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雄屏看臺灣電影:對自身關注終結了大片時代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距離2014年開始只有不到40天,記者問現任臺灣電影中心主任的焦雄屏,是否可以推薦一部2013年的臺灣電影給大陸觀眾,她卻只能笑著搖頭,小聲說出「沒有」二字。

  「可能,這就是臺灣電影現在尷尬的地方吧!」焦雄屏謹慎地說。

  「本土化」是一種悖論

  很多大陸影迷對侯孝賢、楊德昌們掀起的臺灣電影新浪潮如數家珍。同時,出生在1970年代的臺灣導演新生代也讓80、90一代看到了熟悉的生活,進而引發共鳴。

  魏德聖的《海角七號》就是這個群體崛起的揭幕之作。臺灣新電影,不僅讓臺灣觀眾重新重視本土電影,也打破了大陸年輕觀眾對臺灣電影「沉悶」、「壓抑」的慣性認知,更帶動趙又廷、阮經天、彭于晏等臺灣新生代演員成功打入大陸主流市場。

  然而,在肯定的同時,焦雄屏認為,正是這種熱鬧,也將臺灣電影拖進了另一個誤區:「新浪潮是非常拉高形式的、知識分子的電影美學革命。《海角七號》讓新一代的電影人有了創作發揮的機會。但是,新導演們在人生觀、世故上面的表達不及新浪潮那一代的。正是因為這些不足,有些人開始慢慢轉化為『本土性』,有一些針對性地去製作電影。」

  今年臺灣不是沒有新電影——比如《總鋪師》,上映17天即破億(新臺幣),是繼年初《大尾鱸鰻》的票房奇蹟之後,又一部破億的臺灣電影。再比如現在大受歡迎的紀錄片《看見臺灣》,還有《拔一條河》、《失魂》、《郊遊》等等。只不過,它們中有很多,帶有太過濃厚的地方風情。

  在焦雄屏看來,中國大陸的電影產業局勢越來越光亮。「在這種情況下,臺灣電影界就有一種很複雜的情緒。一種是決定要走進去,和主流掛鈎,比如陳國富、鈕承澤。還有很多演員跑到中國大陸參與電影拍攝;但另一方面,很多人還沒有辦法擠入這個主流群體,他就要靠本土性去吸引觀眾。比如今年的《總鋪師》、《大尾鱸鰻》,這些電影不想和大陸溝通。」

  焦雄屏表示,雖然,臺灣的輿論對這種本土題材電影十分推崇,但她個人並沒有過于欣賞。

  大陸電影更為多元

  2008年,《海角七號》大熱,焦雄屏曾對坊間關於「臺灣電影市場復甦」的歡呼有所保留。但現在,就目前臺灣電影本土化風氣愈盛,她反而覺得,所謂的「復甦」——「有,但可能已經過去了。」

  「某種程度上是和臺灣的戲院分布變化有關係。我們把臺北以外的臺灣地區都稱為南部。北部和南部的票房比例是1∶1.2,甚至是1∶1.5。南部比較排斥標準的普通話,所以,有一些導演對於臺灣本土的東西就用了出乎意料的熱情去鞏固它。這和大陸現在的情況也很像,鄉鎮口味逐漸入侵到城市主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泰囧》,在二三線城市,它的票房是一線城市的好幾倍。」

  在焦雄屏看來,如果這種風氣鼓吹下去,很可能將臺灣電影帶入逐漸被邊緣化的危機。

  怎麼辦?「所以就有了類似《郊遊》、《失魂》這樣的電影。它的製作成本由政府買單。其實,《失魂》的導演鍾孟宏,他和侯孝賢當年是一模一樣的。蔡明亮就是小眾中的小眾。而且,他們會偏頗地認為,談票房是庸俗的,那麼多人不買我的帳是和社會同流合汙。但是,放在產業裡,他們的問題很清晰。」

  「這是個熱鬧的時代,多元聲音鵲起。傳統的藝術電影,如《萬箭穿心》;還有走類型化的《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懷舊電影是《致我們終將失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大陸的電影非常有生機。這批電影出來後,虛張聲勢的大片時代結束了。大陸觀眾對自身生活的關心,對自己的回顧,促成華語電影在今年出現了重要的轉折點。」

  美中不足,焦雄屏認為,在高票房下,大陸對於電影的探討是不足的。「現在好像都變成一種模式。大家出來拿十幾個麥克風做個首映,然後就剩下微博在那裡維護。」

  特派記者 江波 發自臺北

    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焦雄屏:華語電影迎來了好時代
    第三次參加海峽影視季的臺灣著名影評人焦雄屏,在臺灣被視為電影界「大姐大」,也是在世界各大電影節擔任評委次數最多的華人。20多年來,她一直身處兩岸電影文化交流的前沿,曾長期撰寫專欄評述中國電影,也為張藝謀、陳凱歌影片的國際推廣出過力。
  • 臺灣電影導師焦雄屏:第五代導演不了解類型片
    臺灣電影導師焦雄屏:第五代導演不了解類型片 時間:2013.01.29 來源:南都周刊 分享到:
  • 【智者】焦雄屏 電影粘合劑
    後來她笑稱不如被稱作「臺灣電影之母」更準確。不完全是玩笑。在上世紀80年代,焦雄屏成為了臺灣電影、電影人和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交流的紐帶,後來她又開始參與推進大陸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和國際接軌。在男性掌控電影的時代,焦雄屏這樣一個溫婉的、熱愛電影、精通英語又有完整電影理論系統的知識女性,和一幫拍電影的大老爺們混在一起,雖然是一枝獨秀,但大家都哥們兒式地叫她「老焦」。
  •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期待華語電影挑戰好萊塢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    她是中國臺灣電影界的「大姐大」,被稱為「臺灣電影教母」;她是金馬獎評委會前主席,也是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中擔任評委次數最多的華人。20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兩岸電影文化交流,長期撰寫專欄評述中國電影,也為張藝謀、陳凱歌以及新一代華語影片在國際上的推廣不遺餘力。在第五屆海峽影視季接受本報專訪時,焦雄屏對於華誼兄弟老闆王中軍所說的「 3年後中國單片票房可能超30億元」的說法堅信不疑,並表示:「20億元時代很快就會來。」
  • 臺灣年輕影人的幕後推手——焦雄屏來了!
    這一次的授課導師是著名的監製、製片人、前金馬獎評委會主席焦雄屏老師。 焦雄屏老師不僅僅是著名監製、製片人、電影學者、影評家、劇作家,同時也是前金馬獎評委會主席,人稱「臺灣電影教母」,一直是臺灣年輕影人的幕後推手。焦雄屏老師曾監製過多部作品,其中包括《色戒》、《香港情懷》、《望鄉》、《洞》、《十七歲的單車》等。
  • 【舊文】焦雄屏對話陳丹青
    然後問我:陳先生,你對我們臺灣印象怎麼樣。我說你先放我進去,進去我第一個印象就是憲兵。第一次看到憲兵。我很喜歡看憲兵在國父紀念館的那種操練。焦雄屏:那個時候你也是剛剛開始認識臺灣電影嗎?陳丹青:對,臺灣電影我最早看的就是侯孝賢嘛。電影院第一次看的就是《悲情城市》,然後看帶子是阿城給我的,《童年往事》,印象最深的是《風櫃來的人》。
  • 臺灣電影教授焦雄屏:侯孝賢楊德昌的殊途同歸
    7月15日,首屆西湖影像-侯孝賢導演電影學術研討會在杭州舉行,焦雄屏發言稱大家有必要回顧一下當時臺灣的狀態,1980年初,臺灣正從傳統農業的經濟形態,轉為講究外銷的經濟形態,政治上也開始被孤立,文化上鄉土文學興起,社會價值觀彷徨。
  • 「電影教母」焦雄屏:創意一定具有產業特性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9日訊(記者劉晨)4月18日下午,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之——「電影創意論壇」在北京飯店北京宮舉行。論壇旨在研討電影創意在全球電影發展中的作用及影響。具有「臺灣電影教母」之稱的焦雄屏女士參加了此次論壇,她旁徵博引地以「原創性」為話題展開了演講,生動而深入。
  • 「金頂計劃——透明電影製造」監製特輯|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焦雄屏
    2007年,焦雄屏臨危受命,出任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用她自己的話說「這一份工作的量,就與四份工作相當」。焦雄屏主導的金馬獎改革,第一個舉措就是改革金馬獎最引人詬病的評審制度。兩個階段的評選互不相干,最終在律師的監控下,將兩個階段的評委投票平均,最終得分最高的那一部,就是獲獎電影。這種調整強化了評審制度的民主化,確保了競賽評選的公平性。 另外,焦雄屏還為推動金馬獎的國際化積極奔走。
  • 焦雄屏:「《夏洛特煩惱》是部爛片」
    【新朋友】請關注 《天天電影圈》 微信號「ykax008」快速關注 焦雄屏接受媒體採訪炮轟《夏洛特煩惱》是部爛片,「把電影當短劇在拍」,她也談到現在的年輕創作者三觀非常不健全,「看著他們忙著創作,我心裡隱隱覺得不安和難受。」
  •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中國影人不缺天分,缺初心
    文/張偉2007至2008年出任金馬獎主席,被稱為「電影教母」的臺灣影人焦雄屏在任期間銳意改革評審制度,使金馬獎再建公信力與競爭力。她曾尖銳地批評「三大電影節都墮落了」,也曾表示「張藝謀的電影缺少煙火氣」。
  • 臺灣著名影人焦雄屏:期待兩岸交流合作更通暢
    中新社三亞1月15日電 題:臺灣著名影人焦雄屏:期待兩岸交流合作更通暢   中新社記者 尹海明   在三亞出席第十一屆兩岸三地電影導演研討會及2010年度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表彰會的臺灣著名影人、前臺灣金馬獎組委會主席焦雄屏14日接受媒體專訪。
  • 付東、焦雄屏、杜篤之談楊德昌
    現在臺灣的電影新力量雖然也關注本土,而且在票房上十分成功,但是作為西方人,我不得不說,他們沒有繼承楊德昌的電影美學。大部分的臺灣電影從視覺上看起來更像電視連續劇,這種風格是我們早已熟知的,因此顯得不夠有趣。
  • 焦雄屏對話陳可辛:北漂十年
    另一方面看,在整個(創作)過程裡面,它回到我比較自然的狀態。焦雄屏:比起《武俠》和《投名狀》?陳可辛:輕鬆多了。前幾年是為了追求市場的一些要求,違反了自己的能力跟強項,去做一些很使勁也很痛苦的東西。焦雄屏:《中國合伙人》是一個answer,一個答案,對《甜蜜蜜》。
  • 觀點丨焦雄屏炮轟"夏洛"是"短劇爛片" 「三觀不正就忙著拍電影,很危險」
    臺灣資深電影人焦雄屏近日在參加第三屆烏鎮戲劇節時接受媒體採訪,她談到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都一樣,都處在大換代的時代。對於喧囂著突飛猛進的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焦雄屏並不看好,她直言,現在很多年輕創作者對類型電影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認為類型電影等同於商業電影,這是大錯特錯的,此外,她還對很多年輕電影創作者的三觀極不認同——「非常不健全!」
  • 風行網《聚焦》焦雄屏對話吳天明獨家呈現
    風行網《聚焦》焦雄屏對話吳天明獨家呈現 來源:紅網綜合 作者: 編輯:周為 2014-03-07 09:52:44
  • 慈悲心腸、暴力手腕——焦雄屏對話吳宇森
    ●焦雄屏對談吳宇森視頻將於8月24日在優酷網「聚焦」節目同步上線,敬請關注,視頻地址請掃描二維碼;●節目視頻與南方都市報登載文字各有側重與取捨,特此說明;●嘉賓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焦雄屏:臺灣翻成《槍神》了,名字很可觀。看完電影之後,所有觀眾忽然很大聲地一直叫「Woo……Woo……Woo……」一直拍手,記得那時你從側面那邊走出來。那時,在西方世界,大家已經開始從《喋血雙雄》(1989),到《喋血街頭》(1990),到《辣手神探》,特別了解您的作品風格。
  • 焦雄屏帶你走近黑澤明和楊德昌
    即便是最擅長黑白電影的構圖和調度的他,在彩色片中,也照樣能為觀眾交出這樣的一部電影——每一個場景、每一幕,都是教科書級的構圖和調度。能拍出這樣兼具文學特色和電影藝術兼具的電影,黑澤明不愧為真大師。 3 黑澤明的電影都是典型的劇情電影,可以說都有一套古典大師級的劇情。但黑澤明何以成為大師,卻不止於此。
  • 製片人焦雄屏青年電影季分享經歷:拍電影勇氣最重要
    新京報快訊(記者武芝)今天,2018年第三屆「NEW ERA」青年電影季頒獎典禮在京舉辦,現場對主競賽單元和命題短片單元獲獎作品進行了頒獎。頒獎典禮現場,電影季評委會成員萬瑪才旦、焦雄屏、方勵、耿軍、樸相洙、黃驥、楊超、秦曉宇、程亮等悉數到場。
  • 焦雄屏:中國這麼大,容不下姜文?
    素有「臺灣電影教母」之稱的焦雄屏女士欣然接受了鳳凰娛樂的專訪,她談及自己對這一年華語電影亂象的看法與分析,給出了她自己對於華語電影、影人的好惡榜單。有意思的是,焦雄屏在談及「《一步之遙》口碑爭議」時說出了一個觀點,即「如今的網友不再迷信任何的權威或光環」,而這也正是我們在呈現這篇專訪前希望告知各位觀眾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