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職匹配」視域下「3+1」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2020-12-24 法制網

質量追求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主題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教育,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歷了規模擴張、外延發展後,逐漸轉入追求質量提升、強化內涵發展的階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2015年起,《關於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位度》等通知先後發布,力求通過問題診斷與改進建立起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機制,形成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2016年,27所高職院校被遴選為診改試點,各省份隨後開展省級試點,以建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為核心的教學診改全面鋪開。標誌著提升教育質量已成為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目標。

「人職匹配」是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體現

「人職匹配」強調職業人所擁有的能力、技能、氣質和心理素質等個性特徵與其從事的主體職業之間的耦合,主要強調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以人為主體,主體所擁有的能力、技能、氣質和心理素質等個性特徵符合某種職業要求,稱為「人適其職」;另一方面是以職業為主體,該職業要求意向主體必須具備完成所有任務的對應能力、技能和心理特質,職業主體必須不斷提高和適應職業要求,稱為「職得其人」。無論是「職得其人」還是「人適其職」,都是人與職的耦合狀態,是「人職匹配」的內在要求,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根本遵循,也是檢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

「人職匹配」理論是帕森斯於1908年提出的一套就業指導理論,至20世紀60年代霍蘭德創立「人格類型論」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其主要觀點是:「人的個性結構存在著差異,這些個性差異適合於不同的職業,人們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找到適合的職業、達到『人職匹配』的目的,以獲得個人需要、興趣及其心理的滿足,最大限度貢獻自己的才力。」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國內打破「鐵飯碗」的改革,企業與人才雙向選擇的自由化,「人職匹配」理論有了應用基礎。近十幾年,我國高職教育大力發展,「人職匹配」理論在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應用和研究逐漸增多,產生了一系列理論研究成果。

基於「人職匹配」理論的「3+1」人才培養模式建構

以就業為導向一直以來都是職業教育辦學的重要指導思想,但相關調查顯示,企業對高職學生企業文化認知情況的滿意度為45%,對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的滿意度為56%,對專業知識的滿意度為53%,對團隊合作精神的滿意度為54%,對勝任工作能力的滿意度為51%,總體來看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評價普遍不高,充分反映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人職不匹配」現象普遍存在,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是擺在高職院校辦學者面前的難題。

2013年,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副院長陳吉勝為代表的教學管理與研究團隊,以帕森斯「人職匹配」理論為起點,對「人職匹配」理論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構建了「人職匹配」就業模型,即人才培養的三個指標體系(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崗位分析體系、「人職匹配」結合體系)和一個變量(環境因素),闡述了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崗位分析體系、「人職匹配」結合體系與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關係,形成了人才培養改革的理論基礎。2017年創新性提出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3+1」培養模式,並進行了本校、市內和國內全面試點、推廣應用,取得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和教育教學改革成果。

何為「3+1」人才培養模式?

「3+1」人才培養模式中的「1」是針對人才培養的環境變量,提出打造「若水文化」育人環境,提升學生生涯發展力,解決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方面「重職輕人」的問題。

「3+1」模式中的「3」則包含了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培養內容、培養過程和評價方法,具體而言,一是建構「三階三型」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解決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重顯輕隱」的問題;二是實施「多線導航·五環四步」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力,解決培養方式與教學方法「重教輕學」的問題;三是推行「校企雙鑑」評價模式,提升學生的企業融入力,解決管理制度與評估方式「重校輕企」的問題。

2017年8月,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依據研究成果制定了《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3+1」培養模式建構與實踐實施方案》,成功地將理論成果轉化為可操作、可複製的人才培養方案。

「3+1」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創新

人才培養的「3+1」模式以「人職匹配」理論為基礎,並創新性地將「人職匹配」理論就業模型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中,回答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與質量規格等四個重要要素,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豐富和完善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理論上的創新。

該模式所構建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邏輯關係,一是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1」,即影響匹配模型建立的環境變量,打造「若水人才」育人環境,確立「若水人才」育人目標;二是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3」,即人才培養評估體系、崗位分析體系、「人職匹配」結合體系,建構「三階三型」課程體系、「多線導航·五環四步」教學模式和「校企雙鑑」的學生「三崗實習、四力發展」評價模式。由此,將「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若水人才」培養新理念,並形成了「若水文化」育人理念統攝的課程、教學和評價體系,核心觀點契合了職業教育及時、精準應對新經濟、新技術、新職業的改革要求。在改革實踐中,共發表36篇核心期刊論文、出版4部著述,取得了較多的標誌性成果。

「3+1」人才培養改革成效

自2017年在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實施以來,通過4年實踐檢驗,該成果先後在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電建築工程專業等3個專業試點、建築工程技術等6個專業推廣,參與教師135名,參與學生5850人,培養畢業生1116人,用人單位滿意度不斷提高。全國推廣應用院校27所、專業71個、教師874人、學生21849人。7家合作企業推廣應用該成果,培訓員工400多人。

在全面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後,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獲得國家級別獎項5項、省部級獎項16項,技能競賽獲得國家級別獎項5項、省部級69項,其他各種省級以上獎項34項。在2017級畢業生中,畢業生表現出極強的核心競爭力,就業成效顯著。在重慶範圍就業的學生815人,佔比73%,有力支持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學生專升本通過率達37.6%,高於全校畢業生專升本通過率21.8%,就業率達96.4%,就業對口率達到87.7%,高於全校畢業生就業對口率12.5%,畢業生從業與專業相關度91.6%,高於整體平均14.6%,職業證書通過率達82.7%,高於全校畢業生職業證書通過率29.4%,畢業生起薪3950元,高於畢業生平均起薪230元。畢業生就業半年後,展現了突出的生涯發展力和企業融入力。通過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跟蹤調查統計分析,畢業生平均薪酬達到4550元,薪酬提升率達到600元,高於2017級畢業生整體平均薪酬,薪酬提升率高出2017級畢業生整體平均薪酬提升率5%;職位晉升率達到26.9%,穩崗率達到98.4%,均高於整體平均水平。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達到98.3%。

「3+1」人才培養改革社會影響

改革以來,該成果多次得到國家級別報刊報導,2017年以來,華龍網、中國教育在線等網站累計報導、轉載各12次和128次。國家媒體於2020年7月以《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促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題作了報導。《工人日報》於2020年8月以《深化產教融合培育工匠精神》作了報導。《中國教育報》於2020年6月、9月分別以《傳承新時代水利精神打造優質育人課堂》《打造人職匹配的水利水電公共實訓基地》為題作了報導。《中國水利報》於2020年6月以《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利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題作了報導。

在國際合作方面,學院作為中泰職教聯盟副理事長單位,依託本成果「3+1」人才培養模式,組織開展10餘項對外合作項目,與泰國黎逸技術學院共建大禹學院。分別與泰國、越南、寮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教育合作,近兩年有40餘名留學生到校學習,擴大了該成果的國際影響,同時為學校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作出較大貢獻。

(徐 偉 陳 靖)


相關焦點

  • 陳吉勝 徐偉 陳靖: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培養...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副院長陳吉勝為代表的教學管理與研究團隊,從提高學生職業崗位適應能力出發,2013年以帕森斯「人職匹配」理論為起點,構建了人職匹配就業模型,2017年創新性提出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培養「3+1」模式,並進行了本校、市內和國內全面試點、推廣應用,取得了一系列理論成果和教育教學改革成果。
  •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探索人職匹配的「3+1」人才培養模式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結合水利行業優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水文化教育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建立基於「人職匹配」就業模型的高職「若水」人才「3+1」培養模式(「3」包含了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培養內容、培養過程和評價方法,「1」是針對人才培養的環境變量),在實踐中充分發掘水利行業的特色和優勢,構建高職特色
  • 劉鑄永代表:探索高水平創新型力學人才的培養模式
    作為一名黨員,一名力學專業教師,我覺得首先要解決好「培養什麼樣的力學人才、怎麼培養力學人才、為誰培養力學人才」 。中國的力學專業是為「兩彈一星」而生,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其光榮使命,與國家的戰略發展緊密相連。面對新形勢下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挑戰,迫切需要我們因材施教,探索高水平創新型力學人才的培養模式,從而為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 《東西知行——中國書畫與視覺傳達海外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主題...
    創作者正是著名藝術家、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原院長趙寶平教授,他與兩位魯美的藝術家當代藝術系主任張丹副教授、中英數字媒體藝術學院牟磊副教授日前一同在中國工業博物館進行創作,趙寶平創作的系列水墨長卷名曰《照見——行而不朽》,表達了畫家對於城市中工業文明發展歷程的感悟與思考,同時體現了畫家對於傳統水墨展現當代實踐的探索。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探索跨學科、跨領域人才培養新方式...
    編者按:近年來,北京大學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各院系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招生選拔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經驗和成果。
  • 倍智創始人許鋒:砥礪前行,探索人才未知之境
    擁有2000萬標杆企業人才測評數據、400個標杆崗位剖像數據、4項人崗匹配關聯發明專利……倍智人才測評產品高信效度的背後,是許鋒與其團隊的智慧與汗水。「知行合一,行而真知;天道酬勤,勤能補拙。」這是許鋒對每個「倍智人」的寄語,也是他自身成功的秘訣。
  • 培養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人才——北大生科「拔尖計劃」再起航
    2009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按照教育部的部署開始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大力開展優秀人才創新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砥礪十年,生命科學學院拔尖計劃成果斐然,逐漸形成了以教材及課程建設為基礎,以因材施教為原則,以培養生物學領軍人才為目標的具有學科特色的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
  • 營養攝入過剩與不足並存 高校探索培養醫學營養領域高水平人才
    上海交大醫學院供圖  中新網上海1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營養健康狀況明顯改善,但居民仍然面臨營養攝入過剩與不足等問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亦提醒民眾通過科學合理的營養膳食,增強免疫力、預防傳染病。  記者14日獲悉,培養醫學營養領域高水平人才已經成為高校思考的話題,並已經作出探索。
  •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探索「1145」模式 匠心化育鑄人才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積極探索實施「1145」匠心化教育模式,旨在以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以職業精神培養和踐行為主線,探索建立「明德、強技、篤行、致用」四位聯動的職業精神培養機制,通過推動思政課改、弘揚蓋軍銜精神、實施晨點晨練、開展志願服務和促進教學做一體化等五大舉措,努力培養以德為先、職業精神與職業技能並重的「準職業人」。
  • 優化教學模式 創新實訓方式 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型人才
    滕宏偉在調研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建設發展情況時強調優化教學模式 創新實訓方式 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型人才他強調,要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創新實訓方式,不斷提升辦學能力水平,全力建設具有人工智慧特色的高水平民辦大學,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技術型人才。
  • 鄭州銀行聯合平安知鳥,探索實踐數位化人才培訓模式
    來源:時刻頭條鄭州銀行聯合平安知鳥,探索實踐數位化人才培訓模式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金融科技逐漸影響用戶的金融消費和交易習慣,傳統銀行業務的數位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因而對業務的培訓和要求也需與金融用戶智能同步
  • 劉嘉:多元教育評價助力創新人才培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
    因此,要提高我國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益,我們必須回到起點,摒棄過去單一、僵化的價值取向,從更加多元、更具包容性的視角重新出發,堅持多元評價的理念,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全面客觀評價,營造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良好氛圍,充分挖掘並培養他們的創新潛能,探索新時代背景下有效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的新途徑。
  • 光明之鵠的:現代性視域下的徐悲鴻寫實主義再探索
    自畫像 徐悲鴻  紙本素描  32.2cm×48.1cm  1922年 徐悲鴻紀念館2011年10月,巴黎德魯奧拍賣行拍賣的一幅戰馬圖,上面有徐悲鴻的題詞:「歷經百年羸弱,中國重拾力量。」馬的目光再次看向希望和光明的未來。
  • 星環科技:開啟人才培養新模式,播種人工智慧新未來
    開啟人才培養新模式客觀的說,技術進步需要創新,產業發展需要人才,尤其是在新技術快速演進和跨界的今天,人才培養和建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和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對高校來說,新時代下的人才培養模式、供給模式、發展模式,同樣也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 建生態 創模式 夯基礎 育人才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學校」)歷經多年磨礪,成功探索出「建生態、創模式、夯基礎、育人才」的人才培養路徑,緊緊抓住「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等重大歷史機遇,順應國家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積極探索與行業、地方經濟及產業互動,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與創新為動力,協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教學、
  • 科大訊飛與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合作探索AI與智慧警務人才培養
    原標題:科大訊飛與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合作探索AI與智慧警務人才培養   12月22日,
  • 水滴公司啟動醫務社工高級人才培養計劃
    【TechWeb】12月26日消息,日前,水滴公司對外宣布,攜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正式啟動「水滴·醫務社工高級人才培養計劃」,就醫務社工行業人才培養與科研項目開展多維度合作。醫務社工專家代表吳曉慧受聘為項目首批專家。
  • 中國電科探索人才利用新模式:念好引字訣 用薪也用心
    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專家介紹,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缺口達30多萬人,但同年高校集成電路專業的畢業生中,僅有3萬多進入本行業工作。「前些年,單位引才主要面向國內,招聘對象大多是碩士及以下群體,研發人員中博士、碩士、本科的比例約為1∶3∶6。引才渠道也相對單一,以校園招聘為主、社會招聘為輔,而且預算確實不高。」
  • 中國科大強基計劃之工程科學學院——培養力學領軍人才
    工程科學學院現有教職員工210人,其中教授63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長江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7人,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26人。
  • 從《演員請就位》說職場中年危機與人職匹配
    《演員請就位》有兩個與職場相關的現象,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是人職匹配:演員,需要演誰像誰或者演誰是誰,要將自己與角色匹配起來,也可以說是人職匹配了,就像得了S卡的小希帥哥,他在片段中的表演效果就和他沒有演過戲的身份匹配,但是遺憾的是與劇本的要求不匹配。希望小希帥哥後面好好加油,不枉郭導的知遇之恩。