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希望孩子人緣好,遇到困難有人幫?3歲時應培養社交能力

2020-12-24 羊駝媽媽

執筆:筱沐

定稿:筱沐

兒童時期的社交,會影響20年後的成就。

老輩人總說,孩子三歲看老,雖然有些誇張,但孩子們的表現,多少都能看到他們長大後的發展。

有些孩子從小非常聰明,樂於助人,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小時候就古靈精怪的,活潑可愛,非常招人喜歡。

而有些孩子內向靦腆,見到陌生人從不敢主動說話,不知道分享,也不懂得照顧其他人情緒,這種性格的孩子,一般都不受歡迎。

看過《爸爸去哪兒》的都知道,小嗯哼在節目中就表現出了非常強大的社交能力,儘管年齡不大,但說起話來頭頭是道,舉止行為也非常暖心。

節目開始沒幾分鐘,就與「小暖男」Jasper玩成了朋友,甚至和Jasper的爸爸山雞哥也能玩成朋友,稱兄道弟的樣子非常可愛。

在單人採訪的過程中,Jasper和max都主動表示「嗯哼是我的好朋友」,小嗯哼的社交能力可想而知。

而這樣主動的孩子並沒有被網友反感,甚至很多人都非常羨慕嗯哼的表達能力,同時也很羨慕這種社交能力。

生活中社交能力強的孩子,特點非常明顯,不僅待人熱情樂於助人,看到別人遇到麻煩也會主動伸出援手,無論成績好壞的孩子,他都能打成一片。

有這些特點的孩子,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緣好」,特點就是情商好,會說話會做事。

李玫瑾教授也曾表示:人緣好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更容易獲得他人幫助。

3歲時開始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意義

有數據顯示,和同齡人玩得好的孩子,會更容易得到老師和他人的喜歡,在成績上的表現也非常好。

一般來說,大部分孩子在3歲前的社交圈只是以家人為重,就算有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孩子們也沒有「社交」這個概念。

但其實0-3歲是孩子早期社交的萌芽期,孩子在這個時期的表現,大致就能看到他們以後的社交能力。

比如1-2歲的寶寶會主動接觸其他寶寶,開始有簡單的交流,喜歡模仿其他寶寶的行為。

如果你的寶寶在2歲時就已經表現出非常主動的社交行為,家長就需要開始重視孩子的社交能力了。

而3歲時開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僅是因為此時孩子們需要上幼兒園,會接觸更多的人,還因為此時他們會有固定的小團體,相互之間有相同的興趣和目標。

作為家長,如何幫孩子建立早期社交?

給足孩子安全感當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們會非常主動的做一些事,心中有愛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因為他們不用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作為家長,平時要多與孩子交流,要對孩子的問題和情緒有所回應,適當的時候可以安撫、親吻他們,這些行為都可以給足孩子安全感。

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分享讓孩子學會分享,不是非常直白的告訴他們,這個玩具必須給弟弟妹妹玩,而是通過一些簡單的事,讓孩子能切身體會分享的意義。

比如全家人在吃水果的時候,有些孩子會抱起水果盤自己吃,家長這時就可以告訴他們:大家都很喜歡吃這個水果,為了公平,你需要放下水果盤,給大家一起分享。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孩子不懂分享,非常自私,喜歡打人,都是不懂換位思考造成的,家長別看孩子小,其實他們什麼都懂。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懂得換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孩子揪媽媽頭髮,媽媽也可以揪孩子的頭髮,讓他體會「疼」是什麼感覺,下次他們就不敢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面臨很多問題,或許對家長來說都不是難題,可對於任何事都是第一次的孩子來說,真不知道如何解決。

就比如:

什麼是交朋友?

如何與小朋友相處?

什麼是分享?

怎樣與小朋友分享?

為什麼小朋友突然不開心?

為什麼小朋友突然哭了?

看到小朋友的不好行為,應該怎麼做?

等等……

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問題,都需要家長給出答案和解決方法。

那麼,孩子的社交能力,到底如何培養呢?

首先,讓孩子學會分享在任何群體中,能主動分享零食的孩子,一般更容易與人打成一片,而分享好吃的也是孩子們交朋友的方法之一。

孩子之間的友誼並不複雜,有時候一塊蛋糕,一袋薯片,就能交到很好的朋友,如果有人被欺負,朋友們會一起抵抗。

其次,教會孩子如何說話經常聽人說,會做事的不如會說話的,有些人事未必能做到,但話會先說出來,給別人的感覺就會非常好。

這是情商高的表現,也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教會孩子說話也很重要,不會說話的人,往往更容易被人孤立。

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表揚、誇讚、恭賀、道歉等說話方式,如果實在學不會,多傾聽別人說話也是可以的。

最後,學著幫助別人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封閉的孤島,我們要學會讓孩子敞開自己,主動接納別人,而接納別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動幫助他們。

樂於助人的孩子一定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同樣也能獲得好人緣,獲得別人的幫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永遠是相互的,只有懂得幫助他人的人,才能獲得更多人的幫助。

今日話題:你會重點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嗎?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此話一出立馬引起了家長們的廣泛討論,有的家長表示支持,有的家長覺得不可信,但是李玫瑾教授並非憑空想像而是真的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哈佛大學研究發現,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此時孩子的大腦發育速度非常快,很多習慣、喜好、性格等等都是在這一時間段養成的,若是想讓孩子將來有出息一定要在這段時間內好好培養。
  •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有大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成為每個國家、每個家庭、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離開了教育,國民素質和個人素質都無法保證,各個領域和經濟也無法發展。她表示:其實孩子小時候的一些特徵就已經反映了自身的潛力,不用等長大就能看出。家長們聽到這都炸開了鍋,有人相信,也自然有人不信。然而李玫瑾教授自然也不是信口雌黃,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0-6歲是孩子大腦的黃金髮育期。不僅性格和習慣在這個時間段迅速成型,喜好和大腦潛能在這個時間段也能被迅速激發。
  • 如何培養一個好性格的孩子?李玫瑾:要抓住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古人曾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並不是沒有科學依據,在育兒領域也有這樣「三歲定終生」的理論。 孩子三歲時的性格,意味著已經有大人時的雛形了。紐西蘭有長達30多年的跟蹤調查,人數達到1000人。 當時選擇了3歲的寶寶追蹤到38歲,每年進行追蹤記錄。
  • 李玫瑾:想讓孩子未來過得不辛苦,這3種「厚臉皮」要教他
    但李玫瑾教授所指的並非此意,而是「挫折教育」。當代社會,隨著生活水平提高,父母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生活學習條件,努力工作力求給孩子最好的,卻不捨得讓吃一點苦,這樣做看起來是對給孩子好,實則是害了孩子。從小在蜜罐中長大,沒吃過一點苦頭,長大後很難有面對「人間疾苦」的能力。
  • 【教育】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1 0-3歲 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作為家長自然希望孩子品質好、性格好,在外被人誇讚是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的都聽話、懂事。尤其在7歲之前,很多孩子都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熊孩子」。而導致孩子成為熊孩子的原因就出在家長身上。很多家長錯把愛和自由,才把孩子培養成為了人見人煩的熊孩子。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培養出一個品質好的孩子應當作教育的頭等大事。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好品質、好性格,有教養的孩子呢?在聽過李玫瑾教授的一次演講後,我找到了答案。李玫瑾是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專攻兒童犯罪心理學,從業這麼多年一直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深有研究。
  • 李玫瑾直言: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3歲就能看出來,主要看這3方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個家長都期望的事情,在我們中國的傳統觀念中也是一直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的,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取得比較好的成績的,但是導致孩子成績高低的原因是很複雜的。
  • 李玫瑾:家有男孩,6歲前一定要教會孩子四種能力,孩子一生受益
    李玫瑾坦言:教育兒子宜早不宜遲,抓住6歲前的黃金期將一生受益李玫瑾老師曾經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有過系統的研究,她曾經在一次講座中指出:「孩子的教育是有黃金期的,特別是男孩,教育更是宜早不宜遲。3~6歲是性格培養的關鍵期,孩子將來什麼樣,6歲前的教育基本上就確定了。」
  • 李玫瑾:不和孩子培養感情,你的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
    比如,今年5月份青島15歲的女孩瑤瑤借幫助媽媽按摩為名,用繩子將其母親、45歲的女律師張靈勒死。2015年7月,北京大學學子吳謝宇在家中將母親謝長琴殺死後裝在冰箱裡藏屍。為什麼會發生這樣子女殺死父母的慘案?說到底是母子、母女之間沒有培養起來真正融洽的親密感情。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不想讀書時,父母這樣回答,要比打罵更管用
    對年幼的兒童而言,我們不應上來就讓他們閱讀經典名著,這些難度偏大、內容過深的書籍,由於兒童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理解書中的內容,所以這類書往往使兒童感到閱讀過於枯燥,從而產生厭煩心理。也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伊伊小時候看了很多繪本,這套《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就很不錯,一套共有8冊。家長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 李玫瑾坦言:養男孩的家庭,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他「四個技能」
    在6歲前教會他四種能力1、情緒控制能力情緒自我控制能力就是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不是讓情緒操控孩子的「主人」。心理學瓦特·米歇爾在1960年進行了實驗證明了:情商高的孩子控制情緒很強,將來會是個很有出息的人。所以對3-6歲的孩子來說,這個時期就像一個小惡魔,情緒時而安靜時而暴躁,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會被情緒控制孩子的傀儡,只有你學會控制情緒,才不會影響未來的社交能力。
  • 李玫瑾:這類孩子令人頭疼,未來卻是當領導的料,家長好好栽培
    而別管業務能力有多強、技術多好、學習多棒,如果缺乏領導力,未來還是要在別人手下做事兒。所以美國名校對於領導力的培養尤其注重!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領導力呢? 一、從小跟孩子平等溝通 為什麼很多孩子缺乏領導力?
  •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
    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表示:「情商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的成才,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
  • 李玫瑾:在這四個方面使勁管,孩子未來不僅情商高,做事也利落
    我們想要培養孩子的情商,就一定要處在培養孩子性格的關鍵期中去培養,情商從孩子3~6歲左右開始了「潮溼的水泥期」,一直延續到12歲之前,都是我們培養孩子情商的好時機。
  • 犯罪心理學專家:不想孩子被欺負,要從小培養他「不好惹」的能力
    直到在《開講啦》這檔節目中,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番話才給了我啟發,若不想孩子被欺負,上幼兒園之前,就要培養他這三種不好惹的能力。在演講中有青年代表提問,孩子被欺負要不要讓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要打回去,但李玫瑾教授後來也對這種打回去,給出了更科學的策略。從根本上是要培養孩子「不好惹」的能力,才不會縱容霸凌者!一、勇敢說「不」,維護自己的權利不要怕他,因為他也在怕你。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有這3個反應,說明大腦發育快,智商低不了
    尤其是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講座,可以說是近兩年最火的育兒講座,其中很多視頻的點讚量都達到了百萬級別,播放量更是高達幾千萬,而她曾在一次講座中提到了孩子智商的問題,並表示孩子睡覺時若有這3個反應,那麼說明大腦發育好,將來智商低不了。
  • 李玫瑾:孩子叛逆不是當下的問題,真正的原因在6歲之前就埋下了
    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心理成長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其中0~3歲為服從階段;3~6歲為協商階段;6~12歲的獨立階段;12~18歲為叛逆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而6~18歲的孩子在獨立和叛逆階段發生的叛逆行為,其實就是3~6歲的協商階段,沒有對孩子進行良好的任性克制教育所導致的。
  • 李玫瑾:孩子7歲前,如果擁有這幾個本事,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在孩子7歲的時候就能看出來孩子以後是否有出息,工作是否順利,能否在未來的生活中變得很好,7歲這個年紀對孩子來說是特別關鍵的。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說到,如果孩子在7歲之前,家長能夠幫助孩子擁有這4項能力,那麼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家長基本就不用再發愁了。1、擁有探索精神每個孩子都是好奇寶寶,對於很多未知的事物他們是很有欲望去探索的。有的父母不敢讓孩子自己去做,害怕孩子做錯,但其實這是錯誤的。父母應該接受孩子的犯錯,並積極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在這過程中不斷的成長。
  • 李玫瑾:經歷過「脫敏」教育的孩子,能練出「打不倒」的強大內心
    孩子遇到挫折很正常,關鍵是要看他能不能面對、擺脫、超越的勇氣和能力,這時,家長要幫著孩子一起面對挫折。 意思就是為了防止孩子日後遇到困難的膽小怯懦,家長要提前打個「預防針」,從小培養孩子的抗挫力,不然無法練出強大內心,來面對挫折。
  • 李玫瑾:孩子「厚臉皮」並非壞事,這類孩子的人生不會活得太累
    李玫瑾老師表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進行挫折教育,說白了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厚臉皮」習慣,這樣的孩子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在未來成長的道路上才不會活得累。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挫折都可以一笑而過。現在的教育多數強調學習成績,忽視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沒有能力去適應社會的殘酷。二、「厚臉皮」的孩子逆商高「厚臉皮」的孩子更容易承受壓力和考驗,遇到問題和失敗的時候,可以坦然接受,不會鑽牛角尖,更不會因為小小的挫折而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