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美國電影裡的「另類」角色
201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蜘蛛俠:英雄歸來》中,有一個在蜘蛛俠系列電影中首次登場的反派——禿鷲。
破爛的帽子,穿舊的工裝,一副典型的工人打扮,正帶著他的工友一起回收外星人的殘餘物資。這時,鋼鐵俠的人過來告訴他,他的合同書失效。於是為了養家餬口,他不得不帶著工友去偷鋼鐵俠的物資,製造外星科技武器賣給犯罪分子。這似乎和普通的反派不太一樣,有點「逼上梁山」的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身份是電影改編過的。這個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角色,原本是一位博士,電影裡卻成了一個「工頭」,他的敵人不是「乳臭未乾」的蜘蛛俠,而是集財富和科技於一身的鋼鐵俠,一個剝奪勞動者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無論是為了迎合觀眾,還是開始反思,都反映出好萊塢這個輸出美國文化的地方,有點不自信了。
一部主流的、叫座的電影必然要符合當時的社會狀況,那麼這樣的矛盾設置,在美國這個產業空心化已經非常嚴重的國家,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實呢?
無處不在的「中國製造」
中國有個稱號叫「世界工廠」,它曾經屬於美國。隨著經濟全球化,製造業從西方發達國家逐漸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美國工人的生活狀況也隨之越來越不樂觀。美國總統川普一直主張「美國優先」,他想了好多辦法,想讓製造業回流。其實不只是他,歐巴馬對「美國製造」也非常重視。
2013年,歐巴馬在邁阿密的一個碼頭上演講,鼓勵美國民眾使用「美國製造」。他在話筒前侃侃而談,身後的龍門吊上還掛著一面美國國旗。這時一陣風吹來,吹落了這面美國國旗,露出底下兩個漢字——「振華」,上海振華重工,中國製造了全球80%以上的港口機械。在「中國製造」的背景板下大談「美國製造」,這經典一幕也被收錄進了央視的紀錄片《輝煌中國》。
至於美國製造業能否回流?有美國網友扒出來,川普的品牌服裝是中國製造的,他旗下的酒店裡面很多用品都是中國製造的,川普標誌性的「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小紅帽也是中國製造的,就連今年川普的競選橫幅還是中國製造的……
川普還經常把「愛國」掛在嘴邊上,他甚至在批評政敵時說過這樣一句話——他們就像「死」了一樣,不愛國。我們上學時每周升一次旗,就有人說是「洗腦」,可美國公立學校的學生每天在教室裡向國旗宣誓,而且由來已久,從19世紀末就開始了。所以不是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搞多了,而是還遠遠不夠。
西方的意識形態滲透
有一個詞叫「挖墳」,不是盜墓的意思,而是說在網上扒出一些人以前發表的不當言論。其中大多是發生在2010到2013年間,當時的網絡輿論環境非常不好。
2013年,香港演員劉嘉玲發了一條微博,是她在天安門前的照片,她說「48年……我終於來到了這裡!東方紅,我心中的太陽」。沒想到,遭到了一些人圍攻,言辭之惡毒、下流,讓這些人的粉絲都看不下去了。這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當時正是西方對我們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最瘋狂的時期,他們大搞歷史虛無主義,抹黑英雄烈士,醜化中國人形象,圍攻表達愛國熱情的人。有網友總結了一段話:「美國霸氣小護照,德國良心下水道,全民醫療索馬利亞,俄國白送房一套,日本夏令營呱呱叫……」這些現在被當成笑話的段子,曾經讓很多人信以為真。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喪失自信,淪為西方的精神奴隸。他們當然失敗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的飛速發展。
震撼世界的中國奇蹟
1994到2014年,我們的GDP從世界第八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世界第二。看似一帆風順,實則極為不易。
這裡有這樣一個故事,2005年元旦那天,天涯論壇上有一位網友發帖說,根據當時的經濟增速計算,中國的GDP有望於2030年左右超越日本。當時中國在美、日、德、英、法之後,位居世界第六。這個帖子一發出去就火了,不過和我們今天的感受不同,當時的人是以質疑和冷嘲熱諷為主。三天之後有人發帖反駁,從社會穩定、經濟模式、地緣政治等角度全方位分析,結論如果用現在網上的話說,那就是「不是吧,不是吧,不會真有人以為中國能超過日本吧」。
2005年當年,中國GDP超越法國;2006年,超越英國;2007年,超越德國;2010年,超越了日本。即使是最樂觀的網友,認為中國要用25年才能做到的事,實際上我們5年就做到了。從此這個反駁帖就是成了天涯著名的「打卡景點」,時不時就有人來「挖墳」「鞭屍」。2019年,中國GDP達到14萬億美元,日本5萬億,我們已經是日本的近三倍了。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你是什麼時候感覺到中國強大了?現在已經有一萬多人留言了。有一位網友說,2017年,建軍90周年閱兵時,他的奶奶說:要是當年我們有這些「鐵牛」「鐵馬」,日本侵略者又怎可能進得了廣州城。老人家十分興奮地讓他去買報紙,然後拿著放大鏡,在沙發前看了一遍又一遍。
還有一位在英國的留學生回答,他的老師在講全球幾大衛星定位系統時,提到了美國的GPS,歐盟的伽利略,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對於北鬥只是順口一提。三個月之後,北鬥正式開啟全球服務,這位老師在課堂上專門強調「不是所有的衛星系統都能應用到這個領域,最新的北鬥,是其中一個。」 那一刻,他的自豪油然而生。中國曾經與歐盟合作開發伽利略項目,後來在美國的壓力下他們開始排擠中國。相比於北鬥取得的成功,反倒是伽利略項目這幾年不太順利,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還有很多網友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有人說到助學貸款,有人說到看病買藥,有人說到撤僑,有人說到救災,有人講述了家鄉的變化。如果讓我來回答,我會說到電影。
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
2013年上映了一部美國大片——《環太平洋》。影片講了一個,太平洋深處鑽出來很多外星小怪獸,沿岸國家製造出巨大的機甲打小怪獸的故事。
這部電影是一個裡程碑,它是第一部內地票房超過北美票房的美國大片。怎麼做到的?因為裡面有很多中國元素。比如,全球機甲的最後基地就在香港,另外還有一部中國的機甲「暴風赤紅」,名字很霸氣,在電影中被稱為最偉大的機甲。資料顯示,「暴風赤紅」一共幹掉了7隻小怪獸,是所有機甲中第二多的。那電影中表現如何呢?「暴風赤紅」和小怪獸打了一分鐘就被打趴下了,而且還是全劇中唯一一個在一對一時被幹掉的機甲,這時我才知道前面那些鋪墊都是高級黑。
好萊塢黑中國是日常操作。2017年有一部美國科幻電影叫《降臨》,講的是外星友人降臨地球的事。這部電影中,各個國家對於懸停在自己上空的外星人飛船採取了不同的態度,比如美國主張對話,而中國打算用武力解決……劇本是不是拿反了?
不管怎麼說,在好萊塢的科幻片中,中國元素越來越多了。
《2012》,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是中國建造的。
《地心引力》,美國太空人最後到了中國的天宮空間站,乘坐神舟飛船返回地球。
《火星救援》,馬克·達蒙靠著中國的太陽神號飛船幫忙才有機會回來。
《獨立日2》,這部美國的主旋律電影,人類在月球基地的指揮官竟然是中國人。
雖然這些電影中都有黑中國的地方,但為了票房也好,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科技水平也罷,好萊塢已經不能無視中國的存在了。
講好中國故事
劉慈欣曾說,如果生在別的時代,他可能不會成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變化讓現在的中國充滿未來感,也促進了科幻小說的繁榮。去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在眾多強手的夾擊下,一路逆襲,最終獲得了46億票房。
在很多人看來,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不是酷炫的科幻效果,不是跌宕起伏的劇情,而是它宏大的敘事方式:「該計劃將持續一百代人。儘管,我們不知道4.2光年外的新太陽,會帶來什麼樣的新家園,但從今天開始,人類的勇氣與堅毅,將永刻於星空之下。這一絕望與希望並存、持續兩千五百年的漫長宇宙之旅,史稱『流浪地球計劃』。」兩千五百年,一百代人,放眼全球,除了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沒有哪個國家能制定這樣偉大的計劃。
再看細節,我從來沒看過一部電影,主角從頭到尾一事無成。他們先去救援杭州,杭州地下城沉沒在巖漿中了。他們又去蘇拉威西,想重啟那裡的發動機,快到的時候發現已經啟動了。地球要撞上木星時,他們想出一個辦法,卻被告知幾小時前以色列科學家就已經提出來了。他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於把紅色的火焰射向了木星,這時附近的兩座發動機也射出了紅色的火焰……有人說,主角們之所以是主角,只是因為攝像機恰好在他們身邊。其實沒說錯,這是一場飽和式救援。影片中非常震撼的一幕,當女主角請求各國人員回來幫忙時,韓國駕駛員小哥說「地球毀了,我們誰也見不到,我們回去」,然後第一個掉頭,龐大的車隊紛紛掉轉方向,日本、俄羅斯、英國等國家的工作人員也陸續趕了回來。當地球面臨危機時,全人類為了挽救自己的命運,共同努力,這叫什麼?這叫人類命運共同體。影片中也有一個鏡頭包含了美國元素,就是一面星條旗覆蓋著的一個箱子,箱子裡應該是一位美國工作人員的遺體,同時也是美國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的敘事方式。就像國際歌中唱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看到這樣的電影作品,我感覺到中國強大了。這種強大源自於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是內地票房前三的電影,是年輕人用真金白銀投出來的,它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很簡單,滿足中國觀眾在文化自信上的需求——我們不信命,我們一樣可以拯救世界,就像那顆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人類前行!
(來源: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