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偉
2007至2008年出任金馬獎主席,被稱為「電影教母」的臺灣影人焦雄屏在任期間銳意改革評審制度,使金馬獎再建公信力與競爭力。她曾尖銳地批評「三大電影節都墮落了」,也曾表示「張藝謀的電影缺少煙火氣」。
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絲路電影節上,邀請到曾任臺灣金馬獎主席的焦雄屏前來「大師嘉年華·青藍計劃主題公開課」開講授課。作為電影節的「前輩」,她如何看待剛剛「五歲」的的絲路電影節呢?
電影節的公信力是長期積累的看法
焦雄屏表示,一個電影節的公信力一定是長期累積性的看法。「因為你做電影評審或者評介,它本身就有很多主觀性的成分。但是你做評審必須依賴相當可觀的品位、學識、涵養等等。如果這個電影節所評出的電影的高下,與外界其他系統的評論長期出現落差,那公信力就會受到很大挑戰。不過文化的差異,難免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電影造成誤讀。」
包括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內,華語地區的電影節與國際上的一些電影節如何更好地接軌實際上一直是眾多中國影人一直致力的事情。
焦雄屏認為,國際電影節通常都會有自己的定義,比如說要麼支持年輕的創意,要麼支持品質。品質就不一定是創意,它可能比較講究某一種傳統的技法或者工藝標準。「要與國際電影節接軌,首先要很清楚電影節的定位,是走正統的講究品質的電影節,還是比較年輕的、叛逆性的具有創新精神的電影節,這都是文化上的定義。我認為電影節相當程度應該是把中國電影往外推,把外國電影引進來,提供商業系統外的另一種材料。」
中國不缺會講故事的影人但方向迷失了
「中國影人會講故事,但是往往拍不出好的電影。「是近年來一直被影迷所詬病的。對於這個問題,焦雄屏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長期以來,我們不乏很會講故事的人。比如莫言、餘華等等,都寫出了非常優秀的故事,這些小說提供了電影拍攝的基礎。但當今電影講故事受多方面影響,包括片商怎麼處理他們認為賣座的影片、宣傳的取捨等等,攪亂了簡單的所謂『好故事』的問題。有時候故事很好,但是被發行和宣傳耽擱了。早期的中國第五代導演中,有很多人都非常具有講故事的天分,也拍攝出許多享譽國際的作品,不但獲得了口碑也獲得了金杯,但是後期因為商業資本的過度介入,導致一些導演迷失了方向,所以受到了大眾和專業的質疑。但是他們的實力毋庸置疑!」
「中國電影的崛起已經是大國崛起的奇蹟。從2003年到今天的大爆發,也不過短短十三四年的時間,產業也是在調試和穩健當中逐步發展。西方的電影產業發展了一百多年,我們才走了多久?一些亂象是時間高度壓縮造成的不均衡,其實中國電影真的是在穩健發展中。」
焦雄屏曾針對近年電影業的發展,犀利地批評「電影原創力在開倒車」,批評有的電影人「急功近利、惟利是圖」。「
對此,焦雄屏解釋,「開倒車未必說明觀眾品位倒退,或者反映了電影的社會素養降低。因為電影的發行商或者院線商從一定程度上支配了觀眾的品位。所以電影業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有步伐錯亂的地方,但是我們中國的電影業總的來說還是保持了穩步向前的發展方向。」
西安讓我對內地的想像變成現實
談到與西安的淵源,焦雄屏感慨對西安有特殊的感情。「1987年,我遇到攜新片《老井》赴東京參加電影節的吳天明,那是兩岸電影人的第一次接觸。1988年,他把我帶進內地,第一站便是西安。到今年正好30年。我在臺灣長期以來對內地的想像,在第五代導演的電影中建立了一個圖像,而西安讓我從圖像中間走向現實。」
焦雄屏還表示:作為電影人,自己的擔當絕對不會放棄。「我覺得是一種責任感、報負和志氣。我現在一直提醒年輕人,你不能缺少這些東西。但是今天反觀當年走過的路,方法是否得當,或者是否有困窘、難為情的部分,絕對都有。但是這就是人生嘛,人生如果每一天都很規矩,按照計劃穩步前進,多麼無聊跟乏味,人生就該有上有下,有一些遺憾才是美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