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退的臺積電張忠謀

2021-02-23 首業資本論壇

首業君:「一種純粹的生活方式,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成功之道!」

臺積電將於6月5日舉行股東會並改選董監事,這也是張忠謀最後一次主持股東會,由於張忠謀堅持裸退「不續任董事、不接顧問、 不擔任榮董」,依規劃將由現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劉德音接任董事長,做為公司的最高決策代表;另外一位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魏哲家則接任總裁,必須向董事長及董事會報告;劉德音、魏哲家兩人共同領導模式,被外界稱為「雙首長制」。

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的開拓者,臺積電的締造者,張忠謀在半導體產業界擁有不可磨滅的地位,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不世天才的成長過程。

最值錢的創新是商業模式的創新

張忠謀,一個可以定義一個產業的人,被譽為臺灣「半導體教父」「晶片大王」。今年 6 月,他將正式從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積電」)退休,不再擔任任何董事職位。

懷念一個時代,也懷念一個典範人物。三十年前,張忠謀的一個理念改變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運作模式,就此開啟了半導體專業代工的時代。

其實,人生很難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去規劃。張忠謀 1931 年出生在浙江寧波,生長於大時代的他為了躲避戰亂,十幾年間被迫輾轉遷徙;1949 年赴美留學,沒有成功考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只能出來找工作;因為1 美元的薪資差距,他放棄了心儀的福特汽車,機緣巧合進入了半導體行業。

可能是經歷過戰爭的殘酷和離鄉背井的煎熬,他有著異於常人的膽識和睿智,也非常喜歡接受挑戰。他的人生充斥著意外和變化,但不變的是,他始終堅信,機會來了就好好把握,專注走好每一步。

儘管一度做到了德州儀器公司副總栽和資深副總裁,是僅次於董事長和總裁的第三號人物,但他還是在 54 歲的時候放棄了美國的舒適圈,到臺灣接受新的挑戰,擔任當時工業技術研究院的院長一職。

上任才兩個禮拜,就有一位政務委員提議辦一家半導體公司,也就是現在的臺積電。在張忠謀看來,這是作為院長的責任,但機會成本太高,冒的是名聲的風險,賭的是餘下的年華。

張忠謀知道,走老路子,又做設計又做製造,顯然無法跟規模較大的傳統半導體公司競爭,無非是夾縫中生存的小公司,沒什麼意義。所以,他想出了一個新的商業模式:首創半導體晶圓代工服務。讓半導體公司專注於設計,而製造就交給臺積電。跟普通的代工不同,臺積電也要自己開發新技術,並保證製造水平一直保持領先地位。(首業君:「差異性競爭策略」。)

其實,就是在老路子上兩者取其一,選擇了製作。因為張忠謀覺得當時「最大的長處就是沒有長處」,相較設計而言,製造正好就是不需要長處的環節。

提出商業模式後,政府承諾持一半股份,另外一半得靠他自己去籌資。起初,張忠謀覺得先找一家世界級的半導體技術公司,讓他們持股 25% ,然後再在臺灣找另 25% 的持股人就會相對容易。然而這一路卻是四處碰壁。不管是德州儀器,還是英特網,沒有公司願意入股,因為那時候大的半導體公司都會自行生產晶圓,不會分羹給別人,小的公司又少得可憐,寄希望於那些只設計不製造的公司,可全世界只有二十幾家,大部分都是搖搖欲墜的公司。

過,張忠謀的運氣確實不錯,正好趕上了當時的新潮流。(首業君:抓住時代發展的「窗口」,審時度勢即「幸運」。)許多就職於半導體大公司的設計工程師陸續出走創業,考慮到成本問題,他們通常不會再造一個製作工廠。所以,找一家靠譜的製作公司合作成了他們的首選,這正好與臺積電的商業模式對上。

十年時間,同類型的設計公司就從二十幾家擴張到數百家,也給臺積電帶來了無限商機。這也證明了張忠謀最初並不被看好的全新代工模式,事實上是可行的。不僅帶動了 IC 設計業者的興起,也引導產業走向設計、製造、封測的專業分工模式。

無心顛覆整個行業,卻憑藉商業模式的創新意外創造了奇蹟。如今,臺積電已經是全球十大市值的高科技公司,去年的市值首次超越了半導體的龍頭英特網,成為世界第一,在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的市場佔有率也超過 55% 。

不過,人工智慧時代,很多人看不起商業模式創新,認為技術創新才是核心競爭力和長遠發展之計。張忠謀卻認為,最值錢的依舊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美國的 eBay 、谷歌、亞馬遜,大陸的騰訊、阿里巴巴這些成功的企業都是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創新,也是最能市場化的。

即使是網際網路還不發達的七八十年代,麥當勞、星巴克等企業也早已體現了商業模式創新的成效。尤其星巴克,可以將低廉的咖啡一夜之間變成高消費,還能進行規模化的複製,覆蓋全球。

翻開臺積電的發展軌跡,第一個十年,奠定了美國市場,第二個十年,奠定了電腦市場,第三個十年,奠定了行動電話的市場。(首業君:緊湊的市場節奏。不怕慢就怕沒理想,沒堅持。)它跟星巴克的共通之處都是走出去,不同的是,臺積電從創業一開始就走出去了,因為絕大多數客戶在美國,但接下來卻要慢慢走回來,因為大陸的半導體發展成長快,前景樂觀。

但跟大多數臺灣企業看中大陸低廉的勞工成本不同,張忠謀覺得大陸的潛力在於設計,不一定要依靠歐美輸出的核心技術,完全可以獨立發展。而大陸製造方面的崛起也確實給了臺積電一些壓力,這方面的競爭不可避免,但張忠謀並不擔心。

引用學業曲線的理論,企業投入研究,把成本降低,累計產量增加,成本就可以進一步下降,因此,這個產量和經驗是不容易被替代的。換句話說,只要自己不糟蹋機會,憑藉累積的經驗,保證每年的技術升級,依舊可以長期保持優勢。(首業君:還是「差異性競爭」的信心,行行出狀元。)

也有人質疑,根據摩爾定律,半導體行業有一個可能減速的趨勢,張忠謀卻不以為然,他覺得半導體的市場依舊在成長,而且是超過 GDP 的增長,臺積電的任務就是要超過世界半導體的市場的成長。

這種趨勢並不是短時間內能觀察到的,就好比九十年代,筆記本電腦成長非常快,這是之前十年、二十年根本看不到的;2000 年到 2007 年,手機成長也非常快,尤其是 IPhone 引領的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也是十幾年前看不到的。

「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國際媒體曾經這樣介紹張忠謀,這個年近九旬的強人註定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他把年華給了臺積電,但餘年想要保留給自己以及家庭。

好創意都是在家想出來的

2017 年底,臺積電迎來 30 周年慶之前,張忠謀宣布在 2018 年 6 月會正式退休。縱有再多的不舍,他選擇回歸自我與家庭,江湖風雲雖免不了波瀾,他卻早為後輩布好棋局。

安排好公司在他退休之後的制度,是他對公司的重要貢獻之一。(首業君:對「管理者」理解充分到位,無私心地洞悉本質,自己才能「全身而退」。)

張忠謀說:「美國最大的 500 個公司,差不多有一半都是董事長和總裁併行,但我現在設計的『雙首長制』有點不同,我退休之後,對股東、政府,是以董事長為代表的臺積電,對客戶、對供應商。就是以 CEO 總裁為代表的臺積電。全公司都報告給 CEO 總裁,總裁報告給董事會,而不是董事長。」

2017 年 10 月的臺積電記者發布會上,張忠謀宣布劉德音將接任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將接任總裁。對於這兩位共事多年的接班人,張忠謀很有信心。除了他們的業績之外,張忠謀判斷一個優秀接班人的標準,「第一是傳承公司的四個價值觀:誠信正直,承諾,創新,客戶的信任。」

「其實我們的大客戶並不多,其中有 20 個客戶,貢獻了我們 80% 的營收,另外 10 個客戶,貢獻了 2/3 的營收。最近幾年,我把這些高層客戶的接觸,都交接給了兩位聯席 CEO了。我總是跟他們講,一定要跟這二三十個客戶保持密切的聯絡,讓他們感覺到,一旦有問題可以隨時找到你。」

現代企業最重視的就是制度的建立,很多中國的公司在初創的階段確實非常成功,但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就很難往再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企業,就是因為制度這關沒有做好。(首業君:當「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不是「妄語」,而是真正、領導企業決策的理念時,「基業長青」才是靠譜的期望。)在過去的 30 年,張忠謀認為,自己留給臺積電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價值觀、經營理念和制度。其中最讓他引以為豪的,就是人才管理制度,這些都是他認為要成為一個世界級的企業需要具備的元素。

張忠謀說:「整個幕僚組織,如何定產能,如何核定資本支出,如何溢價,這些我都建立了制度(首業君:沒什麼比這是更實際的優先的需要最高管理者思考的了)。比方說薪酬待遇的制度,我們是蠻顧到員工的,分紅比較高,我們的員工流失相當低,全部員工的流失率大概在 4% 左右,高級員工的流失率是 1%-2%,非常低。我想,這跟報酬是蠻有關係的。」

在員工的選擇上,張忠謀「留住了很多性格、趣味不太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弱點,主要是要多看看他的優點,少看看他的缺點跟壞處,就會留得住人。」總之,「我的哲學是,假如一個人能夠做他喜歡做的事情,又有相當好的報酬,他不會走的。」

從雙首長制到人才維繫,張忠謀把制度的建設滲入了公司的每一寸肌體,使制度成為公司內部的骨架。而在外部,臺積電也搭建了基金會,有組織有計劃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張忠謀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很廣義,是「使得社會更好」,「要提升社會的道德的水準,提升社會的法制水準,也要使得社會的經濟更好。(首業君:要想成為大企業,它永遠都不是「自己的」,而是「社會的」。)那種都是很大的事情,另外我們也有兩個基金,一個是文化教育基金,捐錢給學校、文化機構,另外一個就是張淑芬在組織的志工社,在臺灣有 4 萬多個員工,有 9000 人是用他們自己的時間,來做慈善工作。」

除了富有洞見和對行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很少有一位企業家能在社會上享有這麼高的聲譽,備受社會各界的尊重。一代宗師隱退,除了引發人們對公司未來走向的關注,也挑起了人們對這位傳奇人物退休後生活的好奇。

張忠謀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一星期工作不超過 50 個小時。而且他也提倡員工這樣做,作為一個老闆對員工的要求,這還是非常少見的(首業君:工作生活的平衡才是人生幸福的基礎。由心所發的喜歡才是一個人做事最大的動力。)

張忠謀覺得,「在我 60 多年從業以來,我在公司裡的時間確實很少每個禮拜超過 50 個小時,但我在家思考、閱讀的時間,不算在這 50 個小時之內。不過,我的很多好的決定、好的創意,其實都是在家裡想出來的。

「家裡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你可以聽音樂,你可以把腳擱在桌子上,你可以穿著睡衣。假如我太太在旁邊畫畫,她叫我過去一下子,我就可以過去。也有時候她會到我這邊來,打斷我的思考,我的閱讀。這完全是一個比較放鬆的狀態。而在公司,總是比較緊張。」

2001 年,時年 70 歲的張忠謀與 57 歲的張淑芬低調完婚。然而消息傳出時,仍然引發了臺灣各界巨大的反響。張淑芬性格開朗,為人直爽,完婚後的張忠謀默默支持妻子培養興趣愛好,而妻子張淑芬也一直為張忠謀提供最溫暖的港灣。

張忠謀覺得,妻子張淑芬「是我最重要的伴侶。伴侶就是,你隨便什麼話都跟她講,她也可以跟你講她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首業君:生活中的真實和存粹才能讓心情真實地愉悅,讓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誰定義了企業家的生活都是單調、悲催的?)

在張忠謀的辦公室中,掛的都是張淑芬畫的畫。他覺得,一張畫只要是喜歡的,就是看懂了,不然就不會喜歡了。

退休之後,張忠謀覺得他最想要維護的,是自己的健康,他甚至把健康當做經營事業一樣在維護。(首業君:不自愛的人又如何有精力和能力去愛別人?)比方吃什麼東西,幾點睡覺。另外他也有好幾個興趣,比如旅遊,比如打橋牌。「三十幾年前,是我橋技的巔峰,那時候我的排名是可以進入全球前五六百的。最近幾十年,在臺灣參加世界級橋牌比賽的機會不多了。」

當然,音樂和閱讀的習慣還是會繼續保持的。除了 IT 界的書,張忠謀最喜歡看的,「大概是歷史、傳記類,歷史類的書籍,近二三百年的中國史看得最多,美國其次,英國再次,另外還有世界經濟。」

張忠謀說,「我是有紀律地、有計劃地終生學習,每一個人生階段都不一樣的。(首業君:自律才會讓人生更自由。)開始從業的時候,以職業為主軸,那個時候就看半導體的書。三四十歲以前,除了主科半導體之外,我也看金融股票市場,《華爾街日報》是老早就定了。有了股票,當然要想開始看季報、年報,這些東西到後來當董事長創業了很有用。50 歲以後,專業的金融類已經看得相當多了,於是歷史傳記類的就慢慢看多起來。」

其實張忠謀在 40 歲之後,已經不需要再為錢去工作了,驅使他一直不停往前走的,就是「做我喜歡做的事情。現在倒並不是因為不喜歡在臺積電工作了,而是我覺得我還有別的興趣,那我就為那些興趣保留點時間。」

「我不以輝煌不輝煌來做我的人生的目標了,而是健康跟快樂。我對財富的這個要求標準是相當低的,只要我能夠很舒服地過生活,就夠了。而我老早就達到這個目標了,我的生活支出總是長期落後於我的收入。」(首業君:成功最終來源於「喜歡」才有意義,才能「成功」。「真誠」才是人生最好的良藥。)

他不僅是要把企業做成一個世界級的企業,他還把自己的健康當做一項事業去經營,他連他的業餘愛好打橋牌也希望打出世界級的水平。他閱讀更是認真,不僅要給他讀過的書打分,書裡不認識的字要查證。「活到老學到老」也應該有規劃,他的認真和高要求,延伸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成功之道。

(「芯通社」標註文章來源:內容來自文茜大姐大,謝謝。)

相關焦點

  • 後張忠謀時代的臺積電
    同樣做「代工」,張忠謀與郭臺銘做的事相去甚遠。張忠謀來到臺灣兩年後組建臺積電,做起了晶圓代工,也就是晶片製造,這類企業有個英文名叫Foundry。晶片,也稱集成電路,如果沒有它,人類世界將無法使用任何現代電子設備,包括手機、電腦、iPad等。而晶片行業主要分為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
  • 臺積電將減少加班列入關鍵KPI「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的哈佛人生
    6月5日,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參與臺積電職場生涯的最後一次股東會,正式交棒退休,臺積電進入了「後張忠謀時代」。張忠謀,這個時代的產業巨人,一生戰績彪炳。臺積電因為張忠謀31年的掌理,成為市值近7萬億新臺幣的世界級巨無霸。2017年底,臺積電迎來 30 周年慶之前,張忠謀宣布來年 6月會正式退休。
  • 張忠謀明年6月退休、劉德音接董事長,未來臺積電將面對的三大挑戰
    我退休後,在德音、哲家兩位領導下,以及大致不變的董事會監督及支持下,我有充分信心,臺積電將持續『再創奇蹟』。」外界看法不一市場人士對短期臺積電股價走勢看法不一,正向者認為未來展望穩健,不致引發外資拋售賣壓。但也有人認為短線動蕩難免。惟張忠謀在記者會中強調,外資不會拋售股票。未來將會裸退,不會在臺積電擔任工作。
  • 張忠謀退休: 魏哲家負責蘋果、劉德音負責高通,昨天股價平歷史新高;高通聯發科頻砍價,蘋果新機銷況不明,臺積電營運風險升
    DIGITIMES 4.後張忠謀時代來臨,臺積電擘劃2022年藍圖;2017年10月適逢臺積電創立屆滿30周年,董事長張忠謀宣布,將於2018年6月上旬股東大會後退休,不續任下屆董事亦不參與任何經營管理部門工作,如此的「裸退宣言」撼動中秋節前夕的寧靜,更讓全球半導體產業陷入沸騰議論,宣告臺積電、臺灣半導體產業將正式進入「後張忠謀時代」!
  • 完美謝幕,臺積電告別張忠謀時代!
    臺積電今天召開股東常會,由張忠謀最後一次主持,順利完成董事全面改選,結果一如臺積電事先規劃,除張忠謀外的4名董事與5名獨立董事都順利連任,張忠謀正式退休。同時,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邦菲(Sir Peter L.Bonfield)、延吉布斯(Thomas J. Engibous)、陳國慈、史賓林特(Michael R. Splinter)5人也順利連任臺積電獨立董事。
  • 為何臺積電如此強悍?張忠謀是如何做大臺積電的?
    早在1985年,張忠謀就接受了臺灣省邀請,出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兩年後,張忠謀趕在政策紅利的大風口,創辦了臺積電!張忠謀可是見證了集成電路的「前世今生」的半導體大牛!1985年,在美國半導體產業打拼了30年左右的張忠謀,辭去美企高職高薪,選擇回到中國臺灣省發展半導體事業!1987年,張忠謀創辦了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積電!
  • 謝和博淺談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先生
    2019年度臺積電營收357.74億美元,淨利潤118.36億美元。2019年度華為銷售收入8588億元,淨利潤627億元。他是張忠謀,臺積電創始人、董事長。再隨後,臺積電通過認證,拿到了英特爾的訂單。在英特爾這張世界通行證的助力下,臺積電開始了高歌猛進的發展。1994年,張忠謀辭去了他還兼任的工研院董事長職務,全力投入企業經營。此後,臺積電一路向上,連連成為臺灣最賺錢的公司並保持至今。10、 他一個人定義了一個產業。
  • 臺積電:張忠謀正式開始交棒了!
    ,董事長張忠謀提名劉德音和魏哲家,象徵臺積電兩位共同執行長正式開始接班之路,市場預期,臺積電營運和獲利能力十分穩定,尤其在先進位程上一路過關斬將,張忠謀將在2年內正式交棒,劉魏先進入董事會做準備!       臺積電14日召開董事長,除了市場預期的宣布股利政策、資本支出、員工獎金外,意外宣布董事會將新增兩位成員,也就是臺積電兩位共同執行長劉德音和魏哲家。      臺積電指出,公司董事人數為10人,將於2017年的股東常會中增選二名董事,授權董事長提名劉德音和魏哲家為董事候選人,將於6月8日的股東常會中議決。
  • 如何在半導體界成就傳奇:圖說張忠謀的臺積電人生
    張忠謀是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積電)創始人,現任臺積電董事長,有「晶片大王」、臺灣「半導體教父」之稱。  27歲那年,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碩士生,他與半導體開山鼻祖、英特爾公司創辦人摩爾同時踏入半導體業,與集成電路發明人傑克-科比同時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
  • 對臺積電叛將梁孟松如何評價?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說話了
    臺積電前營運長蔣尚義確定回鍋中芯擔任副董後,同樣出身臺積電的中芯聯合執行長梁孟松隨即向董事會閃辭。 3年前梁孟松加入中芯時,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雖不評論,但也透露,梁在離開臺積電前很忠心,唯一讓他覺得好感打折的原因,是梁跑來跑去(先後去三星、中 芯)。
  • 臺積電斷供華為背後:任正非的命,張忠謀的運
    川普的禁令正式生效,臺積電無法繼續為華為生產晶片,一對緊密的合作夥伴,被生生拆散。任正非起於微時,一路跌跌撞撞養成華為,卻在暮年還要遭遇致命一擊,相比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他的命實在太差了。張忠謀當時還有3個月就要徹底退休,他拜會的目的是希望任正非日後多多關照臺積電。那一年,華為給臺積電貢獻了8%的營收,是臺積電的第二大客戶,第一是蘋果。 兩位巨頭怕是沒有料到,美國對華為的制裁突然而至且層層加碼,搞得華為沒法「關照」臺積電,只能與與臺積電「執手相看淚眼」。
  • 臺積電張忠謀生於寧波,長於大陸,真心希望臺積電為國效力
    再說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和張忠謀曾經是美國德儀的同事,張汝京比張忠謀晚離開美國十年,同樣創建了一個晶片代工廠,叫世大積體。據說一個莫名的電話要求 「世大積體」被臺積電收購。一氣之下,張汝京跑到上海創辦中芯國際。
  • 臺積電張忠謀告別秀:每天賺10億!
    晶圓代工廠臺積電今(18)日下午舉辦法說會,董事長張忠謀親自現身主持,他在公司法說會尾聲表示這是他任內親自上陣的最後一場法說會,以「我會想念你們」這句話感性向法人告別。法說會上,臺積電公布2017年全年營收新臺幣9774.47億元,同比增長3.1%,全年稅後純益為新臺幣3431億元,同比增長2.7%,每股EPS為新臺幣13.23元,再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張忠謀告別:我會想你們的臺積電今日(1月18日)召開2017年第4季法人說明會,由董事長張忠謀、共同執行長劉德音、魏哲家及財務 長何麗梅共主持。
  • 張忠謀「大放厥詞」!網友回應:是中國市場養活了臺積電!
    張忠謀老謀深算?眾所周知,華為雖然有設計晶片的實力,但一直受制於晶片的製程。這麼多年來,華為海思晶片一直由張忠謀的臺積電代工。而張忠謀最近一段言論可以說是徹底火了,張忠謀表示,中國大陸應該專注於晶片設計,製程交給臺積電就好了。這話說得雖然有道理,但讓我們聽著很不舒服。意思就是讓華為安分一點,不要什麼都想搞,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咱們也不能把生殺大權交給你臺積電啊!
  • 臺積電押錯寶,張忠謀與蔡英文暗生嫌隙?
    當天,島內科技界大佬紛紛出席,甚至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與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也來了一個時隔二十多年後的首次同臺,二人握手破冰。 不過民進黨當局卻沒有對這有意義的40周年有更多的表示,當天,蔡英文、賴清德還有蘇貞昌都未到場。據臺媒披露,蔡英文等人不到場可能是為了避免尷尬,雖然在前些時候,蔡英文和張忠謀還相談甚歡。
  • 臺積電張忠謀宣布2018年6月退休!
    自張忠謀於1987年創立臺積電,並一手締造全球晶圓代工領域龍頭老大,已是三十年。早在2005年,張忠謀就在考慮退休和交接問題;臺積電也從2013年開始實行劉德音、魏哲家擔任共同執行長職務,希望能夠進行平穩的權力過渡。
  • 斷供華為,臺積電放棄內地市場,張忠謀到底在「謀」什麼?
    對臺積電斷供能否見招拆招,決定了華為未來的生死存亡。 文理雙修的天才 張忠謀出生於1931年的浙江,父親是政府官員。在長大過程中,張忠謀感受最大就是兵荒馬亂。因為戰爭,張忠謀一家一直在香港、重慶等地奔波。
  • 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四):聯電和臺積電、張忠謀和曹興誠,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雙雄」對決
    作者 | 王義偉photo | 圖蟲創意當張忠謀和他的臺積電在臺灣島內風生水起之際,張汝京也在美國德州儀器大放異彩。現在回過頭看,張忠謀和張汝京應該是德州儀器發展史上最出色的兩個中國人。兩年後,他回到出生地大陸,從此加入到了篳路藍縷的大陸半導體產業建設隊伍,也陷入了與張忠謀的恩怨糾纏之中。場景回到臺灣,張忠謀創立臺積電,加上之前就已擔任聯電的董事長,所以臺灣電子產業的大半個江山都在張忠謀的手中。當然,張忠謀的真正心思,只能是臺積電。
  •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有多少浙商基因?
    也許不少外人覺得,繪畫對張忠謀夫人張淑芬來說,只是「貴夫人式玩玩」而已,然張淑芬卻說:「我努力14年,我是一個認真創作的人。」 2006年,張淑芬開始學畫,最初從水果、盆景入手,後來她走訪各大博物館及參觀美術館,到處學習。 2018年6月5日,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正式交棒退休,他曾表示,選擇裸退,是回歸自我與家庭。
  •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叫我IC設計之父更恰當
    【維文信PCB】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自1987年創辦臺積電後,他開拓的晶圓代工模式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臺灣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功績。張忠謀自評:推動產業的許多創新,可能是我最大的驕傲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去年年底接受彭博專訪,細說他早年投入晶圓代工的過程、他對產業的貢獻,並強調臺積電擴張仍將以臺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