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教母」焦雄屏:創意一定具有產業特性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9日訊(記者劉晨)4月18日下午,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之——「電影創意論壇」在北京飯店北京宮舉行。論壇旨在研討電影創意在全球電影發展中的作用及影響。具有「臺灣電影教母」之稱的焦雄屏女士參加了此次論壇,她旁徵博引地以「原創性」為話題展開了演講,生動而深入。在論壇上她提出了「兩個創意三角形」的理論,並表達了自己對於兩岸三地年輕電影的希冀:「我希望在電影中用新語言、新演員來演繹新故事,來反應兩岸三地的變化。」

焦雄屏(圖片來源於網絡)

  「創意三角形」理論

  首先要了解電影市場與經濟效益的關係。電影是大成本集體創作的生產,必須經過發行渠道讓大家集體消費在市場架構下的電影創意,焦雄屏提出了「創意三角形」的理論。她解釋道,這是由創作者、發行、觀眾共築。創作者有了創意經過發行渠道送達給觀眾,再將觀眾反應回饋給創作者。三角形不斷演練,產生重複結構。焦雄屏指出:「很多類型電影的 理論概念就出自於此。」

  創意變成三角形後會依照觀眾的變化和社會趨勢,讓新的創意不斷推動類型電影變化,藝術電影亦是如此。焦雄屏談到:「世界上有專門發行藝術電影的機構,銷售藝術電影。」這樣的創意也必須在市場的回饋下不斷修正反省。

  對商業電影而言,市場與作品地位絕對是討論創意的第一步。但什麼樣的人來定位作品呢?焦雄屏談到:「早期電影產業規模沒有這麼大的時候,多半是由導演來做藝術定位,以導演的人生觀與個人色彩來表達,而市場的反饋也多半是針對導演。」而現在,尤其是華語電影產業市場井噴的時候,生產和消費都是集體式。作品創意者的定位便來源於第二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是由監製、導演、編劇所構築成的創意搖籃。她舉例表述道:「臺灣監製柴智屏在好幾年前就把擁有大量粉絲潛力的作家『九把刀』籤下,並輔助他貫徹自己的創作理念變成編劇,再找到導演,《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就誕生了。在香港打破了票房記錄,這是監製+導演+編劇的創意。之後中影集團用同樣的路徑將《致我們終將失去的青春》給了趙薇,也成就了高票房。監製柴智屏也籤下了郭敬明將《小時代》系列搬上銀幕,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

  創意與流行價值觀結合催生現實主義

  焦雄屏談到:「創意初始無所謂誰是第一個發起人,但是應該有靈敏嗅覺,聞得到社會變化。電影人應該有知覺的將變化轉換成創意。而適當的包裝也必不可少。」焦雄屏介紹,在內地爆紅的英劇《福爾摩斯》其實就是個老梗:「放在了21世紀的倫敦,故事也是原來的老故事,卻用現在的鏡頭語言和視覺效果,就成為21世紀的新時髦。它用高領風衣代替老舊服裝,推理過程又通過特技呈現,很貼近年輕人。」

  創意的發展不止於電影語言和科技

  創意初始很重要的是對電影語言和電影藝術的掌握。比如大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他對科技電影語言非常狂熱,每部電影都在技術上挑戰。焦雄屏談到,技術上的創意,可以將腐朽的題材轉化為神奇的經典作品。

  創意不止能超越時代,也不止語言和科技的發展。焦雄屏指出,在科技和語言中展現人性和心理學深層複雜的問題,才是導演對電影語言掌握上的創意初始。她舉例解釋道:「電影《阮玲玉》是將紀錄片、劇情片和舊片穿插的複雜結構。大部分年輕觀眾根本不知道阮玲玉是誰,甚至對30年代的當事人和時代環境非常好奇,用紀錄片的方式穿插真正的經典片段落,讓觀眾通過複雜的形式認知阮玲玉的環境和身處的時代。用偽紀錄片的形式轉化成真實電影,這種複雜結構就是評價較高的創意。」

  不能相信類型電影的結局

  兩個「三角形」的交錯可以反應當代觀眾的共鳴。焦雄屏舉例表示,薛曉路導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圖》表面喜劇色彩,但反應的是當代人對移民、愛情的焦慮。大家都不能相信類型電影的結尾,但是類型電影是最準確提出社會矛盾的。這仰賴於編導有沒有足夠的社會觀察力跟創意,能不能切中要害。同理,兩岸這幾年興起了懷舊風,這也源於『創意三角形』,大家都懷著對社會轉型後的強烈失落感,有一種中年對青春的懷念,從而強烈的引發觀眾共鳴,各具不同的創意。」

  焦雄屏介紹,創意就是要把大眾共鳴與獨特原創結合起來,更要照顧社會、時代、類型、市場等多種因素:「比如《那些年》、《艋舺》、《中國合伙人》、《致青春》火爆,就是因為抓住了兩岸興起的懷舊風。《艋舺》講青春與叛逆,《中國合伙人》則在懷舊內增添事業與友情的考驗,《致青春》則聚焦女性獨立與愛情。」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杜平 )

相關焦點

  •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中國影人不缺天分,缺初心
    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絲路電影節上,邀請到曾任臺灣金馬獎主席的焦雄屏前來「大師嘉年華·青藍計劃主題公開課」開講授課。作為電影節的「前輩」,她如何看待剛剛「五歲」的的絲路電影節呢?電影節的公信力是長期積累的看法焦雄屏表示,一個電影節的公信力一定是長期累積性的看法。「因為你做電影評審或者評介,它本身就有很多主觀性的成分。
  •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期待華語電影挑戰好萊塢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    她是中國臺灣電影界的「大姐大」,被稱為「臺灣電影教母」;她是金馬獎評委會前主席,也是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中擔任評委次數最多的華人。中國電影目前正逢盛世    「這幾年是中國電影盛世,是電影人的福氣。」14日下午,焦雄屏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智者】焦雄屏 電影粘合劑
    焦雄屏以大陸電影為載體呈現出的文字和教學,讓臺灣人更了解大陸的文化和大陸人的生活,這也是她覺得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焦雄屏被稱為「臺灣電影教母」,她很早就說過,不喜歡「教母」這個稱謂,「很多人都說自己是教母,我不願意當」。
  • 臺灣電影導師焦雄屏:第五代導演不了解類型片
    對於電影界「教母」的頭銜,她往往認為不準確,但三十年來對華語電影的守望相助,從對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合作聲援到與內地影人的相識相知,她與華語電影圈的休戚相關卻從來毋庸置疑。踏入21世紀已逾十年,如何看待識於微時的第五、六代導演的轉型瓶頸?曾經隔海相望的兩岸電影,融合發展後將呈現怎樣的力量對比?這一切的背後依然有她敏銳的目光。
  • 焦雄屏:華語電影迎來了好時代
    第三次參加海峽影視季的臺灣著名影評人焦雄屏,在臺灣被視為電影界「大姐大」,也是在世界各大電影節擔任評委次數最多的華人。20多年來,她一直身處兩岸電影文化交流的前沿,曾長期撰寫專欄評述中國電影,也為張藝謀、陳凱歌影片的國際推廣出過力。
  • 臺灣著名影人焦雄屏:期待兩岸交流合作更通暢
    中新社三亞1月15日電 題:臺灣著名影人焦雄屏:期待兩岸交流合作更通暢   中新社記者 尹海明   在三亞出席第十一屆兩岸三地電影導演研討會及2010年度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表彰會的臺灣著名影人、前臺灣金馬獎組委會主席焦雄屏14日接受媒體專訪。
  • 【舊文】焦雄屏對話陳丹青
    焦雄屏:還有抗戰現在統統拍成諜戰了。陳丹青:連續劇也拍了不少,瞎編嘛。年輕導演倒是很認真,但語境不對,完全那個70、80後網絡語言,這就不對。焦雄屏:你的電影的選擇一定有很多規範,要先過了這個門檻才會喜歡和不喜歡。陳丹青:我就是個觀眾嘛,可能好惡是挺強的。我還看了一部臺灣電影,就是給那些小男生小女生看的。
  • 焦雄屏:中國這麼大,容不下姜文?
    素有「臺灣電影教母」之稱的焦雄屏女士欣然接受了鳳凰娛樂的專訪,她談及自己對這一年華語電影亂象的看法與分析,給出了她自己對於華語電影、影人的好惡榜單。有意思的是,焦雄屏在談及「《一步之遙》口碑爭議」時說出了一個觀點,即「如今的網友不再迷信任何的權威或光環」,而這也正是我們在呈現這篇專訪前希望告知各位觀眾的一件事。
  • 焦雄屏看臺灣電影:對自身關注終結了大片時代
    距離2014年開始只有不到40天,記者問現任臺灣電影中心主任的焦雄屏,是否可以推薦一部2013年的臺灣電影給大陸觀眾,她卻只能笑著搖頭,小聲說出「沒有」二字。  「可能,這就是臺灣電影現在尷尬的地方吧!」焦雄屏謹慎地說。  「本土化」是一種悖論  很多大陸影迷對侯孝賢、楊德昌們掀起的臺灣電影新浪潮如數家珍。
  • 臺灣年輕影人的幕後推手——焦雄屏來了!
    這一次的授課導師是著名的監製、製片人、前金馬獎評委會主席焦雄屏老師。 焦雄屏老師不僅僅是著名監製、製片人、電影學者、影評家、劇作家,同時也是前金馬獎評委會主席,人稱「臺灣電影教母」,一直是臺灣年輕影人的幕後推手。焦雄屏老師曾監製過多部作品,其中包括《色戒》、《香港情懷》、《望鄉》、《洞》、《十七歲的單車》等。
  • 焦雄屏對話陳可辛:北漂十年
    北漂十年,所感所得,值得一聽「北漂十年,現在自我感覺最良好」焦雄屏×陳可辛從2004年起開始「北漂」的陳可辛終於得到內地電影獎項肯定:他導演的電影日前他接受焦雄屏的訪談,話題也由此開始。他還承認,前一部作品《武俠》的失敗讓他進入人生低潮,沉寂兩年。回首北漂十年,站在一個相對清醒的立場,陳可辛也談及兩地電影產業的得與失。從他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雙城故事》到《投名狀》、《中國合伙人》,友情是主題之一。「因為沒有,所以才拍」,陳可辛說,「很多時候,我在訪問裡面更開放,我更容易把內心說出來。」那麼,他內心裡在想什麼?
  • 付東、焦雄屏、杜篤之談楊德昌
    早報記者專訪楊德昌曾經的電影夥伴焦雄屏和杜篤之,以及著名影評人讓-米歇爾·付東。 不是他走得太慢,而是他走得比我們都快付東、焦雄屏、杜篤之談楊德昌但在上世紀的整個90年代,楊德昌在島內的狀態很孤獨,他是一個藝術家,而電影畢竟是一個商業、工業,臺灣當時沒有電影的基礎建設來支撐他的藝術,當時中影公司(Central Motion Pictures Company)的產業已經不樂觀,他的藝術成就首先得到外部世界的肯定也不足為奇。
  • 慈悲心腸、暴力手腕——焦雄屏對話吳宇森
    (焦雄屏:通俗劇,婆媳之間的爭吵。)會影響那時的人,大家會覺得:結了婚,婆婆一定是壞婆婆,一定有吵架。這又何必。(焦雄屏:所以你更多是受從小的成長環境,父母家庭的影響。)還有一些比較壞的鄰居,小孩處在正邪之間,我跟他們成為好朋友。這也影響我的電影,壞人裡有好人,好人也有壞的一面。
  • 焦雄屏:「《夏洛特煩惱》是部爛片」
    羊城晚報 | 何晶、王佳臺灣電影人焦雄屏日前接受採訪臺灣資深電影人焦雄屏近日在參加第三屆烏鎮戲劇節時接受媒體採訪,她談到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都一樣,都處在大換代的時代。焦雄屏:我完全同意他的說法。戲劇美學為什麼不往下走?畢竟它的受眾還是相對小。劇場限定了座位,它很難變成普及性的大眾文化,也不可能像電影一樣大規模發行。而電影院線的蓬勃發展,讓電影受眾從相對精英的群體擴散到整個中國,邊遠地區的人們可能對電影的期待還夾雜在對娛樂、電視、綜藝節目當中,對美學的要求是比較低的。
  • 「金頂計劃——透明電影製造」監製特輯|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焦雄屏
    2007年,焦雄屏臨危受命,出任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用她自己的話說「這一份工作的量,就與四份工作相當」。焦雄屏主導的金馬獎改革,第一個舉措就是改革金馬獎最引人詬病的評審制度。兩個階段的評選互不相干,最終在律師的監控下,將兩個階段的評委投票平均,最終得分最高的那一部,就是獲獎電影。這種調整強化了評審制度的民主化,確保了競賽評選的公平性。 另外,焦雄屏還為推動金馬獎的國際化積極奔走。
  • 臺灣電影教授焦雄屏:侯孝賢楊德昌的殊途同歸
    摘要:侯孝賢針對南部、臺北邊緣的鄉村,從極度寫實出發逐變為現代主義的詩化電影,展現了小人物的生活討論,結尾會是妥協後的自然,接近無為而治的道家精神。楊德昌針對大都會,從現代主義出發,返璞歸真到樸實的寫實情懷,表達現代人的混亂、矛盾、無出路,結尾具有毀滅性的對立和悲觀。
  • 淺談文化創意產業
    「交通運輸業」等;(3)早期西方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對產業概念的定義是指生產同類產品或提供同類服務的企業(具有緊密替代彈性的集合。後來的研究者均在這一基礎上對產業概念的界定問題進行研究,並形成了一定的共識,認為產業是介於宏觀和微觀之間的集合概念是屬於中觀層次的經濟學範疇。
  • 製片人焦雄屏青年電影季分享經歷:拍電影勇氣最重要
    新京報快訊(記者武芝)今天,2018年第三屆「NEW ERA」青年電影季頒獎典禮在京舉辦,現場對主競賽單元和命題短片單元獲獎作品進行了頒獎。頒獎典禮現場,電影季評委會成員萬瑪才旦、焦雄屏、方勵、耿軍、樸相洙、黃驥、楊超、秦曉宇、程亮等悉數到場。
  • 焦雄屏帶你走近黑澤明和楊德昌
    即便是最擅長黑白電影的構圖和調度的他,在彩色片中,也照樣能為觀眾交出這樣的一部電影——每一個場景、每一幕,都是教科書級的構圖和調度。能拍出這樣兼具文學特色和電影藝術兼具的電影,黑澤明不愧為真大師。 3 黑澤明的電影都是典型的劇情電影,可以說都有一套古典大師級的劇情。但黑澤明何以成為大師,卻不止於此。
  •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驗及啟示
    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已累積了一定的成功經驗,祖國大陸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借鑑。透過對於地方文化、環境資源與特色的尋求,建立紮根於地方土壤、地方經驗的產業,來發展地方經濟。 地方產業與傳統文化藝術相結合,加上新一代創意,成為這種內發性產業的發展策略。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地方居民才會珍惜自己的傳統,認識到文化藝術也是具有高度生產價值的重要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