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用好農家這句經典,保你一生無虞
「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這句農村俗語,是被農民們奉為經典的生活準則,千百年來一直框範著農民的生活行為。
這句話有道理嗎?
只要你略微留意,就不難發現,兩個同樣的家庭,生活狀況卻迥然不同。
有的家庭雖然並不富裕,卻過得非常安祥,沒有大的起伏,也沒大的變化,如涓涓細流,不顯山不顯水,卻平靜溫暖,波瀾不驚。
有的家庭卻相反,如過山之車,忽而嬌陽似火,忽而狂風暴雨,忽如波濤洶湧,忽如赤地千裡,這種奔放很適合詩人,卻不適合家庭。
家庭是一個小小的港灣,生活是一泓淺淺的靜水,雖然寡淡,卻需要溫馨溫暖,需要靜謐安全。
生活永遠是衣食住行,永遠是油鹽醬醋,吃與穿都不怕,怕的就是不會「算計」。
這句話的重點就是「算計」。什麼才是農民口中的算計呢?處謂「算計」,說白了,就是會計劃、會經營,農村人的說法就是「會過日子」,「會過日子」包括節儉,但更重要的是會收入、會支出,會分配,這才是重點!
這是中國農民們千百年來奉為經典的打理家庭生活的準則。
農民比喻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幾斤風兩」,就是說一個人能得把自己都能弄暈。一個連自己有多少,用多少,掙多少都算不清楚的人,是根本不可能打理好自己的生活的,一個這樣的家庭也同樣過不好。
「算計」,就是知道自己有多少,生活需要多少,自己能收入多少,也就是「知已」,然後根據未來的生活需求,做好計劃,做好布局,做好安排。
這樣就能使現有生活有據可依,不忙不亂,有條不紊,未來的生活安排、未來工作的目標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標,有了要求,不會出現不切實際的盲動和錯亂。
因此,與毫無「算計」的家庭相比,這樣的家庭怎麼能不好呢?被農民們奉為精典是有道理的。
它蘊含了農民深刻的生活哲理。
同時,「算計」也蘊含了千百年來中國農民冷靜的生活態度,和對生活的深刻認識。
家是所有家庭成員生活的港灣,是闖天下打江山的根據地,是一個歸宿,是一個圓心,無論走出去的半徑有多長,它永遠是一個圓點。
生活很長,一個好的家是生活的源頭;活著不易,一個好的家是生命的同心圓;當生命豪情萬丈,意氣風發,一個好的家讓人望月思念,溫馨冷靜;當生活跌入低谷,落寞惆悵,一個好的家是你的後園,讓你舔傷,讓你重拾信心......
而「算計」就成了經營好家的至關重要的舉措,看似無足輕重,實則至重至大!
這句話還適合現代生活嗎?
因為這是農民的一句俗語,被人嗤之以鼻,現代的經典裡也少有人提及。
然而翻開一本本不可一世的經典,更多的道理並未走出這一生活哲理。
不可否認,任何一句話都有其局限性,農民的這句俗語也不例外,但這並不能否定它的經典性和適用性。
當今社會,家庭仍然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生活單位,有家,就有衣食住行,有家,就有油鹽醬醋,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它的屬性。
現代生活,現代生活方式,或者現在的家庭觀念,雖然現在已經與農家不同,也與過去的農民生活方式不一樣,但經營好一個家庭仍然是家所必須的,這就離不了「算計」。
每一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個成員,無論你是單身,還是四世同堂,你都逃不出家的範疇,都要讓自己好起來,讓家好起來,這是責任,也是立身之本。
一個家如此,一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企業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
那麼,「算計」對人們又有怎樣的啟示呢?
1.量入為出。
"寅吃卯糧"的危害是每個人都明白的,而農民的這句俗語,正是對「寅吃卯糧」的否定和行為措施。
只有了解清楚自己,才能有基礎去了解其它,也才能明確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
在這一點上,企業表現的最為顯著。成本核算、財務收支、信息收集、企劃分析、決策智囊,等等等等,無一不是摸清家底,了解對方,精於一點,量入為出,然後出擊。
這是「算計」的第一步。
2.布局規劃。
走一步看三步,這是下棋取勝的要訣,作為個人和企業,就要根據自身情況,提前做好規劃,提前做好布局。
唯有如此,才能目標明確,行動規範,節省資源,達到目標。
這是「算計」的第二步。
3.堅定行動。
有了上述兩點,還遠遠不夠。
接下來就要付諸行動,而且必須堅定。
對於一個家,這是向心力的表現,也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
對於一個企業或單位來說,同樣如此。
累了吧?最後以一個反面例子來作結,算是對「算計」的一個補充。
據農村老人講,我們村裡原來有個富家,家裡過得還算殷實,之所以比一般家庭過得好,就是因為前幾代人精於「算計」。
到了那家和我父親同一代的人手裡,這人也很精明,而且是精於「算計」的人。
每一年年初,他會把一家人一年的吃用全部算得清清楚楚,然後把東西拿出來,將一年要用的東西全部準備好,放起來,最後連種地的麥種都要向鄰居去借。
就這樣,沒過幾年,這個家就被他「算計」窮了。
聰明的,同樣是「算計」,為什麼他竟然把家「算計」敗了呢?
歡迎關注鄉村滋味,每日趣聊農家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