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歷史小說,不同於純正的歷史著作,故不能以歷史學家的眼光來看待其中的文學虛構;也不可以純文學的眼光看,因為其人其事皆有正史之根據,故不能以「藝術」的高標去強求;其中既有正史的借鑑,也有人類學的考證,還有文學所要求的給人的「藝術」享受。
最終下定決心要閱讀此書,是在看了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其唯美的影視色調、古典場景的復原、孝公和商鞅的風採,人物的內心獨白,讓我對商鞅變法有了新的認識,對「暴秦」有了重新認識的衝動;在觀看電視劇的同時,又翻閱了《史記》中的《秦本紀》、《始皇本紀》及相關列傳,深感劇本的編排符合歷史的事實。遂有了對影視所本的著作及大秦後續歷史劇的期待。在觀看完《裂變》後,小有感慨:這是中國歷史劇的巔峰之作,《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優秀歷史劇皆不如也。網評也給與了很高的評價,評分甚高。
可惜《大秦帝國之縱橫》、《裂變》雖也有編劇上的優點,人物造型角色選擇方面很不錯,但感覺劇情有些混亂,給人云裡霧裡之感。對最後一部《天下》的期盼有兩年之久吧,尤其是感覺張魯一的嬴政肯定能表現出千古一帝的霸氣;哪成想,2020年12月開播以來,劇情的編排太糟糕了,嬴政的豐功偉業只有30集的篇幅,前50集多是宮廷鬥爭,看後也沒有天天晚上等待央視8套黃金時段的興奮了。據說本劇改名《大秦賦》是因為曲江影視公司與作者孫皓暉在版權方面的經濟糾葛,前幾年也看到網上有關「孫皓暉要重新編劇大秦系列」的新聞,孫皓暉不滿意於影視劇本與小說的偏差,故才有了這部讓人期待後又讓人無比失望的大秦系列終結篇。
《大秦帝國》是孫皓暉辭去法學教授職務,偏居海南,以半隱居的坐冷板凳的精神,歷史16年才完成的500萬字的「歷史文學巨著」,出版後,成為各大實體及網絡書店常年不衰的熱銷書,可見作者所付出的辛勞和重視程度。
大秦帝國代表了中華原生文明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真精神,歷來對秦國的評價多以「暴秦」二字概括,後世擯棄了這樣的原生文明,一味地抹黑大秦帝國,最多對秦始皇給一句「統一華夏」的正面評價,其它皆是「焚書坑儒、驅民服役、二世而亡」這樣的語言及詛咒。回到歷史來看,如果沒有秦惠文王時的兼滅巴蜀,何來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沒有嬴政東出滅國的雄心,何來使關中成為「天府之國」的鄭國渠?沒有抵擋匈奴草原文明對華夏農業文明破壞的決心,何來萬裡長城?沒有開拓南中國蠻夷之地的雄心,何來靈渠,何來南粵之外的海島歸附?總之,沒有這些看來「強勢暴虐」的手段,如何使華夏一統,我們今天的華夏會不會成為如歐洲歷史上的模樣:分裂為若干小國、戰亂不修呢?
有人說,《大秦帝國》為「暴秦」翻案,誤導讀者,誤導歷史。其實《大秦帝國》以文學所具有的普及力度讓更多的人有了重新認識春秋戰國這一波瀾壯闊、百家爭鳴、自由流動、變革不止、紛爭不斷,終歸一統的歷史大局,多少人回望春秋戰國,無不渴望那個「暴秦」前的自由時代,智慧蓬勃而出的張揚時代。
《大秦帝國》也算得上一部戰國諸子百家思想普及史,尤其是縱橫家蘇秦張藝的雄辯口才、荀子及其學生們法儒融合、莊子逍遙自在、儒家衰落、墨家正義、商鞅及韓非等法家大才們審時度勢提出的壯大秦國的依法治國的思想及其實踐;諸多語言或以原話文言,或以現代語言轉借出來,讀來令人心潮澎湃,仿佛置身其間;對總感覺混亂的戰國思想源流,有了一個清楚的把握。
還大秦帝國一個公道,這有錯嗎?王夫之曾評價到:秦始皇以「私」天下之心,成就了「公」天下之德。今天看來,這是最中肯的評價,從人性的角度完美地融合了大秦帝國在那個時代無可替代的作用。今天的我們回首自秦統一以來的2000多年的華夏史,真該感謝這個「暴虐無道」的秦國和秦人,他們的流血換來了泱泱大國的版圖基礎,是華夏族人骨頭嘴硬、精神最飽滿的時代代言人。面對近代日本帝國主義、美帝國的強橫,我們要具備大秦人的戰爭精神,何懼屈辱時代的歐美列強啊!如今中美在各個領域的對抗,拿出秦人的氣魄,敢作敢為,何懼哉!
當下多有批評孫皓暉不懂歷史的評論,對戰國諸子各派的思想了解甚淺,是中國思想史的門外漢,等等;諸多粉絲甚為不平。我想對歷史的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何況孫皓暉也不是要寫一部戰國思想史,他寫的是「歷史文學」,是有史學根基又有文學特點的著作。在當下歷史虛無主義佔據上風的時代,還有諸多歷史愛好者從這本書中有所收穫,這不是大眾審美情趣低下的問題,而是作者的文學藝術修養及史學觀能得到大眾的共鳴。試問哪一部優秀到人品爆裂的思想史能有如此多的讀者,能有如此大的文化傳播影響力呢?僅此,大家都有資格批評別人,但其功績是一兩句無情的批評所不能剝奪的。
同時也期待孫皓暉先生自己編劇拍攝的大秦系列影視作品早點與觀眾見面,以彌補觀眾對《大秦帝國》後三部不滿意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