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言商。
《肖申克的救贖》很多人都看過,沒錯,就是那部常年霸佔豆瓣電影評分榜第一名的神作。
可如果有人問你看過《刺激1995》嗎?十個人裡有九個一臉懵逼,還有一個會支支吾吾說自己平常不看小電影。
這兩個名字實際上是一個電影。在臺灣和香港,這部根據史蒂芬金小說改變的電影分別被譯為《月黑高飛》、《刺激1995》。
如果不看簡介,單看這海報,配上刺激1995的文案,我覺得這電影十有八九是同志題材,還是忘年交那種。
電影譯名這事還得從民國時候說起。
仔細研究一下電影中文譯名,不難發現一批古色古香的中文譯名,像《魂斷藍橋》《廊橋遺夢》《亂世佳人》…
這些名稱大都源於民國時期,西方商業電影經由上海進入中國市場,好萊塢當時在上海還設有辦事處。
上海灘報刊業發達,從「副刊」慢慢發展起來一批「鴛鴦蝴蝶派」作家,專門寫新派通俗小說,執牛耳者是張愛玲。
他們古文修養身後,讀寫無數舊小說,也成為民國時期外來西片的譯名翻譯者。
建國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西片都無緣進入大陸市場。但有部分經典影片流入香港,以前古韻十足的譯名學派也沿襲了下來。
著名的《人鬼情未了》、《這個殺手不太冷》、《阿甘正傳》、《閃靈》均出自港產譯名。
香港電影對於五言七言絕句的痴迷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庫布裡克的代表作之一《洛麗塔》,一度被譯作《一枝梨花壓海棠》。
隨時歷史進程向前,兩岸三地的電影市場開始單獨運作。一部外國電影的譯名也有了三個版本,逐漸出現一些玄之又玄的翻譯。
《史密斯夫婦》,皮特早期經典的動作片代表作之一,裡面的電影配樂讓無數中國小鎮青年第一次體驗了一把美洲風情。
在香港被譯作《史密夫決戰史密妻》。這讓人不禁想起魯迅的名言:門前有兩棵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其實這跟粵語的發音有一定關係,史密斯在粵語裡更接近史密夫,於是翻譯大師生造一個「史密妻」的人名,對仗工整,一語雙關。
而後,香港複製了一部《爛賭夫決戰爛賭妻》。這就解釋不通為什麼了。不過看到導演是王晶,你大概能略懂一二。
電影《魔力麥克》講述了一個主人公白天人五人六,晚上當脫衣舞男的故事,香港則直接譯成了《光豬舞壯士》。
諧音式命名也是香港朋友常用的方式。
相比大陸的平平的直譯《我唾棄你的墳墓》,港版翻譯叫做《屌你老墓》。diuleiloumu,用粵語讀一遍,簡直神來之筆。
再比如2016年的迪士尼動畫片《瘋狂動物城》,香港叫做《優獸大作戰》。
優獸粵語諧音「優秀」。一個名字,點出雅利安人優生優育政策降臨動物城,凸顯城內的反法西斯事業之嚴峻。
《神奇動物在哪裡》港版譯名明顯延續了這種畜牧業重金屬的混搭風。
《怪獸和他們的產地》,made in 中土?
《美國派》的翻譯也的扯上禽類,孔雀,大概是取其綠光閃閃之意。
《皇上無話兒》,看到這個名字,一副清宮多子奪位的戲碼已經再一次展開。一群大臣拜倒在康熙爺的寢宮前,「皇上,拿個注意吧,諸位阿哥要反啦!」
這時,太監總管李公公一揮衣袖:「皇上無話兒!諸位大人請回吧。」
但這電影講的是英王喬治六世克服口吃,鼓舞三軍士氣的故事。大陸譯名叫做《國王的演講》。
《皇上無話兒》海報
臺灣則是另一番景象。99年大片《木乃伊》橫空出世,一度奪下全球4.1億美金的票房神話。臺灣定下了《神鬼傳奇》的譯名後,收穫1.4億新臺幣票房,風頭一時無兩。
從此,臺灣人民無比偏愛神鬼二字。
如果不知道臺灣版的迪士尼動畫片《美女與野獸》叫作《神鬼人獸》,我一度以為神鬼也是有限度的。
神鬼人獸,聽這個名字,明明是一部四合一的超綱倫理片。
施瓦辛格的電影則統一前綴加魔鬼。
施瓦辛格:魔鬼的代言人。
《中央車站》在臺灣的譯名叫做千年等一天,不知道是不是許仙找法海還願時翻譯的。
史匹柏的《拯救大病瑞恩》,叫做《搶救瑞恩大兵》。
一字之差,一部戰爭片仿佛變成了熱心群眾搶著鮮血,拯救手術室中身患絕症軍人的溫情故事。
院線電影本質是商品,票房壓力下起一個聳人聽聞的名字情有可原。
香港浸會大學周兆祥博士認為,電影名稱屬於訴求性的廣告文體。廣告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促銷,增加客戶的利潤。
如果你受夠了大陸的「xx總動員」式翻譯,就知道三地翻譯有來有回,誰也不比誰高明多少。
即時當年民國的鴛鴦蝴蝶派翻譯,文藝範十足的起名,無非是也想拉攏當時新派通俗小說讀者的錢夾子。
《春花秋月不了情》《一枝梨花壓海棠》《美人如玉劍如虹》《仙樂飄飄處處聞》《風流劍客走天涯》,你相信這些全他媽是好萊塢電影?
公眾號回覆:1995
獲得《刺激1995》高清海報
順便公布最後五部電影真身
FBI WARMING
老司機建議添加常讀訂閱號
如過你還未成年,我們可以等你成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