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迎來第32個教師節,在這裡向所有的老師們道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曾遇到許多幫助過我們的老師,每次的成長與收穫也離不開老師的辛勤哺育。《呂氏春秋·尊師》中一語:「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既道出了古人對老師的崇敬之心,也表明感謝師恩的天經地義。
然而,如何表達師恩?
一邊是家長苦惱要不要送禮、送什麼禮;一邊是老師糾結收不收禮、怎麼辦,各自的為難讓尊師重教的傳統成為每年無法擺脫的尷尬曲目。
送禮「焦慮症」是套路還是走心?今天我們不妨聊聊教師節送禮那些事兒,看看學生、家長和老師們的各種心聲。
【中小學】
@南昌市豫章路小學五年級學生軍軍(化名):從一年級開始,每逢教師節都給教數學、語文這兩門主課的老師送禮物,班上很多同學也都不約而同地在教師節給老師送東西。
@明明(化名在小學讀二年級):平時不太敢跟老師打交道,去年剛入校時,班長曾組織大家自製卡片送給各任課老師,自己並沒有想過主動送禮物給老師。
@海南中學學生小王:即使是送禮,也會做合理安排,不會鋪張浪費,希望在中學階段的最後一年好好地感謝老師一直陪伴他們學習成長。
@高二學生小馬:中小學的送禮之風確有愈演愈烈之勢。「聽表哥表姐說以前過教師節,都是在黑板牆報和手工製作的賀卡裡向老師表心意,但從我上小學到現在,每逢過節,都有學生偷偷給老師送禮。我爸媽也送,好像別人都送了,我們家不送就虧了。而且,還不能光明正大地送,得偷偷摸摸,跟做賊似的,感覺送禮的意義有點變質了。」
【大學生】
尊師重教乃強國之策,無可厚非,但教師節學生送禮之歪風不可助長。這會無端造成學生之間的攀比,也會導致教育腐敗問題的產生。
對此,海珠區某重點大學的學生大學生小葉就表示。送禮只是一種表達對老師敬愛的方式,或許只是一句話、一封信已經足夠,老師不要把送禮當成節日「指定動作」;學生也不需要刻意討好老師,送禮和收禮雙方都應出於自願和真心,若如此,也算是學生和老師之間感情的一種互動,值得提倡。
同是在校大學生的小朱則會在節日裡給老師發信息、發賀卡郵件代替送實物。「送禮」是因為對該老師的認同和喜歡,只是有時候送禮到教師辦公室,讓其他老師發現自己的「偏心」則不太合適;所以,要送只能給所有老師都送,但這又要耗費巨大的財力和心思,久而久之就都不送了。但是一些關係特別好的老師還是會常送些家鄉的特產。不一定是為教師節而送禮。
一張賀卡、一朵鮮花,不僅是份禮物,更是孩子的一種感恩。不過,受到社會上「送禮問好、送禮辦事」的不良社會風氣影響,教師節最簡單的祝福,卻成為家長的精神負擔,對家長來說是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
【為啥送?希望老師多「關照」自家孩子】
在「送禮大軍」中,以幼兒園和小學家長為主。海口家長符先生說,他的兒子在上小學三年級,因此,他格外注重和老師搞好關係,「孩子還小,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強,老師多關照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另外,有些家長將「送禮」與「利益」掛鈎,認為「分座位、選班幹部、入少先隊、入團、入黨、免試推薦等,班主任最有話語權,人家都送了就我不送,孩子能不吃虧嘛? 」
盲目跟風送禮的家長也不在少數。
【周圍的人都送了,我不送豈不尷尬?」】
小學六年級學生的家長李女士表示,本來家裡從來沒有給老師送禮的習慣,可這兩年看情形,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如果不送,怕孩子遭到不平等的對待。再說,就快小學畢業,也希望老師能在孩子畢業考試、評語上照顧照顧。
無獨有偶,家長張女士也遇到同樣的苦惱,說本想給孩子老師發個簡訊祝福,但是在家長群裡聽說大家都張羅著「厚禮」,那我們家孩子自然不能落下。其實也是一種攀比心理,不送怕老師心裡有想法,到時候對孩子的教育有影響。
【選擇「不送」的家長則認為,「成績才是回報老師最好的禮物」】
家長王女士對教師節送禮不以為然,說「孩子正在讀高二,到了高中階段都是用成績說話,家長給老師送禮也沒用。」
與王女士有一樣想法的家長表示,「我相信我的孩子能用成績打動老師,我不需要走旁門左道。」向老師表達「敬意」是應該的。但方式方法有很多,送購物卡送菸酒顯然是背道而馳。「成績才是硬道理,還是應該花更多的心思在孩子的學習上,送禮只要心意到就行了。」
其實,教師節犯愁的不止家長,老師也一樣。在很多老師心中,對於家長和學生的禮物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他們對所謂的「厚禮」並不感冒,為了避免收禮,老師們也是絞盡腦汁,與家長「鬥智」。
曾「被」送禮的老師指出,家長們送禮的方式是五花八門,有的會約老師出去吃飯、喝茶,順便送禮;約不到的時候,就在學校門口、家門口堵著,想辦法把禮物塞給老師;找不到人的情況下,家長就直接把購物卡等夾在孩子的作業本裡……每次都要來回折騰幾次,家長才作罷。
有時,為了防止家長硬塞禮品,上班時不能穿有兜的衣服,人一多,又分不清楚人,還得躲來躲去,很是狼狽。還有充話費、送紅包對老師也是一個挑戰,遇到網絡紅包讓老師頭疼不已,因為並不是所有老師都會使用微信支付。
本來一個值得慶祝的教師節卻在惶恐中度過著,實在是無奈。為此,多數老師表示,其實真的沒必要送禮,「一方面,學校明令禁止老師收學生、家長的東西;另一方面,對我們來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家長沒必要通過送東西為孩子求關注。」
中國是禮儀之邦,天地君親師歷來依次受尊重。尊重不僅僅是甜言蜜語喊口號,很多時候要有儀式和規矩,要有實實在在的載體——我們稱之為"禮物"。
什麼叫禮物?禮節性的物品而已,某種心情的承載體而已。孩子做個賀卡是禮物,家長送個購物卡也是禮物,一束鮮花是禮物,一個其樂融融的尊師派對也是禮物。禮物跟節日一樣,意在提醒、提倡,還有慰勞和獎賞。教師節本身就是黨和政府代表人民群眾,送給人民教師的禮物,對不對?
「禮節」不如理解,教師節送給老師最好的禮物是理解和尊重。只要心底溢滿著對老師的尊重,就足以表達感恩之情。現在都有家長群,在群裡發一句真心祝福的話語,就是心意的表現。
有些家長喜歡以偏概全,一個老師不好,就說所有老師都不好,未免會讓那些對教育抱有熱忱之心的老師寒心。敢問:既然老師都不好了,可為何還讓老師多多「關照」?而作為學校管理者和老師,要有廣闊的心胸聽取進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也要有過濾社會不良風氣之度,真正以學生為本。
三尺講臺上的老師很辛苦,應有感恩之心,而有心,不是只體現在送禮上。社會需要發自內心的理解教師、尊重教師、尊重學校。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認同、多一份尊重,才會讓教師真正成為受人尊敬、值得羨慕的職業。正如網友@一條大河波浪寬 所言:無需為「送禮」糾結,老師言傳身教下,學生健康成長,成為社會有用之人才是感謝師恩的最好表達。
編輯:韓健
整合:天涯社區、青島晚報、新浪教育、羊城晚報(廣州)、大江網-江西日報、海南視窗、海南特區報、千龍網、星辰在線、揚州網-揚州時報 、中關村在線(北京)、鳳凰網博客http://blog.ifeng.com/1086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