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9日訊(記者劉晨)4月18日下午,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之——「電影創意論壇」在北京飯店北京宮舉行。論壇旨在研討電影創意在全球電影發展中的作用及影響。具有「臺灣電影教母」之稱的焦雄屏女士參加了此次論壇,她旁徵博引地以「原創性」為話題展開了演講,生動而深入。在論壇上她提出了「兩個創意三角形」的理論,並表達了自己對於兩岸三地年輕電影的希冀:「我希望在電影中用新語言、新演員來演繹新故事,來反應兩岸三地的變化。」
焦雄屏(圖片來源於網絡)
「創意三角形」理論
首先要了解電影市場與經濟效益的關係。電影是大成本集體創作的生產,必須經過發行渠道讓大家集體消費在市場架構下的電影創意,焦雄屏提出了「創意三角形」的理論。她解釋道,這是由創作者、發行、觀眾共築。創作者有了創意經過發行渠道送達給觀眾,再將觀眾反應回饋給創作者。三角形不斷演練,產生重複結構。焦雄屏指出:「很多類型電影的 理論概念就出自於此。」
創意變成三角形後會依照觀眾的變化和社會趨勢,讓新的創意不斷推動類型電影變化,藝術電影亦是如此。焦雄屏談到:「世界上有專門發行藝術電影的機構,銷售藝術電影。」這樣的創意也必須在市場的回饋下不斷修正反省。
對商業電影而言,市場與作品地位絕對是討論創意的第一步。但什麼樣的人來定位作品呢?焦雄屏談到:「早期電影產業規模沒有這麼大的時候,多半是由導演來做藝術定位,以導演的人生觀與個人色彩來表達,而市場的反饋也多半是針對導演。」而現在,尤其是華語電影產業市場井噴的時候,生產和消費都是集體式。作品創意者的定位便來源於第二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是由監製、導演、編劇所構築成的創意搖籃。她舉例表述道:「臺灣監製柴智屏在好幾年前就把擁有大量粉絲潛力的作家『九把刀』籤下,並輔助他貫徹自己的創作理念變成編劇,再找到導演,《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就誕生了。在香港打破了票房記錄,這是監製+導演+編劇的創意。之後中影集團用同樣的路徑將《致我們終將失去的青春》給了趙薇,也成就了高票房。監製柴智屏也籤下了郭敬明將《小時代》系列搬上銀幕,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
創意與流行價值觀結合催生現實主義
焦雄屏談到:「創意初始無所謂誰是第一個發起人,但是應該有靈敏嗅覺,聞得到社會變化。電影人應該有知覺的將變化轉換成創意。而適當的包裝也必不可少。」焦雄屏介紹,在內地爆紅的英劇《福爾摩斯》其實就是個老梗:「放在了21世紀的倫敦,故事也是原來的老故事,卻用現在的鏡頭語言和視覺效果,就成為21世紀的新時髦。它用高領風衣代替老舊服裝,推理過程又通過特技呈現,很貼近年輕人。」
創意的發展不止於電影語言和科技
創意初始很重要的是對電影語言和電影藝術的掌握。比如大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他對科技電影語言非常狂熱,每部電影都在技術上挑戰。焦雄屏談到,技術上的創意,可以將腐朽的題材轉化為神奇的經典作品。
創意不止能超越時代,也不止語言和科技的發展。焦雄屏指出,在科技和語言中展現人性和心理學深層複雜的問題,才是導演對電影語言掌握上的創意初始。她舉例解釋道:「電影《阮玲玉》是將紀錄片、劇情片和舊片穿插的複雜結構。大部分年輕觀眾根本不知道阮玲玉是誰,甚至對30年代的當事人和時代環境非常好奇,用紀錄片的方式穿插真正的經典片段落,讓觀眾通過複雜的形式認知阮玲玉的環境和身處的時代。用偽紀錄片的形式轉化成真實電影,這種複雜結構就是評價較高的創意。」
不能相信類型電影的結局
兩個「三角形」的交錯可以反應當代觀眾的共鳴。焦雄屏舉例表示,薛曉路導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圖》表面喜劇色彩,但反應的是當代人對移民、愛情的焦慮。大家都不能相信類型電影的結尾,但是類型電影是最準確提出社會矛盾的。這仰賴於編導有沒有足夠的社會觀察力跟創意,能不能切中要害。同理,兩岸這幾年興起了懷舊風,這也源於『創意三角形』,大家都懷著對社會轉型後的強烈失落感,有一種中年對青春的懷念,從而強烈的引發觀眾共鳴,各具不同的創意。」
焦雄屏介紹,創意就是要把大眾共鳴與獨特原創結合起來,更要照顧社會、時代、類型、市場等多種因素:「比如《那些年》、《艋舺》、《中國合伙人》、《致青春》火爆,就是因為抓住了兩岸興起的懷舊風。《艋舺》講青春與叛逆,《中國合伙人》則在懷舊內增添事業與友情的考驗,《致青春》則聚焦女性獨立與愛情。」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