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香蕉新導演掘地計劃精英班」再次在廊坊萬達學院開課啦!這一次的授課導師是著名的監製、製片人、前金馬獎評委會主席焦雄屏老師。
焦雄屏老師不僅僅是著名監製、製片人、電影學者、影評家、劇作家,同時也是前金馬獎評委會主席,人稱「臺灣電影教母」,一直是臺灣年輕影人的幕後推手。焦雄屏老師曾監製過多部作品,其中包括《色戒》、《香港情懷》、《望鄉》、《洞》、《十七歲的單車》等。焦雄屏老師現任臺灣電影中心主任、吉光電影公司董事長,並任教於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研究所。1989年與邱戴安平合作創作電影劇本《阮玲玉》由關錦鵬執導搬上銀幕,並斬獲第28屆臺灣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第十二屆香港金像最佳女主角獎等5項大獎、第四十二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等。焦雄屏老師曾在2013年獲得「第15屆臺北電影節——臺北電影獎楊士琪卓越貢獻獎」。在為期兩天的授課中,焦雄屏老師可謂是傾囊相授,毫不吝嗇的把職業生涯中的各種經驗和技巧全部分享給新導演們。
在開課伊始,焦雄屏老師就為新導演們介紹了什麼是商業電影,並告訴新導演們「商業電影未必等同於類型電影」:
她表示,商業電影是指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電影。商業片做到極致,也會走到藝術的範疇,例如電影《銀翼殺手》、《教父》等。商業電影的成功與否是沒有一定的計算公式的,因為市場是活的,觀眾口味變化很快。所以作為電影的創作者,一定要有前瞻性。說起類型電影,焦雄屏老師拿喜劇片來進行了舉例:隨著時間的變化,三十年代的喜劇電影,大多是神經喜劇、瘋狂喜劇,例如電影《一夜風流》、《費城故事》;八九十年代流行浪漫喜劇,故事情節經常是階級差距太大,麻雀變鳳凰;而黑色喜劇就是用喜劇的方法去講死亡、悲慘、殘酷、荒謬的故事,即用喜劇的方法去講不好笑的東西。她強調,類型電影是時代的產物,是在大量生產後產生的某種規律性。隨著時代的改變,類型電影是需要不斷創新的,而創新不一定源自導演,更可能是源於編劇、營銷等。同樣,觀眾也在變,對類型電影的要求也在變,同一類型電影中的元素也在不斷改變。
總而言之,商業電影未必不藝術,藝術電影未必不商業。電影人要對社會有觀察,百姓的苦痛和批評都和商業電影的創作有關聯。一個好的導演,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識都具備,想要拍好商業片,就需要理解商業的規律。可是我們也要知道,一部優秀的商業電影,導演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好萊塢的偉大是制度的偉大,所有人的分工都井井有條。國內的電影制度,以後的方向也應該參考好萊塢的製片制度。
通過商業電影和類型電影,焦雄屏老師又談到了中國電影市場的近況:
焦雄屏老師告訴大家,中國市場是很特殊的例子,電影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相比來說壓縮了近100年的過程。在2003年之後,隨著電影《英雄》的崛起,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至今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但發展速度的過快,也就引發了今天商業電影市場的亂象。尤其是中國市場喜歡新奇,喜歡特效,二者兼備的電影往往能收穫不錯的票房。
說起新導演在創作過程時要注意的問題,焦雄屏老師是這樣回答的:
1、新導演在籌備階段上常犯的錯誤。包括對成本沒有概念;盲目的跨領域;對電影產業的期待過高,眼高手低;找投資的時候不謹慎;混淆商業片和文藝片的定位等。
2、新導演在創作上常犯的錯誤。包括沒有主心骨,劇情不聚焦;劇情太過晦澀,不去給觀眾解釋;劇本不完善,從而導致拍攝中也一定會出問題;過度豐富的劇情;總是去借鑑和所謂的致敬;以及不懂得商業規律。
3、新導演在現場常犯的錯誤。包括沒有抗壓能力,總是玻璃心;過於執著於設備的好壞;掌握不好堅持和妥協的分寸。有關於電影質量問題的矛盾,一定要堅持做到不違心;現場的溝通沒做好;團隊人員心不齊;學不會和演員相處的方法,要知道演員的性格,演員的表達方式等。
焦雄屏老師告誡新導演們,要想拍出一部好的電影,導演自身的素質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就此她為新導演們分享了幾條建議:
1、多學習、不能懶惰。
2、對創作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親自參與,尤其是劇本和剪輯。
3、一定要做分鏡。
4、要加強自身溝通能力的訓練。
5、要培養長期合作的夥伴。
6、跟經驗豐富的導演學習很重要。
7、EQ需要訓練,會講笑話的人最佔便宜。
隨著焦雄屏老師為期兩天的授課結束,「新導演掘地計劃精英班」的課程要暫時告一段落,新導演們也是收穫滿滿,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他們會拿出優秀的作品來回報授課的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