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是西北大學教授孫皓暉的重要作品,他自己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自己的作品尊重歷史,有血有肉,是一部紀錄秦文化的重要著作。
實際上我們認真讀完後,再參照歷史,就會發現《大秦帝國》不過是一部小說。小說的情節自然離不開虛構,甚至在很多地方還沒有電視劇描寫的真實。尤其是從第二部電視劇開始,編劇本著對歷史負責的立場,對小說中的情節進行了大量的修改。
正是這些修改讓作者感到了非常的不滿,這就是孫皓暉前兩年表示準備重新拍攝《大秦帝國》電視劇的原因。他認為改編的沒有原著好,歪曲了本來的面目。
這一套小說中不真實的地方很多,並不像做這標榜的那樣忠實於歷史。
一 過於美化商鞅變法
在作者的筆下,商鞅就變成了大公無私的君子,比儒家弟子更像是儒家弟子,忠孝仁義。實際上商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法家思想繼承者,跟儒家根本挨不上邊,更談不上什麼忠孝仁義。
商鞅在變法中濫殺無辜,用殘酷無情的手段維護君主的獨斷專行。在戰爭中,利用欺騙手段抓住了昔日的朋友魏軍的統帥。最後商鞅還起兵造反,對秦國全然不忠。
二 蘇秦和張儀的故事不符合事實
根據史學家的考證,蘇秦和張儀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因此他們兩個人之間合縱連橫的鬥爭純屬子虛烏有,與張儀對抗的是犀首。蘇秦出生的比較晚,兩個人之間沒有交集。
至於說蘇秦和張儀是鬼谷子的徒弟,也是戰國時期重要的縱橫家,就更加不靠譜了。雖然我們可以看到《鬼谷子》這本書,但不能說歷史上就有這個人物,更不能確認這本書就是鬼谷子本人寫的,至於其他的故事,更有可能是胡說八道。
三 「糾糾老秦,同赴國難」,純屬作者的意淫。
作者在小說的第一部中,多次強調「赳赳老秦,同赴國難」。這就是非常搞笑的地方,好像秦國人真的就非常團結一樣。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它拆散了傳統的社會結構,把秦國人變成了孤零零的個體,因此才沒有人敢反抗。
在秦國滅亡的時候,關中的老秦人都對秦國的滅亡非常漠然,根本就沒有人關心。駐紮在嶺南的秦國大軍負責人任囂邊說秦是暴政,因此不願意回軍救援。
實際上小說中不尊重歷史的地方非常多,遠遠不止上面的這幾點。孫皓暉作為陝西人,歌頌秦國人有情可原,但過分的讚美就有一點虛情假意了。更不要說他是西北大學的教授,不應該在論文中間摻雜太多的個人情感。
這其實是中國文人的通病,唐浩明寫的《曾國藩》也同樣美化了曾國藩,但基本上是尊重史實的。
因此我們說,把《大秦帝國》當成一部小說來讀,還是比較精彩的。如果說尊重歷史,純屬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