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制定了統一的文字度量衡,天下分成了36個郡,每個郡的郡守由秦朝政府直接委派,於是我國歷史上第1個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王朝正式地建立起來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從滅掉第一個諸侯國開始算起整個過程不過15年的時間,在這15年的時間裡秦朝的土地面積大約增長了三倍,人口大約增長了3~5倍,其擴張速度達到了空前的地步。
(秦朝疆域)
統一天下之後,雖然也有很多人在秘密準備復國,但總體上國家還是比較安定的,而且秦始皇為了能夠有效的控制東部地區,將十幾萬戶地方豪強遷徙到關中地區加以控制,這種釜底抽薪的方式讓山東地區各國想反抗也有點力不從心。
全國採用同樣的制度,而這個制度延續了100多年,已經被證明是非常有效便於統治天下的工具,可是,統一天下之前秦國能用該制度激勵百姓,統一天下之後僅僅十幾年的時間就讓百姓忍無可忍奮起反抗,並且把秦國稱為暴秦了。
為什麼十幾年的時間轉變得如此之快?
其實,通過司馬遷的《史記》不難發現,作為世界上第1個國土面積超過300平方公裡以上的中央集權的大國,當秦始皇把數千萬人口置於他的統治之下的時候,他面臨了三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而這三個問題經曆日積月累之後,很容易把秦朝變成一個暴秦。
第1個問題,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問題。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全國人口大約為2,000萬到3,000萬。
看著好像人不多,但是不要忘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人口分布和今天是不一樣的,絕大多數人都分布在華北平原,淮河流域和關中地區。江南一帶要到宋朝的時候人口才會超過北方,距離秦朝已經過去了1000多年。也就是說,300多萬平方公裡的大秦王朝,絕大多數人口集中在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在這裡每平方公裡生活著20多人,以古代的生產力來看,稱得上是人口密集了。
所以,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開始大規模向南徵伐,開拓新的土地,在徵服了嶺南地區之後一次性就派過去六十萬人開發,對當地的移民加上秦軍遠徵軍,僅在歷史上記載的就達到了三次之多,而且每次都是10萬級別以上,估計一共向當地移民了上百萬人。
但是,相對於秦朝的兩三千萬人口來說,只佔到了很小的比例,絕大多數人仍然擠在傳統文明區。
當秦始皇統一天下,國家不再有戰亂,又很容易形成一次嬰兒潮,進一步加大土地和人口之間的矛盾,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水準,使老百姓生活壓力變大。
第2個問題,國民的認同感。
作為歷史上第1個大一統王朝,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難以在短時間內讓老百姓形成統一的認同感,雖說政策全國統一,但是在執行的時候會出現非常大的偏差,導致老秦人和山東六國人之間的矛盾。
例如,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巨鹿之戰結束後20萬將軍投降項羽,但是他們卻遭受了項羽本部軍隊的粗暴對待,原因是老秦人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也用非常粗暴的方式對待原山東六國境內的人,這些人包括普通老百姓、前往各地執行守備任務的民兵等。
也就是說,山東六國國民在成為秦朝的國民之後,無法得到平等的待遇,作為被徵服者,他們被秦國人曾經長期的歧視,所以哪怕秦始皇特別希望天下人都認同大秦,底下人執行的時候也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產生認同感需要一個長期的甚至是非常艱苦的磨合,後來劉邦在楚漢之爭的時候依靠項羽這個靶子才集合全天下人和項羽作戰,徹底把原六國老百姓和關中地區的老百姓成功的團結到了一起。
秦朝沒這個基礎,導致老百姓的認同感遲遲無法建立。
第3個問題,沒有選好繼任者。
接替秦始皇的是秦二世胡亥,相對於他的大哥長子扶蘇,秦二世胡亥生性殘刻薄寡恩,在繼任為皇帝之後大興土木濫殺無辜,甚至讓老百姓在服徭役的時候自己攜帶糧食。
結果不僅原山東六國地區的老百姓深受其害,就連關中地區的老秦人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為了鞏固政權,秦二世胡亥聽從趙高的建議,加大秦法的懲罰力度,路上因觸犯秦法被發配的犯人絡繹不絕,簡直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所以,陳勝吳廣還沒有起義之前,以劉邦、英布等人為代表的豪傑們就已經或佔山為王或落草為寇和官府對抗了。
人口和土地的矛盾讓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大幅度降低,百姓肯定會對秦朝產生不滿;老秦人對山東原六國國民的壓迫會加劇這個不滿;秦二世胡亥當上皇上之後又加大了秦法的懲罰力度,終於讓老百姓忍無可忍,爆發了我國歷史上第1次農民大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