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用30年把臺積電打造成為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商

2021-01-17 網際網路思想

【編者按】彭博社日前撰文指出,張忠謀在上周宣布將於明年卸任臺積電董事會主席一職,把權力交接給現任的兩位聯席執行長。作為全球晶片代工製造產業的領軍人物,張忠謀的離職正值產業可能會發生巨變,臺積電最需要他之時。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技術革命之一始於一次失敗的報價。

1984年,張忠謀在紐約擔任通用器材的總裁時,他的一位朋友希望募資5000萬美元欲設廠生產晶片。這筆錢在當時不算小數目,張忠謀便要對方回去擬好書面提案再來。然而對方一去不回,直到張忠謀打電話聯絡,才發現原來他已找到願意接單生產的工廠,不需要自己蓋廠,所需的資金也大大降低。

張忠謀上周五在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說,這次事件「讓我有了投建一家純粹的晶片代工製造商的想法。」3年之後,張忠謀創辦了專為他人代工製造晶片的臺積電。「我當時其實很失望,但也讓我產生了靈感,」張忠謀回憶說。

張忠謀這一遭遇為臺積電奠定了基礎,從而開創了代工模式,使其通過引進新浪潮來改變行業。在英特爾、仙童半導體等晶片巨頭仍需要自主承擔所有晶片製造任務的同時,臺積電的出現讓高通、博通和Nvidia等公司能夠專注於設計,把生產任務交付給臺積電。

現年86歲的張忠謀在上周宣布,他將於明年卸任臺積電董事會主席一職,把權力交接給現任的兩位聯繫執行長,劉德(微博)音將接任董事長,魏哲家則將擔任總裁。張忠謀對此表示,「自臺積電成立以來,無製造工廠的半導體公司在全球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過去30年半導體產業的多數創新都來自於這些公司。能夠推動產業的許多創新,可能是我最大的驕傲。」

在過去30年間,他把臺積電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製造商。這造就了一代眾多的行業領袖,並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臺灣經濟。但張忠謀選擇了可能在最需要他的時間卸任。

晶片產業每隔數年就會經歷一次重大轉變,業界如今再次期待著一個基本轉變的出現:這一次,晶片產業正準備涉足包括汽車、洗衣機、增強現實設備等更智能的聯網設備。中國的全球優勢也將瓦解已經老化的晶片產業格局。

作為蘋果iPhone處理器的主要晶片代工製造商,臺積電希望對先進的製造工廠投入200多億美元,來駕馭下一波增長浪潮。這也是為繼續保持對英特爾、三星電子的技術領先優勢所應付出的代價。

劉德音和魏哲家聯合執掌帥印的臺積電,目前的規模是臺灣競爭對手聯華電子的大約30倍,控制著產值達500億美元的全球晶片代工市場59%的份額。但是同垂涎晶片代工業務、資金雄厚的英特爾和三星電子相比,臺積電想要繼續成為晶片代工製造產業的龍頭難度重重。此外,中國大陸也在力推本土企業加大產能投入。張忠謀在接受採訪時稱,為保持市場龍頭地位,臺積電每年需要投入大約100億美元,但這一數額可能會上升至110億美元。

張忠謀於1931年出生在浙江寧波,年少時因中日戰爭及國共內戰而隨家人輾轉於上海、重慶及香港,之後赴美國哈佛及麻省理工學院就讀。1955年,張忠謀進入希凡尼亞半導體(Sylvania Semiconductor)任職,開啟了他和半導體事業一生的緣分。1958年進入德州儀器,並前後任職長達25年。期間,他曾重拾書本,取得史丹福大學電機博士,回到德州儀器後歷任該公司全球半導體集團總經理及總公司資深副總裁。

投資人目前仍對臺積電新一代領導人能夠帶領公司繼續保持增長充滿信心。今年以來,受益於新款iPhone和其它產品尋求增長的推動,臺積電股價已累計上漲了24%。彭博億萬富豪榜指數提供的數據顯示,臺積電股價的持續上漲,也讓張忠謀的個人身價超過了10億美元。

臺積電當前正在競相滿足未來的需求,無論是計算機和所謂的物聯網的連接設備,還是從汽車到家用電器和聲控揚聲器。

中國大陸對晶片組需求的增長,也給臺積電帶來了新機遇。根據中國海關提供的數據,2016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的總額達到2270億美元,這也是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連續第4年超過2000億美元。

臺積電位於南京的12英寸晶圓製造廠目前已準備好量產。臺積電稱,這家工廠也是該公司設立在中國大陸的首家具備16納米製造工藝的工廠。目前,絕大多數的中國大陸廠商仍只具備40納米製造工藝,意味著只能夠製造運行速度更慢的晶片。

臺積電將在10月23日於臺北舉行30周年的慶祝活動,包括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蘋果營運長傑夫-威廉士(Jeff Williams)及高通執行長史蒂夫-莫倫科夫(Steve Mollenkopf)等科技產業高管都將參與此次活動。當天晚上還將舉行音樂會,演奏張忠謀最愛的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

「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的現場演奏,是由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指揮紐約愛樂管弦樂團演奏的。之後我至少聽了20次現場演奏。我喜歡它的一個理由是雄壯,另一個原因是歡愉,」張忠謀說。(騰訊科技 編譯/明軒)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構思維方式,
AI+時代,讀網際網路思想
(wanging0123)

聯繫方式:投稿及內容合作|271684300@qq.com

相關焦點

  •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他創建臺積電稱霸全球,掌握華為晶片命運...
    臺積電是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市場上一些最著名的晶片就是由臺積電生產的,如華為麒麟晶片、蘋果A系列晶片,高通晶片等,都是由臺積電生產的。在全球晶片代工領域,臺積電市場份額高達52.7%,可謂一枝獨秀。臺積電的創始人,就是著名的企業家張忠謀。
  • 全球頭號半導體企業!「晶片教父」張忠謀一手創辦的臺積電有多牛
    近期,「美國對華為制裁升級」一事持續發酵,臺積電作為華為的晶片代工廠也頻頻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臺積電可不同於我們平日裡所說的「代工廠」,它作為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更是稱霸全球的半導體企業。華為麒麟晶片、蘋果A系列晶片,高通晶片等,都是由臺積電來生產,所佔的全球市場份額高達52.7%,它在全球晶片代工領域可謂獨樹一幟。並且在2017年,臺積電市值趕超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一半導體企業。而他的創辦人——張忠謀也被臺灣人尊稱為「半導體教父」,甚至被國際媒體稱為「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
  • 晶片大王張忠謀放出狠話!臺積電暗藏「心機」:將掌握晶片產業鏈
    ,試圖尋求整個晶片產業鏈的國產化,要知道臺積電在33年前獨創的晶片代工模式,不僅僅成功打壓了IDM晶片模式發展,同時也讓臺積電成為了全球第一的晶片代工巨頭,而如今我們也要開始走IDM模式了,但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卻有話要說,再次明確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我們都知道,張忠謀創立了臺積電,是晶片代工領域的開山鼻祖,促進了全球晶片產業鏈發展,所以也被譽為「晶片大王」;根據相關媒體報導,張忠謀曾表示:「在全球範圍內
  • 為何臺積電如此強悍?張忠謀是如何做大臺積電的?
    全球第一家也是最大的圓晶代工企業臺積電(英文簡稱TSMC)的崛起,主要有五大原因:第一,臺灣省政策扶持1986年,臺灣省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並確立了要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製藥、醫療保健及汙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作為臺灣省的支柱產業
  • 張忠謀說的沒錯!晶片之爭就是臺積電之爭
    說到半導體領域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晶片,有人形容晶片如同空氣般存在,在半導體行業中確實如此,很多智能設備都離不開晶片。全球晶片企業有很多,比方說聯發科、臺積電、中芯國際、三星、英特爾等等,但是晶片製程最為領先的就數臺積電了。
  • "晶片大王"張忠謀:19歲上麻省理工,56歲創建臺積電,稱霸全球
    晶片大王"張忠謀就是科學技術發展洪流中的佼佼者。"晶片大王"的成長經歷  張忠謀1931年7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他的出生日期著實不能算是一個好時期。1931年9月18日,敵軍在中國東北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事變,並陸續在全國各地製造事端,意圖挑起戰爭。
  • 後張忠謀時代的臺積電
    高通創始人歐文·雅各布斯是張忠謀在麻省理工的師弟。當時歐文拿到了無線晶片的獨家專利,但卻無資金和能力自己製造晶片。於是這對MIT的師兄弟一拍即合,高通來設計,臺積電做製造。這樣看,半導體的圈子著實不大。臺積電創立的Foundry代工模式,很快成為舉足輕重的角色,改變了半導體產業生態。
  • 江湖恩仇錄:晶片「教父」張汝京與張忠謀20年風雨沉浮
    1997年,49歲的張汝京應邀從德州儀器返回中國臺灣,接管當地另一家晶片代工企業,世大半導體,與臺積電成為競爭者。 而此時,張汝京和張忠謀的對決,才剛剛開始! 與張汝京的海外求學、就業經歷相比,張忠謀就顯得坎坷得多。
  • 張忠謀自評他對產業的貢獻,臺積電躋身全球科股公司市值前十大,張忠謀身價卻遠低其他科技公司創辦人;成都格羅方德基地核心廠房封頂在即
    談到他的貢獻,張忠謀說:「自從我們成立以後,無廠半導體公司在全球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過去30年半導體產業的多數創新都來自於這些公司。 推動產業的許多創新,可能是我最大的驕傲。 」張忠謀表示,未來臺積電的擴張仍將以臺灣為主。
  • 89歲的張忠謀是何方神聖?臺積電的成敗,華為的生死與他有啥關係
    一臺電腦、一部手機,想要運作就必須植入晶片,而要製作一枚晶片,就必須經歷晶片設計 晶圓製造 封測測試三個環節,極少由企業能全程參與。臺積電的全稱是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再簡單點說,它是當今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
  • 臺積電張忠謀宣布2018年6月退休!
    自張忠謀於1987年創立臺積電,並一手締造全球晶圓代工領域龍頭老大,已是三十年。早在2005年,張忠謀就在考慮退休和交接問題;臺積電也從2013年開始實行劉德音、魏哲家擔任共同執行長職務,希望能夠進行平穩的權力過渡。
  •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叫我IC設計之父更恰當
    【維文信PCB】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自1987年創辦臺積電後,他開拓的晶圓代工模式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臺灣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功績。 臺積電在晶圓代工的市佔率已連續8年成長,去年市佔率達56%水平,穩居全之冠,去年營收達321.6億美元新高,年成長9%,營收規模是第2名格芯的5倍以上,格芯市佔率目前僅9.4%,三星雖在先進位程上追趕臺積電, 但全球市佔率僅7.7%,和臺積電還有一大段的差距。
  • 大陸能創造出完整的晶片產業鏈嗎?張忠謀的一番話暗藏「心機」
    臺積電首創了晶片代加工商業模式,靠這一模式臺積電發展了33年,成為了世界第一的晶片代工廠。到了1987年正式創建了臺積電,時至今日,張忠謀都是半導體行業的「神話」,是晶片代工領域的開山鼻祖。  所以張忠謀對相關產業鏈的看法是有獨到之處的。  張忠謀說到: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的經濟體可以擁有完整的晶片供應鏈,也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可以負擔完整的供應鏈並且具有國際競爭力。
  • 56歲創立臺積電、40年改變全球半導體產業 張忠謀做對了什麼?
    文丨華商韜略出品人 畢亞軍 退休兩年的張忠謀,已按自己早前的規劃,週遊世界,雲淡風輕。但40年前就可揮手改變全球半導體格局的他,40年後再講話,全球科技界依然要側耳傾聽。
  • 臺積電張忠謀:晶片業務很複雜,不是大陸投入舉國之力就能搞定的
    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企業,臺積電也是一家土生土長的臺灣企業,但現在這家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企業要前往美國重金建廠了,臺積電打算將自己與美國半導體產業鏈牢牢的捆綁在一起了。同時臺積電也會應美國禁令要求,如期切斷對華為的晶片代工,這也意味著華為將面臨無芯可用的尷尬局面。
  • 張忠謀「大言不慚」!憑什麼讓華為把晶片製造交給臺積電?
    最近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的一段大陸晶片言論又火了,張忠謀表示,」大陸應該專注於發展晶片設計,這是比較容易的突破口,晶片製造應該交給臺積電」。張忠謀表示,在晶片這件事上,國產製造我很悲觀。」但他也表示,任何科技都是有壁壘的,「這話看似說得有道理,實則是讓想我們永遠受制於臺積電或者說受制於美國!如果張忠謀但凡還有點良心的話,那應該祝福我們早日在高科技上突破難關!而不是讓我們把核心技術交給別人!人心齊泰山移?
  • 華人硬核學霸硬扛臺積電張忠謀,不懼封鎖,已成中國晶片之光!
    稍微久遠一點的是錢學森、鄧稼先、楊振寧等一批老科學家們,他們很多都為我國科技的進步貢獻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們為愛國科學家的情懷瘋狂打Call。 進入21世紀,集成電路、晶片等高科技產業成為了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考核標準。 由於我國這方面發力相對較晚,目前與美國的差距還是肉眼可見的。
  •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放話:大陸晶片不易超越,小小晶片有多難?
    華為在這禁令之前又向臺積電追加了50億美元的晶片訂單。另外華為也在尋求其它的解決方案,也不能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畢竟臺積電的設備和技術還是要受到美國的制約。而最近據小編了解,這一次華為很有可能尋找到了新的晶片代工企業,那就是中芯國際。因為華為已經向中芯國際提供了大量研發人員,以及幫助中芯國際在技術上如何去突破晶片生產製造工藝以及生產效率。
  • 斷供華為,臺積電放棄內地市場,張忠謀到底在「謀」什麼?
    對臺積電斷供能否見招拆招,決定了華為未來的生死存亡。 文理雙修的天才 張忠謀出生於1931年的浙江,父親是政府官員。在長大過程中,張忠謀感受最大就是兵荒馬亂。因為戰爭,張忠謀一家一直在香港、重慶等地奔波。
  • 臺積電張忠謀的雙面人生:華為的金牌盟友 大陸半導體的冷面殺手
    任正非不用多說,經過川普的「另類宣傳」,如今在國內的名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創辦的華為已經成為中國科技企業的一座「豐碑」。張忠謀出生於1931年,比任正非大13歲,畢業於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與半導體開山鼻祖以及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同年踏入半導體行業。1985年張忠謀從德州儀器退休回到臺灣任工研院院長,1987年創辦晶片代工企業臺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