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張忠謀時代的臺積電

2021-02-14 製造界

來源/AI財經社(ID:aicjnews)

作者/鄭亞紅

封面/圖蟲創意

「要用多久這個技術才能生根?」

「四年。」

「要花多少錢?」

「一千萬美金。」

臺北南陽街一家叫做「小欣欣豆漿店」的早餐店裡,七個男人圍坐在餐桌前,正在談論電子表的晶片。提問的是臺灣地區早期科技政策規劃者孫運璿,回答問題的是美國RCA公司研究室主任潘文淵。其他幾位亦是產業界的重量級人物。

在這頓熱氣騰騰的早餐會上,他們確立了兩個願景:臺灣要成為電子表行業龍頭而集成電路將成為下一代產業藍圖。彼時,臺灣勞力密集的輕工業、加工出口業已面臨增長瓶頸,正在尋找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後的產業轉型支點。

臺灣半導體產業之夢就在豆漿的香氣中勾勒出最初的輪廓。他們確定了一件事:從美國尋求合作夥伴,以及挖美國牛人,以爭取時效。看來,不僅僅是網際網路行業需要「唯快不破」,集成電路行業亦是如此。

而後一年,美國RCA公司被遴選為臺灣地區集成電路合作計劃的夥伴。可不要小看這家似乎沒有英特爾那麼大名氣的公司,它可是由美國聯邦政府創建的公司,發明過太陽能電池、世界上第一臺黑白電視機,並在上世紀60年代和IBM先後腳發布了混合集成電路。臺灣工研院專門成立了技術顧問委員會,自RCA的技術轉移中,取得了集成電路技術。

一年後,一個19人的年輕工研院工程師團隊赴RCA受訓,他們中一些人之後成為半導體行業的翹楚,比如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臺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

在「豆漿會議」的同一年,「讓競爭對手發抖的人」、43歲的華人張忠謀還處在其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巔峰上。這個單眼皮方圓臉、不苟言笑的華人當時是掌控德州儀器全球半導體業務的資深副總裁,是當時這家雄霸半導體行業全球第一公司的三號人物,也是在美國科技公司職位最高的華人,比後來「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陸奇,在市場廝殺中可要霸道得多。

早在豆漿會議兩年前,張忠謀就帶領德州儀器通過技術領先一步落地和產品每季降價10%,將英特爾在內存市場上打得找不到北,不得不轉型去做CPU

在德州儀器,張忠謀的同事不少是半導體行業的開山鼻祖。比如傑克·基爾比,世界首塊集成電路發明者、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比如戈登·摩爾,提出了「摩爾定律」的人,以及之後與摩爾一起創立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

1974年,張忠謀因處理德州儀器裁員事務,認識了來自寶島的同胞孫運璿。他不知道這個同胞對他充滿興趣,只是奇怪這個人怎麼對集成電路如此著迷。直到1981年,已經50歲的張忠謀才首次來臺短暫考察。過了一年,他接到了來自對方的邀請。

張忠謀此前從未在臺灣生活過他是浙江寧波人,父親張蔚觀在銀行系統工作,令張忠謀從小生活優渥。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張忠謀18歲前跟隨家人為躲避戰亂,輾轉在南京、廣州、重慶、上海、香港多個城市。直到18歲,他赴美留學,成為哈佛當年唯一一個中國留學生。而後又聽從家人建議,為學習理工科轉入隔壁麻省理工。這之後他與家人在美國生活。

1982年孫運璿給張忠謀的三個工作邀請中,其中一個是做工研院院長。工研院稱得上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孵化器和培養半導體人才的搖籃,它的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新竹天然瓦斯研究所」,系寶島上第一家科研單位。後來幾經合併成為工研院。工研院不僅承接了RCA公司的半導體工藝技術,還在後續先進科技研發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就在張忠謀開始接觸臺灣的那幾年,1980年,仿效「矽谷」的新竹科技園區落地,工研院出資5億新臺幣建立聯華電子,後者成為臺灣首座4英寸晶圓製造公司。未來的一段時間裡聯電將會和臺積電並列為雙雄,並在28nm的製程上被臺積電就此甩在身後。

時下,張忠謀已經有意離開德州儀器。一方面,他與公司向消費市場進軍的戰略理念不合;另一方面,這個生性耿直的中國人並不在德儀接班人的候選範圍之內,離開是必然的。不過,張忠謀當時考慮的是自己在德儀有一大筆股票選擇權尚未到期,而與此同時臺灣給他的薪酬又遠遠難以彌補這損失,所以他選擇了拒絕。

直到三年後,張忠謀拿到屬於自己的股票,實現財務自由,加之工研院董事長多次拜訪,甚至不惜跑到他位於紐約川普大廈的住所。最終,54歲的張忠謀坐上了飛往太平洋另一邊小島的飛機,開啟人生下半場。

2/ 張忠謀的第二個巔峰

就在張忠謀剛剛落地臺灣出任工研院院長時,35歲的郭臺銘正帶領著公司鴻海精密迎來十周年。不止如此,這個年輕的企業家還跑到美國設立分公司,創立了富士康品牌。

郭臺銘。來源/圖蟲創意 

更早些時候,上個世紀50年代,在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也是HTC董事長王雪紅父親的帶動下,臺灣地區的經濟依靠化工、原材料製造騰飛了20年。但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郭臺銘這一代青年人選擇大方向時,大勢已不屬於傳統行業,科技產業已初露端倪。

郭臺銘識時務,放棄塑料品製造,轉以當時新興的黑白電視機旋鈕起家,而後在80年代,趁著PC浪潮,又切進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成為這一領域霸主。隨後,鴻海和富士康複製了此前的成功,接連在電腦和手機代工中淘得一桶金。

但是始終,鴻海都不被看做是技術密集型企業。近年來,其為脫離「代工」標籤而做出的轉型和掙扎令人唏噓。

同樣做「代工」,張忠謀與郭臺銘做的事相去甚遠。

張忠謀來到臺灣兩年後組建臺積電,做起了晶圓代工,也就是晶片製造,這類企業有個英文名叫Foundry。

晶片,也稱集成電路,如果沒有它,人類世界將無法使用任何現代電子設備,包括手機、電腦、iPad等。而晶片行業主要分為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

在臺積電之前,世界上的半導體公司大都是一攬子全包,以英特爾為代表,從前端的設計和後端的製造生產都由自己完成,這種公司模式被稱為「IDM」。但IDM的門檻是極高的,僅以晶片製造環節為例,本身就十分困難,通過將近5000道工序,把數億個電晶體,在一片只有指甲蓋大小的矽晶片上製造出來。企業要冒著巨大的投資風險,等待一個漫長的回報周期,這對於一些新進企業來說,門檻過高

張忠謀注意到半導體公司通常主業都放在設計和銷售產品,但在晶圓製造上做得並不好。於是,臺積電確立只做晶圓製造,做Foundry。


臺積電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座6英寸晶圓廠,當年需要2億美元。張忠謀開始四處尋求資金支援,他甚至去美國敲了前東家德州儀器和好基友安迪·格魯夫的公司英特爾的門,但都碰了一鼻子灰。

最終臺灣「國科會」出資1億美元,佔股48.3%,荷蘭飛利浦公司佔27.5%,另有民間資本如臺塑王永慶、臺南幫大佬吳修齊等出資24.2%。這些資金一直到1992年底才全部到位。其中,張忠謀選擇飛利浦,是因後者手握技術,為早期臺積電進行了技術授權和研發支持,避免了智慧財產權糾紛。

這之後,臺積電獲得英特爾認證,為其做低端晶片代工,打響了自己的名聲。而臺積電的第一個重要的單子,則來自當今的晶片巨頭高通。高通創始人歐文·雅各布斯是張忠謀在麻省理工的師弟。當時歐文拿到了無線晶片的獨家專利,但卻無資金和能力自己製造晶片。於是這對MIT的師兄弟一拍即合,高通來設計,臺積電做製造。這樣看,半導體的圈子著實不大。

臺積電創立的Foundry代工模式,很快成為舉足輕重的角色,改變了半導體產業生態。上世紀90年代,一批專注於晶片設計的公司應運而生,包括英偉達、博通、Marvell等。由於這類公司只做設計,沒有工廠,因此被稱為Fabless。直到現在,英偉達的創始人黃仁勳仍然將Morris Chang(張忠謀英文名)視為摯友,稱「沒有臺積電就沒有英偉達」。

整整十年,伴隨電腦行業的盛行,晶片製造工藝不斷精進,臺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站穩腳跟,1997年張忠謀敲響了紐交所上市的鐘聲,當時他已經66歲

不過,臺積電並非一朝跳上枝頭。直到1998年,臺積電在0.18微米製程上勉強追上歐美IDM巨頭,譬如德州儀器和摩託羅拉,在成本的考慮下,後者開始把臺積電放在眼裡。

另外一個背景是,2000年之際隨著12英寸晶圓廠成為主流,建廠成本能讓人驚掉下巴。一座廠要投入25億-30億美元,這讓財大氣粗的IDM大廠也望而生怯。

而張忠謀為搶下IDM大客戶訂單,擬定了一套「群山計劃」:針對五家採用先進工藝的IDM大廠,為其量身訂做解決方案。通過「群山計劃」,臺積電與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摩託羅拉順利磨合,甚至雙方一同投入資源,共同開發製造工藝。之後這種合作形式也延續至今。

至此,IDM公司開始嘗試放棄自建晶圓廠,走更輕的模式,但也意味著對臺積電依賴度越來越高。這也可以看出,在任何時代,包括前幾年盛行網際網路輕模式的時候,那些手握供應鏈核心資源的「重型企業」,都不會輕易失去話語權。


張忠謀所創立的臺積電正式將Foundry晶圓代工從一個副業做成一個主業。而張忠謀則更早地預見到了這一趨勢。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數百億的投資灑向新竹科技園,半導體產業鏈公司紛紛成立,與北京中關村街道面積相當的園區中,有超過200家公司,超過一半與半導體有關。除了臺積電、聯電「代工雙雄」之外,還出現了亞洲第一大晶片設計公司聯發科、全球封裝測試行業龍頭日月光等。2018年,臺灣地區晶圓代工產值是全球的7成;封測產值在全球市佔率約5成

臺灣電子產業幾乎也在同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草創期入局的宏碁電腦、華碩進入電腦大量產時代,輸入設備公司諸如全友、虹光佔據了全球影像掃描類出貨量的九成以上,而鴻海、和碩、廣達幾乎承包了蘋果的代工。

Morris(張忠謀)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進入千禧年,結束第一段婚姻10年後,70歲的張忠謀與57歲的張淑芬結為夫妻。再次巧合的是,張淑芬是郭臺銘的表姐,張郭兩個臺灣不同領域的大亨也因此有了一條曲折的姻親關係。

3/ 兩位教父的恩怨

儘管妻子張淑芬談起張忠謀時,用誇張的臺普感嘆:「你們不知道他有多天真!」但在大部分人眼裡,張忠謀與天真不太沾邊,他嚴肅、理智、強勢,一副「撲克臉」

員工向他匯報時沒人會不緊張。就算他同意你的觀點,但他那雙不大的眼睛也絲毫不會流露出笑意,除非你的表述邏輯清晰,將事情講得透徹,不然他會在一連串追問中讓你露出馬腳、無地自容

充分感受張忠謀殺伐果決這一面的是另一個張姓後輩,張汝京

張汝京跟張忠謀淵源頗深。暫且不提後來臺積電與中芯國際那場曠日持久的官司,1977年張汝京供職德州儀器,之後的幾年他與Morris Chang共同為這家公司工作。只不過,張汝京後來回憶,相差17歲的兩人層級差別太大,張汝京的老闆是Martin Cooper,Martin的老闆叫Kirk Pond,Kirk的老闆是Ron Richie,Ron的老闆才是Morris,即張忠謀。

1997年張汝京回島創辦世大半導體,主營存儲產品的代工,成為臺灣地區繼臺積電和聯電之後的第三家晶圓代工廠商。成立僅三年後,世大就實現盈利。但正當張汝京準備大幹一場時,2000年元旦剛過,大股東將世大以5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臺積電。

張汝京。來源/圖蟲創意 

而「前老闆」張忠謀為何收購世大呢?一是半導體需求旺盛,臺積電亟需擴大產能;二則是為了甩開老對手聯電。前一年聯電合併了旗下五家公司,將自己一口吃成資本額超過800億的企業。於是臺積電將手伸向了世大半導體。

臺積電成立32年中僅有兩次收購,世大是第二起,另一起發生在收購世大的半年前——臺積電收購德碁。德碁是施振榮創辦的宏碁旗下的半導體製造商,因投資過大,難以支撐,賣給了張忠謀。

這兩起併購給當時的臺積電擴充了產能,成為甩開聯電的關鍵一躍。

後來,張汝京曾回憶世大被併購時,他和張忠謀長談過,提議到大陸建設工廠,但沒有得到張忠謀的認可。於是,在世大被收購後的第二個月,張汝京便籌資14.8億美元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

而這一次,這個從小在臺灣長大的中年人,離開了臺灣,將中芯國際開在了上海浦東的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始投身大陸晶圓製造。

這才是他與張忠謀走向「殊途」的開始。兩人之後分庭抗禮,分別成就了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半導體製造的基石。

中芯國際成立一年半後,便公開稱將在年底前使用0.18微米技術試產,並在2002年進行商業化批量生產。

這一時間,中芯國際雖然資源有限,但是仿佛手握寶劍,所向披靡。張汝京帶著一批僅有數百人的中國臺灣集成電路人才以及美歐韓人士,攻克主流工藝技術,並走上了一條市場經濟的道路。當年,大陸晶圓代工企業都屬於國企,中芯國際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2003年,中芯國際的產能達到了每月6萬片,累計銷售收入達到30億元。除了背靠市場潛力巨大的中國外,中芯國際大部分訂單來自海外,並與多個國際巨頭,諸如IBM、東芝、高通、博通聯姻。

與此同時,張汝京在加快建廠節奏,不到四年時間,就擁有了四座八英寸廠還有一座12英寸廠。根據當時的國際建廠經驗,中芯國際融到的那點錢是根本做不到的,但張汝京利用當時大量半導體二手設備的機會,實現了低成本建廠

中芯國際勢頭之猛,張汝京內心也很自豪。曾有晶片行業人士向AI財經社回憶,張汝京曾私下向他確認,當時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差距只有一兩年,甚至他只要9個月就能趕上新竹那個老大哥,並預計90nm的工藝將超過臺積電。

但張忠謀已經在籌備反擊戰。2003年,臺積電陸續向美國多個地區法院,以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訴訟,請求判定中芯國際侵犯其專利權、竊取商業秘密、不正當競爭和幹擾經營,要求其支付10億美元違約金。當時有分析稱,臺積電對於起訴的時間點有深層考慮,一是要遏制當時因為低價格與中芯國際籤單的北美客戶群,二是要讓中芯的IPO計劃受挫。

雙方這場智慧財產權的官司一共打了六年,期間在2005年曾達成過一次和解,中芯國際向臺積電支付大約1.75億美元。時任中芯國際CEO的張汝京認為,1.75億美元按照六年分期支付,每年支付3000萬美元只佔收入1%至2%,對公司業務影響不大,遂籤字畫押。

然而,僅僅一年半以後,臺積電再次對中芯國際提起訴訟,稱中芯國際違反和解協議,盜用公司商業機密。截至2005年,臺積電的研發費用大約為15.31億美元,而中芯國際在其所有工藝技術的研發中僅花費了2.36億美元。

臺積電還稱,中芯國際的「陰謀」,還包括從臺積電及其關聯公司聘用100多名關鍵性僱員,以及直接誘使當時的臺積電員工違法提供保密信息。

臺積電為何要與中芯國際再掀戰火?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是針對中芯國際90納米技術而來。當時,中芯國際已將工藝迅速推進到0.13微米甚至90納米,而臺積電在大陸還只能提供0.25微米的工藝,臺積電再次打官司阻止中芯國際。張汝京對此發表聲明稱,對於臺積電此次行動感到十分震驚並深表失望。聲明中,張汝京還解釋了有關存儲器的技術來源和幾個半導體工藝的智慧財產權所得。

這場訴訟很快演變成雙方互相控訴。最終臺積電勝訴。直到2009年,中芯國際宣布與臺積電籤訂和解協議,將向臺積電分期4年支付2億美元現金,同時向臺積電發行新股及授予認股權證,交易完成後臺積電將持有中芯國際10%股份

張忠謀和臺積電的這次反擊,不僅讓中芯國際元氣大傷,也拖垮了其腳步。中芯國際靈魂人物在這場訴訟中成為犧牲品,張汝京「主動」退出自己一手建立的公司。張汝京說,他不願公司因為法律戰內耗,也不贊成主戰派意見,他堅持辭職下臺,「由我來做個了結」。

在打官司期間,中芯國際於2004年於紐交所上市,不被美國股市待見,最終於今年5月從紐交所退市。

離開中芯國際的張汝京,先後在大陸創辦LED、矽材料企業,如今在青島啟動了他的第五次創業,創辦芯恩公司,探索一種「共享式的IDM模式」。

但大陸與張忠謀和臺積電之間的糾葛卻遠未結束。

在這樣一個人際流動有限的圈子,臺積電仍然有不少重要人物出走並投身大陸半導體事業。比如出走臺積電投奔三星的梁孟松,曾幫三星搶先一步在蘋果面前拿出了14nmFinFET工藝技術,奪得了蘋果A9處理器的訂單。2018年,這位研發大將成為中芯國際的聯合CEO,快速拉升工藝研發速度,領導這家大陸晶圓代工廠在14nm和12nm進行突破。

4/ 風雨中的臺積電與華為

有一個總統把世界搞得很悽慘。」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近期在大陸舉辦的技術研討會上一說出這句話,臺下的客戶們發出了默契的笑聲。另一邊,臺積電發言人孫又文後來說:「Morris(張忠謀)是不會開這種玩笑的,他很嚴肅,但魏哲家就會,他比較開朗,愛跟大家開玩笑。」

當天,這家來自臺灣的晶圓代工巨頭在東方明珠旁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它在大陸一年一度的技術研討會。數十家企業每年都會如期參與會議。展示位在會議廳外沿路排開,展示板超過一大半均為英文介紹。華為海思也在參與之列,尤其特別的是,籤到處還為其開闢了單獨通道

茶歇間隙,孫又文一下子就被媒體團團圍住。她個子嬌小,留一頭幹練的短髮,戴一副紅邊方框眼鏡,說起話來聲調高昂,有寶島人民特有的開朗和親和力。

此刻,幾個來自北京的記者正在向孫又文詢問臺積電向華為的供貨情況

「這我沒辦法說,對於我們單個客戶的信息,我們都是不能講的。」孫又文眉毛一挑,依然不改爽朗氣。

論壇現場,不論是主講人含有大量專業英文名詞的演講,還是全英文的PPT展示,都表明這是一場面對從業者的會議。而對於大陸媒體而言,這是他們首次收到來自臺積電技術論壇的官方邀請。

就在這場研討會發布前不久,川普的實體清單將華為置於兩國科技冷戰的風口浪尖。在禁令發布後,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高通、博通和美光,即刻發出聲明,凍結出貨給華為。而臺積電則幾乎在第一時間表示,經過評估後認為出貨給華為海思並沒有違返出口管制規範,將會持續出貨。

這讓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臺積電身上,這家來自海峽彼岸的半導體巨頭。

有媒體以「雪中送炭」和「仗義」形容此次臺積電對華為的「聲援」。但實際上,將其稱為是一次在權衡法規管制下而做出的商業行為,則更為精準。華為海思作為臺積電第二大客戶,其訂單額貢獻的收入佔臺積電去年總營收的8%,而今年第一二季更達到11%的水平。甚至臺灣分析師認為,今年上半年市場行情並不太好,因為華為狂下16納米訂單,才救了臺積電。


美國禁令發布之後,臺媒《旺報》報導稱,臺積電股票遭受外資大甩賣,連續12個交易日賣超逾12.5萬張,股價從4月下旬至今,總市值蒸發超過9000億臺幣(約合2000億元人民幣)。

根據美國的「出口管制」,決定臺積電是否能夠繼續供貨給華為的關鍵信息在於:其源自美國的技術是否超過25%的上限

25%標準是什麼?此前,臺積電錶示,在自行評估、並與國外法律事務所確認後,確定在包含所有材料、EDA工具等情形下,臺積電沒有超過25%。孫又文也盡其所能,將其描述為:「(出口貿易管制)不只這個25%規則,還有其他規則,我們有內部外銷管理系統追蹤與監測所有出貨,來確保我們符合規則。」

製造一顆晶片的成本結構既包括設備和技術,還包括凝結在這其中的研發投入、管理成本。臺積電的設備,諸如生產機臺有大量來自美國設備大廠,但前者諸如研發投入、管理成本,羊毛就都出在寶島上了。有專家分析,因此臺積電的「美國成分」應該低於25%。


總之,這是一個模糊的法規,給臺積電留下了一些可以轉圜的空間。孫又文也開玩笑道:「你們不要報導那麼清楚,容易給老美提供思路,萬一他們又想出新的角度讓臺積電供不了貨怎麼辦呢。」

寶島上的晶圓代工巨頭,成為華為在這場劫數中最後的灘頭堡。隨著32年的發展,目前臺積電超過八成的股份把握在外資手中,確切地說是荷資和美資控股。「從做生意的角度它願意幫華為;但川普不讓幫,它也必須保持中立。」有晶片行業專家對AI財經社總結說。

有趣的是,1987年,臺積電和華為幾乎同時在海峽兩岸分別成立。這兩家商業模式和主營業務毫不相同的公司,因為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32年後被再次拉到一起。

臺積電是否是華為唯一的稻草?在晶圓代工這一方面,臺積電幾乎是一騎絕塵。截至目前,它一手包攬了市場上目前製程最先進的7nm晶片。華為去年夏天推出的麒麟980,以及即將發布的麒麟985正是出自臺灣新竹的廠房中

與此同時,華為已經有所準備。晶片行業資深人士透露,華為將晶片製造的寶壓在中芯國際和上海華力微身上,雖然這兩家晶片製造企業目前的生產水平還不能與臺積電同日而語,但「如果川普堅持幾年,這兩家企業的水平反而就上去了。」

5/ 後張忠謀時代

中芯國際和華力微能否逆襲超車還需要時間來證明。但「後張忠謀時代」卻像一面旗子一樣,鮮亮地豎立在這個龐然大物的頭頂,供所有人評判。

一年前,張忠謀於87歲高齡退休,臺積電進入「雙首長平行領導制」,劉德音擔任董事長,魏哲家擔任公司總裁,這被人視為是後張忠謀時代的開端

巔峰之後,往日榮光往往難以為繼,這讓人們對「後xx」充滿警惕。張忠謀曾經兩次安排交棒計劃。一次是2005年卸任,其愛將,人稱「小張忠謀」的蔡力行接任,結果2008年金融危機後,蔡力行因粗暴裁員5%,並以績效考核為由欺騙被裁員工,讓臺積電深陷誠信危機。2009年,78歲的張忠謀出山重新擔任公司CEO,隨即蔡力行下臺。


「薑還是老的辣」,張忠謀以自身親證了這個民間俚語。他回來後,在整體經濟低迷之時,力排眾議,極富魄力地上調一倍資本投入,增加到59億美元,增加產能;其次在28nm製程的道路選擇上,張忠謀選擇了後閘極(Gate-last),而三星選擇了先閘極(Gate-first)。事實證明,臺積電再一次站在了幸運女神一邊,此後其良率迅速提升,也藉此甩開了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2012 ,張忠謀再次為臺積電安排接班計劃。他在自己底下設置三位COO 的全新組織架構,從運營、研發、業務三大領域分別欽點三位愛將劉德音、蔣尚義和魏哲家。2017年,在夏威夷家中泳池邊摔倒,臺積電股市波動巨大,令張忠謀加速了退休念頭。之後蔣尚義退休,另外兩位終於共同作為接班人掌舵臺積電。

有資深分析師這樣評價這位開山劈地的領袖:張忠謀讓臺積電這頭大象跳起舞,讓臺積電成為全球第一的晶圓代工廠

張忠謀。來源/圖蟲創意 

強勢領導,是過去臺灣代工業能起來的原因。」臺大副校長湯明哲這樣說,他的後半句「但卻是未來的挑戰」。時勢造英雄,臺積電自己也承認臺積電只有一個張忠謀,但這樣強勢的領導者之後能否再有卓越的繼任者,是所有管理者頭痛的事情。

張忠謀當初退休前承諾自己是「裸退」,絕不做幕後垂簾者。他戲稱很多大公司繼任者在聽到他的決心後,都極為羨慕,透露出這些現任領導者的無奈。臺積電發言人孫又文稱,退休的張忠謀還會每天都到臺積電辦公室,但只了解公司對外發布的信息。

但後張忠謀時代開啟不過一年時間,臺積電就出現較大紕漏,被外界歸因於「沒了張忠謀」。去年,臺積電機臺病毒和「光刻膠」事故接連發生,這在以往作風嚴謹的臺積電從未有過。光刻膠後,臺積電一年內第三次下調財務預收,讓外界發出「這不是我過去認識的臺積電」。

而最新的壞消息是,幾天前,張忠謀的摯友黃仁勳的公司英偉達證實,其下一代圖形處理器將交由三星電子採用7納米極紫外光刻(EUV)工藝生產。這是一個生產規模「相當可觀」的大訂單,有媒體指出,這是三星電子首次在7納米領域「搶走」臺積電的大客戶訂單,「搶單大戰」或將繼續上演。

對於進入後張忠謀時代的臺積電而言,保持住業界第一的位置並不容易。不僅僅是這些頻出的事故和競對的消息,有晶片製造領域專家對AI財經社分析,臺積電繼任者們面臨著三個挑戰:其一,全球晶圓代工紅利期是2012年到2017年之間,目前增速已放緩。其二,臺積電一直依靠大客戶,蘋果、高通、華為、英偉達幾乎都超過其營收的10%。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一旦失去其中任何一家,對其影響都太大。其三,張忠謀的存在為臺積電在各方協調和決策連續性上保駕護航,他離開後,這艘航空母艦在決策把控上的能力還有多大呢

在過去32年的歷史進程中,臺積電抓住了中國臺灣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預判到半導體行業垂直分工大勢,在全球開創了晶圓代工模式;又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加倍投資擴產能擴研發,得以抓住隨後開啟的代工行業騰飛時代;如今,在新歷史進程中的臺積電,是否能順應大勢,把握自己的命運?

。END 。

聯繫我們:xtydqi001(值班微信)

廣告及商務合作:電話15053167995    微信qqmm-777

投稿及採訪約談:郵箱xtydqi@qq.com

版權聲明:製造界除發布原創文章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轉載須註明文章來源和作者;申請轉載授權請在文末或後臺留言。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完美謝幕,臺積電告別張忠謀時代!
    臺積電股東會後,隨即召開董事會,推舉劉德音擔任董事長,魏哲家擔任總裁及副董事長。臺積電董事會預計明天繼續第2天的議程。劉德音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暨電腦資訊博士,曾擔任世大集成電路總經理、臺積電南廠區副總經理、先進技術事業資深副總經理、營運資深副總經理、共同營運長及共同執行長。
  • 裸退的臺積電張忠謀
    今年 6 月,他將正式從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積電」)退休,不再擔任任何董事職位。懷念一個時代,也懷念一個典範人物。三十年前,張忠謀的一個理念改變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運作模式,就此開啟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時代。其實,人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去規劃。
  • 為何臺積電如此強悍?張忠謀是如何做大臺積電的?
    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咱們臺灣省對於高科技人才是極其渴望的,對於高新技術企業的幫扶也是空前的!早在1985年,張忠謀就接受了臺灣省邀請,出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兩年後,張忠謀趕在政策紅利的大風口,創辦了臺積電!
  • 謝和博淺談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先生
    1、 少年時代: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張忠謀 1931 年生於浙江寧波。1931年—1940年,一家人為避戰亂輾轉遷徙於南京、廣州、重慶、上海、香港,成人之前,張忠謀已居住過 6 個城市,在 10 個學校念過書,相當長時間內都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 深度揭秘:後張忠謀時代,臺積電為何頻出大事故?
    去年 6 月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後,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總裁魏哲家正式接班,如今該公司卻在不到 8 個月內兩度下修財報預測、發生歷年最嚴重資安事件,加上最近這次意外,以嚴謹出名的臺積電,顯得很失常!「我們從業經驗,一般有 1 千片報廢就很恐怖了,超過萬片,絕對是(問題發生了)2、3 個月才會這麼多.,即使是大陸晶圓廠(製程技術相對落後)也不太會出一次報廢千片的包。
  • 臺積電張忠謀生於寧波,長於大陸,真心希望臺積電為國效力
    再說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和張忠謀曾經是美國德儀的同事,張汝京比張忠謀晚離開美國十年,同樣創建了一個晶片代工廠,叫世大積體。據說一個莫名的電話要求 「世大積體」被臺積電收購。一氣之下,張汝京跑到上海創辦中芯國際。
  • 臺積電張忠謀宣布2018年6月退休!
    ,現年86歲的董事長張忠謀將於2018年6月股東大會後退休,公司由雙首長平行領導接續,劉德音將接任董事長,魏哲家擔任總裁。 張忠謀董事長宣布:「本人將在此屆董事任滿,2018年6月上旬股東大會後退休。本人將不續任下屆董事,亦不參與任何經營管理部門工作。2018年6月上旬股東大會後,臺積電將採取雙首長平行領導制度,劉德音博士將擔任董事長,魏哲家博士將擔任總裁。
  • 臺積電:張忠謀正式開始交棒了!
    ,董事長張忠謀提名劉德音和魏哲家,象徵臺積電兩位共同執行長正式開始接班之路,市場預期,臺積電營運和獲利能力十分穩定,尤其在先進位程上一路過關斬將,張忠謀將在2年內正式交棒,劉魏先進入董事會做準備!        臺積電在2015年的臨時董事會中,美國半導體設備大廠應用材料董事長麥克‧史賓林特(Michael R. Splinter)進入臺積電董事會,其他董事會成員還有張忠謀、曾繁城、李鍾熙,以及4位現任獨董彼得‧邦菲、施振榮、湯馬斯‧延吉布斯、陳國慈等,當時劉德音和魏哲家並未進入董事會,引發市場揣測。
  • 對臺積電叛將梁孟松如何評價?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說話了
    臺積電前營運長蔣尚義確定回鍋中芯擔任副董後,同樣出身臺積電的中芯聯合執行長梁孟松隨即向董事會閃辭。 3年前梁孟松加入中芯時,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雖不評論,但也透露,梁在離開臺積電前很忠心,唯一讓他覺得好感打折的原因,是梁跑來跑去(先後去三星、中 芯)。
  • 臺積電將減少加班列入關鍵KPI「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的哈佛人生
    6月5日,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參與臺積電職場生涯的最後一次股東會,正式交棒退休,臺積電進入了「後張忠謀時代」。張忠謀,這個時代的產業巨人,一生戰績彪炳。臺積電因為張忠謀31年的掌理,成為市值近7萬億新臺幣的世界級巨無霸。2017年底,臺積電迎來 30 周年慶之前,張忠謀宣布來年 6月會正式退休。
  • 臺積電斷供華為背後:任正非的命,張忠謀的運
    張忠謀當時還有3個月就要徹底退休,他拜會的目的是希望任正非日後多多關照臺積電。那一年,華為給臺積電貢獻了8%的營收,是臺積電的第二大客戶,第一是蘋果。 兩位巨頭怕是沒有料到,美國對華為的制裁突然而至且層層加碼,搞得華為沒法「關照」臺積電,只能與與臺積電「執手相看淚眼」。
  • 如何在半導體界成就傳奇:圖說張忠謀的臺積電人生
    張忠謀是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創始人,現任臺積電董事長,有「晶片大王」、臺灣「半導體教父」之稱。  27歲那年,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碩士生,他與半導體開山鼻祖、英特爾公司創辦人摩爾同時踏入半導體業,與集成電路發明人傑克-科比同時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
  •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他創建臺積電稱霸全球,掌握華為晶片命運...
    臺積電是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市場上一些最著名的晶片就是由臺積電生產的,如華為麒麟晶片、蘋果A系列晶片,高通晶片等,都是由臺積電生產的。在全球晶片代工領域,臺積電市場份額高達52.7%,可謂一枝獨秀。臺積電的創始人,就是著名的企業家張忠謀。
  • 臺積電張忠謀告別秀:每天賺10億!
    晶圓代工廠臺積電今(18)日下午舉辦法說會,董事長張忠謀親自現身主持,他在公司法說會尾聲表示這是他任內親自上陣的最後一場法說會,以「我會想念你們」這句話感性向法人告別。法說會上,臺積電公布2017年全年營收新臺幣9774.47億元,同比增長3.1%,全年稅後純益為新臺幣3431億元,同比增長2.7%,每股EPS為新臺幣13.23元,再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張忠謀告別:我會想你們的臺積電今日(1月18日)召開2017年第4季法人說明會,由董事長張忠謀、共同執行長劉德音、魏哲家及財務 長何麗梅共主持。
  • 臺積電押錯寶,張忠謀與蔡英文暗生嫌隙?
    當天,島內科技界大佬紛紛出席,甚至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來了一個時隔二十多年後的首次同臺,二人握手破冰。 不過民進黨當局卻沒有對這有意義的40周年有更多的表示,當天,蔡英文、賴清德還有蘇貞昌都未到場。據臺媒披露,蔡英文等人不到場可能是為了避免尷尬,雖然在前些時候,蔡英文和張忠謀還相談甚歡。
  • 斷供華為,臺積電放棄內地市場,張忠謀到底在「謀」什麼?
    對臺積電斷供能否見招拆招,決定了華為未來的生死存亡。 文理雙修的天才 張忠謀出生於1931年的浙江,父親是政府官員。在長大過程中,張忠謀感受最大就是兵荒馬亂。因為戰爭,張忠謀一家一直在香港、重慶等地奔波。
  • 張忠謀: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臺積電
    「他們不是依法辦事的官僚,而是那大時代下的特殊產物,」她在書中強調,「比較貼近現實的看法,應該是將他們看作中國傳統的以經世致用為職志的知識份子 ……他們讀過傳統經典、用毛筆批公文、寫律詩絕句。更重要的是,他們承繼了中國知識分子自鴉片戰爭以降的整體屈辱及救亡圖存的使命感。他們學習工程與財經,只是因為認為救臺灣以工業救臺灣最有效。」
  • 張忠謀「大放厥詞」!網友回應:是中國市場養活了臺積電!
    張忠謀老謀深算?眾所周知,華為雖然有設計晶片的實力,但一直受制於晶片的製程。這麼多年來,華為海思晶片一直由張忠謀的臺積電代工。而張忠謀最近一段言論可以說是徹底火了,張忠謀表示,中國大陸應該專注於晶片設計,製程交給臺積電就好了。這話說得雖然有道理,但讓我們聽著很不舒服。意思就是讓華為安分一點,不要什麼都想搞,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咱們也不能把生殺大權交給你臺積電啊!
  • 張忠謀:用30年把臺積電打造成為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商
    然而對方一去不回,直到張忠謀打電話聯絡,才發現原來他已找到願意接單生產的工廠,不需要自己蓋廠,所需的資金也大大降低。張忠謀上周五在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說,這次事件「讓我有了投建一家純粹的晶片代工製造商的想法。」3年之後,張忠謀創辦了專為他人代工製造晶片的臺積電。「我當時其實很失望,但也讓我產生了靈感,」張忠謀回憶說。
  • 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四):聯電和臺積電、張忠謀和曹興誠,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雙雄」對決
    作者 | 王義偉photo | 圖蟲創意當張忠謀和他的臺積電在臺灣島內風生水起之際,張汝京也在美國德州儀器大放異彩。現在回過頭看,張忠謀和張汝京應該是德州儀器發展史上最出色的兩個中國人。兩年後,他回到出生地大陸,從此加入到了篳路藍縷的大陸半導體產業建設隊伍,也陷入了與張忠謀的恩怨糾纏之中。場景回到臺灣,張忠謀創立臺積電,加上之前就已擔任聯電的董事長,所以臺灣電子產業的大半個江山都在張忠謀的手中。當然,張忠謀的真正心思,只能是臺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