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臺北市區不遠,坐公交車就可以到達陽明山。甫一接近山林,就聽見陣陣鳥鳴,「布穀布穀」,「啾啾」,在這一聲聲的歡快中,我感到大自然的擁抱。
與我有同樣感受的,也有一位臺灣姑娘,她的名字叫吳金黛。
吳金黛22歲畢業於美國楊百翰大學音樂系,家境優渥的她一心想去維也納繼續深造,而她的父母則催促她趕緊嫁人生子,乖乖女吳金黛只好返回臺灣當一名音樂教師,並與建築師閔琦訂婚。
1994年,吳金黛接受臺南市教育局一項任務,收集整理臺灣原住民音樂。
正當她收拾行裝準備出發時,閔琦說,「黛,我們家中並不缺你這點薪水,你能不能不要到處跑,我們完成婚約,然後你就在家生孩子帶孩子不好嗎?」
吳金黛先是一愣,心中蓄積的不滿也開始翻湧:「我就想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行嗎?為什麼所有人都可以控制我?」
你一言我一語,不歡而散。
吳金黛拿著行李,奪門而出。
跟隨著研究原住民的專家,吳金黛走訪了很多山區部落,坐在山間看著大海翻滾的浪花,她卻一點兒也開心不起來。似乎,一切都如同父母安排好的戲劇,但卻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個劇情。
突然,她聽見一陣悠揚的聲音,似乎是鳥鳴,但似乎又不是,這是什麼呢?
吳金黛四下找尋,跟隨這陣聲音沿著小路走,在一棵大樹底下,她發現一個頭髮亂蓬蓬的男生,嘴裡喊著一片樹葉,原來這陣悠揚的聲音就是用樹葉吹出的。
「能教我嗎?」
「好哇。」
高高低低的樹笛聲裡,傳來了歡笑。
後來,吳金黛了解到這位男子叫林鬱文,他有先天視覺障礙,但他並沒有自怨自艾,反而對聲音格外敏感,他就憑藉吹口琴、陶笛賣藝,背包走遍整個歐亞大陸,並記錄下所有他去過地方的當地音樂。
林鬱文突然仰起頭,說:「臺灣有一種非常奇特的爺蟬,它的叫聲最為響亮有力,每年夏天,我都要爭取回來臺灣聽爺蟬的叫聲。」
他沉默良久,望著遠方,小聲說:「你知道嗎?聲音,是我最美的世界。」
吳金黛心頭一緊,她感到一種心意相通。她伸手握住他的手,他的手卻微微發涼。
第二天,吳金黛發現桌上有一個錄音筆:「黛,我不忍欺騙你,說我對你沒有感情;但我更不忍打擾你當下的生活。請把掠過你身旁的每一縷風聲、把聽到的每一聲鳥叫蟲鳴,都當做我對你的問候吧!再見……」
心,落到地上,刺啦作響,一地碎片。
後來,老酋長偶然提起一句,鬱文去非洲了。
六個月後,原住民研究小組完成了工作任務,所有人都在收拾行李準備回家。吳金黛則發送了兩封郵件:一封給閔琦,坦言自己愛得不深,解除婚約。一封給好友風潮唱片總監遊學志,構想出一張自己環遊世界收集自然音樂的唱片。
幸運的是,兩封郵件都得到了理解。
從此吳金黛不再出入於高級酒店,白富美一舉變成了流浪漢,常年一個人拿著錄音設備行走在空無一人的山林、海洋、冰川、沙漠,日曬雨淋、蟲咬蚊襲、忍飢受凍都是家常便飯。
林鬱文提到的爺蟬,每年只在夏天鳴叫,吳金黛連續兩年前往扇平,兩年都遇到罕見雨季,連續撲空。直到第三年,才終於聽見臺灣爺蟬獨特明亮的聲音。
還有一次在庫頁島,為了收集候鳥叫聲,吳金黛在溼冷的泥地裡趴了整整七個小時,一直等到候鳥已經很近了,馬上就可以錄下效果很好的聲音了,結果遠方一個炸雷,鳥兒全部驚恐飛散。七個小時的努力全部白費,吳金黛那一刻懊惱到哭。
後來,她漸漸不再那麼強求,反而是錄鳥的時候碰巧錄到樹蛙,錄海豚的時候又碰巧錄到虎鯨。
一晃過去5年,1999年,全世界第一張大自然音樂唱片《森林狂想曲》在臺灣發行,專輯錄製了鳥類、蛙類、蟬類、蟲類、山羌、獼猴、飛鼠等近100種大森林的自然聲音。
唱片上市時正值臺灣「九二一」大地震,但唱片依然銷售一空,許多人給風潮唱片寫信說:「聽這張唱片能感受到美好,正是這張唱片安撫了因地震而受傷的心靈。」
憑藉這張唱片,吳金黛成為臺灣自然音樂的創始人,也引起更多人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興趣。
有一次,吳金黛幫朋友接孩子,5歲的孩子脫口說出黑冠麻鷺、白腹秧雞這些艱澀的鳥類名稱。她好奇地問孩子怎麼知道的,小朋友說:「我們幼兒園老師在學校放過你的專輯。」吳金黛那一刻覺得這比什麼獎項都更加珍貴。
最近一次看到吳金黛,是在一席的演講裡,她已經不再是那個乖乖女,言辭間,我能感到她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人氣場。時至今日,她已經走遍了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發了全球「聆聽大自然音樂」的風潮。
她也學會了不再那樣強求自己的感情生活,她說:「上天會在合適的時間給你樹蛙或是爺蟬,你要做的只是寬心,隨緣和等待。」
每年6月17日,她都會收到一張祝賀生日的明信片,縮寫是LYW。
陽明山裡,依舊是此起彼伏的鳥鳴,仔細聽,才聽得見不同。人生也是這樣,勇敢活,才活得出自己的精彩。
2014年8月7日
若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您轉發至朋友圈。感謝您的支持、傳播與分享。
-
這是一個自媒體,「荻兒小米」對大家say hello。
在這裡,我不代表任何人,我只代表我自己微小而溫暖的生命。
在這裡,我以最大的虔誠面對我的內心,面對我筆下的任何一個人。
在這裡,我以最大的愛,以文字,每天為每一個人祈禱。
在這裡,你可以與我互動交談,叫我,dear小米。
在這裡,希望我們彼此溫暖點亮彼此並不漫長的生命。
訂閱請點擊正文藍色字體「荻兒小米」
歡迎關注
微信號:荻兒小米(dierxiaomi)
掃一掃二維碼
回複數字即可查詢歷史文章
回復01 文字的祈禱—我的自媒體聖誕開播
回復02 尼泊爾行紀—其 旺·自然的感召
回復03 尼泊爾行紀—巴德崗·悠閒的感動
回復04 尼泊爾行紀—泰米爾·商業的感觸
回復05 尼泊爾行紀—燒屍廟·生死的感悟
回復06 柬埔寨行紀—吳哥窟·向上的追逐
回復07 柬埔寨行紀—巴戎寺·高棉的微笑
回復08 柬埔寨行紀—女王宮·時光的印記
回復09 柬埔寨行紀—崩必列·角力的殘陽
回復10 奇幻漂流的開始
回復11 歷經風波後的相逢(上、下)
回復12 初識臺北(上、下)
回復13 追垃圾車的人
回復14 遠遠看,那志工
回復15 自由廣場問自由
回復16 媽媽都是反對黨
回復17 作品與生命
回復18 牯嶺街 不寂寥
回復19 那些年與這些年
回復20 再見,礦工、貓村和小博物館
回復21 瑞芳芋圓蔡
回復22 九份茶香
回復23 如何當富人
回復24 「哦,這裡是臺灣」
回復25 一碗飯與一顆蛋
回復26 花蓮阿ken
回復27 寫給自己的光輝歲月
回復28 從胡適墓到胡適故居
回復29 愛似大海
回復30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頭小怪獸
回復31 暑假帶孩子去安平玩穿越
回復32 文字的姿態
回復33 誰的故鄉不淪落
回復34 終將變老的人生
回復35 日月潭邊短松岡
回復36 如果面對災難
回復37 81天環遊中國,80後夫妻的平凡之路
回復38 尋隱者不遇
回復39 真理大學走出的小人物
回復40 那些關於臺灣的書籍
回復41 那些關於臺灣的心靈
回復42 一碗麵線的哲學——人生沒有死胡同
回復43 陽明山間聽鳥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