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雄屏:華語電影迎來了好時代

2021-01-09 人民網

  第三次參加海峽影視季的臺灣著名影評人焦雄屏,在臺灣被視為電影界「大姐大」,也是在世界各大電影節擔任評委次數最多的華人。20多年來,她一直身處兩岸電影文化交流的前沿,曾長期撰寫專欄評述中國電影,也為張藝謀、陳凱歌影片的國際推廣出過力。

  日前,在第五屆海峽影視季接受採訪時,焦雄屏對於華誼兄弟老闆王中軍所說的「3年後中國單片票房可能超30億元」的說法堅信不疑,並表示:「20億元時代很快就會來。這幾年是中國電影盛世,是電影人的福氣。」

  與此同時,焦雄屏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在這個華語電影市場突飛猛進的時代,也許我們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要讓賺錢成為每一部電影的最大追求?假如有一天,我們在賺錢的同時,能輸出中華傳統的文化,用文化去影響全世界,那不是更好嗎?」

  其實,早在張藝謀、陳凱歌時代,焦雄屏就開始接觸大陸電影,「當大陸電影和臺灣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相遇時,我有一種久別重逢的感覺,兩岸電影人有講不完的話」,回想當年,焦雄屏依舊感觸很深。此後她擔任兩岸合拍片的監製,如《十七歲的單車》等,「當時的電影市場環境並不好,但那是一個不談產業、不談票房的『浪漫時代』」。

  而今,中國電影發展又過了二十年,大陸成為全球電影第二大市場,電影動輒過億元票房,焦雄屏也說自己非常樂見,但她也表示,希望中國不只是提供消費市場,而是能在文化上有發言權,「我期待中國崛起成為電影文化大國,更希望兩岸電影人聯手,令華語電影具備挑戰好萊塢電影的實力」。

(來源:福建日報)

相關焦點

  •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期待華語電影挑戰好萊塢
    20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兩岸電影文化交流,長期撰寫專欄評述中國電影,也為張藝謀、陳凱歌以及新一代華語影片在國際上的推廣不遺餘力。在第五屆海峽影視季接受本報專訪時,焦雄屏對於華誼兄弟老闆王中軍所說的「 3年後中國單片票房可能超30億元」的說法堅信不疑,並表示:「20億元時代很快就會來。」
  • 焦雄屏看臺灣電影:對自身關注終結了大片時代
    距離2014年開始只有不到40天,記者問現任臺灣電影中心主任的焦雄屏,是否可以推薦一部2013年的臺灣電影給大陸觀眾,她卻只能笑著搖頭,小聲說出「沒有」二字。  「可能,這就是臺灣電影現在尷尬的地方吧!」焦雄屏謹慎地說。  「本土化」是一種悖論  很多大陸影迷對侯孝賢、楊德昌們掀起的臺灣電影新浪潮如數家珍。
  • 【智者】焦雄屏 電影粘合劑
    後來她笑稱不如被稱作「臺灣電影之母」更準確。不完全是玩笑。在上世紀80年代,焦雄屏成為了臺灣電影、電影人和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交流的紐帶,後來她又開始參與推進大陸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和國際接軌。在男性掌控電影的時代,焦雄屏這樣一個溫婉的、熱愛電影、精通英語又有完整電影理論系統的知識女性,和一幫拍電影的大老爺們混在一起,雖然是一枝獨秀,但大家都哥們兒式地叫她「老焦」。
  • 臺灣電影導師焦雄屏:第五代導演不了解類型片
    焦雄平曾為蔡明亮等人擔任監製    上世紀80年代赴美留學,焦雄屏選擇中國電影為研究對象,此後二三十年間,她擔任國際電影節評審、嘉賓,以及影展策展人,不斷推動臺灣乃至華語電影與國際的對話對於電影界「教母」的頭銜,她往往認為不準確,但三十年來對華語電影的守望相助,從對臺灣新電影運動的合作聲援到與內地影人的相識相知,她與華語電影圈的休戚相關卻從來毋庸置疑。踏入21世紀已逾十年,如何看待識於微時的第五、六代導演的轉型瓶頸?曾經隔海相望的兩岸電影,融合發展後將呈現怎樣的力量對比?這一切的背後依然有她敏銳的目光。
  • 「電影教母」焦雄屏:創意一定具有產業特性
    電影是大成本集體創作的生產,必須經過發行渠道讓大家集體消費在市場架構下的電影創意,焦雄屏提出了「創意三角形」的理論。她解釋道,這是由創作者、發行、觀眾共築。創作者有了創意經過發行渠道送達給觀眾,再將觀眾反應回饋給創作者。三角形不斷演練,產生重複結構。焦雄屏指出:「很多類型電影的 理論概念就出自於此。」
  • 焦雄屏對話陳可辛:北漂十年
    陳可辛大概算香港電影人「北上」群體中融入得最好的一位,《如果愛》、《投名狀》、《中國合伙人》,都是難得的口碑和票房一致不錯的華語片。焦雄屏:基本動作現在變好了。陳可辛:對,這個機器不是自動的,它肯定有它的理由。這些是我們香港人永遠不會明白的,因為我們就是一個很小的地方。
  • 【舊文】焦雄屏對話陳丹青
    焦雄屏:到現在來看三四十年代,我覺得那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光輝的時代。陳丹青:都是這樣,音樂、繪畫、文學、電影。中國只有電影跟西方是差不多同步的,而且,一開始就(走)市場的,是娛樂的。其實是對的。然後才有一幫左翼電影人出來拍那些時代劇。但跟後來的革命電影比,那會他們是真的想要革命。真的是,其實是幼稚。(焦雄屏:你覺得嗎?有的也未必。)鄭君裡他們非常幼稚,但好就好在幼稚。
  •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中國影人不缺天分,缺初心
    如果這個電影節所評出的電影的高下,與外界其他系統的評論長期出現落差,那公信力就會受到很大挑戰。不過文化的差異,難免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電影造成誤讀。」包括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內,華語地區的電影節與國際上的一些電影節如何更好地接軌實際上一直是眾多中國影人一直致力的事情。焦雄屏認為,國際電影節通常都會有自己的定義,比如說要麼支持年輕的創意,要麼支持品質。
  • 焦雄屏:中國這麼大,容不下姜文?
    素有「臺灣電影教母」之稱的焦雄屏女士欣然接受了鳳凰娛樂的專訪,她談及自己對這一年華語電影亂象的看法與分析,給出了她自己對於華語電影、影人的好惡榜單。有意思的是,焦雄屏在談及「《一步之遙》口碑爭議」時說出了一個觀點,即「如今的網友不再迷信任何的權威或光環」,而這也正是我們在呈現這篇專訪前希望告知各位觀眾的一件事。
  • 臺灣年輕影人的幕後推手——焦雄屏來了!
    這一次的授課導師是著名的監製、製片人、前金馬獎評委會主席焦雄屏老師。 焦雄屏老師不僅僅是著名監製、製片人、電影學者、影評家、劇作家,同時也是前金馬獎評委會主席,人稱「臺灣電影教母」,一直是臺灣年輕影人的幕後推手。焦雄屏老師曾監製過多部作品,其中包括《色戒》、《香港情懷》、《望鄉》、《洞》、《十七歲的單車》等。
  • 焦雄屏:「《夏洛特煩惱》是部爛片」
    羊城晚報 | 何晶、王佳臺灣電影人焦雄屏日前接受採訪臺灣資深電影人焦雄屏近日在參加第三屆烏鎮戲劇節時接受媒體採訪,她談到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都一樣,都處在大換代的時代。焦雄屏:我完全同意他的說法。戲劇美學為什麼不往下走?畢竟它的受眾還是相對小。劇場限定了座位,它很難變成普及性的大眾文化,也不可能像電影一樣大規模發行。而電影院線的蓬勃發展,讓電影受眾從相對精英的群體擴散到整個中國,邊遠地區的人們可能對電影的期待還夾雜在對娛樂、電視、綜藝節目當中,對美學的要求是比較低的。
  • 焦雄屏帶你走近黑澤明和楊德昌
    即便是最擅長黑白電影的構圖和調度的他,在彩色片中,也照樣能為觀眾交出這樣的一部電影——每一個場景、每一幕,都是教科書級的構圖和調度。能拍出這樣兼具文學特色和電影藝術兼具的電影,黑澤明不愧為真大師。 3 黑澤明的電影都是典型的劇情電影,可以說都有一套古典大師級的劇情。但黑澤明何以成為大師,卻不止於此。
  • 付東、焦雄屏、杜篤之談楊德昌
    早報記者專訪楊德昌曾經的電影夥伴焦雄屏和杜篤之,以及著名影評人讓-米歇爾·付東。 不是他走得太慢,而是他走得比我們都快付東、焦雄屏、杜篤之談楊德昌早報記者專訪楊德昌曾經的電影夥伴焦雄屏和杜篤之,以及著名影評人讓-米歇爾·付東,對比今天的臺灣電影大氣候,回顧那段臺灣新電影風頭正勁的時期,楊德昌留給華語世界乃至世界電影的,到底是怎樣的一份精神遺產?新電影一代一去不復返東方早報:楊德昌、侯孝賢他們雖然在藝術口碑上享有盛譽,但票房表現卻一般,當年只有《悲情城市》票房很好。
  • 華語音樂真的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嗎?
    面對如此繁榮景觀,我們也不禁要問:華語音樂真的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嗎?創作繁榮,華語音樂野蠻生長從綜述篇開始,該報告便用各項數據呈現出2019年華語音樂「井噴」態勢。這在體量上尤為直觀:2019年新發歌曲數量超過2018年近一倍,新發歌藝人數超過17—18年的總和,在規模上實現了爆發式增長。數據只是量化,真正值得關注的是華語歌手在創作上的急劇擴張。
  • 慈悲心腸、暴力手腕——焦雄屏對話吳宇森
    在本期「南都大牌檔」中,焦雄屏與正在進行《太平輪》拍攝製作的吳宇森導演進行了一次長談,回顧其香港成長、好萊塢闖蕩、重返華語影壇的歷程。近半個世紀的銀海生涯,全面鋪展,精當勾勒。我的電影能夠引起西方觀眾、媒體、影評人注意,就是從多倫多開始。(焦雄屏:為什麼呢?)那時我的好朋友張家振帶著《喋血雙雄》的拷貝,跑到多倫多去放。他曉得那些人看了又看,又好喜歡,後來一直放,放到《辣手神探》那時,觀眾都已經對我有認識了,看得就更興奮。沒想到《辣手神探》是西方世界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其實大家以為是《英雄本色》(1986)。
  • 「金頂計劃——透明電影製造」監製特輯|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焦雄屏
    2007年,焦雄屏臨危受命,出任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用她自己的話說「這一份工作的量,就與四份工作相當」。焦雄屏主導的金馬獎改革,第一個舉措就是改革金馬獎最引人詬病的評審制度。兩個階段的評選互不相干,最終在律師的監控下,將兩個階段的評委投票平均,最終得分最高的那一部,就是獲獎電影。這種調整強化了評審制度的民主化,確保了競賽評選的公平性。 另外,焦雄屏還為推動金馬獎的國際化積極奔走。
  • 觀點丨焦雄屏炮轟"夏洛"是"短劇爛片" 「三觀不正就忙著拍電影,很危險」
    臺灣資深電影人焦雄屏近日在參加第三屆烏鎮戲劇節時接受媒體採訪,她談到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都一樣,都處在大換代的時代。對於喧囂著突飛猛進的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焦雄屏並不看好,她直言,現在很多年輕創作者對類型電影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認為類型電影等同於商業電影,這是大錯特錯的,此外,她還對很多年輕電影創作者的三觀極不認同——「非常不健全!」
  • 著名影評人柏小蓮:華語電影迎來「最好的時光」
    乘著本屆柏林電影節,華語電影重拾榮譽的東風,相信2014年的國際三大電影節上會勁吹「中國風」。縱觀這十年間,無論從影片質量,故事類型以及藝術水準,2014年可謂華語電影「最好的時光」。對於觀眾來說,不缺好電影,只要帶著好趣味,就一定能在電影院裡找到一種感動,一種精神,一種力量。
  • 臺灣電影教授焦雄屏:侯孝賢楊德昌的殊途同歸
    7月15日,首屆西湖影像-侯孝賢導演電影學術研討會在杭州舉行,焦雄屏發言稱大家有必要回顧一下當時臺灣的狀態,1980年初,臺灣正從傳統農業的經濟形態,轉為講究外銷的經濟形態,政治上也開始被孤立,文化上鄉土文學興起,社會價值觀彷徨。
  • 風行網《聚焦》焦雄屏對話吳天明獨家呈現
    風行網《聚焦》焦雄屏對話吳天明獨家呈現 來源:紅網綜合 作者: 編輯:周為 2014-03-07 09: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