前的成績,未來再有數片成功,也許就能堂堂躋身一線導演行列,是真正的後生可畏(對,他是80後,1981年出生!)。

兩岸電影合作加速進行中?

隨著臺灣本土市場回本不易的軟肋漸漸浮現,近來中臺合拍蔚為風潮,這些電影都力求結合兩岸卡司,在大陸、臺灣甚至香港能同步上映,以增加回本的機會。除了以《痞子英雄》和《愛》進軍大陸的票房導演蔡嶽勳、鈕承澤等,中生代導演連奕琦的《甜蜜殺機》,或近期由大陸方發起、與臺灣導演黃朝亮合作的《大囍臨門》都是合拍案例。


◎《冰毒》電影海報

此外,大陸製作方其實也向不少擁有商業潛力的新銳年輕臺灣導演打開合作之門,《臺北星期天》的導演何蔚庭已經在北京拍了兩部電視電影,兩部劇情長片《新四千金》和《天涯知己》正在籌備中。《冰毒》導演趙德胤也坦言大陸資金常找上門,但中資限制多,許多人形容拿大陸資金無異與魔鬼共舞,著眼點在創作自由而非商業利益的趙德胤,也因此拒絕中資,繼續在臺灣深耕。而當豬哥亮的電影也飄著濃濃的中資氣息,未來兩岸合拍的力量可能會更大。臺灣電影市場如何挑選對的商業人才,根留臺灣,又能製作出兼具質量的臺灣電影,讓市場日趨平衡,端賴臺灣製片方更寬廣的劇本企劃、以及選才選角視野了。

※文章來源:臺灣娛樂重擊網站;MAPLE撰文

歡迎關注我們

長按下方二維條形碼,即可訂閱我們

相關焦點

  • 蔡明亮奇遇記,信命信佛不是悲觀主義
    突然想嘗試著和其他人分享,倒也不是因為什麼重大事件。上個學期一門英語課,是一個美國老頭上課,作為一周的閱讀材料和作業,他和我們一起聊了聊蔡明亮的電影《洞》,這部片子似乎給我們留了蠻深的印象。最近廣東回南天溼得厲害,又大雨不斷,我看到班群裡有人說潮溼黏膩的天氣馬上讓他想到蔡明亮,後面還帶了一句類似於蔡給他帶了噁心的心理陰影的話。看到這個,心裡挺不舒服的。
  • 不是臺灣現象級影片在大陸石沉大海,就是大陸票房神作在臺灣遭遇...
    不是臺灣現象級影片在大陸石沉大海,就是大陸票房神作在臺灣遭遇滑鐵盧,同一部作品兩岸票房差距巨大。對於臺灣電影的投資,無外乎看中了臺灣電影的三個具有優勢的特質:電影人才、青春文藝題材,還有國際獎項。1、人才投資隨著兩岸接觸的增多,不少臺灣導演和影視從業者北上參與作品的製作,其實正是源於陸資對於臺灣電影人才的重視和認可。這些導演也確實在大陸票房市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 綜述:美麗與哀愁在歌唱 臺灣電影的昨天和今天
    由於大陸影片的缺席和香港導演關錦鵬新片《藍宇》的未能入闈,臺灣導演侯孝賢的新作《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和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又名《七到四百下》)成為「華族」觀眾興致所在。  坎城電影節的官方網站將侯孝賢列入大師級導演,這個喜歡將鏡頭遠遠戳著不動拍電影的人,被譽為「臺灣新電影運動的旗幟」,深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不動聲色俯瞰著人世間普通人的凡俗生活,寬厚而悲憫。
  • 他採訪了李安陳凱歌蔡明亮楊德昌侯孝賢,並在影片裡公開了同性戀身份(附資源)
    侯孝賢《童年往事》劇照侯孝賢(臺灣導演):我對我父親其實沒有講過什麼話,我印象裡面非常少,我十三歲,我父親就去世,他永遠給我的感覺是坐在書桌前面,只要在家裡,不是在寫就是在看蔡明亮《青少年哪吒》劇照蔡明亮(臺灣導演):比較不像朋友,其實很難接近,我常常發覺甚至在他過世以後,有時回想起來才比較清楚的說他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要用你自己去聯想
  • 臺灣金馬導演侯孝賢:沒有同類人,濃厚的臺灣鄉土氣息的戲夢人生
    進入學校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不懂的什麼是電影,就去圖書館借了一本英文版的《電影導演》。由於英文不行,就逐字查字典,當讀到「這本書你都讀熟了,讀透了,你還是不能當導演,因為導演是一個天才」。原先在陽明山憲兵營期間萌生的電影夢,不知道還在哪裡?每天像遊魂似的,混鈍過著日子。
  • 臺灣新電影毀了臺灣的電影產業?
    他們主要以電影進行思考,而非娛樂。楊德昌探討現代都市轉型以及隨之帶來的社會問題,作品深刻、理性;侯孝賢以電影為臺灣社會尋根,回顧歷史,反思政治;再如張毅的「女性三部曲」思考女性命運;王童的《稻草人》描寫日據時期底層人民的無奈……這些都是典型的藝術電影。也就是說,在我們大陸,平常院線根本都不給排片的藝術片,反而成了市場主流。這一切都是怎麼來的?
  • 蔡明亮:我沒有夢想,我只是一步一步自然而然走過來
    蔡明亮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導演,而是一個在多領域有所涉及和擴延的藝術實踐者、創作者。
  • 臺灣電影工業中的侯孝賢(上)
    1949年秋天,只有5%的上海電影團體遷移到了臺灣,而被更大的自由召喚遷移到香港的,是這個數字的許多倍。而且,那些1949年來到臺灣的人們多數進了農業教育電影公司,這是一家主要製作紀錄片和宣傳影片的公營製片廠。這意味著雖然有一定數量的設備和技術人員到了臺灣,但是幾乎談不上有創造性的天才。與國民黨沒有直接關係的大陸電影導演、製片人或者明星,要麼留在上海,要麼投奔香港穩定和自由的環境,這點不難理解。
  • 華語電影歷史導演權力榜解讀:香港轉型臺灣斷層大陸崛起
    ▲從左至右依次為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爾冬陞的[三少爺的劍]、林超賢的[紅海行動]在歷史TOP30導演名單中,來自中國臺灣的導演僅佔到4位——李安、侯孝賢、蔡明亮、楊德昌,且都是如果楊導沒有在十年前遺憾離世,而是不斷有佳作出新的話,相信他33.2的獎項指數必定會翻好幾倍,排名也會上升不少。國籍馬來西亞,卻在臺灣拍電影的蔡明亮,是榜單中十分特別的存在。儘管0.02的票房指數已排在了百位之後,但融合了多種地域文化、極具個人特色的他,不但深受國際電影獎項的喜愛,在國內外也收穫了一批忠實粉絲。
  • 任性 臺灣大導演蔡明亮的《郊遊》首次在大陸公映
    臺灣知名國際大導蔡明亮在大陸首度開展了,七月廣州已開幕!
  • 虹膜 為什麼是侯孝賢成為「臺灣新電影」的中心?
    他早年也對電影如饑似渴,常常偷偷溜進電影院(《風櫃來的人》「All the Youthful Days, 1983」有所表 現),或者在影院門外找到一些舊的、撕裂了的電影票根,粘起來混進去。他在服兵役期間前所未有地看了大量電影,因為他身為憲兵,執勤特殊,有大把的空閒時間,有時一天可以看到四部電影。一退役,他就進了「國立藝專」學習電影。他
  • 饒曙光:臺灣電影導演侯孝賢 拍」中國詩」的電影人
    7月17日晚,「電影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侯孝賢攜《悲情城市》、《海上花》等7部電影與觀眾見面。這不僅是對臺灣電影的一次深情回顧,更是對華語電影未來的展望。   在臺灣新電影導演中,侯孝賢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位,也最具詩人氣質和人文精神。
  • 焦雄屏看臺灣電影:對自身關注終結了大片時代
    距離2014年開始只有不到40天,記者問現任臺灣電影中心主任的焦雄屏,是否可以推薦一部2013年的臺灣電影給大陸觀眾,她卻只能笑著搖頭,小聲說出「沒有」二字。  「可能,這就是臺灣電影現在尷尬的地方吧!」焦雄屏謹慎地說。  「本土化」是一種悖論  很多大陸影迷對侯孝賢、楊德昌們掀起的臺灣電影新浪潮如數家珍。
  • 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揭曉 李康生章子怡分封帝後
    東方網11月24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昨晚,走過50個年頭的臺灣電影金馬獎星光熠熠。為了慶賀50周年,林青霞、張曼玉、劉德華、梁朝偉等大腕兒悉數出席。對金馬獎來說,50年見證了臺灣電影的起起伏伏。著名導演侯孝賢親自執導宣傳片,並力邀已經淡出影壇的張曼玉出演。而在昨天的頒獎典禮上,懷舊和致敬的味道頗為濃厚。
  • 80年代不只有香港電影——臺灣電影新浪潮
    臺灣電影風格及史話臺灣電影一直比較強調導演風格,注重臺灣歷史,相信熟悉臺灣電影的朋友,一定能夠經常在臺灣的影像裡感受到當地很濃厚的風土人情以及因為歷史變遷而帶給一代代當地人身上的無法抹去的痕跡。說到這裡或許大家就能感覺到了,臺灣電影太多會偏文藝向,追求個人風格比較多,所以我們比較熟悉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都是在這一類影片中備受好評和追捧的導演。這樣的情況也造成了商業屬性的降低,導致該類影片票房都不叫座,經常有臺灣資方購買香港電影過來維持票房。
  • 臺灣導演蔡明亮首部VR電影殺青
    新華社臺北7月18日電(記者齊湘輝 何自力)臺灣著名導演蔡明亮執導的首部VR(虛擬實境)電影《家在蘭若寺》近日殺青。這是兩岸第一位華人導演以電影規格拍攝的VR影片。  在18日舉行的記者會上,蔡明亮攜李康生、尹馨、陸弈靜、陳湘琪等演員亮相。
  • 坎城▏臺灣本土電影排片量上升 年輕導演找錢依然困難
    拿獎後,他獲得了臺灣文化機構獎勵的550萬新臺幣,這樣一來,他下部作品就有了一點啟動基金。像侯孝賢這樣的大導演拍戲,其實找錢也很困難,與普通人想像中大導演動動嘴、鈔票滿天飛截然不同的是,一文錢能夠難倒英雄漢,一萬元也能困住一個導演,尤其是在藝術電影這條路上堅持走著的臺灣導演們。
  • 侯孝賢差一票失影帝不後悔,因為輸給周潤發【臺片一周】
    《悟空傳》臺灣上映後反響只能算一般,第一周排到第七名,依舊打破不了陸片臺灣上映的「魔咒」另外,楊德昌1985年的電影《青梅竹馬》修復版,收入32萬票房,排在第12名,這個數字,比當年因為票房太差上映幾天匆匆下檔好太多
  • 臺灣電影迎來商業翻身年 一年4部臺片票房過億
    在11月2日舉行的青年導演峰會、11月3日舉行的網絡新電影峰會上,來自臺灣的電影專業人士多次提到臺灣本土電影今年出現的爆發式發展。一年四部臺片過億 創臺灣本土電影票房新紀錄  隨著臺灣導演九把刀的長片處女作《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臺灣一路大火,並在香港首映周創下1059萬的票房奇蹟,臺灣本土片重新煥發的勃勃生機在業內外掀起話題無數、關注無數。
  • 這個厲害的影展,竟一次就請來陳國富、蔡明亮、葉如芬三位臺灣大神級影人助陣
    要介紹陳國富,恐怕一篇推文都寫不完他有多大咖,這樣吧,上一張圖好了,對臺灣新電影略有了解的人都很熟悉這張照片,這五位是臺灣新電影運動旗手一般的人物,陳國富就在其中下圖,從左至右: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