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追求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主題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教育,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歷了規模擴張、外延發展後,逐漸轉入追求質量提升、強化內涵發展的階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2015年起,《關於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位度》等通知先後發布,力求通過問題診斷與改進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形成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2016年,27所高職院校被遴選為診改試點,各省份隨後開展省級試點,以建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為核心的教學診改全面鋪開。標誌著提升教育質量已成為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
「人職匹配」是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體現
「人職匹配」強調職業人所擁有的能力、技能、氣質和心理素質等個性特徵與其從事的主體職業之間的耦合,主要強調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以人為主體,主體所擁有的能力、技能、氣質和心理素質等個性特徵符合某種職業要求,稱為「人適其職」;另一方面是以職業為主體,該職業要求意向主體必須具備完成所有任務的對應能力、技能和心理特質,職業主體必須不斷提高和適應職業要求,稱為「職得其人」。無論是「職得其人」還是「人適其職」,都是人與職的耦合狀態,是「人職匹配」的內在要求,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遵循,也是檢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
「人職匹配」理論是帕森斯於1908年提出的一套就業指導理論,至20世紀60年代霍蘭德創立「人格類型論」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其主要觀點是:「人的個性結構存在著差異,這些個性差異適合於不同的職業,人們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找到適合的職業、達到『人職匹配』的目的,以獲得個人需要、興趣及其心理的滿足,最大限度貢獻自己的才力。」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國內打破「鐵飯碗」的改革,企業與人才雙向選擇的自由化,「人職匹配」理論有了應用基礎。近十幾年,我國高職教育大力發展,「人職匹配」理論在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應用和研究逐漸增多,產生了一系列理論研究成果。
基於「人職匹配」理論的「3+1」人才培養模式建構
以就業為導向一直以來都是職業教育辦學的重要指導思想,但相關調查顯示,企業對高職學生企業文化認知情況的滿意度為45%,對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的滿意度為56%,對專業知識的滿意度為53%,對團隊合作精神的滿意度為54%,對勝任工作能力的滿意度為51%,總體來看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普遍不高,充分反映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人職不匹配」現象普遍存在,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是擺在高職院校辦學者面前的難題。
2013年,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副院長陳吉勝為代表的教學管理與研究團隊,以帕森斯「人職匹配」理論為起點,對「人職匹配」理論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構建了「人職匹配」就業模型,即人才培養的三個指標體系(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崗位分析體系、「人職匹配」結合體系)和一個變量(環境因素),闡述了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崗位分析體系、「人職匹配」結合體系與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關係,形成了人才培養改革的理論基礎。2017年創新性提出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3+1」培養模式,並進行了本校、市內和國內全面試點、推廣應用,取得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和教育教學改革成果。
何為「3+1」人才培養模式?
「3+1」人才培養模式中的「1」是針對人才培養的環境變量,提出打造「若水文化」育人環境,提升學生生涯發展力,解決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方面「重職輕人」的問題。
「3+1」模式中的「3」則包含了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培養內容、培養過程和評價方法,具體而言,一是建構「三階三型」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解決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重顯輕隱」的問題;二是實施「多線導航·五環四步」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力,解決培養方式與教學方法「重教輕學」的問題;三是推行「校企雙鑑」評價模式,提升學生的企業融入力,解決管理制度與評估方式「重校輕企」的問題。
2017年8月,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依據研究成果制定了《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3+1」培養模式建構與實踐實施方案》,成功地將理論成果轉化為可操作、可複製的人才培養方案。
「3+1」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創新
人才培養的「3+1」模式以「人職匹配」理論為基礎,並創新性地將「人職匹配」理論就業模型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中,回答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與質量規格等四個重要要素,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豐富和完善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理論上的創新。
該模式所構建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邏輯關係,一是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1」,即影響匹配模型建立的環境變量,打造「若水人才」育人環境,確立「若水人才」育人目標;二是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3」,即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崗位分析體系、「人職匹配」結合體系,建構「三階三型」課程體系、「多線導航·五環四步」教學模式和「校企雙鑑」的學生「三崗實習、四力發展」評價模式。由此,將「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若水人才」培養新理念,並形成了「若水文化」育人理念統攝的課程、教學和評價體系,核心觀點契合了職業教育及時、精準應對新經濟、新技術、新職業的改革要求。在改革實踐中,共發表36篇核心期刊論文、出版4部著述,取得了較多的標誌性成果。
「3+1」人才培養改革成效
自2017年在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實施以來,通過4年實踐檢驗,該成果先後在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電建築工程專業等3個專業試點、建築工程技術等6個專業推廣,參與教師135名,參與學生5850人,培養畢業生1116人,用人單位滿意度不斷提高。全國推廣應用院校27所、專業71個、教師874人、學生21849人。7家合作企業推廣應用該成果,培訓員工400多人。
在全面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獲得國家級別獎項5項、省部級獎項16項,技能競賽獲得國家級別獎項5項、省部級69項,其他各種省級以上獎項34項。在2017級畢業生中,畢業生表現出極強的核心競爭力,就業成效顯著。在重慶範圍就業的學生815人,佔比73%,有力支持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學生專升本通過率達37.6%,高於全校畢業生專升本通過率21.8%,就業率達96.4%,就業對口率達到87.7%,高於全校畢業生就業對口率12.5%,畢業生從業與專業相關度91.6%,高於整體平均14.6%,職業證書通過率達82.7%,高於全校畢業生職業證書通過率29.4%,畢業生起薪3950元,高於畢業生平均起薪230元。畢業生就業半年後,展現了突出的生涯發展力和企業融入力。通過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跟蹤調查統計分析,畢業生平均薪酬達到4550元,薪酬提升率達到600元,高於2017級畢業生整體平均薪酬,薪酬提升率高出2017級畢業生整體平均薪酬提升率5%;職位晉升率達到26.9%,穩崗率達到98.4%,均高於整體平均水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達到98.3%。
「3+1」人才培養改革社會影響
改革以來,該成果多次得到國家級別報刊報導,2017年以來,華龍網、中國教育在線等網站累計報導、轉載各12次和128次。國家媒體於2020年7月以《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促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題作了報導。《工人日報》於2020年8月以《深化產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作了報導。《中國教育報》於2020年6月、9月分別以《傳承新時代水利精神打造優質育人課堂》《打造人職匹配的水利水電公共實訓基地》為題作了報導。《中國水利報》於2020年6月以《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利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題作了報導。
在國際合作方面,學院作為中泰職教聯盟副理事長單位,依託本成果「3+1」人才培養模式,組織開展10餘項對外合作項目,與泰國黎逸技術學院共建大禹學院。分別與泰國、越南、寮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近兩年有40餘名留學生到校學習,擴大了該成果的國際影響,同時為學校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作出較大貢獻。
(徐 偉 陳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