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雄屏對話陳可辛:北漂十年

2021-02-19 單讀

陳可辛的新作《親愛的》再過一周就上映了,這本取材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入圍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也被威尼斯電影節組委會邀請作為今年的參展電影。

陳可辛大概算香港電影人「北上」群體中融入得最好的一位,《如果愛》、《投名狀》、《中國合伙人》,都是難得的口碑和票房一致不錯的華語片。北漂十年,所感所得,值得一聽


「北漂十年,現在自我感覺最良好」

焦雄屏×陳可辛


從2004年起開始「北漂」的陳可辛終於得到內地電影獎項肯定:他導演的電影《中國合伙人》獲得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等三項大獎。日前他接受焦雄屏的訪談,話題也由此開始。他還承認,前一部作品《武俠》的失敗讓他進入人生低潮,沉寂兩年。

回首北漂十年,站在一個相對清醒的立場,陳可辛也談及兩地電影產業的得與失。從他執導的第一部電影《雙城故事》到《投名狀》、《中國合伙人》,友情是主題之一。「因為沒有,所以才拍」,陳可辛說,「很多時候,我在訪問裡面更開放,我更容易把內心說出來。」那麼,他內心裡在想什麼?

「從《甜蜜蜜》到《中國合伙人》」

焦雄屏:陳導演,恭喜《中國合伙人》得到金雞獎三個大獎,會不會覺得《中國合伙人》反而無心插柳?成本比較小,卻得到這麼高的票房,在電影節也那麼豐收。

陳可辛:你講得對,但也不能說是無心插柳。自己對這個題材挺有信心,也覺得應該會可以。另一方面看,在整個(創作)過程裡面,它回到我比較自然的狀態。

焦雄屏:比起《武俠》和《投名狀》?

陳可辛:輕鬆多了。前幾年是為了追求市場的一些要求,違反了自己的能力跟強項,去做一些很使勁也很痛苦的東西。

焦雄屏:《中國合伙人》是一個answer,一個答案,對《甜蜜蜜》。《甜蜜蜜》,你抓到了一個時代非常重要的訊息,也就是香港人去看內地人;《中國合伙人》剛好反映了近30年來中國企業家的成長,或中國社會的改變。這兩個影片,我覺得是互相呼應的。

陳可辛:有時你拍戲不一定有那麼完整的一套(理論)去想。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說,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那個巨變,改革開放那感覺是我很有興趣的。大時代好看,就是(因為)它有很大的變化。嚴格來講,這兩個戲是沒有安排也沒有任何設計,但結果其實講的是同一批人,同一代人,只是有兩個去了香港,另外這幾個,去美國的,或者去了再回來。

焦雄屏:你年輕時關心的主題比較接近愛情,到了《中國合伙人》,我覺得你更關心友情、事業,跟整個人生走過的過程。更多的感覺是在檢驗友情這件事情,有沒有這樣的變化?

陳可辛:我覺得有的。因為不同年齡就拍不同的東西,很多人都說你為什麼不多拍像《甜蜜蜜》這樣的戲?第一,已經拍過很多遍了,自己能理解的不同角度的愛情都拍了,也沒覺得有什麼還沒拍的。年紀大了,肯定就會對一些別的東西更有興趣,但是對這種唏噓感———友情、青春的逝去、流失這種感覺———我很年輕時就有。反而不是因為年紀大了才拍,本來就喜歡拍。

焦雄屏:您飄泊過很多地方,我們常常會用一個名詞叫「離散」,像當代另一個創作者李安,他的「離散情結」很大一部分是東西文化上的衝突矛盾,還有父權,尤其父親這個形象使他感到傳統的壓力,他的電影一直在突破這樣的東西。可是你的「離散情結」很多是建立在一種飄泊感上,很多時候希望愛情或友情是一種救贖,但是你的友情有非常多背叛。

陳可辛:你講李安導演,我覺得中間差了一個很大的分別,就是你講的爸爸。其實我從小就沒有在那種傳統的中國教育裡面長大,也是因為爸爸的問題。我爸爸對我像一個美國爸爸,所以我說我像80後。但是友情那部分,我從小都沒有太多朋友,也可能因為我一路在不同的地方,沒有建立很牢的圈子。我對友情、對這種唏噓的感覺,都是我在電影裡面找回來的。我把電影經歷變成自己的經歷,一種投射,我對那種東西特別嚮往。

焦雄屏:對,從《投名狀》到《武俠》,到《中國合伙人》,都是講一種非常強烈的友情,可是又沒有辦法對友情有安全感,再配上您的飄泊感,所以就會出現三部影片對於男性情誼的處理很多是很黑暗的。另外,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是《武俠》,在影片中間出現了李安式的父權反叛。我就在想,是不是你居住在內地以後,產生了某些政治的寓意呢?

陳可辛:其實我沒有那麼聰明,在電影裡面放政治的寓意。香港很多朋友,從《投名狀》到《武俠》,無限放大很多寓意,我也聽過。但是,我不是那種能放寓意的導演。我來到內地,覺得原來我們(香港人)講的話太簡單,因為內地人講話都是有很多層次的,我真的不懂。我覺得《武俠》很多時候是要圓故事,所以找了很多方法,在過程裡面碰到很多東西,其實沒有刻意。別說政治寓意,連對父權反叛都沒有刻意。

焦雄屏:在評論的狀態下,的確是有觀眾去跟影片本身發生另外一種閱讀的影射關係,這也都成立。

陳可辛:其實影評不就是這樣嗎?就是去找一些可能不是每個人都看得到、甚至連導演都未必看得到的東西。

「身為北漂成功的案例」

焦雄屏:一般的認定,內地的電影比較厚重,比較有歷史感,香港的電影特別注重製度跟專業性,臺灣是比較注重個人性。香港的專業性在哪裡?

陳可辛:其實為什麼那麼多香港導演去美國拍戲水土不服?包括我,其實我們融入不了真正的制度性。我們的制度性是香港的制度,都符合商業規則,但我們不是每一秒每一分都本能按照規劃。要是我晚了,我後面會追回來。外來的人進來很難去適應你們的節奏,時慢時快,有時候停下來不知道幹嘛,突然間一想通了就很快,想不通的時候就在那兒等。

焦雄屏:跟香港人的個性也有關係,隨時在變通。我本來以為香港的制度化在這方面是比較強的。

陳可辛:怎麼說呢?我覺得我們都已經給寵壞了。香港的這種即興,這種靈活程度,包括所有的工作人員都願意去配合這種非常沒有人權的(工作方式)。

焦雄屏:大家可以很任性地拍。

陳可辛:不只是在拍戲……你現在去哪裡,都覺得慢,覺得服務不到位——不是來到內地,去到倫敦,去到紐約,去到哪裡,你都覺得(差不多)。每個事情在很多國家很多文化都要按部就班,都有它的一個節奏,在香港就是——永遠要有,馬上就有,這東西馬上就在你面前出現。

焦雄屏:您現在算北飄成功的案例,從香港來的導演中,除了您跟徐克,我想不出第三個像你倆這麼成功的導演。比較這兩個制度,你覺得香港有沒有特別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你在短短的有生之年住了這麼多地方,真正的歸屬感認同感現在在哪裡?

陳可辛:產業上的問題,我真的想說一下,香港的快,在個人的單一的行為上,可能給你很多方便,但在宏觀方面,這種快不一定是好的,因為它沒有制度,對整個機器、整個系統來講是不對的,跑不久。

我2004年才在內地拍戲,也看到很多變化。從開始覺得內地的公司很多很不專業,到看著他們不停進步,有些時候我們還是覺得慢,但其實已經有點龜兔賽跑的感覺了:他慢,但他有他的節奏,你跑得快,不一定你最快到終點。我上世紀90年代常常看美國的雜誌,一些業內的Variety(綜藝雜誌),對美國業內的分析,從營銷到制度到系統等等,覺得他們很多方法是很好,但在香港不合用。但現在看到中國內地的公司,電影圈這些制度與美國是直接接軌的,拿美國這一套直接能用得上,一點點的adaptation(適應),一點點的調整,完全用得上。

焦雄屏:基本動作現在變好了。

陳可辛:對,這個機器不是自動的,它肯定有它的理由。這些是我們香港人永遠不會明白的,因為我們就是一個很小的地方。

‖「中國電影市場之變」

焦雄屏:都在預言,三五年後中國會變成世界第一大市場。你覺得,包括你在內參與華人電影的建設工作,華人的電影業準備好了嗎?比方我們臺灣,這麼快被好萊塢全面吞噬掉,因為這麼肥的市場,大家都會躍躍欲試,好萊塢會更加加緊滲透。

陳可辛:我覺得在內地應該不會那麼嚴重。也有一定的保護政策,我還看到這一代觀眾確實是喜歡看華語電影。就算在一個百分百公平的競爭之下,好萊塢電影不是百分百能打進來。現在開始發展二線城市,二線城市的票房確實是華語電影比較好。這對電影工作者來講是另外一個隱患。

二線城市喜歡看華語電影,但喜歡看一些我們不想拍的電影。因為口味的偏向,但這就是商業,你沒法改變,能改變的最多就是使得政策讓華語電影有一個立足之地,但不能說:歧視這批觀眾,覺得這不是我的觀眾。站在市場上,我們在未來的五年、十年能變成世界第一是不難的,但也不代表華語電影能夠出去到哪裡。市場大,不代表我們的影響力大。我們真的不能有這種很民族主義的想法。

「內地審查」

焦雄屏:你對於內地環境常常有很多批評,現在還是那些看法嗎?你自己碰到的審批制度並不多。

陳可辛:其實並不多,我自己從第一部戲《如果愛》,唱那首《外面的世界》,周迅為了要去美國跟老外睡了,我都以為不會過。結果完全沒事,一刀沒剪。《中國合伙人》也是一刀沒剪。包括我下一個拍拐賣的題材,現在在送審的途中,也應該沒有太大的意見。

我覺得是在改變,而且對我來講,最大的一個好處,也可能是使我從一個對立面跳到比較中立,甚至乎更靠近審查那個角度的一面。我終於明白,其實審查不是一個跟你對立的機構,它也是一個「中間」的機構,它也是一個希望電影能過的機構。你看很多戲審查可能過了後還有出問題的,其實它就(通過)協調使得這個問題出得少一點。當你明白這個東西時,對審查就不會有一種對立的感覺。站在個人來講,我不覺得是跟一個官僚在溝通,我是跟一個在幫我的人溝通。

焦雄屏:你覺得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使你作為一個北漂導演,在內地立足的優勢會比其他香港導演強?

陳可辛:做人最重要是要客觀,知己知彼。很多時候我們站在一個對立面,不聽理由。問題是大家現在都只想自己,不想別人的立場。這絕對不是妥協,你可以了解了之後堅持,但是了解總比不了解好。

焦雄屏:你預測自己三到五年中間,會變成什麼樣的局面?

陳可辛:其實我一路準備把監製當作是我的終生職業。未來這三四年,我是非常想多做導演,我還是會做監製,但不會是我的主業。我覺得我現在是自我感覺最良好的時候。

本文來自南方都市報,限於篇幅,有刪節

相關焦點

  • 【舊文】焦雄屏對話陳丹青
    焦雄屏:這麼精彩的事情你怎麼會忘得一乾二淨。他五分鐘後帶著一堆人帶著槍來對著你,因為他們覺得你是大陸偷渡客。陳丹青:我想起來了。焦雄屏:在那個時候,你是少數可以從大陸直接進臺灣的。陳丹青:是,我不願意說我是從紐約來的,其實那會我還沒回大陸。當時,我已經十年沒回大陸。我進海關的時候就被攔住,他們很客氣,說大家快來看,這人是從大陸來的。
  • 風行網《聚焦》焦雄屏對話吳天明獨家呈現
    風行網《聚焦》焦雄屏對話吳天明獨家呈現 來源:紅網綜合 作者: 編輯:周為 2014-03-07 09:52:44
  • 【智者】焦雄屏 電影粘合劑
    如今,老焦頻繁來北京,主持一檔由風行網出品的對話節目《聚焦》,對談電影行業裡的各類精英佼佼者,對談的對象很多都是她的老朋友,吳天明、陳可辛、章子怡等等。其時正忙於執導春晚和宣傳自己賀歲新片《私人訂製》的馮小剛,也將他這個階段重磅的訪談留給了老焦。 焦雄屏 臺灣著名電影學者、影評家、劇作家,同時也是著名的電影評論人、製片人,臺灣年輕影人的幕後推手。
  • 慈悲心腸、暴力手腕——焦雄屏對話吳宇森
    焦雄屏:真的很像電影的劇情。 吳宇森:到籌備工作的時候,沒有人有劇本,有的話,很多(地方)都是空白的。 焦雄屏:橋段都燒掉了,在你們腦子裡。(焦雄屏:挑戰你的記憶力。)當時拍的時候好玩兒,他們都是非常拼命,湯姆·克魯斯不用替身,攀在兩千米的石臺上面。 焦雄屏:他為什麼這麼賣命? 吳宇森:他說他永遠都不要欺騙觀眾。
  • 臺灣電影導師焦雄屏:第五代導演不了解類型片
    焦雄平曾為蔡明亮等人擔任監製    上世紀80年代赴美留學,焦雄屏選擇中國電影為研究對象,此後二三十年間,她擔任國際電影節評審、嘉賓,以及影展策展人,不斷推動臺灣乃至華語電影與國際的對話踏入21世紀已逾十年,如何看待識於微時的第五、六代導演的轉型瓶頸?曾經隔海相望的兩岸電影,融合發展後將呈現怎樣的力量對比?這一切的背後依然有她敏銳的目光。
  • 焦雄屏:中國這麼大,容不下姜文?
    素有「臺灣電影教母」之稱的焦雄屏女士欣然接受了鳳凰娛樂的專訪,她談及自己對這一年華語電影亂象的看法與分析,給出了她自己對於華語電影、影人的好惡榜單。有意思的是,焦雄屏在談及「《一步之遙》口碑爭議」時說出了一個觀點,即「如今的網友不再迷信任何的權威或光環」,而這也正是我們在呈現這篇專訪前希望告知各位觀眾的一件事。
  • 焦雄屏:「《夏洛特煩惱》是部爛片」
    羊城晚報 | 何晶、王佳臺灣電影人焦雄屏日前接受採訪臺灣資深電影人焦雄屏近日在參加第三屆烏鎮戲劇節時接受媒體採訪,她談到中國大陸、臺灣、香港都一樣,都處在大換代的時代。對於喧囂著突飛猛進的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焦雄屏並不看好,她直言,現在很多年輕創作者對類型電影是什麼都搞不清楚,認為類型電影等同於商業電影,這是大錯特錯的,此外,她還對很多年輕電影創作者的三觀極不認同——「非常不健全!」孟京輝在本屆烏鎮戲劇節上提到一個觀點是,中國當代戲劇美學一直在往上走,並且還可以持續十年,但中國當代電影美學正在走下坡路。您認同這個說法嗎?
  • 焦雄屏:華語電影迎來了好時代
    第三次參加海峽影視季的臺灣著名影評人焦雄屏,在臺灣被視為電影界「大姐大」,也是在世界各大電影節擔任評委次數最多的華人。20多年來,她一直身處兩岸電影文化交流的前沿,曾長期撰寫專欄評述中國電影,也為張藝謀、陳凱歌影片的國際推廣出過力。
  • 臺灣年輕影人的幕後推手——焦雄屏來了!
    這一次的授課導師是著名的監製、製片人、前金馬獎評委會主席焦雄屏老師。 焦雄屏老師不僅僅是著名監製、製片人、電影學者、影評家、劇作家,同時也是前金馬獎評委會主席,人稱「臺灣電影教母」,一直是臺灣年輕影人的幕後推手。焦雄屏老師曾監製過多部作品,其中包括《色戒》、《香港情懷》、《望鄉》、《洞》、《十七歲的單車》等。
  • 優酷《老友記》陳可辛對話古永鏘 講述現實版「中國合伙人」創業故事
    陳可辛如此描述這部由他本人執導並將於5月18日上映的中國首部創業傳奇電影《中國合伙人》。很多人都認為,影片的原型一定是「新東方三傑」,但其實影片背後,更多的是導演陳可辛自身經歷的真實寫照。在一次採訪中,陳可辛也曾坦言,「影片中,我放了很多自己的經歷和感觸,非常非常代表我的內心。」近日,陳可辛更做客優酷《老友記》,首度披露他親身經歷的現實版「中國合伙人」的難言過往,講述他和曾志偉等「UFO五兄弟」的合夥故事。
  • 「電影教母」焦雄屏:創意一定具有產業特性
    具有「臺灣電影教母」之稱的焦雄屏女士參加了此次論壇,她旁徵博引地以「原創性」為話題展開了演講,生動而深入。在論壇上她提出了「兩個創意三角形」的理論,並表達了自己對於兩岸三地年輕電影的希冀:「我希望在電影中用新語言、新演員來演繹新故事,來反應兩岸三地的變化。」
  • 付東、焦雄屏、杜篤之談楊德昌
    早報記者專訪楊德昌曾經的電影夥伴焦雄屏和杜篤之,以及著名影評人讓-米歇爾·付東。 不是他走得太慢,而是他走得比我們都快付東、焦雄屏、杜篤之談楊德昌票房問題出現在後期,主要原因是新的一代觀眾群成長起來,而像侯孝賢、蔡明亮等一些導演卻越走越「孤」,拍一些他們認為可以和國際電影人對話的電影,反而和本土的觀眾脫節了。東方早報:從1996年李登輝上臺、2000年陳水扁上臺之後,臺灣社會就一直處於「去中國化」的狀態,而楊的最後一部《一一》也正好是2000年的作品,之後臺灣電影創作一直處於低迷期。
  • 臺灣著名影人焦雄屏:期待兩岸交流合作更通暢
    中新社三亞1月15日電 題:臺灣著名影人焦雄屏:期待兩岸交流合作更通暢   中新社記者 尹海明   在三亞出席第十一屆兩岸三地電影導演研討會及2010年度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表彰會的臺灣著名影人、前臺灣金馬獎組委會主席焦雄屏14日接受媒體專訪。
  •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期待華語電影挑戰好萊塢
    在第五屆海峽影視季接受本報專訪時,焦雄屏對於華誼兄弟老闆王中軍所說的「 3年後中國單片票房可能超30億元」的說法堅信不疑,並表示:「20億元時代很快就會來。」中國電影目前正逢盛世    「這幾年是中國電影盛世,是電影人的福氣。」14日下午,焦雄屏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焦雄屏看臺灣電影:對自身關注終結了大片時代
    距離2014年開始只有不到40天,記者問現任臺灣電影中心主任的焦雄屏,是否可以推薦一部2013年的臺灣電影給大陸觀眾,她卻只能笑著搖頭,小聲說出「沒有」二字。  「可能,這就是臺灣電影現在尷尬的地方吧!」焦雄屏謹慎地說。  「本土化」是一種悖論  很多大陸影迷對侯孝賢、楊德昌們掀起的臺灣電影新浪潮如數家珍。
  • 臺灣「電影教母」焦雄屏:中國影人不缺天分,缺初心
    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絲路電影節上,邀請到曾任臺灣金馬獎主席的焦雄屏前來「大師嘉年華·青藍計劃主題公開課」開講授課。作為電影節的「前輩」,她如何看待剛剛「五歲」的的絲路電影節呢?電影節的公信力是長期積累的看法焦雄屏表示,一個電影節的公信力一定是長期累積性的看法。「因為你做電影評審或者評介,它本身就有很多主觀性的成分。
  • 對話《奪冠》導演陳可辛:從選角到實拍比賽 跨越三十年如何拍出真實感?
    27日晚,總臺央廣記者對話了導演陳可辛,請他講講影片《奪冠》背後的故事。陳可辛說:「1000個人心裏面有1000個已經很激動人心的中國女排。所以我只能說,現在出來,無論褒貶,這樣的題材給了陳可辛拍,他肯定會跟別的導演不一樣。」陳可辛說,《奪冠》是他有史以來拍過難度最大的電影。表面上拍的是女排,實際展現的是整個中國改革開放接近40年歷史進程的縮影。
  • 焦雄屏帶你走近黑澤明和楊德昌
    也只有他,敢在拍攝中一把火真燒了實景搭建的戰國城堡,還不忘用插滿箭的城門做一個精緻的二次構圖。即便是最擅長黑白電影的構圖和調度的他,在彩色片中,也照樣能為觀眾交出這樣的一部電影——每一個場景、每一幕,都是教科書級的構圖和調度。能拍出這樣兼具文學特色和電影藝術兼具的電影,黑澤明不愧為真大師。
  • 「金頂計劃——透明電影製造」監製特輯|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焦雄屏
    2007年,焦雄屏臨危受命,出任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席,用她自己的話說「這一份工作的量,就與四份工作相當」。焦雄屏主導的金馬獎改革,第一個舉措就是改革金馬獎最引人詬病的評審制度。 另外,焦雄屏還為推動金馬獎的國際化積極奔走。她在臺灣電影金馬獎主導設置了國際影評人聯盟的費比西獎(Fipresci)和亞洲電影推廣聯盟的奈派克(Netpac)兩大國際知名的會外獎項,這對於推動金馬獎拓寬國際視野、吸收更多國際電影人的觀點,同時提高亞洲人的意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焦雄屏擔任金馬獎主席期間,開創了多個首次。
  • 《香港製造》一夢已十年 作者北大對話港片迷
    北京大學電影協會主辦的「香港製造:一夢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