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播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李誠儒一直是創造熱點的人物,他對表現不好的演員會毫不留情地批評,讓人看得很是過癮。
近期他在採訪中對某些年輕演員的「送禮」行為嘲諷了一番:「小小年紀哪學的這套!你給我小禮物幹嘛?我收了你禮物我還說不說?」
據統計,2019年我國禮品行業市場規模為13510億元,這足以說明我們有多愛送禮。不僅在我國,這其實是各國都存在的社會文化現象。但為什麼演員們送點小禮物,就被罵上了熱搜?送禮的時候,要注意哪些分寸,才不會讓好心白費呢?
送禮的目的,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表達情感,送禮的人寄情於物,收禮的人知會心意;一類是期待價值交換,俗話說「禮尚往來」,一方送出了禮物,另一方必然會在心裡估量禮物承載的價值,以同等或更高的價值回禮。在某些情況下,兩者都佔一些,很難分得特別清楚。
親友之間送禮沒什麼大問題,但家長給老師送大禮,辦事的人給官員送禮,就難免有「期望區別對待」以及賄賂的嫌疑。正直的人不會收下這樣的禮物,因為難以濫用權力回禮,送禮的人反而在對方心裡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有些人也的確是一番好意,但處在利益關係中,一切很難說清。被李誠儒批評的年輕明星,不排除僅僅是表達禮貌和敬重的可能性,但不注意避嫌,還是會被前輩誤解。
所以,對於這種情況,最好是不送禮,或只送一些以表達心意為重、而不具有太多金錢價值的禮物。等到雙方關係變化時再送禮也很合適,比如學生畢業後,家長送禮表達感謝,就有不一樣的意義。
初次見面的人、交情較淺的熟人互贈禮物,通常是表達禮貌和友好的態度,日常小物即可;好朋友互贈禮物,可以根據二人契合點,挑選有友誼紀念意義的物品;情侶可以根據對方的喜好和需求,挑選更有個人私密性、浪漫意義的物品;商務夥伴則要更穩重體面一些,給人靠譜的感覺。
如果有人初見就送了極其昂貴的禮物,或只交往幾天就送了寄託很深情感的禮物,又或者明明是商務夥伴,卻送了極具私密感的衣物,收禮的人都會感覺一頭霧水,甚至受到驚嚇和冒犯。
所以,送禮之前一定要審視雙方關係的程度、自己的身份,以此選擇恰到好處的禮物。
送禮的人自行決定要送什麼東西,而收禮的人,總是在收到禮物時才知道自己接收的是什麼,如果之前抱有期待,還會有失望的可能。
送禮的人應該提醒自己,收禮人的喜好和需求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能一味根據自己的意願去挑選禮品。有人講求實用性,有人想要意義感;有人追求文化意蘊,有人喜歡名牌物品。一旦選錯了,對方要麼覺得你品位不佳,要麼覺得你「用愛發電」。
送禮之前,可以多關注對方的社交主頁,看他對哪類事物最感興趣,有沒有提過對於某類物品的需求、某種生活的嚮往,再根據這些信息,評估禮品的匹配程度。
如果關係親密,甚至可以直接問對方,最近有沒有發現什麼有意思的東西、想買的寶貝,然後送給他。雖然少了一絲驚喜,但對方仍然會很高興,也顯得你非常大方。不過,有些人想要讓你為禮物多花點心思,此種方法就要慎用了。
總之,送禮沒有固定可行的形式,但多了解收禮人,少自以為是,總能少出差錯。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